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競男
(吉林化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國情懷的重要論述,提取了中華民族家國文化精髓,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獨特標識和價值取向。家國情懷一直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家和國都是與我們休戚相關的生活共同體,中國人將愛國、愛家的情感體現(xiàn)稱之為家國情懷,蘊含著對個人的小家和國家的大家具備的責任與擔當,是民族信仰和個人品格的體現(xiàn),彰顯了主題在處理個人、家庭、國家關系上的積極意識、道德評價與倫理規(guī)范[1]。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通過七個故事,以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為切入點,追溯祖國繁榮時刻背后平凡的“中國人”,通過這些人物形象,激發(fā)愛國主義熱情,加深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樹立崇高的家國情懷[2]。
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始終堅持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到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高度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3]。主旋律電影是一個特定概念,一般泛指在政府指導下弘揚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電影,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濃厚的黨性意識,以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主要傳播方向。其在1987年被提出,承載著時代發(fā)展的積極向上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為多樣化的理念和弘揚核心價值[4],具有強大的教育滲透功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傳播力量和主要途徑。它以春風化雨的方式,高燃民眾愛國情感,同時可以傳播社會正能量,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現(xiàn)了軟文化的硬著陸[5]。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是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的代表,影片中通過宏大的歷史背景來描述小人物的家國情懷,體現(xiàn)了“國是千萬家”的點,用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將個人的感悟和經(jīng)歷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早期的主旋律電影主要集中于拍攝戰(zhàn)爭與革命題材的紅色電影,以政治宣傳為主要傳播角度,改革開放之后,主旋律電影的藝術表達方式趨于成熟也不斷發(fā)展。但總體上主旋律電影的框架是固定的,思維是固化的,宣傳的英雄人物往往是高大全式的形象,缺少多元化的探索以及對市場的深入了解。新時代所拍攝的主旋律電影是從人民群眾的認知出發(fā),在表達方式上更多為觀眾所關注的問題,在電影表現(xiàn)手法上尋求突破,深刻挖掘精髓。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展現(xiàn)了從1949年到2019年,無數(shù)個體與新中國一同走過的春華秋實。在家國情懷的情感期待中影片中選取的七個故事都具很強的代表性,既是七十年國家發(fā)展的縮影也緊扣時代主題,更是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引領。開國大典作為影片的第一個故事對家國情懷的厚重鋪墊,其后的原子彈爆炸和女排奪冠故事再到從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開幕和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和閱兵慶典,從七個歷史瞬間,凝聚為七個感人至深的中國故事,蘊含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以來社會各界為中國強大而奮斗努力的使命和擔當。影片深受觀眾歡迎,呈現(xiàn)出真摯的情感,營造了家國情懷濃厚的氛圍,也成為傳遞中國精神和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文化陣地,通過聚焦于大時代的小人物,并沒有選擇宏大的題材加以英雄化的加工與處理,而是將歷史瞬間與那個時代下的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映射出普通中國老百姓的家國情懷。用大時代與小人物形成的巨大反差挖掘為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不再從宏觀的龐大的歷史述說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將小人物對國家的熱愛在大事件中完成,能夠激發(fā)民族情感和記憶共振。這樣以一部以小見大的主旋律電影,顛覆了大眾對傳統(tǒng)獻禮片的認知,切身感受到“小家與大國”間密不可分的親密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藝創(chuàng)作要扎根于人民,指出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6]。因此人民也是新時代主旋律電影獲取創(chuàng)作力量的源泉,電影取材于人民,內容要反映人民的心聲,將情感與內心的表達以“人民為中心”,抒寫人民、歌唱人民,實現(xiàn)與人民的共鳴,把個體意識與國家意識深度交融。主旋律電影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新時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途徑之一就是通過觀看主旋律電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書寫家國情懷的主旋律影片,整部電影并未采用宏達的敘事模式,只是將歷史大事件作為主要人物活動的歷史場景,以小人物的視角作為影片拍攝的切入點,將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正如與片名呼應展示出人物和國家之間的關系,深深把握了家國情懷的真摯情感。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家國情懷精神,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核心,也是國家快速發(fā)展的原動力。從一百年前的風雨飄搖的中國到今天“厲害了,我的國”,所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處處隱含著的家國情懷的歷史血脈,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7]。影片中將個人的“小我”與國家歷史的“大我”巧妙融合,這些故事共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家國情懷的主題,進而對體現(xiàn)家國情懷的精神進行了深層次的書寫。
回顧以往,曾有很多電影以開國大典為創(chuàng)作主題,并且拍攝的角度是以宏大的敘事居多。而《我和我的祖國》之《前夜》篇形成的視角獨特,影片從小處著眼,以普通人的行動和責任與國家發(fā)展的建設結合,將小我融入大我中,細膩地抒寫著人性光輝,歌頌家國情懷的崇高,由于故事的細小切入視角,從普通人身上挖掘家國情懷的真摯情感,用細節(jié)喚醒觀眾深層次的家國情懷共鳴?!靶奚?、齊家、治國和平天下理念均需個體內化,將個人、家庭、國家和天下有機統(tǒng)一為一體,家國情懷才能完全聚合為個體的愛國主義情感”[8]。五星紅旗是國家的血脈所在,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銀幕之上也成為影片開始的意象表達,這種極具時代特征的表達方式深入人心。由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科技落后物質匱乏,導致出現(xiàn)距開國大典僅有14個小時的時候,旗桿的裝置還未能安裝完成。影片中的主人公林治遠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動旗桿的設計制作當中,克服恐高癥的心理,在升旗儀式的前夜與同事一起歷經(jīng)曲折完善了升旗裝置,既解決了技術難關也動員了各界群眾。影片用細節(jié)和微觀層面講述了一個關于匠心筑夢的真實故事。淋淋盡職表達出在開國大典完美的背后,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真摯的家國情懷。與新中國成立的時代背景相比以及偉人的光輝形象做襯托,故事中主人公林治遠的設定就顯得十分渺小,但小人物用忠心和責任將一個普通工程師對國家的熱愛踐行出來,用大事件來展示出小人物的家國情懷,顯得特別貼切,深入人心。
《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篇是圍繞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為背景展開的。用大段的獨白講述了主人公高遠和曾經(jīng)的戀人相識、相戀的過程。影片并沒有直敘述原子彈工程建設而是以科學家高遠和他的戀人方敏在離別幾年之后再次相遇為切入點,點明主題,也展現(xiàn)了在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普通人的戀愛情感。高遠作為一名從事高度機密工作的研究人員,突然的杳無音信沒有來得及告訴自己愛的人,在相遇中短暫溫馨的爆發(fā)忍受的種種壓力、誤解,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的發(fā)展,毅然決然的犧牲了個人的愛情。影片中主人公高遠臺詞不多,正是因為少之又少的臺詞使得高遠更加讓人心疼以及無限的敬佩。為了國家的事業(yè)他的付出使其犧牲了年輕的生命,也失去了戀人,直到他得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才放下了自己的執(zhí)著和時刻牽掛的祖國。正如“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主人公高遠以自己微弱的身軀阻止了科研所的安全危機,用超乎常人的格局將自己生命獻給了科研事業(yè)、獻給了祖國。以高遠為代表的老一代輩學家隱姓埋名、冒著生命危險兢兢業(yè)業(yè)奮戰(zhàn)在科研第一線,是他們用青春、用生命換來了中華民族能夠自信屹立在世界舞臺。用這些“小人物”的微觀視角,顯得尤為真實,真實之余更讓人感動。新中國七十年的發(fā)展歷程離不開“我”的拼搏與奮斗,“我和我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切身感受“小家與大國”間密不可分的親密關系。
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載譽歸來的中國女排代表,向這只光榮的隊伍表示祝賀,號召大力弘揚新時代的女排精神?!段液臀业淖鎳分秺Z冠》中,影片并未從女排精神和奧運角度進行切入,而是用小男孩的視角,用兒童視角來展示對國家發(fā)展的關切與牽掛,回溯了女排奪冠的精彩瞬間。為了能夠讓鄰居觀看中國女排在奧運會的比賽,他放棄了與最好的同學告別的機會,全街唯一一臺黑白電視機被架到了桌子和案臺之上,從街坊鄰里在電視上看比賽這件事上體現(xiàn)出極大凝聚力。這種重視程度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人民對于國家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視,將個人的關切與國家的發(fā)展緊密融合在一起,呈現(xiàn)了中國人民對國家榮辱的使命和擔當,突出以百姓為主體的愛國主義精神。影片呈現(xiàn)的只是歷史的一瞬間,講述的卻是一個小“我”的故事,而塑造的是一個強大而有力的中國形象以及中國精神,印證了國家是由無數(shù)個小家組成,用以小見大的敘事視角將個人的情感寄托于國家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以小“我”的視角貼切地展示了人性與家國情懷的光輝。
“進入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勵著億萬中華兒女把家國情懷轉化為奮斗激情?!盵9]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最后一個故事是《護航》,與影片中其他幾個故事一樣,并未具體展示閱兵式的大背景,而是以女飛行員的獨特視角切入。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七十周年,在閱兵儀式上優(yōu)秀女飛行員呂瀟然為幫助飛機排除故障,放棄了自己實飛的機會,在克服委屈和失落的情緒下,影片用細膩的方式描述了她從開始不能接受失去飛行的機會,到后來的欣然接受,整個心理描寫十分細致,一位女飛行員的成長與歷練也成為國奉獻的中國軍人的縮影。她成功協(xié)助隊友完美地執(zhí)行了表演任務,成就了軍人服從指令、為國獻身的天職,也展示了中國女飛行員英姿颯爽的獨特柔情。從她犧牲個人的飛行機會,幫助同伴完成閱兵飛行任務,可以看到自身的成長與進步,也找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展示出中國女兵的勇氣和擔當,懷揣著個人的夢想與國家的夢想融合在一起,將個人的發(fā)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既有關鍵時刻懂得取舍的果斷,更有該出手就出手的擔當。這也是中國女飛行員胸懷祖國、胸懷人民大格局的展示,從而表現(xiàn)了中國軍人的光榮形象。
“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盵10]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以獨特的、以小見大的微視角傳遞著家國情懷與正能量的書寫,洋溢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氣息。整部影片用開國大典作為的第一個故事,深深的勾起了對無數(shù)革命先輩為新中國的成立付出艱辛展現(xiàn)甚至犧牲生命的肅穆之情。影片中出現(xiàn)的每一位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平凡人身上展現(xiàn)著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在一個個經(jīng)典歷史瞬間中完成忠于國家的使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實則塑造的卻是強大而有力的中國形象和中國精神。正是在大的歷史背景下,用小人物述說家國情懷,在患難與共中使得個人與國家、民族在休戚與共的關系中共同成長,從而要更加珍惜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更加的熱愛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