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鳴 上海市嘉定區(qū)啟良中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chǎn)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練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豐富的想象力。對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還要引導學生想象詩、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詞的意境,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開展深度學習,巧借學習活動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感悟詩詞之美,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宿建德江》選自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古代詩歌三首》。本單元課文同屬“感受大自然”這一主題,作者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作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起始篇目,《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寫羈旅之思的五言絕句。
在初做教學設計時,筆者注意到《宿建德江》在課后作業(yè)設計里有兩個難點:一是教材課后習題“積累拓展”部分,用對比閱讀提出“意象”的一詞;二是在教材配套練習部分的題目中,又提出“意境”一詞。這兩題從“意象”和“意境”出發(fā),意圖讓學生對詩歌后兩句進行深度的賞析。對預初的學生而言,絕大部分都不理解何為“意象”、何為“意境”,對于二者的關系,學生拿到題目后,更是無從下手。
因此,筆者在這次課例研究中,將“意象和意境”設計成本詩深度學習的核心知識,圍繞這個核心知識,分別從課前、課堂、課后三個層面來設計學習活動,試圖探究核心知識背后需要培養(yǎng)學生所具備的思維能力并幫其建立起相關的學習過程。
活動設計一:完成《宿建德江》作業(yè)單預習部分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預習作業(yè)能有效地對接課堂教學,筆者將課前學習活動設計為自主完成“《宿建德江》作業(yè)單”中的預習部分。
作業(yè)單中的預習部分由四個板塊組成:①朗讀、背誦詩歌;②梳理“宿”“移舟”“泊”“煙渚”“日暮”“客”“野曠”等重點字詞;③嘗試用自己的話描繪詩歌內容;④回顧曾讀過的詩詞,找出五句含有“月”字的詩句。
前三個板塊的設計圍繞教學目標逐層展開,第四個板塊設計是在為課堂教學中引入“意象”的概念做課前鋪墊。預習活動的設計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對預習作業(yè)的檢測,則被放到了課堂上的學習活動設計中,力求做到課前預習活動與課堂學習活動相交互融。
活動設計二:自解詩題、初識作者
理解古詩詞的主要內容,有時需要根據(jù)題目來把握內容,有時需要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來鑒賞。此處學生自解詩題為“在建德江留宿”,在初識作者環(huán)節(jié),學生調動知識儲備,對孟浩然的字、號、所屬詩派都進行了介紹。教師點評環(huán)節(jié),特意對詩人號“孟山人”(一輩子未曾入仕)加以解釋,為后面賞析活動中探討詩人“為何留宿”“留宿心情”“因何而愁”等問題埋下伏筆。
活動設計三:朗讀古詩
這一部分活動采用了齊讀、賽讀、指定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教師從節(jié)奏、重音、語速、語調四個方面做了朗讀指導。在朗讀中,讓學生感受了詩歌的音律美與節(jié)奏美,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
活動設計四:互讀互講,展開聯(lián)想,描述詩意
這一部分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盡力描述朗讀詩歌時眼前出現(xiàn)的畫面。既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的預習成果,又訓練了學生聽、說兩項能力。
活動設計五:請學生用“我來賞一賞某個字/某個詞”的句式,自由發(fā)言
學生可選取老師提示的關鍵字詞,任意角度,交流探討,賞析詩歌。
《宿建德江》是五言絕句,全詩二十個字,字字寓情。設計這個學習活動,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文本分析時聚焦到“點”。從某個字或詞入手,先關注字詞解釋,理解其本義,呼應預習作業(yè)單中的練習。然后在字詞的推敲中,描繪字詞呈現(xiàn)的畫面感,進而關注到每個字詞背后流露或隱藏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意象—意境—情感”這條詩詞深度學習的路徑。
活動設計六:教師引導重點品讀“江清月近人”
此處設計了兩個主問題,問題一:如何理解“近”這個字?問題二:為什么是“月近人”而不是“人近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討論中,引導學生關注月與人的關系,既是月影與人距離上的接近,又是月亮與人心靈上的親近。此處的月亮被賦予了人的情感,月亮的主動親近,仿佛是在這茫茫天地間給詩人的唯一一點慰藉,他將自己內心的孤獨、鄉(xiāng)愁、落寞、迷茫都寄托給了月亮,那一刻的詩人只有月亮能懂。
活動設計七:順著“月亮能懂詩人心”的討論,讓學生交流分享預習作業(yè)部分中有關于“月”的詩句
教師有針對性地在課件中呈現(xiàn)出以下四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靜夜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教師提出問題:這四句詩分別傳遞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前兩句學生很容易就得出“思鄉(xiāng)之情”“喜悅之情”等關鍵詞,后兩句教師引導,點出月亮是“詩人高潔品質的寫照”和“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
在這個活動中,逐步引導體會客觀存在的明月,在不同詩人的筆下,可以傳遞不同情思,全因詩人的心境而定,此時這輪滲透著作者情意的具體物象“月”就是“意象”。在此點出詩歌“意象”的概念,并告訴學生這種詩歌中描繪出來的“景”與“情”高度融合、不分彼此的狀態(tài)就是“意境”。
關聯(lián)單元,拓展思考,本單元課文中,你能找到作為詩歌“意象”出現(xiàn)的物象么?
提示:回顧單元,試著分析《丁香結》一文中“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兩句,“丁香”作為意象,承載著何種情感?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能夠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2.能想象詩歌畫面,深刻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在第一輪教學實踐后,課題組聚焦五個觀察點,從課前活動設計、課時目標設置、重點活動設計、師生互動等方面指出了筆者第一輪教學中的問題,如教學目標設置不夠精簡、作業(yè)單中將預習作業(yè)與課后作業(yè)融為一體后、課前活動設計的指向性不夠明確等。
尤其在對本詩的教學重點活動設計“賞一賞”的課堂實踐中暴露出的兩個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其一,教師給出的賞析示例不夠典型,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賞析思路不夠清晰。建議給學生搭建充分的支架,指明一條清晰的詩歌鑒賞路徑。其二,本次教學活動設計偏多,被意象的課外拓展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讓教學重難點不夠聚焦。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取決于活動設計的適切性,建議將活動設計五、活動設計六合并,在對“江清月近人”的重點品讀后直接以知識卡片的形式補充“意象”的概念,再讀回到原詩中進行“意象”的探尋,找到詩歌中出現(xiàn)的其他意象。在對本詩的二次鑒賞中,采用本詩的意象堆疊,引導學生感知詩歌意境的形成。建議將活動七改為課后作業(yè),將對教學重難點的鞏固由課堂延伸至課外。
結合上述意見,在其后的幾次教學實踐中,筆者反復修改教學設計,重新設計了《宿建德江》五言絕句的閱讀策略(如圖1 所示),聚焦核心知識“意象和意境”,設置四個學習步驟,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建立關聯(lián)能力、分析推斷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
圖1
順著這條設計思路,教學實踐中我精簡學習活動,課堂上開展了“自主預習”“自讀自講”“互讀互講”“咬文嚼字”等四項活動。其中,“咬文嚼字,賞析詩歌”學習活動是本課的重點,這也是最能體現(xiàn)深度學習策略的設計。
優(yōu)化后的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設計一:自主預習
課前完成《宿建德江預習作業(yè)單》,將第一輪的預習作業(yè)單縮減為“朗讀背誦”“字詞梳理”“描繪內容”三部分內容,借助預習清單,整體感知詩歌。
活動設計二:自讀自講
1.多種形式朗讀詩歌
2.自解詩題,認識詩人
活動設計三:互讀互講
發(fā)揮聯(lián)想,描述詩意,把對詩歌的理解講給同學聽一聽。
(以上學習活動設計一、二、三基本保持原有設計不變,此處不再贅述。)
活動設計四:咬文嚼字
1.“賞一賞”,按照教師給出的示例和提示,交流探討,賞析詩歌。
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搭建詩詞鑒賞“三步走”的支架,將鑒賞步驟設計成可視化的填空題的形式:我來賞一賞“**”這個字/詞?!?*”的意思是_______,它描繪的畫面是________,表達了_________。此處把預習活動中“字詞梳理”“描繪內容”兩部分進行了融合。既對課前預習活動設計的完成質量進行了檢測,又實現(xiàn)了課前學習活動與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對接。在課堂上漸入式地引導學生形成“字詞的本義—呈現(xiàn)的畫面—傳遞的情感”這樣一條思考路徑。課堂上,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對“舟”“泊”“煙渚”“客愁”“野曠”“江”“月”等關鍵字詞(意象)進行了自主鑒賞,為后面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意象和意境的關系做好了鋪墊。筆者在初步引導學生感知意象時,是以“先寫一寫,再說一說”的形式開展深度學習活動的。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書面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專注傾聽的能力,又有效地化解了六年級學生直接站起來分享時詞不達意的尷尬,培養(yǎng)了學生多維能力。
2.細品“月近人”,感知“月”意象
教師帶領學生深度學習“江清月近人”一句,通過一個“漸入式”的問題鏈設計:如何理解近?為何是“月近人”?能否改為“人近月”?逐步引導學生賞析詩歌尾句,最終得出結論:月亮能讀懂人心,感知人的情緒,傳遞人的情感。由此,教師順勢引出“月”是意象,并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白:“意象”就是滲透作者情思的具體物象,“意境”就是詩歌呈現(xiàn)出的畫面感與詩人情感的統(tǒng)一。
課堂小結
回讀詩歌,感受“意象”營造的“意境”:
一位漂泊愁寂的客
一顆孤苦無依的心
一幅蒼茫遼遠的畫
一首景中寓情的詩
在有感情的誦讀全詩中,完成對《宿建德江》中“意象”與“意境”的深度學習。
1.找?guī)拙浜小霸隆币庀蟮脑娋?,并選擇一句分析“月”意象傳達的情感,感受詩歌意境。
2.拓展閱讀《楓橋夜泊》。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1.能獨立完成配套練習題。
2.能夠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縮影,古典文學本身是幽雅的、精美的、深邃的。古詩文的教學不能脫離文學本身,割裂了它本體的“美”?;仡櫋端藿ǖ陆氛n例研究,在幾次的修改和實踐中,我始終主張由淺入深的古詩詞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對古詩詞的學習要從朗讀入手,課堂上下可以采取多種朗讀的形式反復誦讀,形成對詩歌初步的感知。進而研究詩歌,深挖教學著力點,圍繞核心要素設計多式樣學習活動,對詩歌進行深度學習,鑒賞詩歌,把握情感。以《宿建德江》課堂“賞一賞”活動為藍本,本課例梳理出了一條在借景抒情類詩詞中可以參考使用的深度學習鑒賞路徑,即“解讀字詞—賞析畫面—體會情感”,在對詩詞“物象—意象—意境—情感”的賞析感悟中,不斷深挖詩人的內心世界,并與之共鳴。古詩詞字數(shù)凝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厚讀”,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愉悅身心,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