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宇 張 靜 劉曉娣 胡 昊 畢敬騰
(海軍航空大學 航空基礎學院, 煙臺 264001)
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1],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中旗幟鮮明地提出“立德樹人,為戰(zhàn)育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專業(yè)化新型軍事人才”的總要求[2]。據統(tǒng)計,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yè)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yè)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用于專業(yè)學習。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專業(yè)課程和專業(yè)教師。為此,吳巖司長指出:“要抓住專業(yè)教師的主力軍、專業(yè)教學主戰(zhàn)場、專業(yè)課程主渠道,深入推進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3]。在新形勢新背景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業(yè)背景課,且是引領學員開啟電子類專業(yè)之門的“開山之課”,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具有獨特的意義。為此,課程組以立德樹人、為戰(zhàn)育人為導向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方案研究,使課程教學在關注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更關注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同頻共振,充分發(fā)揮該課程在電子信息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育人”的主戰(zhàn)場、主渠道作用,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是生長軍官高等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屬于任職專業(yè)課程模塊中的一門專業(yè)背景課,是本科學生在電子技術方面入門性質的課程,是提高海軍航空兵技術與指揮類人才電子技術工程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該課程共60學時,分為理論和實驗兩大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分為半導體器件、基本電路和應用電路三大模塊,具體包括常用半導體器件、基本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電路、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放大電路中的反饋、信號的運算和處理、波形的發(fā)生和信號的轉換、功率放大電路、直流電源和模擬電子電路識圖共10章內容[4];實驗部分包含5個實驗,主要涉及基本儀器儀表的使用、原理電路性能及主要參數(shù)的測試、模擬電路的排故。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目標是使學員獲得模擬電子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使學員掌握模擬電路組成和分析的一般思想方法,學會運用局部與整體、一般與特殊等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模擬電路分析、實驗操作與電路制作中,培養(yǎng)學員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嚴謹細致的作風和工匠精神,建立工程意識。在案例講授與實裝電路介紹中,增強學員對電子裝備的親切感、對海軍事業(yè)的認同感,培養(yǎng)愛國情操,樹立責任擔當。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為指導,立足“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知識體系,挖潛課程思政元素,遵循顯隱結合的方法,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有機融合,形成“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員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嚴謹細致的作風和工匠精神,建立工程意識;增強學員對航空電子裝備的親切感、對航空機務(或勤務)職業(yè)的認同感,培養(yǎng)愛國情操,樹立責任擔當,在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新型航空機務人才的成長之路上發(fā)揮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以新時代新型軍事人才需求為牽引,聚焦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著力從“三個層面”挖潛思政元素、“四個維度”實施思政融入,開展“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整體設計,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思政研究思路
從哲學層面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獨具特色的實踐、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中,體現(xiàn)著大量的局部與整體、一般與特殊、精確與近似、對立與統(tǒng)一、量變與質變等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在課程教學中將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提高學員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放大電路引入負反饋后可以改善放大性能,但卻降低了放大倍數(shù),洞悉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學會理解任何事物的兩面性,要分析主次、權衡利弊,全面地看待問題。又比如在實驗過程中要嚴格操作規(guī)程、獨立完成實驗,出現(xiàn)問題主動思考,樹立“問題使人進步”的觀念,引導學員逐漸地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從人文價值層面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很多公式、方法、實驗和成果的背后,體現(xiàn)著科學家和電子工程師不懈努力、刻苦研究、嚴謹周密的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要求學員樹立誠實守信的理念,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鉆研精神貫穿于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以作業(yè)為載體,要求學員做作業(yè)堅持“原創(chuàng)”,杜絕抄襲。當學員沒有解題思路時,引導他們不要退縮或抄襲,而要學會用多種方式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次次克服困難中不斷錘煉自己,訓練學員養(yǎng)成刻苦鉆研、不畏挫折的科學精神。另外還講述學術不端、害人害己的反面例子,讓學員引以為戒,教育學員誠實做人,誠信求學。例如中國電路發(fā)展史上重大的漢芯一號造假事件,給整個芯片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真正受害的是想踏實做事的科研工作者。此外還介紹中國電子基礎發(fā)展歷程中的典型人物,培養(yǎng)學員的家國情懷。在播放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背著步談機呼叫“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片段后,介紹這臺我國自主品牌軍用步談機的研制者、為兩彈裝上中國心的功臣童志鵬院士。1950年,童先生獲美國威斯康星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后毅然回國,經過無數(shù)次實驗、試制,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克服了生產設備簡陋,元器件、原材料缺乏等種種困難,成功研制出比美軍無線電臺更加輕便省電的新中國第一代軍用電臺,并迅速裝備前線部隊,成為我國志愿軍中裝備最多的一種電臺。
從技術層面看,“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提供了從專業(yè)角度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體理論、方法和實踐。模擬電子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手機、電腦、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機器人、無人機以及5G網絡和通信設備,以上所有信息的采集和處理都是靠電子作為載體來進行的,其中處理的模擬信號的部分就是“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所涵蓋的內容。目前現(xiàn)代戰(zhàn)爭形態(tài)已經是信息化、網絡化戰(zhàn)爭,打贏信息化戰(zhàn)爭的關鍵是武器裝備,其核心就是采集和處理電信號的裝置,其中處理的模擬信號的部分也是“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所涵蓋的內容。在授課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引入裝備案例,分析裝備電路,增強學員對航空電子裝備的親切感、對航空機務(或勤務)職業(yè)的認同感。比如在講解集成運放的加減法運算電路時,引入雷達某部分的信號處理電路,讓學員學會分析電路,學會通過軟件仿真、動手實踐等方式來搭建和調試原理電路,提前感受作為航空機務工作者的部分職能。
在課程教學計劃中,尤其是教學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中,要充分體現(xiàn)課程思政元素的特色。將課程教學目標分成總目標和分目標,總目標是總體把握課程的總體思想,分目標包含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層次的目標。在教學計劃的編寫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中,注重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高度契合,達到育人的效果。
教學設計是教學計劃的細化和落地,包括課程概述、教學對象特點分析、教學內容的加工和優(yōu)化,擬采取的教學策略、教學模式和方法等。將思政元素走進教學設計中,主要涉及七個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及重難點的取舍、銜接和配置;知識點之間的分割與關聯(lián);知識結構的鋪墊與構建;課程和章節(jié)層次重點、難點、疑點的梳理、分辨和提煉;教案、幻燈片和板書的構思、設計和具體制作;教具的準備和配置;課程、章節(jié)、知識點教學方式的選擇。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設計中,不但要與課程教學計劃的思政目標相呼應,而且要注重思政元素與課堂設計的匹配度,達到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教學設計中的高度一致。
思政元素能否進得去課堂教學,主要取決于教員和授課。教員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是授課的主體,教員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衣著、形象、氣質、德行、學養(yǎng)等有形、無形地影響著學員。因此授課教員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作用都不容小覷,教員只有自己先做到認真?zhèn)湔n、認真教學,才能要求學員認真學習、認真上課,教員敬畏課堂、尊重教學,課堂才能有生機和活力。只有這類課堂,思政才能進得去、進度深,學員才能入耳、入心和入行。
課程思政并非僅限于課堂上,課堂外的現(xiàn)實和網絡空間的集體或個別答疑,和學員的交流互動,以及第二課堂的俱樂部活動、參加各項比賽也是課程思政不應忽視的場所。如果說授課過程中的課程思政是大鍋飯的話,課堂外的思政就是針對個別問題和學員個體的小灶,課外也要注意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
介紹了軍隊院校“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基本情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為指導,立足課程知識體系, “三個層次”挖潛課程思政元素,遵循顯隱結合的方法,“四個維度”融入課程思政,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同頻共振,充分發(fā)揮該課程在電子信息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育人”的主戰(zhàn)場、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