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東域小學 史冬梅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來比較重視道德教育,道德敘事也是由來已久,家訓、言傳身教、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美德典故等古樸的教育方法,正是通過敘事讓一代代后人逐漸學會了生存技能,建立了道德規(guī)范,在社會上傳遞了大家所認可和推崇的價值與規(guī)則,傳承了人類文明,且將人類文明向前推進?,F(xiàn)代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也同樣離不開道德敘事。道德敘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增強道德的主體意識,陶冶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內在的道德需要,引導他們獲得長足的精神成長。
道德敘事,就如行云流水,悠遠且清新;似雨后甘露,潤物而無聲。道德敘事包括“敘”和“事”兩方面?!皵⑹隆痹鳛橹形鞣焦糯募彝ソ逃?、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出現(xiàn):如我國的古代教育,曾有孟母用“斷機杼”的行為讓孟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顏之推、曾國藩等名家將自己親歷的人生經驗,撰寫成一篇篇家訓、家書來教育他們的子孫后代;在西方家庭和社會中的一些宗教教育,大部分都是通過《圣經》故事來闡發(fā)教義,故而,宗教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道德教育的角色。“故事”也是古代中西方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代社會中的《山海經》、民間傳說、美德典故等,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倫理價值;在西方的傳統(tǒng)社會中,美國教育清教徒使用的角帖書和《姆克古菲讀物》等,大多講述的是傳統(tǒng)美德故事。
道德敘事作為一種道德教育的方式,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開放性。道德敘事的開放性,主要指向故事的開放,即每一個道德故事或情境都沒有標準答案,或是相互對立,或是相互沖突,或是相互影響,或是發(fā)人深省,這就使得它對學生的道德思維、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從而消除了傳統(tǒng)習慣中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
第二,生活性。故事一般來源于生活,其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教學目的也是為了生活。相比教材中的道德灌輸和相對“美好純凈”的世界,道德故事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生活中的沖突與矛盾,這就使得學生直觀地意識到自己同別人在道德規(guī)范、價值標準以及信仰上可能存在的沖突與矛盾,從而提高自己對社會的認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第三,知行合一性。道德敘事在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做到了價值與知識相統(tǒng)一、啟發(fā)與體驗相統(tǒng)一、引領與行為相統(tǒng)一。敘事用其故事的豐富性、理論的隱寓性及其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性,使其在道德教育中具有知識導引、情感激發(fā)、行為體驗、思維啟迪、涵養(yǎng)品格等獨特價值。
新課標最大的變化就是基本理念上的變革:回歸生活。道德敘事因其生活性的特征,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理念正好契合;道德敘事的開放性、知行合一性又與教材的活動性與實踐性相一致,都是指向學生的道德體驗,激發(fā)學生內在需求,促進學生道德思維、道德品德能力的提升。因此,道德敘事作為一種便捷有效的道德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生活的領悟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規(guī)范與約束個人的行為,還能提升學生對于道德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學生在道德、價值問題上的行動抉擇能力。
將道德敘事的素材與課標、教材的內容緊密結合,立足當代學生道德教育的學習力和興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開發(fā)道德敘事的課程資源:一是搜集古今中外的美德敘事素材;二是根據(jù)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創(chuàng)編道德故事;三是結合有意義的節(jié)假日和社會重大事件,自編敘事故事。
筆者對以上課程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將道德核心關鍵詞“勇敢”“正義”“希望”“愛心”“忠誠”“尊敬”“誠實”等作為豎條目,把道德與法治教材各年級課程內容作為橫條目,初步整理匯編成德育敘事資源庫。列舉三年級資源庫目(見下表):
?
道德敘事課程資源的創(chuàng)建,是從人本的角度重新審視當下的道德教育:一是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過于抽象,學生理解道德內容有障礙。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多是抽象籠統(tǒng)的,情境性和意義性不夠豐富,學生在具體的理解過程中存在著多方面的困難。二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方法陳舊,模式老套,道德體驗缺位。就現(xiàn)階段來看,許多教師在開展道德教育時,偏離生活,單純地從課本知識和概念出發(fā),以抽象、空洞、乏味的說教為主,教學方法上缺少創(chuàng)新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理論性知識,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的效果不佳。三是道德敘事方式過于“標準”,敘事內容不完整。部分教師在采用道德敘事法時,沒有充分發(fā)揮出這一教學方法的獨特優(yōu)勢,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情況,道德敘事內容、偏離學生實際生活,一些事件和故事甚至讓學生感到陌生和枯澀,敘事事件偏離學生認知范疇和情感體驗。這樣的道德教育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摒棄落后的道德教育觀念,我們將視野轉向道德敘事,它把道德知識融于故事中,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觸動了他們的心靈,又能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不斷地與故事人物交往與對話中,朝著積極的、正面的方向發(fā)展,具有引導性、示范性和交互性的功能。
借鑒敘事的一般方式,改變德育過程中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封閉、沉悶狀態(tài),探究道德敘事通過心理暗示、認知同化、情境體驗、激發(fā)想象等方法,發(fā)揮德育功能、提升德育效果的心理機制,探索道德敘事法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應用的一般路徑,豐富道德敘事的實施策略,追求德育的新樣態(tài)和新境界。
敘事離不開情境,只有讓學生親歷道德現(xiàn)場,教育才能鮮活、富有生命力。創(chuàng)設情境是敘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根據(jù)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目標、內容以及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設計出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移情入境的情境。
在教學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我家的好鄰居》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敘事故事《六尺巷的故事》,講故事前出示六尺巷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帶入故事畫面;而后提問:為何這兩戶人家中間有這么寬的一條巷子?以問激趣,觸發(fā)學生想要深入傾聽的渴求;接著創(chuàng)設情境與故事中的人物對話:假如你是鄰居,看到傅以漸寫給他家人的這封家書,你會怎么想,如何做?引領學生換位思考,體驗故事中的困境,深入體悟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價值和行為,從而激發(fā)和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由此可見,敘事情境的設計,第一,要有圖片、音樂、視頻等媒介手段,創(chuàng)設道德現(xiàn)場,以符合學生求知的心理特征;第二,要有問題意識,在思維的碰撞、交流與對話中實現(xiàn)道德的提升;第三,還要開放,引導學生關注突發(fā)事件,以小見大,適時點撥,使學生獲得不同的價值體驗。此外,敘事情境的設計還要具有挑戰(zhàn)性,要能夠讓學生有學習和記憶的參與,喚醒并呈現(xiàn)生命感動。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帶學生親歷道德現(xiàn)場,必須要做到讓學生“有話可說”,使學生進入主動的道德養(yǎng)成狀態(tài)。
道德敘事主要靠表達來實現(xiàn)。在道德敘事中,教師和學生都有表達的可能性以及表達后的喜悅,表達能體現(xiàn)學生在接受教育時內心的狀態(tài)。道德敘事的表達形式是多樣的,如敘說、口語、動作、文字、對話、獨白、表演等,不同的敘事表達方式,對學生來說會產生不同的意義。
前幾日,在學習《我很誠實》一文時,一個比較內向的學生主動上臺講述了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一個故事《同桌的紅筆不見了》,他聲淚俱下地表達了他受冤枉的痛苦,結尾那句鄭重承諾:“同桌,我用人格保證沒拿你的紅筆!”感動了全班人,也感化了同桌。同桌當場向這個講故事的學生公開道歉。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善于借助表達,讓學生以生命本體行走人生、體驗人生,最終實現(xiàn)價值的認同,獲得生命的超越。
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使敘事的故事意義得以生動地呈現(xiàn)。道德敘事生動的表達方式革新了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灌輸?shù)姆绞剑菍W生主動進行道德學習的過程,也是其生命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師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提供其滿足表達需要的時空,才能使我們的道德教育充滿生命活力。
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中成長和發(fā)展的,最終指向實踐。踐行作為道德敘事實施德育的策略,指向學生未來德性的養(yǎng)成。道德敘事的行為體驗主要指在敘事提供的時空內,學生借助故事人物進入故事情境,通過角色扮演、任務驅動、志愿服務等方式體驗道德行為,提升道德品質。
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實施道德敘事時,學生就像劇中的人物,作為一個角色進入敘事中所描繪的故事人物生活,通過扮演各種人生角色,感受多彩的生活場景,表現(xiàn)人物的行為,感受他們的想法和情感,體驗人生百味,打破已有道德界限,實現(xiàn)生命的超越。
生活本就是一串串故事的連線。觀照生活,豐富學生敘述生活的故事——歷史的或現(xiàn)在的,自己的或他人的,書面的或口頭的,現(xiàn)實的或虛構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的資源。道德敘事,回歸道德教育的本質,聚焦學生品德的提升,啟迪與照亮學生未來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