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軍,熊蕾,胡宇
1.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2.九龍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8
肋骨骨折為胸外科常見外傷疾病,常合并血胸,可誘發(fā)呼吸循環(huán)功能紊亂,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纖維胸肌凝固血胸嚴重不良后果[1]。目前臨床主要采取胸腔穿刺及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肋骨骨折合并血胸,但不易完全吸收,不僅影響患者疼痛控制,且易造成胸腔積血凝固,發(fā)生血液流變學改變,導致總體治療效果無法達到理想預期[2]。中醫(yī)學在骨折愈合方面發(fā)揮著獨特優(yōu)勢,而行氣破瘀合劑為中醫(yī)治療跌打損傷常用藥物,具有行氣活血祛瘀、生肌止痛功效[3]。故考慮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給予行氣破瘀合劑治療可獲益。鑒于此,本研究觀察行氣破瘀合劑對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
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期間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收治的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78 例分為兩組,各39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3例;年齡范圍18~67 歲,年齡(42.15±4.86)歲;積血量范圍200~1 050 mL,積血量(548.25±45.15)mL;單側骨折24 例,雙側骨折15 例;單肋骨骨折(未錯位)14 例,多肋骨骨折(出現(xiàn)反常呼吸)16 例,多肋骨骨折明顯錯位9 例;手術11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5 例;年齡范圍18~66 歲,年齡(41.98±4.76)歲;積血量范圍200~1 100 mL,積血量(551.25±45.28)mL;單側骨折22 例,雙側骨折17 例;單肋骨骨折(未錯位)15 例,多肋骨骨折(出現(xiàn)反常呼吸)14 例,多肋骨骨折明顯錯位10 例;手術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經(jīng)X 線胸片檢查明確診斷肋骨骨折及血胸。中醫(yī)診斷:符合肋骨骨折合并血胸及氣滯血瘀證診斷標準[4-5],主癥:腫脹,疼痛,瘀斑;次證:尿赤,口渴,便秘等;舌脈:舌質紅、苔黃,脈弦緊。
納入標準:(1)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溝通能力正常;(3)知情同意書由患者簽署。排除標準:(1)伴有氣胸、反常呼吸需要做牽引治療者;(2)開放性氣胸者;(3)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及內科疾病者;(4)伴有其他臟器損傷者。
對照組實施西醫(yī)治療,針對單肋骨骨折但未錯位者,需使用胸帶或膠布固定骨折部位,2~4 周后拆除即可;多肋骨骨折并出現(xiàn)反常呼吸者,使用厚棉墊進行加壓包扎,而多肋骨骨折發(fā)生明顯錯位的需實施手術固定復位治療;少量血胸者可由患者自行吸收或行穿刺抽液法,而大量血胸(出血量>500 mL)者采取胸腔閉式引流術,必要時可行開胸手術治療。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同時還需進行常規(guī)的止痛、抗感染、止血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行氣破瘀合劑治療,成分:川芎、當歸、桃仁、紅花各12 g,三棱、大活血、莪術、桔梗各9 g,烏藥、獨活、甘草各6 g。25 mL/次,2 次/d,連續(xù)治療14 d。
(1)臨床療效: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主次癥嚴重程度進行中醫(yī)癥候評估。主癥根據(jù)嚴重程度,即無、輕、中、重,分別記0、2、4、6 分;次癥根據(jù)嚴重程度,即無、輕、中、重,分別記0、1、2、3 分;舌脈根據(jù)有無記1、0 分。骨折處腫痛消失,胸部CT 檢查肺部無氣體、無積液及滲出、無感染,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在90%以上為治愈;骨折處腫痛基本消失,僅在深呼吸或咳嗽時出現(xiàn)輕微疼痛,胸部CT 檢查胸前仍存有少量積液,但無肺部感染及滲出,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在70%以上為顯效;骨折處腫脹明顯好轉,深呼吸及咳嗽時仍出現(xiàn)疼痛,胸部CT 檢查仍有少量積液及氣體,且有少許肺部炎癥滲出,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在30%以上為有效;未達到上述判定標準為無效。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2)恢復指標:包括兩組疼痛消失時間、血腫吸收時間及住院時間。(3)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分值0~10 分,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4)血液流變學:抽取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4 d 后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轉速:4 000 r/min;時間:20 min)分離血漿,采用全自動血錐板式檢測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漿黏度。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與對照組疼痛消失、血腫吸收、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更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比較() d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指標比較() d
與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治療7 d、14 d 后降低,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兩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比較,治療14 d 后降低,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mPa·s
表4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mPa·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中醫(yī)學認為外傷致經(jīng)脈氣血受損,而血不循經(jīng)溢出脈外,致氣血傷于內,積于胸中,而胸為血之府,經(jīng)絡受損,則血行受阻,氣滯血瘀,而致腫痛[7]。肺居于胸中,為貯氣之器。而胸陽痹阻則阻滯氣機,氣道不暢,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故中醫(yī)治療外傷合并血胸應行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法[8]。
行氣破瘀合劑來源于經(jīng)典古方血府逐瘀湯,是活血祛瘀、止血養(yǎng)血的經(jīng)典藥物,在活血消腫方面發(fā)揮顯著作用[9]。該藥中以紅花、桃仁為君藥,可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當歸、川芎、大活血、莪術為臣藥,可活血補血、行氣止痛、散瘀通絡、破氣行血止痛。桔梗、獨活、烏藥為佐使,可祛痰止咳、祛風除濕、通弊理氣止痛[10]。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功效。本研究將行氣破瘀合劑應用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治療中,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疼痛消失時間、血腫吸收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行氣破瘀合劑治療可緩解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疼痛程度,促進血腫吸收,縮短住院時間?,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紅花及桃仁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機體血流動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利于血腫吸收,改善因血腫誘發(fā)的劇烈疼痛,提高綜合治療效果[11-12]。
血液流變學指標是反映機體血液黏滯性、流動性、凝固性及變形性的敏感指標,包括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漿黏度等指標[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4 d 后觀察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行氣破瘀合劑治療可改善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血液流變學。分析其原因為,行氣破瘀合劑可發(fā)揮活血祛瘀功效,改善血液凝固性及流動性,促進機體血液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聚集造成的濃、黏、凝狀態(tài),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保持血液運行通暢,繼而促進血胸吸收,改善血胸引起的局部癥狀,加快康復進程[14]。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有效率數(shù)值略高,提示行氣破瘀合劑治療肋骨骨折可提高綜合療效??紤]到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在日后仍需進一步進行大樣本研究,以佐證本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行氣破瘀合劑治療可緩解肋骨骨折合并血胸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血腫吸收,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