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偉彬 陳 娥 盛丹英 鄭海燕 林雪峰 金 赤 馮 潔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樂清醫(yī)院麻醉科,浙江 溫州,325600)
麻醉機是通過機械回路將麻醉藥送入患者的肺泡,形成麻醉藥氣體分壓,彌散到血液后,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直接發(fā)生抑制作用,從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效果。麻醉機屬于半開放式麻醉裝置。它主要由麻醉蒸發(fā)罐、流量計、折疊式風箱呼吸機、呼吸回路(含吸、呼氣單向活瓣及手動氣囊)、波紋管路等部件組成[1-2]。隨著臨床外科手術的不斷開展,醫(yī)院手術室使用麻醉機的頻率越來越高。隨著每年實施手術例數(shù)的不斷增多,麻醉機內呼吸回路的管理成為重要的問題,需要采用更高水平的方法確保麻醉機內呼吸回路的正常無菌狀態(tài),以備臨床麻醉醫(yī)生的使用。有研究表明,麻醉機內呼吸回路是影響患者手術后肺部發(fā)生感染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有研究表明,麻醉機內呼吸回路消毒方式對管路的微生物也有著重要的影響[3-4]。為了進一步明確麻醉機內呼吸回路消毒方式對管路微生物及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的影響,本研究基于臨床使用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對麻醉呼吸回路的微生物監(jiān)測和手術后患者肺部發(fā)生感染的情況進行比較,探討麻醉機內呼吸回路消毒方式的作用。
選擇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樂清市人民醫(yī)院使用的20 臺麻醉機作為研究對象,麻醉機的型號分別為GE Carestation 620,德爾格Primus,邁瑞WATO EX-55,手術主要分布在神經外科手術,普通外科手術,骨科與脊柱外科手術,婦產科手術。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對手術室目前出現(xiàn)的麻醉機進行編號,并明確各個手術室的麻醉機型號及歸屬科室,對各個手術室的麻醉機進行編號,建立檔案,包括對每個麻醉機使用的手術例數(shù)和患者的具體手術時間,麻醉機的消毒時間和麻醉機管路的采樣時間登記。采用計算機隨時抽樣的方式進行分組,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麻醉機10 臺,對照組麻醉機10 臺。總共做完820 例手術,其中麻醉機污染45 臺,未污染98 臺,男性420 例,女性400 例,年齡40~52歲,平均年齡(45.32±5.22)歲。
納入標準:本研究中納入麻醉機的型號分別為GE Carestation 620,德爾格Primus,邁瑞WATO EX-55。
排除標準:除以上3 種型號的呼吸機外其他類型的麻醉機。
實驗組:采用麻醉機消毒儀(GE Carestation 620,德爾格Primus,邁瑞WATO EX-55)進行消毒處理,在消毒的過程中通過霧化加濕消毒,殘余氣體等相關的消毒操作控制消毒程序,一般消毒時間在30 min。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消毒程序進行消毒,根據麻醉機說明書將耐高溫、高濕的器械拆卸進行壓力蒸汽滅菌。
1.4.1 采樣部位
本研究在通過與麻醉醫(yī)生、麻醉護士、麻醉工程師的不斷溝通過程中,對手術使用結束之后的麻醉機呼吸回路進行評估,評估結束之后,戴無菌手套對麻醉機的呼吸回路進行麻醉機消毒儀消毒,其中安排2 名協(xié)同麻醉機消毒儀消毒,其中1 名負責麻醉機消毒儀消毒具體的呼吸回路部件,另外1 名負責采集樣本。采樣的部位主要包括呼氣口端、鈉石灰管出口、鈉石灰管入口、風箱內側、吸氣口單向閥、吸氣口端、呼氣口端單向閥等。在采樣的過程中防止樣本被污染。
1.4.2 呼吸回路采樣時間
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在手術患者使用結束之后進行采樣,然后經過消毒之后再次進行采樣,按照上述麻醉機消毒儀消毒的呼吸回路部件進行一一取樣。
本研究中均采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采樣拭子進行采樣,采用血平板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運用細菌振蕩器進行操作,采用全自動細菌鑒藥敏分析儀進行分析;在細菌染色方面的處理,采用快速革蘭氏染液碘溶液、快速革蘭氏染液龍膽紫溶液、快速革蘭氏沙黃溶液、快速革蘭氏脫色液、革蘭陰性卡、革蘭陽性卡、真菌鑒定卡對微生物進行監(jiān)測。
本研究中,麻醉機的呼吸回路由麻醉護士進行麻醉機消毒儀消毒和處理或者由麻醉醫(yī)生和工程師進行麻醉機消毒儀消毒和處理,在消毒的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消毒程序進行消毒,如果在整個消毒的過程中,有不合格的情況,需要重新進行消毒。在麻醉機消毒儀消毒麻醉機呼吸回路的過程中,征求麻醉工程師的指導,在采樣的過程中,由麻醉護士完成采樣,對于細菌培養(yǎng)和細菌鑒定,由檢驗科的工作人員獨自完成。在整個操作過程中,確保無菌原則,落實手衛(wèi)生,做到預防隔離,防止采樣標本的污染。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細菌及真菌監(jiān)測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細菌及真菌監(jiān)測結果比較 [n(%)]
細菌培養(yǎng)陽性例數(shù)的監(jiān)測部位比較,分別在呼氣口端、鈉石灰管出口、鈉石灰管入口、風箱內側、吸氣口單向閥、吸氣口端、呼氣口端單向閥的部位監(jiān)測取樣,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細菌培養(yǎng)陽性例數(shù)的監(jiān)測部位情況比較 [n(%)]
實驗組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對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情況比較 [n(%)]
臨床麻醉中經常使用麻醉機給患者以呼吸支持,因而內部呼吸管路容易受到患者唾液、痰液等體液的污染,有呼吸系統(tǒng)傳染病的患者甚至會將病菌留在麻醉機內部[5]。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的發(fā)展,可拯救患者生命和糾正患者生理功能的各類手術不斷增加,麻醉機為麻醉科必備設備,隨著醫(yī)院感染管理理念逐漸被重視,各級醫(yī)院麻醉機外呼吸環(huán)路已基本采用一次性耗材加呼吸通路濾過器[6-7]。
傳統(tǒng)消毒方法因管路位置較深而不易達到明顯的消毒效果,在重復使用時,基本不做內部回路的消毒,易造成交叉感染。國外采用拆卸回路、使用專用消毒柜消毒程序很繁瑣。麻醉機循環(huán)管路接口每天由麻醉護士用500 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麻醉機的內部回路每次使用后用專門的麻醉機內回路消毒機進行消毒[8]。通過以上方法,最大程度地控制了由麻醉機引起的院內感染[9-10]。
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圍術期感染控制分會于2016年底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有效參與的麻醉醫(yī)師共1 172 名,其中65%來自全國范圍內的三級甲等醫(yī)院,結果顯示,麻醉機內呼吸回路從未進行過消毒和僅偶爾不規(guī)律消毒的比率高于66%。單純使用呼吸通路過濾器并不能完全隔離病原微生物在麻醉機內呼吸回路與患者之間的傳播[11-12]。由此可見,麻醉機內回路的消毒對防止交叉感染、完善麻醉醫(yī)療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而有報道麻醉機內呼吸回路不常規(guī)消毒,有一定概率被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格蘭陰性菌和白喉棒狀桿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格蘭陽性菌及念珠菌、絲狀真菌、假絲酵母菌等真菌類污染[13-14]。因此麻醉機內呼吸回路消毒和滅菌前后病毒和肺支、衣原體的監(jiān)測尤為重要[14-15]。
念珠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等都是人體皮膚、鼻腔、咽喉部或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但在特定情況下則可轉化為條件致病菌。而麻醉機內呼吸回路消毒和滅菌前后病毒和肺支、衣原體的監(jiān)測尚未見報道。本研究結果也說明采用內回路完全麻醉機消毒儀消毒法對于呼吸回路的消毒有著重要的意義。關于麻醉機內回路消毒的頻率相關的研究也不少,有報道麻醉機使用1 d 與7 d 時內呼吸回路微生物污染的程度無明顯差異,使用超過7 d 后微生物污染的程度明顯增加[16]。對于無傳染性疾病的手術患者使用過的麻醉機建議7 d 消毒一次[17]。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對手術后患者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麻醉機消毒儀消毒法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麻醉機消毒儀消毒法能夠降低呼吸管路微生物的殘留量,呼吸回路標準化消毒法能夠很好的減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