□陳冬梅
1917 年,毛澤東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體育之研究》一文,指出:“體育一道,還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盵1]可見,體育教育不僅僅是運動技能的傳授,還需要從人的全面發(fā)展出發(fā)去考量它的核心價值,這樣才能真正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高位引領(lǐng)體育教育,從空間打造、課程重構(gòu)、競賽設計等方面入手,形成體育特色育人路徑,通過“看得見”的體育教育,助力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學校致力于打造有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的體育空間,在已有的場所、設施等硬件載體上多元呈現(xiàn)學校體育文化。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發(fā)展?!彼M吹綄W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員的影響“更為生動,更為持久,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2]。可見,打造好的校園體育空間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端硬件,而是將教育意義、體育文化融入空間設計,營造“體育教育無處不在”的良好育人環(huán)境。
學校結(jié)合“人人都是小小運動家”的辦學目標,融入校園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如校名“紫瑯”、爬山虎(學校意象物,寓意積極向上、不斷攀登)、鷹(學校教學樓樓頂造型,象征勇往直前、展翅飛翔),以“三球鼎力”(“三球”即足球、乒乓球、籃球)為體育教育發(fā)展點,組建具有鮮明校園文化特征的球隊——紫“狼”足球隊、爬山虎乒乓球隊、火鷹籃球隊;提出“三球”特色體育文化精神——在足球運動中堅持“貴在忠誠,重在團隊,強在拼搶,勝在堅忍”,在乒乓球運動中倡導“虎虎生威,威風凜凜,凜然正氣”,在籃球運動中鼓勵學生“雄鷹展翅,鷹翔紫瑯”。
學校在校園中的醒目位置張貼或懸掛標語、球隊LOGO 及其他特色體育文化標識,打造校園空間中的體育文化“常態(tài)”,讓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繪成一幅“足”下生輝、“乒”出精彩、“籃”火涌動的體育愿景圖。
學校將體育熱點與空間設計相結(jié)合,設置應時應景的鮮明主題,開展特色宣傳活動。比如,在重大體育賽事舉辦期間,在校園內(nèi)進行專題宣傳,用精彩賽事及運動員的拼搏精神激勵師生。北京冬奧會期間,校園里到處可見賽事畫面、學生喜愛的體育明星照片、冬奧會項目介紹等;在卡塔爾世界杯期間,舉辦校園足球藝術(shù)展、班旗設計比賽,將入圍作品陳列在“榮譽殿堂”中,并組織全校學生在課間觀摩。同時,利用宣傳欄展示校園體育賽事(如“紫瑯榜”“擂主榜”等)的相關(guān)信息。在這里,學生“看得見”自己,“看得見”他人,“看得見”榜樣。自我的對照、同伴間的互學、榜樣的激勵,形成一種“無聲的教育”。
學校通過打造“看得見”的體育空間,讓學生隨時隨地置身于濃郁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中,從而喚醒每一個學生對體育與生活的熱愛,增進其對生命與健康的理解,為“小小運動家”們奠定成長基石。
2020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guān)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要求“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強調(diào)學生每天的校內(nèi)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 小時,“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1 至2 項運動技能”。
我們認為,要落實好以上要求,首先要做好時間保障。為了能將更多的運動時間真正留給學生,保障學生每天的校內(nèi)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 小時,學校嚴格實施體育固本行動,重構(gòu)體育課程,在國家規(guī)定的體育課課時、大課間外,設置晨開時光、長課時光、夕習時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運動需求,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成長自覺。
晨開時光,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動”起來。周一、周三、周五早上8∶20 之前為晨開時光,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進校時間,進校后自主選擇、參與喜愛的運動項目,比如,與教師或同學一起晨跑,去體育館打乒乓球、打籃球、跳啦啦操,到操場踢足球,在教學樓的廊道里做游戲等。運動的時間、內(nèi)容、地點由學生自己做主,場地、器材全開放,由導護教師負責在各點巡查、指導。
長課時光,讓學生在球類運動中“強”起來。設置1 小時長課,構(gòu)建“三球鼎力”體育與健康特色課程模式。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須掌握2 項球類專項運動技能,足球為必選運動技能,籃球和乒乓球為自選運動技能。
夕習時光,讓學生在課后運動中“燃”起來。每天放學后,學生在提前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后可向延時服務教師申請獲得運動時間,自選運動內(nèi)容。由此,盡早完成學業(yè)任務,盡情地打一場比賽,成為學生高效學習的動力。這樣一來,運動不再影響學習,而是促進學習。
其次要做好師資保障。讓更多的教師、家長、社會人士參與進來,充分發(fā)揮家校社聯(lián)動作用,邀請有專業(yè)特長的社會力量走進學校參與活動管理,豐富活動內(nèi)容,緩解師資和資源較少的困難。比如,在夕習時光中,由家長志愿者組織班級足球聯(lián)賽等。
學校通過以上行動策略,重構(gòu)助力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體育課程,從時間、內(nèi)容、形式上進行符合學生興趣的變革。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因為喜歡,這些“專屬運動時光”成為學生每天最美好、最開心的時刻,他們總是樂此不疲地學習著、成長著。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體育與健康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應依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以賽促練,以練促學,是幫助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zhì)、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然,競賽不能是少數(shù)人的舞臺,應該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加的平臺。由此,學校搭建多樣化的展示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周末擂臺賽是以競賽形式設計的體育家庭作業(yè),有助于更好地實現(xiàn)課上學、課后練。由此,課后練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練習,而是用競賽形式激發(fā)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比如,將體育家庭作業(yè)中的“立定跳遠”設計成“蛙跳過河”周末擂臺賽,學生在班級微信群里上傳視頻及個人成績作為參賽依據(jù)。家長、學生在活動中分別扮演攝影師、運動員、器材搬運工、裁判員,真正實現(xiàn)“全家總動員”。同時,學生也可以借助視頻進行動作分析、自我糾錯。因為采用了競賽形式,相比完成“硬性作業(yè)”,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不少學生表現(xiàn)出不放棄的精神,不滿足于第一次的成績,常常要求多次挑戰(zhàn)。
各班周末擂臺賽產(chǎn)生的擂主,可以在學校平臺上參加擂主大賽。由體育學科組在全年級、全校發(fā)起挑戰(zhàn),最終獲勝的擂主成為本項目的“擂王”。競賽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挑戰(zhàn)熱情和不服輸?shù)膭蓬^,點亮了學生的個人風采。
學校每年舉辦為期兩天的全員運動會,這是學生特別期盼的賽事。從活動信息發(fā)布到如火如荼備賽,全員運動會如一股旋風將每個人卷入。
在項目安排上,努力做到多樣化、個性化。運動會項目分為競技項目與趣味項目;按參賽者的不同可分為學生組、親子組、師生組與自選組;學生組項目又可分為個人項目、集體項目(見表1)。
表1 全員運動會項目安排
在崗位設置上,不僅有運動員、裁判員,還有引導員、咨詢員、評論員、解說員、監(jiān)督員、審查員、項目主持人等。運動會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有自己的角色,部分學生還同時擔任多種角色。全體人員通力協(xié)作,完成整體統(tǒng)籌、場地布置、組織安排、后勤服務、安全保障等工作,保證運動會安全有序地開展。
全員運動會做到人人都參與、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能體現(xiàn)價值;同時,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人都融入集體之中。由此一來,做到了兼顧學生的共同發(fā)展與個性需求。
競賽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jù)教育的需要進行設計。比如,學校對學生的日常體育學習評價進行了不同階段、不同維度的精心規(guī)劃,讓普通的考場成為別樣的賽場,讓學生在競賽情境中接受運動技能、意志品格等體育素養(yǎng)的測評。學校以“嘉年華”、等級考、綜合評等形式開展“考場上的賽”,重視學生對自我表現(xiàn)的評判、同伴之間對進步幅度的比較。
1.嘉年華
每學期末,學校開展體育學科專項測評,讓學生在個人技能、團隊協(xié)同、體育優(yōu)長等方面的展示和比拼中接受測評。
2.等級考
針對五、六年級學生開展“三球”項目等級考試,設置4 個等級,考試之后頒發(fā)相應等級證書。足球為必考項目、籃球和乒乓球為自選項目。
3.綜合評
結(jié)合學生的體育平時成績及期末成績,從“知、智、致”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其中,“知”(學科基礎)的權(quán)重為60%,“智”(學科品格)的權(quán)重為20%,“致”(學科生活)的權(quán)重為20%。三個維度分別考察學生在運動能力、體育品格、健康行為等方面的表現(xiàn)。根據(jù)結(jié)果評選出“運動進步之星”“運動習慣之星”“運動達人之星”,并授予綜合成績優(yōu)異者“小小運動家”的榮譽稱號。
學校通過周末擂臺賽、全員運動會,以及不同形式的“考場上的賽”,為學生搭建起成長的階梯。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和諧的競爭”,收獲成功與失敗后的喜怒哀樂,體驗到與同伴、對手之間的友情、尊重、理解等。顯然,這樣的成長是豐富多彩的。
這些年來,學校秉持“守樸開新”的校訓、“三有六善”的辦學理念,堅持“人人都是小小運動家”的辦學目標,將體育教育放在學校教育的核心位置,通過打造“看得見”的體育空間、體育課程、體育競賽等,有效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的實踐之路會更加寬廣、多元,如更好地落實體育與健康新課標中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等,推進“五育”并舉,走向“五育融合”,讓學校走向新高度、實現(xiàn)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