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博
北京市昌平區(qū)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北京 100096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一種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1]。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腦部血液供應中斷,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而引起相應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癥狀。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需要與腦出血相鑒別,且CT有助于鑒別,明確診斷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根據(jù)病情選擇溶栓治療或藥物保守治療,充分評估溶栓治療的適應證及禁忌證,完善相關的輔助檢查,出現(xiàn)病情變化時及時處理。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患者通過積極治療,大部分患者可能會留有較明顯的后遺癥,少部分患者能夠得到治愈。后遺癥期建議積極實施康復干預,來改善或減少各種后遺癥的癥狀??寡“逅幬镏委熓鞘走x方式,但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具有較差的效果[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2月北京市昌平區(qū)醫(yī)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分析了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中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藥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100例,依據(jù)用藥方法分為聯(lián)合用藥組(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藥)、單獨用藥組(氯吡格雷單獨用藥)。聯(lián)合用藥組50例患者中女19例,男31例;年齡50~75歲,平均(68.24±8.46)歲;體質指數(shù)18~24 kg/m224例,25~30 kg/m226例;病程10~15年33例,16~22年17例;疾病類型:局限性腦梗死19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7例,可逆性缺血性腦損害14例;發(fā)病部位:基底節(jié)27例,枕葉9例,額葉7例,頂葉7例。單獨用藥組50例患者中女20例,男30例;年齡51~76歲,平均(69.01±8.50)歲;體質指數(shù)18~24 kg/m223例,25~30 kg/m227例;病程10~15年32例,16~22年18例;疾病類型:局限性腦梗死1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8例,可逆性缺血性腦損害14例;發(fā)病部位:基底節(jié)26例,枕葉8例,額葉8例,頂葉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有腦積水、腦囊蟲病等其他顱內病變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有過敏性疾病者。
1.3.1 單獨用藥組 首先調節(jié)患者的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應用鈣離子拮抗劑、自由基清除劑,改善微循環(huán)等,然后讓患者口服75 mg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056410),1次/d,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如果患者存在血管狹窄,則治療3個療程。
1.3.2 聯(lián)合用藥組 在單獨用藥組基礎上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晚餐后口服100 mg阿司匹林(國藥準字J20080078),1次/d,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如果患者存在血管狹窄,則治療3個療程。
隨訪1個月。①神經(jīng)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改良 Rankin評分、Barthel指數(shù)(Barthel Index, BI)量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30, QLQ-30)量表,NIHSS量表總分0~45分,表示好~差[4]。改良Rankin評分0~5分,表示高~低[5]。BI量表總分 0~100 分,表示低~高[6]。QLQ-30量表總分0~50分,表示低~高[7];②凝血功能。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Sysmex CA-7)測定,包括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ited par?tial thomboplastin time, AP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bg);③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依據(jù)NIHSS評分,降低0%~49%、50%~79%、80%~100%分別評定為無效、有效、顯效[8]。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用藥后,兩組NIHSS評分、改良Rankin評分均低于用藥前,BI評分、QLQ-30評分均高于用藥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用藥組患者的NIHSS評分、改良Rankin評分均低于單獨用藥組,BI評分、QLQ-30評分均高于單獨用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比較[(),分]
組別聯(lián)合用藥組(n=50)單獨用藥組(n=50)時間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NIHSS評分17.20±2.65 8.50±1.64 16.97±2.50 13.20±2.21改良Rankin評分3.70±0.37 1.88±0.24 3.68±0.40 2.51±0.41 BI評分62.46±9.77 85.68±9.20 62.38±9.32 73.35±9.88 QLQ-30評分14.23±2.35 41.32±6.86 14.45±2.50 30.56±5.14
用藥后,兩組TT、PT、APTT均長于用藥前,F(xiàn)bg水平均低于用藥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用藥組患者的TT、PT、APTT均長于單獨用藥組,F(xiàn)bg水平低于單獨用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組別聯(lián)合用藥組(n=50)單獨用藥組(n=50)時間用藥前用藥后用藥前用藥后TT(s)16.14±2.24 21.25±3.97 16.10±2.21 20.32±3.14 PT(s)13.00±2.34 17.58±2.54 12.58±2.30 15.31±2.22 APTT(s)32.00±6.61 39.87±7.24 31.87±6.53 37.00±7.20 Fbg(g/L)3.56±1.18 2.01±0.24 3.53±1.00 2.10±0.30
聯(lián)合用藥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獨用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聯(lián)合用藥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單獨用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比較[n(%)]
在腦血管病治療中,阿司匹林是二級預防藥物,能夠阻止血小板凝結,抑制環(huán)氧化酶形成,從而抑制血小板A2血栓素釋放[9]。同時,還能刺激前列環(huán)素的形成,對血小板聚集進行阻滯[10]。但長期應用阿司匹林有約1/4的治療失敗率,患者會出現(xiàn)阿司匹林抵抗現(xiàn)象[11]。氯吡格雷能夠將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發(fā)揮出來,途徑為阻斷纖維蛋白結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12]。同時,還能對血管內皮進行保護[13]。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藥能夠進一步增強抗血栓作用[14]。有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中,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兩種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聯(lián)合用藥能夠將臨床療效顯著提升(73.33→93.33%)(P<0.05)[15-16]。
本研究結果表明,用藥后,聯(lián)合用藥組NIHSS評分低于單獨用藥組,改良Rankin評分低于單獨用藥組,BI評分高于單獨用藥組,QLQ-30評分高于單獨用藥組(P<0.05)。用藥后,聯(lián)合用藥組患者的TT、PT、APTT均長于單獨用藥組,F(xiàn)bg水平低于單獨用藥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2.00%)高于單獨用藥組(72.00%)(P<0.05),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原因為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環(huán)氧化酶,減少血栓素A2生成途徑,從而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將抗血栓作用發(fā)揮出來。而氯吡格雷能夠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從而有效改善血流情況[17]。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聯(lián)合用藥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6.00%)高于單獨用藥組(8.00%)(P<0.05),原因為阿司匹林發(fā)揮抗血栓作用是通過花生四烯酸途徑對血小板進行抑制,而氯吡格雷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的途徑是對二磷酸腺苷結合血小板受體進行抑制,進入人體后以較快的速度被吸收,經(jīng)肝臟代謝,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藥雖然能夠將抗血栓作用協(xié)同發(fā)揮出來,但也會疊加不良反應[18]。
綜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中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藥較氯吡格雷單獨用藥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但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