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芳
(四川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成都 610068)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點曾經更多地集中于對學生心理疾病的幫助與管理,致力于理解并解決學生所遭遇的心理困境。而誕生于20世紀末的積極心理學發(fā)現(xiàn),心理學在探索人類弱點的同時還必須探索并挖掘人類的優(yōu)勢與潛能,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快樂、幸福,使生命更富有意義。[1]積極心理學更多地聚焦于發(fā)掘人的積極品質,在幫助人們提高自己、實現(xiàn)自我的同時,促進團體和社會的繁榮。
當今時代正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高職學生因受到各種文化思潮影響,心理問題也日益突出,學生的心理健康需引起高度重視。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新時代新型人才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在開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開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的情緒、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健全的人格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充分認識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在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應努力探索適合當代高職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從而使學生成為當代高職教育的受益者。
2018年國家出臺《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充分挖掘學生心理潛能,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這為新時期高職院校開展“三全育人”中的心理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同時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致力于高職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并促進自我的發(fā)展。相關實證研究,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了學生的幸福感,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并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2]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符合《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
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經因管理的需要聚焦于對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盡管目前高職院校已經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心理健康工作前置導向的體系還在逐漸完善中,還沒有形成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3]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認知有待提高,應重視心理知識點的積累,給予心理問題的更多的關注,應重視實踐中的情緒體驗與品質的持續(xù)性培養(yǎng)。
積極心理學的觀點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指明了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在教育對象上,積極心理學倡導關注更多的學生,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教育原則;在教育內容上,積極心理學更強調關注學生的優(yōu)勢與潛能,研究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心理素質,充分利用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去彌補并有勇氣去接納自身的不足,這樣的理念正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
高校的藝術教育是以各種藝術形式為媒介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個人整體素質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即“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符號如繪畫、舞蹈、詩歌、音樂、戲劇、小說等來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價值關系的運動與變化過程,從而對大學生的情感、知識和意志進行交流、誘導、感化和訓練”。[4]課外藝術活動是高職院校學生圍繞各種藝術類型,通過觀摩、比賽和欣賞等形式所進行的各類活動,是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形式之一。高職學生所學絕大部分是非藝術專業(yè),教師可以通過藝術教育和藝術作品賞析,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藝術的獨特魅力。在藝術欣賞中調動學生的感知,培養(yǎng)與藝術作品相對應的情感,產生理智滿足與身心愉悅的美感,進而陶冶情操,凈化精神,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素質。
因此,將積極心理學融入課外藝術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5]課外藝術活動在提高學生文化藝術素養(yǎng)的同時,也培養(yǎng)其健康人格和積極心理品質,陶怡情操,使高職學生敞開心扉,接納自我,迎接最好的自己,這些也正是積極心理學聚焦的內容。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擁有的某些優(yōu)勢或品質最有可能抵御心理疾病,例如:勇氣、樂觀、人際技能、職業(yè)道德、希望、誠實和毅力等。[1]課外藝術活動作為高職學生在校參與最多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之一,對培養(yǎng)學生勇敢、毅力、樂觀、合作等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應讓這些重要的心理品質成為抵御心理困境的有力武器,讓高職院校課外藝術活動成為培育高職學生健康情緒、構建良好人際關系、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形式,從而在積極心理學的框架下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
在高職院校中,課外藝術活動更多是以藝術欣賞的形式開展的。高職學生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不僅得到了藝術熏陶,同時通過藝術崇尚的感性情緒的作用,引起人的生理、心理變化。
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曾通過著名的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左右腦分工理論”:大腦右半球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視知覺、情感、美術、音樂節(jié)奏、想象。那么,與藝術活動相關的繪畫、舞蹈、音樂、情緒等機能都屬于大腦右半球的功能。如果大腦右半球功能被損傷,將影響個體情緒的機能。被右半球控制的藝術活動則能影響和治療個體的情緒機能障礙。[6]因此,強化對學生右半腦的訓練,從生理基礎看,是有利于人情緒的發(fā)展的。一些看上去很簡單的藝術表達形式,比如插花、折紙、涂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打通了自下而上的通道,讓身心獲得聯(lián)結。
對情緒調節(jié)的特殊時期具有積極的作用。高職學生目前正處在社會經歷和人生閱歷相對單純的特殊階段,情感特征豐沛并且激昂,情緒容易處于激情且波動的狀態(tài),正是因為情緒的這一特點可能會誘發(fā)一些學生的非理性行為。除此之外,高職學生常常在生活與學習中產生的負性情緒積壓在心里也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而課外藝術活動作為大腦右半球控制的活動之一正是調節(jié)情緒狀態(tài),緩解壓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學??梢赃\用藝術療法來緩解遭遇心理困惑的學生的壓力。音樂的音調、音色、韻律都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在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中,人的情緒也會變得舒緩,從而起到調節(jié)情緒的作用。舞臺劇等活動可以讓高職學生在活動中表達自己豐沛的情緒。在表演中,尤其是心理情景劇的表演,學生將平時很難直接表達的情感通過“飾演者”的臺詞或是對白毫無保留地流露出來,釋放情緒,給表演者的情緒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出口。同時,沉浸式的舞臺表演,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情境、事件等引發(fā)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應,喚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從而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
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個體與個體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性。差異性的存在,在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可能產生不同的化學作用,有時可以相互地借鑒,有時可能激烈地碰撞,有時卻有很濃的火藥味。
校園藝術活動給個性鮮明的高職學生提供了一個平等、親密、愉快的平臺,一個和諧的人際交流環(huán)境。例如:學校的各類藝術協(xié)會、社團組織,為高職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并為他們提供了搭建起伙伴關系的可能性。課外藝術活動中的合唱、合奏、舞蹈等集體類型的項目使學生相聚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的目標排演,要求參與者密切配合、精確合作,否則會導致藝術效果的不和諧,甚至失敗。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增進團體成員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助于建立起良好、親密的合作關系。學生們在參與這樣藝術活動的同時,學會了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了與他人相處的習慣和溝通能力,同時將這種習慣和能力擴展并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
集體活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際交流的機會,提供了一個表達、交流內心情感的可能性,建立起了人與人情感交流的橋梁。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藝術演出交流,獲得別人的支持、理解和共情。為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不愿意主動交往的學生在提供人際交往可能性的同時,也為他們樹立了人際交往的典型榜樣,能夠降低學生的心理防御機制,營造出更為安全的活動氛圍,培養(yǎng)其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從而在實踐活動中增進人際關系。[7]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卸下包袱,與他人建立一種有效的聯(lián)結。
大學階段是高職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課外藝術活動能夠優(yōu)化高職學生的道德和人格,對于美化心靈、陶冶性情、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心理防御機制相對較弱的時候,借助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可能會將童年早期被壓抑的部分情緒釋放出來,投射到藝術創(chuàng)作與展示中。在展示的過程中幫助個體實現(xiàn)早期歷史的重構,而這種重構可能是完全無意識的。通過此類藝術活動使個體情感體驗更為放松。
例如:學生在欣賞或是演唱歌曲《黃河大合唱》時,學生自身潛在的人格力量、信心和意志就會被作品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充滿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的偉大精神喚醒,不由自主地將其精神境界向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靠攏,產生對人生、自然的美感,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完善自我、樹立自信,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在主題繪畫中,當勾畫出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畫卷時,自身的心境也會升華,感嘆祖國錦繡河山。在此類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與挫折,積極心理學能激勵高職學生在遭遇坎坷時可以繼續(xù)朝向目標前進,幫助高職學生克服當下的挫折。
人格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格的健康直接影響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甚至一生的發(fā)展。高職院校已經將培養(yǎng)、增進、塑造健全的人格作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與心理健康課程中自我意識理論部分相匹配的課外藝術活動可以通過繪畫實踐達成此功能。通過繪畫中的自我分析,比如自畫像、“人格樹”等繪畫形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師生互動,同時通過繪畫幫助個體在實踐中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達到一種自省、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的目的,為培養(yǎng)良好人格打下基礎。
藝術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fā)揮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境界的同時能提高人的心理修養(yǎng)。藝術教育的這種德育功能在課外藝術活動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因此,在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引下尋找開展高職院校課外藝術活動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感性素質,豐富其內在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助力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8]通過擴大藝術活動普及范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藝術活動、營造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重視藝術類學生社團的建設與投入、邀請專業(yè)藝術人才開展指導、注重班級管理中藝術元素的運用以及將藝術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途徑,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地優(yōu)化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應擴大藝術活動教育和資源的覆蓋面。一方面,多加強課外藝術活動的教育,另一方面,有創(chuàng)設性地開設一些大型普及型的藝術活動,無論是素質課程還是“第二課堂”,使課外藝術活動不能只針對少部分學生,需要在全校范圍內增加學生接受藝術熏陶、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機會。[9]例如:四川郵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常常在一些特殊的節(jié)點舉行規(guī)模較大的藝術活動——新生迎新匯演、畢業(yè)晚會、迎國慶系列活動、“一二九”紀念日活動等,通過這類更多全校范圍的、普及范圍廣的藝術活動使全體師生參與其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藝術的熏陶,從而達到優(yōu)化心理健康的目的。
課外藝術活動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發(fā)展學生的藝術興趣和特長、培養(yǎng)學校藝術骨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個高職學生的興趣、愛好不盡相同,參與活動的方向便有所不同。高職院校可以通過組織專題學生藝術節(jié)、科技文化節(jié)和藝術社團節(jié)等系列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擇參與。[10]如舉辦舞蹈、攝影、演講、辯論、朗誦、唱歌、器樂、健美操等活動,為不同特長、不同興趣的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活動舞臺,從而達到優(yōu)化心理健康的目的。
把開展課外藝術活動作為高職院校綜合素質課堂的主要任務,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盡可能多地獲取文化養(yǎng)分,培養(yǎng)高雅氣質。[11]同時,通過組織藝術展覽、藝術比賽等,營造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在藝術活動的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反映高職校園生活、體現(xiàn)高職學生內心情感的藝術活動或作品,廣泛地吸引學生參加。這樣,既培養(yǎng)出了學生的藝術愛好,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又使更多的學生受到藝術熏陶。
高職院校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藝術愛好組建不同方向的學生藝術團,使他們成為學校課外藝術教育活動的示范和骨干。[12]高職院校應積極為學生藝術社團的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大力扶持藝術社團,投入經費,完善院校的美育教室和器材,積極為學生提供開展活動相關場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展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為積極心理學的融入建立基礎;而且可以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并成為課外藝術教育的有效載體。
通過邀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舉辦藝術知識講座,邀請專業(yè)藝術團體或是“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形式開展高職學生藝術活動,進行覆蓋面廣、受益學生多、內容豐富的普及教育,通過普及、增質,把校園文化提升到新的層次和水平。通過專業(yè)的藝術交流,更多的學生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感受藝術的魅力。這些藝術力量,可以來自國外,也可以來自國內,藝術領域可以涉及唱歌、繪畫、戲曲、武術、文物賞析、詩歌欣賞等。
藝術是一種美,還是一種表達自我、宣泄自我的方式。而這一點正與心理治療的基本途徑吻合——讓患者將內在被壓抑的情感能量釋放出來,找到情感的宣泄口。因此,藝術的這一特點成為藝術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基本紐帶,將二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藝術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能夠反映出人們內在的、無意識的信息。人們往往對藝術活動的防御心理較低,可以躲過心理監(jiān)察機制的監(jiān)督,不知不覺中就會把內心深層次的動機、情緒、焦慮、沖突、價值觀和愿望等投射在藝術活動過程中,可以將早期記憶中即幼兒時期被隱藏或被壓抑的情感內容投射到藝術作品中,將長久潛伏的欲望釋放出來,并且開始重構過去。[13]能量既不會消失,也不會增加或減少,它只會以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積壓在心中的心理能量,如過多的消極情緒能量就可以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轉化成藝術作品、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體能消耗、情感的表達能量,既發(fā)泄減輕了焦慮感,又可以在專業(y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認識和反思自己,認識自我存在的情緒問題。
藝術是高職院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的新手段。精神分析之母——克萊因在兒童精神分析中,常常將繪畫、游戲、捏泥人等融入心理分析,通過兒童參與藝術活動,記錄下他們的心理歷程。分析心理學家榮格經常在心理治療中鼓勵病人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心像和夢,以此來了解患者的人格。我們可以借鑒心理學家的技術經驗,達到教育的目的。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已有資源滲入藝術元素,諸如看電影、繪畫、講故事、聽音樂、唱歌等。[14]學生通過各種藝術活動的親身體驗,獲得生命以及成長的感悟,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做什么或結果如何,而是要通過在藝術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情緒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問題,再通過精心設計的藝術主題或藝術活動形式讓學生自由地宣泄情緒、展現(xiàn)自我。例如:在“5.25”心理健康活動月,開展插花藝術培訓、自然美感培訓、繪畫藝術活動等讓學生沉浸式地欣賞生命的美,從而更好地領悟生命的珍貴。藝術元素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夠營造自由安全氛圍、激發(fā)情緒宣泄所帶來的力量、激活健康潛能、提升創(chuàng)造力等,[15]通過項目的開展達到優(yōu)化心理健康,促使個體自我認知重構的目的。
班級是高職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集體,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自己的班級度過。高職院校輔導員可以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融入美育教育,利用好班級的主題班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才藝活動,讓班級管理工作除了落實相關規(guī)定外,又有充滿活力的藝術活動。在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引下,運用心理咨詢中的尊重、傾聽等技巧,在班級集體活動中給予學生正面的肯定,朋輩的鼓勵,真正讓班級成為學生喜愛的團體。通過班級的活動,學生相互鼓勵,提升自我,增強學生的團體融入感和適應性,達到優(yōu)化心理健康的目的。
課外藝術活動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課外藝術活動的形式,在陶冶情操、提升美感的同時,也優(yōu)化了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這符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整體目標,符合高職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尤其是近幾年國家政策突出強調教育體系的美育和勞動教育,讓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意識到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成為一名懂得美、欣賞美、實踐美的人,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一個踐行美育的身體,有一顆悅納自我的心。高職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更要積極探討如何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最大程度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在體驗中實現(xiàn)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同時,著力構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長效工作機制,努力營造關懷性、前置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發(fā)掘高職學生的積極潛能,通過課外藝術活動作為載體陶冶學生的心靈,這種形式仍需不斷地探索并繼續(xù)完善;帶著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探索適合學生的新方向,從而更好地將兩者結合起來,尋找高職院校課外藝術活動為載體的心理優(yōu)化道路,對于實現(xiàn)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新時代身心和諧、德才兼?zhèn)涞母呗殞W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