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若龍 李曉鳴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勞動教育的文件,如2015 年由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三部委聯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3 月發(fā)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同年7 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擔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任務,更應全面貫徹國家關于勞動教育的方針政策,引導學生以動手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真正學會建設祖國、塑造自我,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長春職業(yè)技術學校堅持“幸福職教”理念,積極開展勞動教育與“幸福職教”緊密結合的策略研究,以探尋提高勞動教育質量之有效途徑。
馬克思認為,勞動對于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必然條件,人類利用勞動行為改變了自然界一些物質的形態(tài)與性質,使自然界的各種物質變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有益資源。引導青少年學生充分認識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是非常必要的。
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其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勢必會受到當今社會中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評判標準的影響。一些學生和家長勞動觀念逐漸淡化,欠缺基本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認為自己所承擔的義務中并沒有勞動一項,沒有必要接受勞動教育;有些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存在偏頗,認為體力勞動不如腦力勞動高級,“體面勞動”是更多人的首要選擇。還有人認為,學生在校期間已經接受了適量的體育訓練,這已經是勞動的一種形式,不用再刻意地進行勞動教育。從學科內涵來講,體育運動的初衷是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勞動教育的內涵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素養(yǎng)。我們應該明確一點: 正是因為勞動,人類才實現了某種超越自然限制的自由,擁有了尊嚴,擺脫了對他物的心理依賴。我們不能將體育訓練與勞動教育畫等號,二者存在根本區(qū)別。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生產技術的快速更新,對學生加強勞動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愈加緊迫和必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既包括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動精神觀,奮斗是收獲幸福唯一途徑的勞動幸福觀,堅持探索真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也包括在立足本職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不斷積累經驗、取得成果的勞動創(chuàng)造觀等觀念。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只有把準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能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成為社會共識。
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主導之地,勞動教育內容應針對學生的特點,把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和勞動價值觀有機地融合在勞動實踐中。應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深入探索構建勞動精神、勞動素養(yǎng)共同培育的立體式勞動教育模式。
堅持“勞動精神”引領,“五育”融合并進,將學生勞動精神的養(yǎng)成、勞動價值觀的塑造和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職業(yè)技術學??沙浞掷米陨淼膬?yōu)勢條件,適當提升勞動教育課在課程教學中的比重,增加勞動素養(yǎng)和勞動價值觀的引導,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使勞動教育課與公共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實訓課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學校還可多渠道開展勞動認知教育,利用展板、演出、講座等方式宣傳勞動教育、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勞動氛圍,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勞動、認識勞動教育。
堅持“三全育人”模式,將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協(xié)調一致,形成統(tǒng)一的教育網絡。社會層面應為學生營造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輿論氛圍,表彰勞模,弘揚勞動精神,為學生提供參加勞動的機遇。比如,可以為學生提供社區(qū)勞動、志愿勞動,鼓勵更多的青年學生參加服務性勞動,傳遞社會正能量。在本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fā)生期間,很多青年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積極參加志愿活動。在服務大眾的過程中,他們真切地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學校應通過設置勞動任務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勞動體驗。比如,在校期間可安排學生參加值日、大掃除、掃雪等勞動。還可以在食堂、圖書館等場所提供崗位,讓學生參加服務性勞動。學生在勞動中可以逐步加深對勞動財富觀的理解;家庭則需要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改變“勞動與我無關”的錯誤思想。學生回到家后,父母可指導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習做家常菜等,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堅持“潤物無聲”。我們知道,將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課程,應做到“潤物無聲”,勞動教育更應如此。學校應將學生的勞動體驗和勞動成果納入素質養(yǎng)成計劃之中,根據學生參與勞動的類型和勞動時長計算學分,以學分制評定學生素質養(yǎng)成的效果。學??赏ㄟ^定期開展勞動模范事跡報告會、勞動精神和勞動教育讀本講座來宣傳勞動教育,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合作工廠,親身體驗勞動實踐。部分專業(yè)還可以創(chuàng)建“勞動訂單”,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技能,完成相應零件的制造與交付,實現對生產性勞動的體悟,提升個人價值感。
堅持“主觀能動”的自主體驗。學??筛鶕W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制訂不同的勞動教育策略,將勤儉、努力、奉獻、創(chuàng)新等勞動精神貫穿于每個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不強迫學生勞動,不讓學生承擔超出能力范圍的勞動。只有學生樂于勞動,勞動教育才能順利開展并取得理想效果。如果學生將勞動認知內化為自身的力量,那么勞動就不再需要教師耳提面命了。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和體驗欲望,學??砷_設學生跳蚤市場,讓學生用自己的“勞動結晶”置換需要的生活用品或學習用品?!皠趧咏Y晶”形式不限,可以是手工作品、繪畫、書法等實體物品,也可以是方案、程序、賬號等虛擬物品。通過置換“勞動結晶”,學生們可以認識到新時代的勞動形式不僅是體力勞動,還包括創(chuàng)意勞動、虛擬勞動和知識勞動等新的形態(tài),豐富了學生對勞動的認知;除此之外,學校還可提倡舊物改造,鼓勵學生利用創(chuàng)意重新加工廢舊物品,并對學生的優(yōu)秀改造作品進行公開展示。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能體驗創(chuàng)意勞動,同時也能感受到“勞動創(chuàng)新”的快樂。
堅持“校企融合”的戰(zhàn)略合作,形成家庭、學校、企業(yè)、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積極開展企業(yè)與學校的深度合作,學校可以為企業(yè)輸送技術技能人才,企業(yè)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學生在真實的職場環(huán)境中對勞動教育的理解遠比課堂講授更透徹、深刻,更能體驗到掌握勞動技能的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我校始終堅持從兩個方面、六個維度來實踐“幸福職教”: 通過采取專業(yè)建設、校企合作、賽事參與等舉措,幫助學生實現“學己所想”——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yè)和課程,“用己所長”——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以致用,“做己所望”——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和事業(yè),提升學生的幸福體驗;通過采取提供學歷晉升機遇、打造能力進修平臺、營造舒適辦公環(huán)境等措施,實現教師安教、樂教、善教,從而實現“幸福職教”。
我校始終堅持做有溫度的、引領式的、開放式的、快樂式的、體驗式的和有生涯規(guī)劃的職業(yè)教育,從專業(yè)設置到技能考核,從課堂教學到社團活動,從校園文化到實訓中心,從師徒學制到產教融合,從助學慰問到勤工儉學,每一個項目的開展和推進都凝聚著“幸福”的意蘊。在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開展勞動教育,讓“幸福職教”理念在勞動實踐中得以補充和升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為了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將校園鐵藝景觀制作和部分實訓中心的建設任務分配給相關專業(yè)的師生,讓其協(xié)力完成鐵藝景觀和實訓中心的建設工作。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受到了真切的“勞動教育”,不僅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成功的喜悅,也體悟到責任和擔當的重要性。
新時代對于勞動教育的要求較以往任何時期都要細致、全面。因此,職業(yè)學校的勞動教育策略要做出相應調整。在思想上,應培養(yǎng)學生為國家與社會發(fā)展負責的勞動擔當意識,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融合,將個人的勞動擔當和國家的勞動需要統(tǒng)一起來;在能力上,應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過硬的技術,能夠運用自身的勞動技能去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滿足日后的崗位工作需求,適應未來發(fā)展的需要;在品質上,應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勞動去改造世界。
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將“幸?!备爬? 從個體的維度來看,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對于不斷伴隨著他的生命快意的意識,就是幸福。在“幸福職教”理念下,學生的幸福就體現在能夠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yè)課程,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從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引領。學生如果具有熱愛勞動的積極態(tài)度,煥發(fā)出極大的勞動熱情,那么他們便能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和幸福?!靶腋B毥獭敝铝閷W生創(chuàng)設幸福的校園學習生活,成為有理想道德、有情操信念、有技術技能的工匠型人才。
“幸福職教”與勞動教育相輔相成,互為機遇,互為促進?;凇靶腋B毥獭崩砟畹膭趧咏逃龑嵺`,有助于深入挖掘學生的個人潛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個人潛能,讓學生真切體驗到成為“工匠”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本領,更需要有正確、健康的精神支撐。而這種精神就是“勞動精神”,它是勤儉奮斗精神也是創(chuàng)新奉獻精神,是工匠精神也是勞模精神。通過勞動教育實踐,讓學生對個人價值有了較為全面、細致的認識,勞動意識、勞動意志和勞動精神會在學生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正確觀念,讓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