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笑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吉林 長春 130000)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互結合的教學模式,線上教學是指學生利用互聯網或APP 程序,在課前與課后對在線課程進行預習、復習,是通過線上教學資源開展學習,以自主學習方式為主。線下教學是指課上教學,即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的授課、交流,以面對面教學方式為主?;旌鲜浇虒W簡稱O2O 模式[1,2]。
內科學是本科生第三學年學習的主要臨床課程之一,前期學生已經學習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診斷學等基礎課程,但尚缺乏臨床思維,內科學正好是一門向臨床實踐過渡的課程。在內科學教學中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方法,可以利用前期學生學習的理論開展自學,同時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研討式教學,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好的意義。依托學校實訓中心及超星學習通教學工具,筆者開展內科學混合式教學實踐,介紹如下。
1.1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內科學是臨床醫(yī)學的關鍵課程,內容以內科疾病為主,理論性知識占課程的大部分,學習較為枯燥,且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學時縮緊,內容繁多,單純性的講授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對知識的掌握仍然欠缺。
1.2 學生實踐能力較弱 內科學實訓教學的項目主要有2 個方面:四穿刺一切開、病案分析。內科學是向臨床實踐的重要學科,臨床能力包括接診患者、問診查體、病案書寫、診查治療、醫(yī)患溝通等,內科學尤為側重于內科疾病的診查治療,學生在課上無法真實接觸患者,實訓課學時有限,無法充分模擬臨床復雜的實際環(huán)境,導致學生進入實習階段上手較慢,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欠缺。
2.1 課程信息 內科學—糖尿病,授課學時:線下課堂教學:2 學時(90 min);線上自主學習;授課對象:中醫(yī)學專業(yè)本科三年級。
2.2 教學目標
2.2.1 知識目標 掌握糖尿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方法;熟悉糖尿病的病因、病理分類。
2.2.2 技能目標 通過本課程學習,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2.3 學習態(tài)度 通過學習常見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糖尿病,將臨床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對醫(yī)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
2.2.4 價值觀 樹立學生“生命至上”的醫(yī)學價值觀。“醫(yī)乃仁術”,“無德不立”,尊重生命,守護健康。
2.3 學情分析
2.3.1 認知特征 好奇心強,具有強烈求知欲,主動觀察并分析事物,主動發(fā)現矛盾和問題,并具有解決矛盾、問題的意向和方案,能夠通過思維和實踐的能力去解決。
2.3.2 起點水平 已經學習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診斷學基礎等基礎課程,尚缺乏臨床思維,存在學生起點水平不同現象。
2.3.3 情感態(tài)度 即將進入見習階段,有強烈的求知欲和緊迫感,喜歡多聞、多見、多想、多說、多做,傾向于和同學一起討論和做事,喜歡和團體一起解決問題。
2.3.4 信息技術技能 具有獲取、存儲、交換信息,以及加工、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具備操作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
2.4 教學內容及方法
2.4.1 線下教學 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社會壓力的增大,糖尿病的患病率越來越高且年輕化,很多患者在無癥狀期間或癥狀不明顯時常忽視病情,導致病情加重,遷延不愈,嚴重者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甚至致死致殘。通過糖尿病篇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這一常見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合理認識糖尿病的診斷(分型、并發(fā)癥)及治療,提高學生的臨床水平。
教學方向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疾病的西醫(yī)臨床診療思維及對知識融會貫通和綜合運用的能力為主,盡快讓學生領會新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本課程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討論探究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結合線上學習資源,以啟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為目標。
重點內容:糖尿病的臨床表現: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質量減少。診斷:糖代謝檢查、糖化血紅蛋白檢查、OGTT、胰島功能檢查。糖尿病的分型:1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療:口服降糖藥物及胰島素。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使學生在自身及他人經歷中歸納總結知識,運用病案教學法、對比教學法、引導教學法,由淺入深,實現知識點的靈巧掌握。
難點內容:糖尿病并發(fā)癥的診斷:急性(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tài))、慢性(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運用線下教學、案例教學法,使學生對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病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層層深入講解。
2.4.2 線上教學 通過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教師布置授課內容,如理論知識的預習、錄制視頻等,視頻資源以臨床病案、穿刺實踐操作為內容進行設計,每個視頻不超過15 min,主要講解一個知識點,病案分析可以臨床為素材,情景教學,模擬接診、問診、查體、穿刺、溝通等臨床診病實施過程,可通過畫面直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醫(yī)囑單、病歷等。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進行預習、復習,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設計各單元自學測試,自主評價。另外,醫(yī)學百科是一個開放的在線醫(yī)學百科全書網站,涵蓋疾病百科、癥狀百科、藥品百科、急救百科等醫(yī)學知識。
2.5 教學評價
2.5.1 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3],各占一定比例。(1)終結性考核設置開放性試題,采用開放的評估方法,兼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思維技能。(2)形成性考核采用網絡測試,均為選擇題題型,更為貼近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經過實際培訓結果顯示,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成績較好。
2.5.2 學員測評 課程結束后對學生在線填寫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實踐能力,促進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該課程學習興趣較好。
高等醫(yī)學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是后疫情時代的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混合式教學將網絡線上教學與面對面線下教學結合起來,近年來文獻報道,在醫(yī)學教育中實施混合式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10],本文通過內科學混合式教學設計,與文獻報道一致。線上教學能將臨床病例通過網絡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對疾病有更加直觀的印象,并且以課前或課后的預習復習為主要形式,既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線上教學是對線下教學的補充,某種程度解決了課時緊張帶來的授課內容壓縮問題。但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線上資源的設置問題,視頻錄制要短小而精,醫(yī)案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臨床操作要嚴格規(guī)范,各方面都要細節(jié)化等,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提出了一個難題,因此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同一化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