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紅
細節(jié)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外貌、語言、神態(tài)、心理、動作及自然景物、場面氣氛等細小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所進行的描寫。描寫人物時,我們不能依賴單一視角,而要有意識地通過三面透鏡,不斷地調(diào)整觀察角度和焦距,捕捉有特色的信息。若觀察角度過于單一,只從一個固定機位,用固定焦距看,人物形象只會干癟無味。唯有運用“雙焦鏡”“遮光鏡”“放大鏡”來助力細節(jié)描寫,才能凸顯人物特質(zhì),使人物形象立體化、主題深刻化。
在《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作者臧克家就運用了這三面鏡子助力人物細節(jié)描寫,把聞一多先生治學嚴謹、言行一致、無私無畏等品質(zhì)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亮“雙焦鏡”,凸顯個性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p>
開篇兩句就運用了“雙焦鏡”。所謂“雙焦鏡”,是指有兩個焦點的透鏡,觀察對象時至少要找到兩個不同的視角,觀察到的信息可以互為補充,形成對比。臧克家用“雙焦鏡”瞄定“人家”與“我”兩個視角,把聞一多先生嚴謹內(nèi)斂的特質(zhì)凸顯出來。
言為心聲,這組對比鮮活、擲地有聲的金句,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當然,這兩句繞口令一般的話還有兩個“焦點”需要大家注意,分別是“說”和“做”。而全文的敘述與描寫,自然也都圍繞它們展開。
二、用“遮光鏡”,豐滿人物
“秩序不在我的范圍以內(nèi)”,這句話用“遮光鏡”看,可以復盤出哪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jié)呢?“頭發(fā)凌亂”“書桌零亂”是作者描述的本意嗎?顯然不是。作者借此想表達的是:文化復興、民族振興、爭取民主、反對獨裁等??此茦銓崯o華的一句話,隱藏的信息卻極其豐厚。聞一多先生的高貴品質(zhì)就蘊藏在這一動人的細節(jié)描寫中。
“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目不窺園、足不下樓、不動不響的聞一多先生,此時為什么一定要講話,而且要講個痛快?一直做了再說甚至做了不說的聞一多先生,給朋友寫信“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油印物是什么?他最近做了哪些工作?為什么要特意請朋友傳觀?這些細節(jié)言有盡而意無窮,調(diào)動了讀者的思維,使人物形象更立體、豐滿。
三、用“放大鏡”,聚焦真情
對特務,對躲在暗處的敵人,先生痛斥“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兩個短句,兩個嘆號,鏗鏘有力。對昆明的青年,先生引領:“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看似平靜的敘述,其實噴涌著火山,激蕩著真情——榜樣示范,前赴后繼,視死如歸。
作者找到那些需要特別關注的細節(jié),用“放大鏡”聚焦。如“大罵特務”一節(jié),添加了“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明知兇多吉少”“在群眾大會上”的背景,嵌入“大無畏”“慷慨淋漓”等修飾語,聲震天地。這一細節(jié),聚焦了環(huán)境、神態(tài)、動作、語言描寫,再現(xiàn)了聞一多先生偉大的英雄形象。再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添加“起勁”“炯炯”等修飾語,選用“鉆探”“攀”“射”等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把聞一多先生孜孜不倦的學者形象展現(xiàn)得極有畫面感和現(xiàn)場感。
細節(jié)描寫是情節(jié)中一粒粒閃亮的珍珠,剝離它們,情節(jié)就不再連貫,人物就不再光鮮。細節(jié)描寫的亮相方式其實有很多,如正面描寫和側(cè)面襯托相結(jié)合,用“外語動心神”秀出人物特質(zhì),添加修辭、標點等道具打組合拳等。
細節(jié)決定成敗。對人物進行細節(jié)描寫,要多維度觀察,多角度描寫,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千人一面,這樣,才能寫出人物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