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蘇潔
文言文如美酒,有韻味,更留香。積極的閱讀者往往更具敏銳的嗅覺,能通過誦讀的方式將“書香”飄散得更遠、更深。為了深挖文言文中蘊含的結構美、思想美和語言美,我們需要了解當前文言文誦讀的教學現(xiàn)狀,并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他們掌握誦讀的基本技法,在辨音明義的過程中,吟探文心,啟迪智慧,繼而為他們的生命成長植下民族文化之根。
一、文言文誦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說:“沒有民族文化的根,語言文字只在淺層次上漂浮,學生的語文水平難以真正提高。”民族文化是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根基。文言文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生感受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然而,當前的文言文誦讀教學卻差強人意,語文教師都習慣于運用固定章法來填塞課堂,致使學生的個性表達喪失應有的活力。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誦讀興趣不夠濃厚。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內驅力。從實際教學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進行文言誦讀的目的都是應付考試,能主動誦讀的學生少之甚少。課堂之上更是“靜悄悄的革命”,鮮有學生愿意示范誦讀。齊讀的時候更是“隨波逐流”,全然沒有起承轉合的技巧和抑揚頓挫的情感,致使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言作品如白水般寡淡無味。
2.誦讀積累較為匱乏。相對于現(xiàn)代文,文言文距今久遠、艱澀難懂,對文言啟蒙階段的學生而言,沒有工具書的指引和教師的講授,很難獨立進行有效的文言閱讀。久而久之,學生的文言誦讀積累就成為了一個“談文色變”的思維洼地,只剩一潭死水,阻礙了學生掌握更多的文言材料,使他們失去了通過課外誦讀積累文言知識、獲得情感熏陶的機會。
3.誦讀教學模式單一。結合課堂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教師的誦讀伴隨著文本的解析時起時落,但常常囿于正音釋義等工具性層面,品詞賞味、審美體驗等人文性層面涉及較少,導致學生不能與作者、文本形成一定的情感共鳴。真正意義上的誦讀往往是“誦其聲,得其意”。因此,串講式的固化模式不僅單一機械,而且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失衡,值得我們深思。
二、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1.扎根課堂教學,指導誦讀技法
(1)明確句讀,讀出節(jié)奏美。
文言文的節(jié)奏美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音調的停連轉換,二是語速的輕重緩急,三是聲音的回環(huán)往復。明確句讀有助于讀出作品的節(jié)奏之美,使人抵達聞聲臨境的絕妙彼岸。以《伯牙鼓琴》為例,不少學生會將“巍巍乎/若太山”誤讀作“巍巍/乎若太山”,將“湯湯乎/若流水”誤讀作“湯湯/乎若流水”,這時,我們可以充分“讓學”——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給予他們互誦互學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暢達句讀,對這種古老的表達方式有更為深刻的體認。
(2)知曉平仄,讀出音韻美。
文言文距今久遠,文辭表達與現(xiàn)代文迥然不同,誦讀起來難度較大。教學中,我們可嫁接古詩“讀通順—讀韻味”的方法,誦其文,吟其韻。其實,古人在誦讀時講究平長仄短,即平聲緩步拉長,仄聲短而有力。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教學時,我們同樣可以讓學生先知曉平仄,然后再深入學習。教學《伯牙鼓琴》時,“巍巍乎”“湯湯乎”都宜用拉長音體味琴音的悠長,而“太山”則宜短促,彰顯山川的巍峨和氣魄。
(3)文白對讀,讀出情趣美。
文言文的句式往往虛實相襯,“之乎者也”俯拾即是,呈現(xiàn)出一派層層疊疊、高低錯落之勢。為了補齊其中的落差感,誦讀時可采用文白對讀的方式開展。如教材中《司馬光》《鐵杵成針》《精衛(wèi)填?!返榷唐难灾v述的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學生可以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對照文言。誦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加上一些極富古韻的樂曲,這樣既能節(jié)省梳理字詞的時間,又能吟誦出其中的情趣來。
2.打造古文社團,延展誦讀空間
積極的閱讀者往往情感是充沛的,并且善于聯(lián)想、想象和轉化。為了提升學生的文言閱讀力,筆者在書香校園的環(huán)境下,打造了“觀學·小古文”社團,旨在延展文言文的誦讀空間,讓傳統(tǒng)文化的“書香”溢滿學生的心田。
(1)讀寫融合——日誦“得言”。
文言文誦讀教學不止在一個“讀”字上,歸根結底還是要往作者的心靈更深處漫溯。以《誡子書》為例,小古文闡述了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課行于末,我問學生:“從這封家書中,你能學到什么?”有的學生認為,如果內心欲望太多就很難明確自己的志向。有的認為,諸葛亮對自己兒子的期許里飽含著做人的大智慧。還有的則認為“虎父無犬子”,諸葛亮給自己八歲的孩子寫下的這封家書著實感人至深。聽到學生這樣的感想,我很慶幸。
(2)群文整合——日誦“得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闭b讀文言的過程也是思考文言的過程。積極的閱讀者也理應是積極的思考者。為了增加學生的文言積累,我在社團里常常會按照主題給學生橫縱整合相關的文言短篇。以聰慧少年主題為例,課本中我們認識了機智的司馬光、善于觀察的王戎,其實歷史畫卷里還有很多類似的少年,我相機給他們拓展了《智救庫吏》《文彥博灌水取球》《歐陽修苦讀》等,誠然有的文言不易理解,但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們依然誦讀得津津有味,每有會意,便欣然齊誦,妙哉!
(3)讀演相映——日誦“得用”。
每個閱讀者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而文言作品作為生活的高級形態(tài),同樣根植于生活。誦讀文言文是了解過去生活樣態(tài)的窗口,讀演結合無疑是實現(xiàn)古今匯通的一方橋梁。編排課本劇是發(fā)揮誦讀效用的有效途徑。
學校每年都會在讀書節(jié)期間舉辦詩文誦讀及課本劇表演大賽。每屆筆者都會帶領學生參加,從導演、演員的選派到劇本的藝術加工,從臺詞的打磨到服裝的選擇,無不考驗著學生團隊協(xié)作、人際溝通等方面的能力。一場精心準備的演出完滿謝幕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通透。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承載著璀璨的先哲睿思和智慧結晶。因此,學好文言文就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直接的傳承。正如余文森教授說的那樣:“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币虼?,在貫徹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教師應當以“讀”為核心,在日有所誦的過程中,覓尋古文“得言”“得法”“得用”的三重境界,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式誦讀。我們堅信: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其意必解,其情必表,其文化必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