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100101)任素婷
班集體是由班級所有學生組建起來的群體,是以共同目標、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地人際交往為特征的社會心理共同體。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它通過輿論、班風等影響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學生。初中生身心發(fā)育不成熟,心理變化較大,更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誤入歧途。因此,在學校中,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班主任作為主導者,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班主任對班集體建設的認識不到位、所持的教育理念陳舊、所用的管理方法不當等制約著班集體的發(fā)展。
受到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部分班主任更加專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他們有意識地阻止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著重關注促使學生“遵規(guī)守紀、好好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這一層面,忽視了良好班集體在學生行為習慣、思維品質等的培養(yǎng)上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以致班集體未得到有效的建設,學生得不到長足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以成績定勝負”的價值觀,還容易缺乏自我約束力、自我管理能力、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意識。
部分班主任對班集體的管理是按照自己的個體思維和教育經驗進行的。初中生正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相較于小學階段,他們的眼界更加開闊、接收到的信息更加豐富,他們渴望獨立、渴望被尊重、渴望被重視。此時,如果班主任僅憑自己的個體經驗來管理學生,忽視學生的思維觀念和主動性,便會導致管理方法不適用于學生的現象產生。比如,一些教師喜歡采用之前管理班集體的方式來管理現在的班集體,還有一些教師采用的管理方式或過于嚴格或過于松散。一味地采用強制性措施約束學生的行為,只會導致學生不服從管教,引發(fā)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沖突,使班集體管理陷入僵局。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若長期處于高壓狀態(tài)下,則十分容易產生問題。過于松散地管理,雖然可能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但也容易導致學生在班集體中為所欲為、肆無忌憚,使班規(guī)形同虛設,班集體秩序一片混亂。
科學管理方式的有效使用高度依賴教師的能力。然而,一些教師每日疲于應付和處理不同學生的問題和矛盾,很少有時間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等,以致班集體得不到有效的發(fā)展。
生本教育主張實現“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高度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模式。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班集體是由學生集體建設的。學生應明確自己的班集體管理者身份,通過自主管理增強自我約束意識。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班主任應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在關鍵的活動或場合中,通過有效引導,使學生走上正確的軌道。班主任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以有效提高班集體的管理效果。
班主任切忌僅把學生看作管理的對象,一味地強調服從的重要性。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地理解生本教育理論,將其運用到班集體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便能提升學生的管理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班集體管理質量。(1)根據目標管理理論,設置相應的班集體管理崗位,落實班集體管理承包責任制,展現對學生的信任、尊重和認可。(2)建立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用人機制。(3)采取競爭的方式競選班干部,頒發(fā)聘書,讓相應的學生產生使命感。(4)設立工作督察機制,通過學生自查、互查、教師檢查等,對工作質量高的崗位予以“免檢”,并授予“示范崗”等榮譽稱號,激發(fā)學生追求榮譽、捍衛(wèi)榮譽的動力。(5)定期進行崗位評價。崗位評價的依據是崗位責任人的履職情況(態(tài)度)和工作成果(結果)。規(guī)范崗位檢查能確保崗位評價更加客觀、公正。班主任這樣做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愛崗敬業(yè)精神和工匠精神,進而促進團結奮進的班集體的建設。
1.班集體管理,人人有責
班主任不能被動地管理學生。在班集體建設過程中,班主任應強調學生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學科教學、德育不同,班集體建設的育人作用是隱性的。學生長期參與班集體建設,可以有效地提升責任感,改善人際關系,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yǎng)擔當精神和奉獻精神。因此,班主任應凸顯學生在班集體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建設班集體的熱情。
班主任可設置班集體管理崗位并明確上崗方式。如設定固定崗位和流動崗位。固定崗位包括班委、專項責任人等。班委通過競聘上崗,專項責任人通過自薦上崗。流動崗位包括值周班長、值日班長等。值周班長、值日班長等負責履行監(jiān)督班級學生及班委等的管理職責。通過演講展示、競聘投票的方式選出班委,一方面能挑選出符合崗位要求、愿意為班集體做事、具備一定統(tǒng)籌組織能力的學生,另一方面能助推日常班集體管理工作能更順利地開展。通過自薦上崗的方式選出專項負責人,能讓學生自由選擇承包哪項具體事務或工作。這些不同的上崗方式,均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對他們行使管理主權的重視,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班集體歸屬感和責任感。科學有序的崗位分配,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班集體的建設中,也讓每一位學生都認識到班集體所取得的點滴進步,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學生通過履行崗位職責,能體會到教師工作的不易,培養(yǎng)同理心。這有利于優(yōu)秀班集體的建設。
2.量化班規(guī),持之以恒
班主任要突出規(guī)章制度的作用,讓班規(guī)管理約束學生。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心目中理想班集體的樣子、在班級里最不能忍受的行為和最喜歡的行為等,歸納學生的共同愿景,再結合班集體的初步發(fā)展目標及學生守則和校規(guī),制訂適合班集體的班規(guī),并基于各階段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和發(fā)現的問題,定期召開班會修正班規(guī)。同時,將班規(guī)量化,采用積分制的形式,以更好地獎勵先進,改進不足。在每日的班級小結中進行積分統(tǒng)計和點評,持之以恒。通過量化班規(guī),規(guī)范班級學生的行為,推動正確輿論導向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公益心、榮辱觀、奉獻精神、擔當精神、明辨是非能力、愛崗敬業(yè)態(tài)度等,潛移默化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成長共同體的助力
居家學習這一新教育模式給班集體建設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居家學習期間,學生面對的誘惑多,且各種突發(fā)狀況層出不窮,而有時教師鞭長莫及、愛莫能助。新教育模式下的新組織管理形式,應既能使學生信服,充分監(jiān)督和激勵學生學習、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又能幫助教師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班主任可構建成長共同體,以滿足相關的管理要求。成長共同體有別于學生小組、社團,是基于成長關系而形成的班級子社群,是一個由學習者與助學者(教師、家長志愿者、學長志愿者、其他輔助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隊。成長共同體中的各成員有共同的目標,能夠做到互相尊重、平等交流、資源共享。這有助于他們對班集體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1.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學生發(fā)展
五育并舉,要求落實全面育人、全程育人。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班主任可以結合時事,開展具有時代特色、符合學生喜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在建黨節(jié)開展“青春有我,一心向黨”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國慶節(jié)開展“我和我的祖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學生通過行動(手寫賀卡、繪畫、拍攝vlog 等)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愛;結合北京冬奧精神開展“強國有我”系列答題活動,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等。
2.發(fā)揮班集體品牌活動的作用
初中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喜歡通過參與各類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提升和證明自己的能力,并獲得成就感。班主任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和班集體發(fā)展目標,開展相關活動,并使其中的一些逐漸成為獨具特色的班集體品牌活動,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班主任要充分放權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策劃、組織活動,以發(fā)揮學生的特長,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此外,班主任可通過活動過程總結、典型表揚、問題反思等方式提高教育效果,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yǎng)成,助推良好班集體文化的構建。
3.設計班集體文創(chuàng)品
班徽、班服等能展現班集體文化。班主任可以充分發(fā)掘學生特長,鼓勵學生制作班集體特色文創(chuàng)品。如通過設計、制作具有班集體文化特色的班徽、班服、班帽、班刊等,提高學生的能力,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意識、集體意識等。自媒體時代,各種用于交流、分享的APP層出不窮??稍谙嚓P的APP 上發(fā)布學生設計制作的班集體文創(chuàng)品。這樣做既能對外宣傳班集體,又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還能加強家校溝通。
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班主任要與學生家長保持有效的溝通,避免學生做出極端的行為,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比如,成立家委會,負責協調各家長與學校之間的關系、組織家?;顒拥龋婚_展家長沙龍活動,討論學生成長問題和家庭教育問題等。班主任應幫助家長更好地教育學生,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有效應用新媒體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中國教育改革已進入新階段。新媒體憑借高效、便捷等優(yōu)勢,逐漸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班主任要有效應用新媒體,助推家校共育的實現。如通過相關網絡平臺發(fā)布班級學生的生活學習照片、視頻,展現學生的成長過程,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營造更為舒心的成長氛圍。又如利用希沃班級優(yōu)化大師對學生的日常表現進行點評,記錄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將每次的點評內容通過手機發(fā)送給家長,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
2.鼓勵學生“走出去”,家長“走進來”
班集體的建設關涉家庭、班主任、學生等。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讓家長介紹自己的職業(yè)和工作環(huán)境等,從而使學生了解不同的職業(yè)。這在促進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構建和諧家庭關系、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等方面起到了較大的作用。班主任還可以積極聯系社區(qū)、福利院等,組織家長與學生一起參與垃圾分類、送溫暖、送服務等活動,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公益心、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班主任要打破傳統(tǒng)班集體管理的局限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建設平等、自由、和諧的班集體,以助推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