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超
(浙江省義烏市義亭中學,浙江 金華)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物理核心素養(yǎng)與STEAM教育理念是統(tǒng)一的。STEAM教育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與物理有關的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問題,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思維。STEAM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養(yǎng)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因此,將STEAM教育理念引入物理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1.在時間安排上的“困境”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時間緊、任務重,而STEAM教育基于問題和項目來開展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從真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經歷模型構建、方案設計、項目制作、成果展示、交流評價等環(huán)節(jié),需要大量的時間。課堂教學中既要完成常規(guī)的教學任務,又要完成某一個項目,時間上“捉襟見肘”。
2.在學生能力上的“困境”
高中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思維和應用的能力,但也存在動手能力不足、缺乏生活經驗、不會使用各種工具以及缺少創(chuàng)新能力等問題。
3.在材料準備上的“困境”
STEAM教育的項目制作需要各種各樣的器材和材料,這些“非標準化”的器材和材料需要自行選擇和準備。同時,選擇何種材料和器材又與設計的方案息息相關,給課堂增加了不可控的因素。
1.完善課前的準備工作
課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如完善項目的設計方案、選擇合適的材料等。材料應具備易得、易加工、便宜、安全、效果顯著等特點。
2.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和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項目的開展應服務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應將重點放在基于本節(jié)課的原理上進行方案的設計。教師要做好引導,設置合理的問題,降低學生設計的難度,使學生通過討論和思考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設計方案。項目制作、成果展示、交流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可進行部分刪減,留待課后完成。
3.開展課后的設計制作評比活動
一堂課的時間很難完整地完成一個項目,即便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完成了設計和制作,也存在設計方案單一、學生未能充分參與、制作的成品粗糙等問題。因此,教師有必要開展課后的設計制作評比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通過合作交流、方案改進、藝術加工等完成制作。教師就成品的材料、性能、外觀、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4.組織開展社團活動
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可成,組織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類的社團活動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課旨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電學知識的能力,加強學生聯(lián)系生活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內容可以歸納為1條主線、2個知識點、2個應用、1類拓展(圖1)。
圖1
學生已經學習了電荷、靜電力、電場、電場線等電場的知識,具備了綜合探究靜電現象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但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為薄弱,且缺乏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1.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
觀看一段精彩的“閃電秀”表演:利用特斯拉線圈制造出高壓電弧,表演者身穿金屬衣進行表演。
提出問題:金屬是導體,為什么穿上“金屬網”反而不怕電呢?這種“超能力”背后有什么物理規(guī)律呢?
2.建立模型探尋規(guī)律
建立模型:用勻強電場代替特斯拉線圈產生的非勻強電場;用不帶電的金屬板代替金屬衣。利用模型構建,把復雜的實際問題抽象成物理模型:勻強電場中的金屬導體。
對導體內部電場分布的研究需配合PPT動畫進行分步演示。利用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逐步遞進,追尋靜電感應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引導學生經歷抽象、分析、歸納的過程,逐步得到導體的靜電平衡狀態(tài)。
模型應用1:靜電屏蔽
提出問題:處于勻強電場中的金屬導體內部場強處處為零,若在導體內部挖出一個空腔,空腔內部場強為零嗎?若將金屬導體換成金屬網,內部場強為零嗎?處于非勻強電場中的金屬導體內部場強是否也為零?
演示實驗1:隔空點亮節(jié)能燈
打開輝光球,教師手拿節(jié)能燈靠近輝光球,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總結:輝光球的原理與特斯拉線圈類似,都能產生高壓,形成電場(非勻強電場),電場可使節(jié)能燈內的惰性氣體電離而發(fā)光。
演示實驗2:金屬網屏蔽
步驟1:將節(jié)能燈放入透明的塑料瓶中,靠近輝光球,觀察實驗現象。
步驟2:將節(jié)能燈放入致密的金屬網中,靠近輝光球,觀察實驗現象。
步驟3:分次抽出金屬網中的金屬絲,使金屬網變疏,再靠近輝光球,觀察節(jié)能燈亮度變化。
歸納總結:導體殼(金屬網)可以保護里面的區(qū)域不受外部電場的影響,導體殼(金屬網)內部場強處處為零。因此,本節(jié)課開始的“閃電秀”表演中,金屬衣里面的人是安全的,我們把這個物理現象稱為靜電屏蔽。同時,處于非勻強電場中,導體殼(金屬網)內部場強仍為零,說明處于非勻強電場中的導體也處于靜電平衡狀態(tài)。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靜電屏蔽在生活中的應用。
(1)屏蔽線:用金屬網狀編織層把信號線包裹起來的傳輸線。
(2)電子儀器的屏蔽:電腦主機箱外殼為金屬。
(3)金屬網屏蔽:高壓帶電作業(yè)的工人穿戴的工作服,是用包含金屬絲的織物制成的。高壓輸電線上方還有兩條導線,它們與大地相連,形成一個稀疏的金屬“網”,把高壓線屏蔽起來,以免遭雷擊。
模型應用2:尖端放電
提出問題:前面我們通過理論分析得出了靜電平衡狀態(tài)下的導體電荷分布在外表面,即導體內部凈電荷為零。我們能否通過一個實驗進行驗證呢?這些電荷在外表面是均勻分布的嗎?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檢驗探究電荷的分布情況?
提出實驗方案:利用帶有絕緣手柄的金屬球,分別與金屬空腔內壁及外表面的不同部位接觸,再與驗電的金屬球接觸,觀察金屬鉑片是否張開及張開的角度大小(圖2方案1)。
提出問題:該方案確實能夠檢驗金屬空腔的電荷分布情況,但需進行多次操作。在多次的接觸檢驗過程中,金屬空腔的帶電量減少,導致金屬鉑片的張角變小,影響對電荷分布狀況的分析。能否對上述方案進行改進,使實驗更加簡單、直觀?
方案改進:直接將金屬鉑片貼在金屬空腔的內壁、外表面的平坦部位及外表面的尖端部位(鐵釘),利用感應起電機使金屬空腔帶電后,觀察各金屬鉑片張開的角度(圖2方案2)。
圖2
現象:金屬腔內壁金屬鉑片不張開,外表面兩組鉑片均張開,且尖端部位金屬鉑片張角較大。
歸納總結:靜電平衡時,導體內部沒有凈余電荷,電荷分布在導體的外表面,并且導體外表面越尖銳的位置,電荷的密度越大。
過渡:尖端部位電荷密度大會引起什么樣的結果呢?我們先來觀察一個實驗現象。利用馬克思發(fā)生器形成高壓脈沖來模擬自然界的閃電現象。
演示實驗3:模擬閃電的危害
在兩金屬極板間放入用亞克力板制作而成的“房子”,再在房子中間放入蘸有酒精的棉花,打開開關,高壓產生的“閃電”使棉花燃燒。在房子中間放入通電的LED燈珠,打開開關,“閃電”使燈珠熄滅。
提出問題:通過實驗,我們觀察到閃電的危害很大,如何才能避免雷擊呢?
演示實驗4:模擬避雷針的作用
在兩金屬板間再加入一根由銅絲制成的避雷針,打開開關,觀察到只在避雷針和“云層”之間發(fā)生放電,房屋得到了保護。(見圖3)
圖3
提出問題:為什么放入避雷針后,“閃電”不再擊中房屋而總是打在避雷針上呢?觀察生活中的避雷針,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多媒體動畫演示:尖端放電的實質——空氣電離。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尖端放電在生活中的現象及應用。
(1)避雷針:多媒體展示各種形狀的避雷針。
(2)電子點火器:煤氣灶、打火機。
(3)高壓輸電線的表面要打磨得非常光滑。
(4)干燥的冬天不要用手指尖去觸碰金屬把手。
3.拓展應用聯(lián)系生活
通過多媒體播放空氣污染及工廠煙囪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的圖片,提出問題:煙囪中排放的氣體含有大量的細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是造成空氣污染的重要原因,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我們有必要對排放在空氣中的細顆粒物進行處理。說說你有什么樣的方案。
學生提出方案:利用細密的金屬網罩、吸塵器等,并對方案的可行性做出評價。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能否利用以下資料設計和制作一個簡易的除塵裝置?
資料1:空氣在強電場作用下發(fā)生電離,電離后的正離子質量較大,不容易被塵埃吸收,而電離后的自由電子質量小,容易被塵埃吸收。
資料2:強電場可以由高壓來產生。
設計制作一個除塵裝置難度較大,搭建問題階梯,用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完善設計方案。
問題1:是否可以在煙囪內設置一個高壓電場,使空氣電離?利用靜電除塵?
問題2:如何形成高壓電場?兩極板用什么材料?
問題3:空氣電離后塵埃帶什么電?
問題4:帶電的塵埃如何運動?最終會吸附在哪個極板上?
問題5:負極板是否起到了吸附的作用?如何提高裝置的吸附效果?
學生活動:根據生活經驗和物理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發(fā)現的問題,逐步優(yōu)化設計方案。
教師展示書本中的靜電除塵裝置原理圖(見圖4),學生觀察該原理圖有何特點,并思考是否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擴大吸附面積。
圖4
學生:可以在煙囪中間放置一根金屬棒,煙囪內壁放置金屬板,使金屬棒帶負電,金屬板帶正電,使吸附面積最大化。
成果展示:教師點燃煙餅放入除塵裝置底部,產生大量的煙霧。接通高壓電源后,煙霧瞬間消失。除塵效果明顯。
STEAM教育體現了融合思想,關注實際的現象與問題,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其更能體現“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時代要求。本文嘗試將STEAM教育理念融入課堂進行教學設計,以期為其他教師開展STEAM教學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