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鋒,馬力忠,夏 天,陳 晶,黎 見,張炯森,梁 平,李振紅
(中山市博愛醫(yī)院<中山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心臟中心 廣東 中山 528400)
小兒卵圓孔未閉(patent foramen ovale,PFO)與繼發(fā)孔型房間隔缺損(ostium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OS-ASD)都是臨床常見的小兒心臟病類型,都具有自然愈合的趨勢。在PFO與OS-ASD病例中,很多會在自然演變過程中,缺口逐漸縮小或者愈合。超聲心動圖是評估各種心臟病類型的重要手段,PFO與OSASD具有較為相似的超聲心動圖特征,均以房間隔中部卵圓窩處左向右分流為主要特征,但兩種疾病的預后有明顯的差異[1-2]。通過對PFO及OS-ASD病例的自然愈合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能夠為兩種疾病的預后提供可靠的依據(jù)。在新生兒出生后7天內開展超聲心動圖檢查,能夠在早期診斷PFO及OS-ASD,并進行進一步的跟蹤隨訪,觀察其自然愈合情況。對于評估為不能愈合的患者,可盡早開展介入治療,完善預后。本次研究對小兒卵圓孔未閉、繼發(fā)孔型房間隔缺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隨訪,觀察其自然愈合情況。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中山市博愛醫(yī)院就診的PFO病例182例及OS-ASD病例64例,根據(jù)超聲檢查結果,按照房間隔缺損直徑大小,進行OS-ASD分組,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及以下的40例納入A組,包括男24例,女16例,胎齡37~41周,平均(38.5±1.3) 周;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上的24例納入B組,其中男14例,女10例,胎齡36~41周,平均(39.0±1.2)周;超聲心動圖隨訪確診的PFO患者182例納入C組,包括男100例,女82例,胎齡36~42周,平均(38.6±2.5)周;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兒均在出生7天內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②明確診斷為OS-ASD及PFO者;③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臟病及遺傳性疾病者。
所有患兒在出生7天后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選擇的診斷儀器為荷蘭PHILIPS公司生產的elite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設置探頭頻率(3.0~8.0)MHz。探頭涂抹耦合劑,進行劍突下雙房心切面、劍突下、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及左室長軸、大動脈短軸切面探查。觀察卵圓孔瓣活動功能,進行房間隔缺損范圍測定。常規(guī)檢查后,再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術對房間隔水平分流進行探查,利用脈沖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進行血流速評估。
診斷標準:OS-ASD診斷標準:超聲二維圖像探查到房間隔中部卵圓窩部位回聲失落,未探查到卵圓孔瓣活動。進行CDFI探查,見分流束自左心房向右心房穿隔。PW探查到正向、寬頻譜征象,這種征象自收縮晚期一直持續(xù)到舒張期。PFO診斷標準:二維超聲探查到位于房間隔中部卵圓窩部位的卵圓孔瓣活動,且卵圓孔瓣與繼發(fā)隔分離。進行CDFI探查,見斜行的分流束穿隔于卵圓孔瓣與繼發(fā)隔之間。進行PW探查,可見正向、低速持續(xù)性頻譜。進行超聲心動圖隨訪過程中,進行A、B、C三組出生半年、1年及2年的自然愈合情況隨訪。自然愈合的標準:二維超聲探查到劍突下雙心房切面房間隔中部回聲連續(xù),CDFI檢查未探查到異常血流穿過房間隔。PW檢查未探查到分流頻譜。
①評估隨訪結果,統(tǒng)計三組病例出生半年、1年及2 年的自然愈合率;②評估小兒卵圓孔未閉自然愈合與繼發(fā)孔型房間隔缺損的超聲心動圖特征及隨訪結果。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出生半年自然愈合率為20.0%,出生1年自然愈合率52.5%,出生2年自然愈合率95.0%;B組出生半年自然愈合率4.2%,出生1年自然愈合率12.5%,出生2年自然愈合率25.0%;C組出生半年自然愈合率80.2%,出生1年自然愈合率95.1%,出生2年自然愈合率98.9%。三組間對比,A組、B組出生半年自然愈合率均低于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B組間自然愈合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A組、B組出生1年自然愈合率均低于C組,B組自然愈合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及C組出生2年自然愈合率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及C組間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隨訪結果分析[n(%)]
新生兒繼發(fā)孔型房間隔缺損經(jīng)超聲心動圖診斷,發(fā)現(xiàn)二維圖像上,房間隔中部卵圓窩處回聲失落,未見明顯卵圓孔瓣活動,CDFI顯示左心房向右心房的穿隔分流束,脈沖多普勒為正向、寬頻譜,收縮晚期開始持續(xù)至舒張期。新生兒卵圓孔經(jīng)超聲心動圖檢查,房間隔中部卵圓窩處見活動的卵圓孔瓣,卵圓孔瓣與繼發(fā)隔之間分離不連續(xù),CDFI顯示卵圓孔瓣與繼發(fā)隔之間存在斜行的穿隔分流束,脈沖多普勒為正向、低速持續(xù)性頻譜。ASD和PFO的自然愈合超聲特征表現(xiàn)為:二維超聲下,劍下雙心房切面房間隔中部未見回聲中斷或回聲失落,彩色多普勒未見穿過房間隔的血流,頻譜多普勒未測及分流頻譜。
OS-ASD與PFO都是常見的心臟病類型,這兩種疾病都具有自然愈合的趨勢。研究顯示[3],OS-ASD與PFO自然愈合的主要時間在出生后1年內,出生2年內也存在一定的概率,而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愈合的概率越來越小。年齡增長,心臟體積也越來越大,因而房間隔缺口也越來越大。而2歲以內的房間隔缺損直徑生長速度均低于正常房間隔、房間隔組織生長增長速度,因此,相對來說,房間隔缺損小,因而愈合的概率高。2歲以后,心臟增長速度變緩,房間隔缺損自然愈合的比例也明顯降低。相關研究中[4],房間隔自然愈合的病例在6 年跟蹤隨訪中也有一定的檢出,但隨著年齡增長,PFO及OS-ASD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大,應盡早進行干預。
本研究對PFO及OS-ASD患者進行為期兩年的跟蹤隨訪。對兩種疾病患者進行明確的診斷,其中,ASD在先天性心臟病中的占比在20%左右,而以OS-ASD的發(fā)病率則占ASD的75%左右。PFO屬于繼發(fā)性心臟病類型,與OS-ASD有相似的超聲心動圖表現(xiàn),均為心房水平分流特征[5]。其中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上的OSASD與PFO可通過超聲心動圖進行明確診斷及鑒別。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下的OS-ASD,需要與PFO進行明確的鑒別。但目前隨著超聲儀器精密度不斷增加,探頭頻率及分辨率不斷提升,檢查過程中,患者積極配合,加上操作醫(yī)師的水平不斷提升,也給這兩種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了依據(jù)。有研究認為[6],房間隔卵圓窩處缺損直徑在3 mm以下的缺損被稱為PFO,但在實際的研究中這兩種病變有一定的區(qū)別。其中OS-ASD指的是房間隔卵圓孔缺損一部分組織,而PFO則屬于卵圓孔瓣未關閉的病變形式。PFO病例未出現(xiàn)缺損情況,而ASD則表現(xiàn)為卵圓孔明顯缺損。目前,超聲圖像分辨率明顯上升,通過明確地檢出房間隔缺損斷端的形態(tài),并且觀察到無明顯的卵圓孔瓣活動,并通過CDFI檢出與房間隔垂直的分流束,就可以判斷發(fā)生ASD。而通過超聲圖像觀察到房間隔中有卵圓孔瓣活動時,通過CDFI觀察到有血流斜行穿隔到房間隔的,可確定為PFO。PFO與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下的,不能準確的鑒別,在患者出生2 年內的自然愈合率能夠達到90%的愈合率[7]。
一般來說,小型房間隔缺損自然愈合時間多發(fā)生在出生后半年到2年左右,一般在出生半年后才能夠出現(xiàn)大比例愈合情況[8]。本次研究中,A組出生半年自然愈合率為20.0%,出生1年自然愈合率52.5%,出生2年自然愈合率95.0%。本次研究隨訪2年,原因在于從臨床研究的相關文獻上分析,2年內未出現(xiàn)自然愈合的情況,一般在后期出現(xiàn)自然愈合的概率也非常小。但對于一些有自然愈合意愿的患者及家屬來說,在未出現(xiàn)其他嚴重并發(fā)癥,或對其生活無明顯的影響的情況下,可繼續(xù)定期隨訪。若無明顯增大情況,也不需要過早開展外科手術治療。相當一部分患者自然愈合情況可能推遲到5~6歲,但這一結果需要經(jīng)過進一步隨訪研究,才能夠明確。對于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上的病例,自然愈合率并不高。B組出生半年自然愈合率為4.2%,出生1年自然愈合率12.5%,出生2年自然愈合率25.0%。說明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上的自然愈合率明顯降低,在出生2 年內的自然愈合率不足30%。尤其是房間隔缺損直徑在10 mm以上的大型房間隔缺損,一般自然愈合的概率非常低,且隨著房間隔缺損直徑不斷增大,自然愈合的概率也越來越低。臨床進行OS-ASD及PFO的干預措施評估中,對于房間隔缺損較大以及體重在10 kg左右的病例,可考慮手術封堵治療[9]。本次研究中,C組出生半年自然愈合率80.2%,出生1年自然愈合率95.1%,出生2年自然愈合率98.9%。說明PFO病例在出生2年內的自然愈合率相比OS-ASD更高。研究顯示[10],PFO自然愈合需要卵圓孔瓣膜與房間隔間有效融合才能夠實現(xiàn),原先存在的兩處瓣膜貼合生長就能夠達到自然愈合的效果,相比OS-ASD需要房間隔組織向心性生長后自然愈合的時間更短,愈合比例更高。因此相關研究中[11],PFO病例越早發(fā)現(xiàn),房間隔缺損直徑越小,自然融合的概率越高。通過本次研究結果也能夠看到,OS-ASD病例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下的在出生2年內的自然愈合率明顯高于房間隔直徑在3 mm及以上的病例,而PFO病例出生2 年內自然愈合的概率最高。其中,大部分的PFO患者在出生半年內的自然愈合率高,且出生1~2年內的自然愈合概率接近100.0%。在本次研究中,OS-ASD病例及PFO病例的出生2年未愈合的例數(shù)均為2例。對PFO病例出生2年未自然愈合的原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卵圓孔瓣活動頻率高,邊緣與房間隔距離較遠,因而可以視為血流動力學上的大型房間隔缺損。卵圓孔瓣與房間隔間不能形成較好的血流循環(huán),因而出現(xiàn)融合的概率也較高,出現(xiàn)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的情況較高。針對這種情況,推薦采取卵圓孔封堵術治療。一般來說,患者到了成年人階段,其卵圓孔瓣膜及房間隔不會全部融合,會有探針大小的小孔遺留。因此,在功能性關閉狀態(tài)下,并不會導致心房間血液分流。
綜上所述,PFO與OS-ASD病例都屬于常見的心臟病類型,對于房間隔缺損直徑在3 mm以內,且血流動力學影響小的OS-ASD病例及PFO病例來說,可觀察到2 歲內,以判斷是否自然愈合。對于房間隔缺損直徑較大的,也能夠持續(xù)隨訪到學齡期,再進行是否需要手術干預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