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蔣惠玲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標志的重要體現(xiàn)。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對于志愿服務的重視程度日漸上漲,已將其納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中。大學生志愿者作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在我國的志愿服務大局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人數(shù)不多,缺乏積極主動性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如何有效動員更多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對于保證大學生的權益,提高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從而建構和諧穩(wěn)定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任何行為都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本文將社會資本理論作為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的理論來源,并且在此基礎上,分析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的構成要素,即動員主體、動員客體、動員方式和動員環(huán)境。
社會資本作為一門學科,其形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皮埃爾·布迪厄是最早從社會學角度對社會資本理論進行研究的社會學家,他指出,“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系所組成的持久網(wǎng)絡有關,而且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這說明社會資本與社會中的人形成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穩(wěn)定且持久,我們稱之為社會網(wǎng)絡。社會資本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網(wǎng)絡,對于社會成員的資本所有權的保障以及社會的穩(wěn)步發(fā)展極其重要。羅伯特·帕特南從政治學的角度將社會資本由個人層面轉向集體層面的研究,他認為社會資本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公民通過參與公共事務促進社會網(wǎng)絡的形成,由此使得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且穩(wěn)定,從而保障了社會的安定和諧。本文探討如何有效動員更多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這是屬于社會資本理論所研究的范疇。
1.動員主體
動員主體,即動員活動的倡導者。其主要作用是動員更多的大學生成為志愿者。大學生志愿者動員主體主要包括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高校共青團和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
首先,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他們具有參與志愿服務人數(shù)多、志愿服務活動開展規(guī)范以及呈現(xiàn)形式多樣的特點。其中,作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主力軍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于高校動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包括校級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和院級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兩個層級,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其次,高校共青團。高校共青團在動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處于關鍵的核心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高校共青團所具有的天然優(yōu)勢。首先,高校共青團的號召力量大,動員能力強。其次,該機構的層次廣,逐層遞進。其不僅包括校團委,還包括各個院級團委,由此形成整體的網(wǎng)格化體系。
最后,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具有非官方性和非營利性的特點。分為政府部門登記的正式志愿服務組織和自發(fā)建立的非正式志愿服務組織兩種,其中非正式志愿服務組織雖然運作過程中的操作性和規(guī)范性不強,但其影響力較正式志愿服務組織大。
2.動員客體
動員客體即動員主體所發(fā)動的對象,是動員活動的接收者。對于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而言,動員客體主要是對志愿服務有著濃厚興趣的高校大學生以及潛在可能成為志愿服務者的高校大學生。其中,對于潛在可能成為志愿服務者的高校大學生是動員機制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充分分析動員客體的特點,才能采取高效的動員方式,保證動員機制的順利運行。據(jù)此,探討高校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缺乏濃厚興趣的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相關調查顯示,沒有獲取志愿服務需求信息、沒有時間、沒有被要求安排志愿服務等成為其主要原因,由此可得,動員機制中身為動員客體的大學生,多渠道獲取志愿服務需求信息、合理安排時間、自身辦事的主動性等需要加強。
3.動員方式
動員方式即動員主體為了讓動員客體加入志愿服務的大洪流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它是溝通動員主體和動員客體的橋梁。大學生動員機制的動員客體為高校大學生,因此動員主體在采取動員方式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動員客體的特點,使志愿活動可以行之有效地進行。動員方式總的來說,可以分為高校組織化動員、民間社會化動員和媒體網(wǎng)絡化動員三種方式。
首先,高效組織化動員是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的主要動員方式。因為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學校以及教師的指導,因此必須對其給予高度的重視。高校的組織化動員可以采取宣傳志愿服務活動、樹立典型志愿服務人物以及給予榮譽證書等方式來號召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活動中。
其次,民間社會化動員作為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的主要動員方式,是通過宣傳廣告、樹立志愿服務品牌以及給予就業(yè)機會等方式吸引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隊伍中來。
最后,媒體網(wǎng)絡化動員,其作為高校組織化動員和民間社會化動員的補充方式,主要是通過各種群聊、論壇以及網(wǎng)絡媒介等方式對其進行動員。因此,具有傳播速度快和受眾范圍廣等突出特征。
4.動員環(huán)境
動員環(huán)境即動員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的外部空間,對動員主體、客體和方式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總的來講,動員環(huán)境包括法律法規(guī)環(huán)境、社會層次環(huán)境以及志愿服務歷史文化等三個大環(huán)境。
首先,法律法規(guī)環(huán)境。從國家號召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以來,各省相繼出臺了許多的法律法規(guī)。如廣東省的《青年志愿服務條例》作為我國的第一部關于青年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guī),對于接下來各省志愿服務條例的制定具有借鑒意義。
其次,社會層次環(huán)境。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jīng)濟發(fā)展相較而言,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所以,志愿服務動員機制也需要充分考慮當前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從而制定正確的動員策略。
最后,志愿服務歷史文化。無論是從儒家、道家還是法家等各大家族所提倡的文化底蘊中,我們都不難看出其中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如孔子所提倡的“見義不為,無勇也”。但由于如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思想意識交織,其中不乏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所以必須得采取正確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的開展主要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動員主體采取各種動員方式號召動員客體,從而實現(xiàn)動員目標的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動員客體在動員主體的號召下,積極回應,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動員主體起著核心作用,因此本文所探討的志愿者動員機制的建構也是從其出發(fā)進行思考的。動員機制的建構主要包括宣傳、組織和獎勵三個過程??偟膩碇v,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建構主要包括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的動員機制、高校共青團的動員機制和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的動員機制。
首先,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的動員機制。在宣傳過程中,內(nèi)容具體且形式多樣。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團主要是針對某一領域的志愿服務項目(如支教、關愛留守兒童等)進行展開。因此,在動員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活動中,宣傳的內(nèi)容要具體,如對本志愿服務項目包括哪些,以及項目開展的時間地點等內(nèi)容需告知。其次,可以采取海報、展覽等傳統(tǒng)方式和微信、微博等新興方式相結合進行宣傳。在組織過程中,完善社團內(nèi)部運行與提高志愿服務活動質量。每年社團人員都在變換更迭,在校團委組織下,通過海報宣傳等方式吸引新生加入,對其新加入人員進行素質培訓,以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yè)化水平。由于近些年國家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重視,志愿服務活動已經(jīng)從支教、關愛留守兒童等傳統(tǒng)項目延展至紅十字會、扶貧攻堅等新興項目,這也是吸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獎勵過程中,志愿服務活動與就業(yè)機會息息相關。社團會采取多種方式與某些企業(yè)取得聯(lián)系,這些企業(yè)會充分考慮大學生在校期間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度,從而判斷該生的素質能力。這與就業(yè)相掛鉤的方式,也極大地吸引了大學生的加入。
其次,高校共青團的動員機制。在宣傳過程中,建構正確的志愿服務觀。對于整個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需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觀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為志愿服務竭盡全力”的志愿服務精神。高校團委通常會利用暑假的空閑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去踐行志愿服務精神,從而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其精神內(nèi)涵。在組織過程中,層層遞進化。從校團委到各級院團總支再到大學生志愿服務者,這是一個層層把控的過程。校團委制定志愿服務活動的總方針,并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進行總體謀劃。各級院團總支落實上級指令,成為志愿服務活動具體指揮者。大學生志愿服務者,通過聽從上級的指揮,開展各種具體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在獎勵過程中,需制定公正的評估標準,根據(jù)標準評選出優(yōu)秀的志愿者和志愿者隊伍。評估標準可根據(jù)志愿服務時間、地點和工作表現(xiàn)等內(nèi)容對其進行量化,從而去進行評選。
最后,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的動員機制。在宣傳過程中,邁入校園與學生志愿服務社團合力。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可以通過開講座、辦展覽等方式去宣傳本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在組織過程中,發(fā)揮模范志愿者的號召作用。同伴之間的影響力有時候大于上級的指令。部分大學生積極響應號召,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我們需要確定這部分大學生,確定其骨干地位,發(fā)揮其帶動作用。在獎勵過程中,給予表彰與提供就業(yè)機會。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可以對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大學生給予表彰,使其他的大學生向優(yōu)秀志愿服務者看齊,更好地在大學生中形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此外,大學生志愿服務者通過加入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能夠認識社會上的精英,從而擴展自己的交際圈,能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在動員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的實施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效果有其好的方面,當然也有其不足之處。因此,了解大學生志愿者動員機制所呈現(xiàn)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從動員主體、動員客體、動員方式和動員環(huán)境四個維度進行剖析。
首先,在動員主體方面,命令性意味明顯,影響動員效果。就拿高校共青團來講,動員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是上級發(fā)布指令,下級具體實施。這種模式雖然操作性強、方便快捷且高效,但是在大學生看來,這是學校的指示,僅為命令,不是從自己意愿出發(fā)自愿加入志愿服務活動中的。這恰恰與我們希望大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積極主動性自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初衷相違背,長此以往,將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發(fā)展非常不利。
其次,在動員客體方面,部分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動機不純和能力不足。丁元竹和江汛清學者曾在他們的專著中對志愿服務精神下了定義,即“志愿精神是指一種自愿的、不為報酬和收入而參與推動人類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qū)工作的精神”[1]。但是目前存在著大學生是為了獲得物質獎勵和給自己社會閱歷“鍍金”以期得到更好的就業(yè)機會等志愿服務動機,而對志愿服務精神根本就是置若罔聞。長此以往,不正確的價值觀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不負責,很難堅持下去,從而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此外,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協(xié)調能力和處事能力等是衡量一個志愿服務者能否干好這份工作的前提。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的歷練,與社會脫節(jié),對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因此在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溝通不暢、協(xié)調失衡等現(xiàn)象,導致志愿服務活動不能順利地進行。
再次,在動員方式方面,信息傳達不暢與獎勵機制有待提高。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未經(jīng)常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中,約占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是未獲得相關志愿服務活動信息。這說明動員主體在信息傳達方面,存在著信息傳達不及時,導致動員客體未及時參與,從而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此外,對于獎勵機制而言,動員主體高校共青團對于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視不夠,由此形成在評獎評優(yōu)方面志愿服務所占比例較小。那些致力于長期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面臨評獎評優(yōu)環(huán)節(jié)時,也沒有任何的優(yōu)勢可言。還有就是針對動員主體民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由于此類動員主體缺乏國家財政上的支持,加入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需要自己承擔活動經(jīng)費,導致很多的大學生無法繼續(xù)加入其中。
最后,在動員環(huán)境方面,法律法規(guī)體系不完善和社會對其認同度不高。我國目前針對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guī)還較為缺乏,涉及動員客體大學生則更少。就如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權利與義務問題,法律法規(guī)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造成了大學生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但是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獎勵機制,權益沒有得到保障,嚴重挫傷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此外,于社會而言,大學生在就業(yè)方面,許多企業(yè)看中的是大學生在校期間所獲得的榮譽證書以及學校班級的任職經(jīng)歷,而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經(jīng)歷沒有給予重視,這導致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興趣,而愿意投入更多時間給企業(yè)看中的因素。
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fā)來探討整個大學生志愿服務動員機制,于志愿服務活動有著深刻的意義。動員主體、動員客體、動員方式和動員環(huán)境是動員機制的構成要素,它的運行過程明晰且高效,但是也存在著不足之處。這需要我們在今后動員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活動中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解決??傊?,動員大學生加入志愿服務,將不僅有利于大學生鍛煉自身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而且也能夠提升志愿服務團隊的專業(yè)水平,對我國志愿服務活動事業(yè)的發(fā)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