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瓊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
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世界范圍內頻發(fā)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2002年我國“SARS”肺炎,2008年我國“5·12”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擴散到全球各國。截至2022年3月2日,全球累積確診4.3億例,累計死亡病例598萬余例。突發(fā)重大公共事件的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給社會帶來了眾多不穩(wěn)定因素,同時還使眾多家庭遭受了死亡和受傷,給身體和心理帶來了雙重打擊。身體的受傷可以通過先進的醫(yī)療手段得以康復,心靈的傷痛僅靠時間卻很難修復。重大公共事件后的心理危機干預能及時有效地對危機事件中心理受到創(chuàng)傷的人們進行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預,使其心理慢慢恢復平衡狀態(tài),能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接下來的生活。目前全球各個國家已基本形成“缺少心理危機干預的救災不是完整救災”的觀念。本文旨在對各國心理危機干預發(fā)展歷程、典型的危機干預模式、危機干預策略、危機干預技術進行總結闡述,以期總結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存在的欠缺,為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進一步的科學依據(jù)和建議。
1964年,心理危機干預的鼻祖卡普蘭(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機的概念,即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他之前的處理危機的方式和常用的支持系統(tǒng)不足以應對目前出現(xiàn)的處境,即他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應對能力時會產生暫時性的心理困擾,這種暫時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危機。不同心理危機的發(fā)展一般經過危機產生前的心理平衡期,危機產生期,危機處理后的新的平衡期。
盡管后來有不同學者提出了心理危機的不同概念,但目前學術界對卡普蘭提出的心理危機的看法基本一致,無論從哪個角度定義心理危機,心理危機的實質其實都包括危機事件發(fā)生;個體因危機事件感到十分痛苦,認知、情感、行為出現(xiàn)功能性失調;之前慣有的解決方法對于解決目前的困境無效這三個方面的因素。面對危機,個體反應因人而異。不是危機事件本身的大小決定當事人的情緒,而是個體對事情的認知決定痛苦程度。
心理危機干預起源于對災后受難者家屬的長期追蹤研究。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運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處于暫時心理危機狀態(tài)下的個體進行有效的干預,降低心理創(chuàng)傷的風險,減輕其痛苦程度,使其盡快度過危機,恢復認知、情緒、行為的平衡狀態(tài),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需要強調的是心理危機干預,與我們常說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不同的。心理危機干預只是對經歷危機的個體的早期干預,是對處于極度痛苦狀態(tài)下的個體或團體提供的短期的、暫時性的支持。由于心理危機干預針對性強,簡單高效,被廣泛應用于突發(fā)危機事件后人群的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目的很明確,幫助危機當事人及周圍人,減少或避免傷害自己與他人的行為,減輕心理創(chuàng)傷的形成的可能,使其心理、生活恢復到危機事件發(fā)生前的心理、生活平衡狀態(tài)。
危機評估是心理危機干預的第一步,也始終貫穿整個危機干預的過程中。只有對心理危機嚴重程度或發(fā)展階段有準確的評估,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才能靈活調整干預方法。綜合國內外心理危機評估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
三維危機檢查評估模型是由Myer和Williams等人提出的。該模型對危機當事人從情緒情感、認知、行為三個維度進行評估。情緒情感方面的評估由憤怒敵意、焦慮恐懼、沮喪抑郁3方面的內容組成。情緒情感的嚴重程度從輕微到極其嚴重對應不同的分值。認知方面的評估由侵犯、威脅、喪失3個方面組成。行為方面的評估有接近、回避、失去能動性3個方面組成。
分類評估量表采用10級評分,對3個維度的嚴重程度進行打分后相加。3-12分為低分,不用系統(tǒng)的危機干預,只需要通過傾聽就可以解決危機當事人的問題。13-23分為中等程度得分,需要危機當事人和危機干預者共同協(xié)作解決問題。24-30分為高分,危機當事人情況很緊急,需要立刻采取措施進行系統(tǒng)的危機干預。
該模型把危機當事人從遇到危機到再次恢復心理平衡分為5個發(fā)展階段,分別為即刻應對期、適應早期、適應中期、適應晚期、消退或癥狀發(fā)展期。危機發(fā)生早期比如即可應對期,部分當事人出現(xiàn)比較強烈的反應,如思維混亂、情緒激動、行為失控等,表現(xiàn)出較難接受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危機干預者應盡早采取干預措施。也有部分當事人在即刻應對期表現(xiàn)出比較高的承受能力和較好的思維能力,對這部分當事人可以繼續(xù)觀察后期反應,再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采取干預措施。適應早期有一部分當事人會出現(xiàn)拒絕承認危機事件發(fā)生,否認親人離世、否認危機降臨等情況。還有一部分當事人會表現(xiàn)出冷漠的態(tài)度,對人對事不管不問,情感淡漠,麻木僵硬。這其實是危機當事人自我防御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這些都是需要引起危機干預者關注的重要信號。適應中期“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感覺會讓當事人感到后怕。很多當事人會出現(xiàn)頻繁的閃回,不斷回憶起危急時刻自己的處境,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創(chuàng)傷。適應晚期,危機當事人不得不慢慢接受現(xiàn)實發(fā)生的危機事件,但還不能完全接受,情緒依然煩躁、悲痛、抑郁,甚至開始出現(xiàn)軀體化癥狀,身體感覺疼痛、緊繃、乏力等癥狀。到了消退或癥狀發(fā)展期,部分當事人癥狀慢慢消失,但有一部分卻出現(xiàn)癥狀不斷加重的情況,出現(xiàn)嚴重的焦慮、抑郁、強迫、驚恐障礙等,必須及時接受相關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在危機評估時,危機干預者應根據(jù)危機當事人的表現(xiàn)特點,準確判斷當事人處于哪個發(fā)展階段,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
與當事人及周圍人談話,通過傾聽、提問、觀察、對比等技術,搜集危機當事人情緒情感、認知、行為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主觀評估其嚴重程度。同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一些量表輔助評估。國內外普遍采用的工具有《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和快速評估量表,如PTSD結構式訪談問卷、ASD結構式訪談問卷、應對方式量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貝克抑郁量表(BDI)、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貝克焦慮量表(BAI)、癥狀自評量表(SCL-90)、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事件影響量表(IES)等一些心理狀態(tài)評估量表。通過訪談和量表輔助測評,也可快速確定危機當事人的心理狀態(tài)危機嚴重程度。
綜合國內外心理危機干預模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三階段模式由平衡模式、認知模式、心理社會轉變模式組成。
1.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的主要理念是當事人的心理狀態(tài)因危機的突然發(fā)生暫時失衡,過往的應對方式不足以應對當前的危機。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是穩(wěn)定當事人的情緒和狀態(tài),使其恢復平衡。平衡模式較適合危機發(fā)生初期使用。
2.認知模式
遇到同樣的危機事件,不同個體產生的反應是不同的。認知模式主要認為導致當事人心理狀態(tài)失衡的原因并非危機事件本身,而是當事人對所發(fā)生的危機事件進行的認知與評價。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是調整危機當事人的認知,對危機事件積極賦義,從而更樂觀地看待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比如對因新冠疫情隔離的個體,我們可以這樣干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剛好趁隔離的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休息,養(yǎng)精蓄銳”。認知模式對于情緒難以控制的危機當事人較難起效,對心理狀態(tài)基本穩(wěn)定的個體能起到更好的調節(jié)作用。
3.心理社會轉變模式
人的狀態(tài)是心理、生理、社會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心理社會轉變模式試圖找到影響危機當事人的社會因素,從增加其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幫助其尋找外部資源入手,發(fā)現(xiàn)危機當事人的個人內部積極的心理資源、社會政府親人支持等外部資源,調整當事人對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方式,增加其心理彈性,使其逐漸恢復心理、生活平衡狀態(tài)。
危機事件應急管理(CISM)是在緊急事件晤談(CISD)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出來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目前被全球各國普遍采用。采用此管理模式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創(chuàng)傷應激的影響范圍、持續(xù)時間、嚴重程度或傷害,它由CISD等一系列不同的危機干預技術組成。
CISM的理念是突發(fā)重大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不僅只是危機發(fā)生后個體心理危機干預的內容。其將危機事件應激管理分為危機前干預、危機中干預、危機后干預,共3個階段組成。危機前的預防與培訓工作,既包括了公眾危機事件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包括了對不同層級的組織管理人員、衛(wèi)生醫(yī)療隊伍專業(yè)人員、危機事件中的救援人員,進行心理衛(wèi)生知識、技能培訓。危機中干預技術常用的有減壓、危機干預、分享報告。危機后干預指對災難后的人群進行跟進式長期干預。
ACT干預模式是專門針對突發(fā)或創(chuàng)傷性危機進行干預的一種模式。此模式要求干預者在最短時間內開始干預,促使危機當事人接受正規(guī)的心理咨詢與治理,從根本上擺脫自身的心理困擾。
心理危機干預是要幫助求助者重新建立或恢復心理的平衡。圍繞這一目標,可以根據(jù)危機當事人的不同狀況和危機干預者擅長的不同技術,采取合適的心理干預咨詢治療技術,其中包括行為治療、短程動力學治療、認知治療、眼動脫敏技術和信息再加工治療(EMDR)等??傮w來說,心理危機干預技術包括兩大支持性技術、干預性技術兩大類別。
使用支持性技術時需要注意,由于求助者在危機初始階段的焦慮水平相對來說都比較高,應該盡可能通過疏通宣泄、積極暗示、再三保證、變換環(huán)境等方法;一方面可以降低危機當事人的情感情緒張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為今后進一步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作好充分的鋪墊。此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支持是指給予情感支持,而不是認同危機當事人理念中存在的錯誤的觀點、想法和行為。
使用干預性技術時注意,盡管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不同操作流程,但是心理咨詢的基本技術如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傾聽、深入共情、積極關注等參與性技術、去病理化(正?;?、肯定化等影響性技術仍是心理危機干預的基本技術。心理危機干預技術包括:心理急救、穩(wěn)定情緒技術;行為調整、各種放松訓練、緊急事件晤談技術(CISD);認知轉變、眼動脫敏(EDMR)、信息再加工技術。
心理危機干預的團體干預技術中,使用最廣泛的當屬緊急事件應激晤談法(CISD)。此技術是一種系統(tǒng)的,通過談話來減輕危機當事人壓力的方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支持性團體心理治療技術。CISD通過讓危機當事人坦誠開放地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危機當事人在認知和感情方面消化痛苦的創(chuàng)傷體驗。經歷創(chuàng)傷事件后24-48小時之間是比較理想的干預時間,危機事件發(fā)生6周后效果就不那么明顯了。正規(guī)CISD通常由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在創(chuàng)傷事件發(fā)生后24-48小時之間開始實施干預,危機干預帶領人必須對團體治療有深入得了解,必須對急性應激障礙專業(yè)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在重大突發(fā)危機事件初發(fā)生的24小時內不進行緊急事件應急晤談(CISD),與此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危機事件中涉及的當事人全部都需要參加緊急事件應急晤談(CISD)。
緊急事件應急晤談(CISD)干預分為非正式援助、正式援助兩種方式。非正式援助是指危機干預專業(yè)人員在危機現(xiàn)場進行的急性性干預,大約需要1小時。正式援助包括7個階段,分別是介紹階段、事實階段、想法階段、反應階段、癥狀階段、教育階段、恢復階段。整個危機干預過程大概需要2-3小時。特別嚴重的危機事件需要在進行干預后數(shù)周內進行再次隨訪,以了解當事人的最新情況。
心理危機干預技術的要點包括:(1)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取得被干預者信任;(2)提供疏泄機會,鼓勵其表達內心情感體驗;(3)充分發(fā)揮、調動各個途徑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鼓勵重新建立起社會鏈接系統(tǒng);(4)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教,提供心理危機發(fā)展解釋,幫助理解處境,提高危機應付能力;(5)根據(jù)危機當事人個體對危機事件不同的情緒反應,采取不同的危機干預策略。
總體來說,對存有較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個體開展個別心理危機干預或團體心理危機干預,對于有親人死亡的居喪者應開展居喪干預。個別心理危機干預咨詢治療和居喪干預完成后應對干預對象進行重點隨訪。參加干預人員應接受心理督導,消化心理危機干預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時恢復戰(zhàn)斗力。
心理危機干預是突發(fā)公共事件后的必要一環(huán)。一個國家對心理危機干預的機制建立和完善程度,體現(xiàn)著國家文明程度和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我們在借鑒學習國外心理危機干預理論與實踐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國情和民情,結合每次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的實際情況,制訂出適合我國國情和特點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