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存元
(甘肅省古浪縣黃羊川九年一貫制學校,甘肅古浪 733100)
群文閱讀在近些年悄然興起,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語文學科突破性的教學實踐,主要是指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展開的閱讀過程,具有鍛煉學生閱讀能力、擴大其知識面、促進其語言和文化積累等作用。然而在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存在思想與方法落后、部分師生急于求成等問題,群文閱讀效果通常無法達到預期。對此,師生應正視現(xiàn)實,重新認識群文閱讀,探索開展群文閱讀的新途徑、新方法。
準確把握農村中小學開展群文閱讀的有效途徑,應清楚認識活動意義,摒棄落后思想,建立正確目標。較比以往語文學習,在群文閱讀中,農村中小學生能夠接觸更加豐富的閱讀學習材料和更加多元的文學作品,這能夠有效擴大其知識面,拓寬其眼界。而在接觸不同閱讀材料時對其內容展開多維分析,學生的語文思維邏輯能夠得到鍛煉,伴隨著閱讀量的逐步提升,其閱讀能力與效果均能得到進一步增強,進而通過群文閱讀獲得一定自我滿足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學會主動搜集群文、閱讀群文[1]。因此,教師綜合上述活動意義探究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開展途徑,可以從選擇豐富的、能夠拓寬學生眼界的閱讀資源入手,也可以從習慣培養(yǎng)、思維訓練入手,基于拓寬學生眼界、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等目標選擇群文,通過互聯(lián)網、教輔書籍等渠道搜集豐富的群文資源,同時輔以其他優(yōu)秀教育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全面提高教學效益。
將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付諸實踐,應盡可能多地清除實踐道路上的現(xiàn)實阻礙,關注現(xiàn)存問題,在問題中厘清頭緒、尋找方法?;仡欈r村中小學群文閱讀,部分師生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急于求成,過于急迫地想要實現(xiàn)預期目標,忽視了閱讀方法、思考過程、閱讀狀態(tài)、資源整合對群文閱讀效果的影響,幾乎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閱讀上,導致最終的群文閱讀浮于表面,難以滿足師生期望。從中吸取教訓,教師梳理農村中小學開展群文閱讀的實踐頭緒,應注意對學生閱讀狀態(tài)加以引導,使其對群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持續(xù)保持閱讀的熱情,在此期間,可以適當將故事、情境或游戲引入群文閱讀。同時,摒棄落后的教學方法,根據(jù)群文閱讀活動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及時向學生傳授不同的群文閱讀方法,突出“教”與“學”的方法性。而針對思考過程與資源整合,教師組織群文閱讀活動時,應保證所提供材料具有內在相關性,使群文聯(lián)系緊密,防止學生在閱讀內在聯(lián)系不緊密、零散的群文中混淆知識與情感,適時引發(fā)學生思考,減少其“只讀不思考”的行為。
立足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教師應深入研析教育方法,將通過問題討論厘清的實踐頭緒落在實處,讓開展活動的不同途徑均能真正發(fā)揮積極作用。
讓學生對群文閱讀感興趣、在教學活動中預留充足的思考時間,是學生積極參與群文閱讀活動并進行有效思考的兩大前提條件。若興趣不足,學生無法保持“讀”與“思考”的熱情,無法高度配合教師、主動參與群文閱讀。若活動中預留的思考時間不足,學生對群文的思考淺嘗輒止,難以從中得到深刻啟示,活動效果不佳。所以說開展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教師應把握好“激發(fā)興趣”“預留時間”兩個前提,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引導方式,統(tǒng)籌規(guī)劃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占比。
1.與時俱進,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農村中小學生之所以在群文閱讀中參與度不高、興趣不足,是因為他們對語文學習、群文閱讀存在“無趣”的刻板印象,而這一刻板印象主要源自教師在過往教學中過于主導,源自其自身主體地位的缺失。于是,針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不足的問題,新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新要求。鑒于此,教師開展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可以與時俱進地采取“生本”教育方法,將學生視為活動真正的主人,增強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使其自主閱讀、自主互動、自主思考[2]。若條件合適,教師可以將學生根據(jù)閱讀喜好、學習習慣等特點進行科學分組,從而指導他們在小組合作中進行群文閱讀、討論疑問和收獲。同時,利用多媒體、智能白板等信息化教學工具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借助信息技術介紹群文背景、故事內容,使學生真正走進群文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學生感官被激活,全面調動主觀能動性展開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群文故事語言之美、內容之美,發(fā)現(xiàn)文字在描繪美、記錄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提升語文學習與群文閱讀興趣,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讓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從容展開。
2.統(tǒng)籌規(guī)劃,提供充分閱讀思考時間。前文已提及,在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中,時間的合理控制至關重要,因此在開展對應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對活動時間統(tǒng)籌規(guī)劃。將群文閱讀活動劃分為引導、自主、指導、總結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根據(jù)不同環(huán)節(jié)對整體活動效果的差異化影響,師生應適當調整時間的分配比重。對于引導環(huán)節(jié),應相對減少其時間占比,當學生在情境、趣味故事、背景介紹、聯(lián)想等引導下產生閱讀興趣后,教師可以立刻結束引導,利用學生興趣高漲、對群文內容尤為好奇的時機將活動迅速推向下一環(huán)節(jié),為學生自主閱讀預留大量時間。在自主閱讀中,學生可以通過合作交流、獨立探究等方式充分思考群文異同與內涵,教師也可以適時介入學生自主活動,以點到為止為基本原則啟發(fā)他們對困惑之處展開重新思考,學生群文思考得到保證,群文閱讀活動效果也就能夠保證。至于總結環(huán)節(jié),合理控制時間占比,以課堂最后五至八分鐘為宜。師生全面回顧群文閱讀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思考并大膽分享感悟、收獲與經驗,群文閱讀系統(tǒng)性突出、效果良好。
1.篇與群。群文閱讀,“群”是重點,閱讀需圍繞多篇文章展開,但“增量”并非中小學群文閱讀的根本目的,“增質”才是師生應努力實現(xiàn)的目標。鑒于此,開展中小學群文閱讀、在量變中尋求質變,教師應處理好“篇”與“群”的關系,找準一個議題,準確把握議題特點,精心選取一組文章,通過科學選篇與整合建構高質量群文,使群文具備深刻的內在關聯(lián)[3]。首先,教師可以先在教材中整合單元,再逐步增加課外閱讀素材,形成“一篇帶多篇,多篇成群文”結構。其次,將群文選擇范圍擴展到整本書,建立“一本帶多本,以書為篇組群文”體系,組織學生在寫作風格相近、主題思想相似的整本書中展開群文閱讀。基于整本書的群文閱讀,學生通過讀整本書強化閱讀能力,賦予群文教學新的活力。最后,關注群文閱讀主題性與課內外文章相通性,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興趣點選擇活動主題,如家國主題閱讀、自然主題閱讀等,基于主題選篇、組合群文,將課內外材料進行有機整合,徹底打通學生內外聯(lián)合閱讀思維,開展“主題閱讀會”等活動。學生由此展開深度互動,交流關于“篇”和“群”的獨特認識,讓群文閱讀碩果累累。
2.開與合。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要“展得開”,要“合得攏”,否則就會是一盤散沙,學生在閱讀中眉毛胡子一把抓,逐篇分析文章并將每次閱讀收獲簡單相加,群文閱讀活動成為消遣式的教學活動,在形式與結果方面遠遠偏離中心議題,定然會使整體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為高效開展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教師應處理好“開”與“合”的關系,先圍繞中心議題展開,引導學生層層剖析單篇文章、充分閱讀群文材料,再讓閱讀回歸中心議題,無論幾篇文章、怎樣分析,都對過程和收獲進行概括,從而得出綜合性的閱讀結論。在以上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板塊式、問題鏈教學方法。比如,根據(jù)中心議題設計核心問題:群文中心思想是什么?隨后,基于核心問題設計指向單篇文章的獨立問題,如文章一體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文章二傳遞了怎樣的情感等。問題鏈將學生思維串聯(lián)起來,促使其概括群文共性,將其分散的思維進行整合,從而顯著增強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教學成果。
3.讀與寫。提到閱讀,寫作二字便會映入腦海,新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愈發(fā)關注語文學科“讀”與“寫”的綜合發(fā)展,學生或書寫閱讀心得、或根據(jù)群文閱讀所得進行主題寫作,均能深化閱讀理解、提升寫作能力,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融合提升,擴大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成果。由此可見,開展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教師還應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將寫作置于閱讀之后,先引導學生分析群文情感、寫作結構和語言,再設計讀后感、主題續(xù)寫、群文改寫等寫作活動,要求學生結合閱讀感悟自由書寫。同時,引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積累語言,如名人名言、詩詞成語等,鼓勵他們模仿群文修辭語言、寫作手法進行寫話,一方面以此鋪墊寫作,另一方面通過該過程使其深刻認識群文語言特點,豐富其語言儲備、鍛煉農村中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賦予群文閱讀新的意義。
1.方法。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難度隨年級的提高而增大,學生在不同階段需要閱讀的文章類型和難度存在一定不同,自然而然地,在群文閱讀中他們需要采取不同方法。這便意味著教師在開展活動時,針對學生所讀不同類型、主題和內容的文章,應向其傳授不同方法,指導學生運用針對性的方法進行閱讀,帶領他們總結不同方法的應用特點、范圍[4]。比如,閱讀由詩詞組成的群文,先搜集資料、了解背景,再吟誦詩詞、結合注釋翻譯文章是主要方法,而閱讀由現(xiàn)代記敘文組成的群文,可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fā)生順序展開閱讀,同時勾畫突出主題的詞句和段落。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不同群文時,要將對應方法有區(qū)別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在頭腦中建構嚴謹?shù)娜何拈喿x方法體系,不斷在群文閱讀練習中活學活用各種方法,形成自主閱讀方法論,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發(fā)揮“授人以漁”作用,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2.環(huán)境。為更好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農村中小學學校與教師應適當改變校園環(huán)境,打造書香班級、書香校園,運用學校流動資金或在社會公益機構幫助下購進圖書資料,建設網絡閱讀教室,加強圖書管理,注意分區(qū)放置,保持閱讀環(huán)境的干凈整潔,讓學生能夠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圖書進行閱讀,促進其“整本書群文閱讀”的落實。
需要強調的是,農村中小學生家庭閱讀學習環(huán)境對其學校群文閱讀學習情況存在不容小覷的影響。因此為保證學校教學效果,學校與教師還應在改變家庭教育方面下功夫,建立“學校+家庭”群文閱讀教學機制,向學生實際監(jiān)護人宣傳群文閱讀益處,使其在家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監(jiān)督、陪伴或指導學生展開群文學習。
3.習慣。著名作家巴金曾說道:“孩子成果教育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調查農村中小學生群文閱讀學習方法與結果能夠發(fā)現(xiàn),具備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通??梢栽谌何拈喿x中表現(xiàn)突出、收獲豐富,并且通過不斷參與群文閱讀活動,學生閱讀習慣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于是,重視習慣影響,針對學生習慣的變化,教師應強化習慣培養(yǎng)力度,全面培養(yǎng)中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摘抄、積累、背誦、自主提問、質疑、繪制主題思維導圖等[5]。此外,通過“每日一小時”“每周一匯報”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的閱讀品質,使他們習慣被群文閱讀環(huán)繞、不斷走進文學世界的生活。
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活動的展開能夠破解語文教學效果偏差的教育困局,通過鍛煉學生閱讀能力、擴大知識面達到增強其閱讀學習效果的目的。而急功近利、方法失衡是阻礙農村中小學群文閱讀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群文閱讀實際意義與問題,結合學生發(fā)展需要,全面優(yōu)化群文閱讀教學途徑和方法,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采取貼合學科特點的教學手段,讓群文閱讀回歸閱讀教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