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家紡城小學 楊 旭
支架理論指由輔導者對學習者提供即時支持,這種支持能幫助學習者更有意義地參與學習、解決問題并獲得技能。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常常在寫作中遇到各種問題,如不知道該如何創(chuàng)作優(yōu)美的詞句,體現(xiàn)出深刻的思想等,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給他們提供各種支架,幫助他們學會謀篇布局,有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寫作活動。
提供支架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掌握一些難懂的語文知識,促使他們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地創(chuàng)作。因此,教師要基于語文學科要素設計支架,選擇更為適合的習作支架。圖表支架比較形象生動,能將抽象的寫作知識用具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能幫助學生整理思路,清晰地介紹事物特征。
學習了《母雞》《貓》等文章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我的動物朋友”。首先提供圖表支架,讓學生標注出課文中寫了哪些動物,并思考作者為何如此安排詳略。如有學生認為在《母雞》中作者著重寫了母雞生小雞后的場景,這樣展現(xiàn)出了母愛。此后,學生要自主繪制圖表,先標注出外貌、飲食習慣、居住習慣等相關的內容,在大類的基礎上標注小類,如在“外貌”后標注毛發(fā)、尾巴、眼睛、牙齒等動物身上比較有特點的部位。最后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則要結合所寫動物的特點,摘取最有特色的部分,詳細地寫。在這個基礎上創(chuàng)作,學生就能把握住松鼠的典型特點。
利用圖表,學生能清晰地整理事物的特征,看到哪些是該事物獨有的特征,這樣就能在寫作中合理安排詳略次序,有助于寫出內容具體、結構清晰的作品。
問題支架有助于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可以圍繞語文要素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對比、分析、反思、辯論等過程,他們解決了問題,認識到該如何創(chuàng)作文章,更真切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漫畫’老師”的寫作要素是“結合具體的例子,寫出人物特點,表達對該人物的情感”,教師在設計問題支架的時候就要圍繞這一點設置開放性問題。首先讓學生思考會選擇誰作為寫作對象。其次,再讓他們思考如何合理選擇內容,用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最后,再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對老師的情感。有學生認為可以用親切的對話,將情感融入到敘述事情的過程中,也有學生認為可以在文章最后用抒情的方式直接表達,還有人認為要通過動作細節(jié)暗示情感。
問題支架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降低寫作難度。教師可以用主問題串聯(lián)課堂,并用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這樣能更科學地利用問題支架,促進學生掌握寫作技巧。
方法支架指的是先給學生提供具體的范文,讓他們挖掘隱藏在其中的寫作方法,此后再總結歸納各種方法,最后運用到實際創(chuàng)作中。在創(chuàng)作寫景文的時候運用這種支架,能讓學生提升思維能力,掌握描寫景物變化的具體方法。
在閱讀《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組織學生對比分析,看看兩篇文章如何展現(xiàn)景物變化。學生發(fā)現(xiàn)《富饒的西沙群島》通過位置的變化,展現(xiàn)出水底、岸邊、島上等不同位置的景物特點,而《美麗的小興安嶺》則根據(jù)時間的變化展現(xiàn)景物的變化,表現(xiàn)出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不同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總結這兩種寫作方法,思考它們適合用于哪種文章。最后學生要將學到的方法用于“這兒真美”的創(chuàng)作中。由此學生掌握了描寫景物變化的方法,教師再鼓勵他們拓展思考,看看還有哪些方法能體現(xiàn)景物變化。
運用方法支架能給學生提供具體的例子,讓他們舉一反三,在模仿創(chuàng)作中降低學習的難度,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寫作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教師要分析學生在哪些方面感到有困難,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點設計具體教學策略,合理安排支架。小學生積累的語言素材不太多,所以寫作時常常用詞不夠準確,語言不夠優(yōu)美,這是困擾他們的問題之一。教師可以從語言領域入手提供支架,讓他們用對比分析法了解修辭手法,并加以運用。
在創(chuàng)作“我的植物朋友”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所寫的植物是他人不太熟悉的,該如何具體描寫,讓對方理解呢?如果像植物圖鑒中那樣,用專業(yè)性很強的術語來描寫,是否會給人枯燥的感覺呢?學生可以閱讀《荷花》,找到其中的修辭句,并思考如何借鑒利用。學生發(fā)現(xiàn)“荷花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用了比喻修辭,“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用了擬人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讓荷花的形象更生動。此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比喻和擬人的特點,分析它們的異同點。最后,讓學生自主運用這些手法,寫作“我的植物朋友”。
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分析,找出經典的修辭句,并思考它們的特點是什么,并模仿借鑒,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們就能妙語連珠。
小學生的思維深度不夠,所以作文時常出現(xiàn)立意和境界不高的問題。教師可以提供“頭腦風暴”支架,讓學生圍繞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深入探討,嘗試著拔高立意。
在寫“我的心愛之物”這一文題時,教師先讓學生閱讀《落花生》,思考作者從一起吃花生這件簡單的事情中領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將花生比喻成人,認為要做有用的人。此后學生再圍繞“心愛之物”互動討論,說說在他人的眼中,這是什么東西,在自己的眼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如果有學生寫同一件東西,可以討論一下,看看彼此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學生會發(fā)現(xiàn),思考角度不同,立意也大不相同,從而對創(chuàng)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能寫出更具有深度的文章。
小學生的思維還處在發(fā)展階段,他們的社會接觸面較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缺乏辯證思考,所以常常會在價值觀、人生觀上出現(xiàn)偏差。教師要從情感領域入手,給學生提供情境支架,讓他們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情演繹出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在學習《慈母情深》的時候,有學生提出:“這戶人家也太窮了吧,就連買一本書都好像是要下很大的決心才行。我爸爸就不一樣,他能賺很多錢,我想買什么,他都會給我買。”教師可以提供角色扮演支架,讓學生扮演母親,思考母親對孩子的愛,她為孩子付出了多少。此外,學生還可以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經歷演繹出來,思考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的人。最后,他們要將自己的感悟寫入作文《我想對您說》。
在端正了價值觀、人生觀后,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也會不由自主地將真情實感融入進去,進而寫出感人的作品。
習作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除了發(fā)展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以外,教師還要利用支架,引導學生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在選擇事例的時候,可以提供辯論支架,讓他們說出各自選材的理由是什么,發(fā)展思維能力。
如在寫“形形色色的人”這一文題時,教師安排學生圍繞班級中的同學構思,選擇同一個主人公的人要說說自己選擇什么材料,相互辯論,看看誰的材料更符合人物特點。如有兩名學生小明、小軍選擇的都是衛(wèi)生委員,小明選擇的材料是衛(wèi)生委員發(fā)現(xiàn)教室打掃得不干凈,于是自己重新打掃了一番。他認為能體現(xiàn)出主人公的認真負責。但是小軍認為這樣的材料比較普通,其他的班干部也能做到,要選擇更具有特色的,他選擇的材料是同學身高不夠,無法清理房間頂部,爬到桌子上,又不夠安全,衛(wèi)生委員用聰明才智,將抹布和竹竿結合在一起,自制了勞動工具,幫助同學解決問題。小軍認為這則材料不僅新穎,而且能表現(xiàn)出衛(wèi)生委員思維活躍、具有創(chuàng)造力,所以更合適。兩人討論后,一致認為第二則材料更好。
除了利用辯論支架以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圖表支架,讓學生圍繞題目寫一下自己想到了什么材料,該事件有哪些地方具有典型性,自己打算使用什么描寫方法,如何突出人物的特別之處等。
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給他們提供情境支架,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圖片、音樂、影視劇作品片段等,這樣能融合美術、音樂等藝術學科,構筑唯美的賞析場景,讓學生展開跨媒介閱讀,從而提升審美素養(yǎng)。
在創(chuàng)作“XX即景”時,教師展示了多媒體課件,用圖畫配合音樂的方式展現(xiàn)了唯美的自然景觀,還展現(xiàn)了一些和景物有關的經典國畫、油畫作品。學生可以圍繞這些作品深入探討,說說繪畫作品如何呈現(xiàn)光影之間的配合,怎樣展現(xiàn)出景物的特點,繼而探討要如何將具體的畫面轉化成抽象的文字。如有學生認為要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用形象化的語言展現(xiàn)景物的特點。如:“長河在草原上蜿蜒,如同一條衣帶一般?!比绱?,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都有所提升。
審美感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基于學科融合的思想,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多聽多看,收集美術、歷史、音樂等其他學科的學習資源,并思考該如何融入到寫作中。學生還可以交流資料,看看相互之間有什么啟迪。
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支架,組織他們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他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親密接觸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不僅能幫助他們收集更多的寫作素材,更能促使他們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寫“家鄉(xiāng)的風俗”這一文題時,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融入春節(jié)系列活動中,思考哪些材料既能體現(xiàn)時代特色,又能展現(xiàn)民族文化。如有學生認為年夜飯是春節(jié)最重要的習俗之一,但是近兩年因為疫情,大家響應國家號召,就地過年,很多家庭無法吃年夜飯。于是,就誕生了新穎的網絡年夜飯,各地親人自己烹調食物,并用視頻的方式拜年,同樣也能其樂融融。學生寫了自己幫助家人制作年夜飯的過程,并寫了和父親網絡對話,一起品嘗年夜飯的過程。他著重寫了制作八寶飯的場景,認為八寶飯是家人過年必吃的食物,預示著來年吉祥如意。在文中,他既寫了年夜飯的歷史淵源,展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又融入了現(xiàn)代社會的思考,展現(xiàn)了家人響應國家號召,做出的犧牲。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教師可以圍繞民族文化提出一些靠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自主開展和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主題探索活動,激發(fā)持久的創(chuàng)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