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帥 康卓儀
(太原科技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24)
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而手機也已成為大學生上網的“首選終端”。從2020年8月中國教育新聞網對學生使用網絡的調查情況來看,職業(yè)類學校與本科院校學生手機持有率為100%,手機成為多數(shù)人現(xiàn)代生活交往的“必需品”。[1]進入新時代以來,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個體帶來了更加沉浸式的體驗,在促進信息交流共享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問題。
大學生越來越喜歡上網,熱衷于通過網絡平臺來消遣時間。但是大學生過度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網絡世界中,就會弱化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久而久之甚至會用冷漠、無視的態(tài)度來躲避正常的人際交往,這是一種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xiàn)象。雖然多數(shù)大學生持有正確的網絡價值觀,能夠很好地抵制各種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但仍有部分大學生在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自律意識,表現(xiàn)出了網絡成癮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2]大學生上網成癮主要表現(xiàn)為網絡游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和網絡購物成癮等。網絡游戲成癮主要表現(xiàn)為過度使用游戲而產生心理依賴,停止游戲后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給身體造成負擔,產生各種上網后遺癥;網絡色情成癮主要表現(xiàn)為無法抵抗網絡上的各種不良信息誘惑,包括色情內容、文字、電影和書籍等,為滿足感官享受而耽誤學業(yè)的行為;網絡購物成癮主要表現(xiàn)為過度沉迷網絡購物消費,無法抗拒網絡購物的自我意愿,進而不斷地“買買買”的行為,會給現(xiàn)實生活造成一定的經濟壓力和不良影響。大學生上網成癮不僅會弱化其自身的道德意識,而且會影響正常的社交生活,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發(fā)展。
語言反映著人們的思維,有不少人在網絡上隨意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有一些人披著道德的外衣,有目的性地在網上發(fā)表煽動性、侮辱性的言論,引得不明真相的群眾聽信、傳播網絡謠言,污染網絡環(huán)境的同時也扭曲了社會的網絡價值觀,使部分大學生深受其害。在網絡信息技術時代,網絡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互聯(lián)網匿名性特征的保護下通過多種方式自由隨意地參與到網絡信息交流中去,而在這個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信息的“真?zhèn)涡浴笔请y以辨認的,形成網絡謠言的各種原因紛繁復雜,并且盲目傳播的速度快,極具迷惑性,同時也伴隨著不可預估的危害性。[3]網絡傳播的雙向互動性使魚龍混雜的信息傳播者抱著各式各樣的目的傳播著虛假的消息,信息發(fā)布自由度高,信息失真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部分大學生聽信各種未經證實,被反復援引后的消息,加以擴散傳播,形成的信息流高強度地沖擊著其他網絡受眾,這時的大學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但是部分大學生對網絡謠言表現(xiàn)出從眾心理,盲目相信未經證實的網絡謠言,煽動、擴大網絡謠言的不良影響,既意識不到自己的網絡言論觸碰到了網絡道德的底線,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多么惡劣的社會影響。
當代大學生使用網絡復制粘貼他人作品的事件不在少數(shù),然而卻有部分大學生并未意識到自己是在侵犯他人的權益?;ヂ?lián)網是具有包容性的,但這個包容性背后也會折射出來一些網絡道德失范的問題。比如,有些大學生借助網絡的包容性和互動性直接“拿走”別人的勞動成果,抄襲他人的學術成果,侵犯了作者的正當權益。網絡世界提供了大學生在現(xiàn)實世界里滿足不了的需求,大學生在現(xiàn)實世界里言行會有所顧忌,在網絡上卻可以借助虛假賬號隨意地偽裝自己,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網絡社會在幫助人們脫離現(xiàn)實社會的枷鎖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膨脹了自我的劣根性,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
大學生渴望獨立,向往自由,網絡虛擬社會剛好能滿足他們的這種現(xiàn)實需求,但他們在接觸網絡不良信息時卻很可能因為缺乏道德自律意識,或是受到虛假信息的蒙騙而做出一些有違網絡道德倫理的舉動出來。多數(shù)大學生雖然具備基本的網絡道德意識,但對網絡道德失范的具體界定認識不足,表現(xiàn)出種種網絡道德失范的問題。當大學生在面臨網絡中新鮮有趣的“誘惑”時,由好奇心的驅使去接觸這些東西,一旦了解到網絡社會中與自己所學習到的不相符合的價值理念時,難免會陷入到一種理性與欲望的抗衡中,自律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就會做出一些有違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選擇。[4]大學生自制力不強,對相關網絡法律規(guī)范的了解不到位,在面臨網絡上多種文化價值觀的沖擊之下,部分人會陷入一種角色混亂,忘記自身學生的身份和學習的使命,進而做出一些網絡道德失范的行為。
大學生當前學習的首要陣地在高校,高校對大學生規(guī)范整治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現(xiàn)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方面出現(xiàn)網絡道德教育的漏洞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沒有給予網絡道德教育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是沒有做好家校共育的工作。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一個重要因素。部分高校并沒有把培養(yǎng)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作為一個專門的課程來納入到高校教學體系之中,也很少開展網絡道德方面的學術論壇和專題講座,網絡教育的相關課程授課形式流于表面,沒有認識到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據調查得知,多數(shù)大學生出現(xiàn)網絡道德失范問題還與他們的家庭情況有關,家庭氛圍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非常大。除了父母自身的做法以外,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式,對話的方式等也會給大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家長與高校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頻率,對家校合作的了解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高校家校合作的情況進展。[5]多數(shù)表現(xiàn)出網絡道德失范行為的大學生都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而學校方面卻知之甚少,家校合作工作沒有落實到位,沒有及時和學生家長溝通解決在學生心理上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部分大學生沒有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得到有效的來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導,逐漸在網絡虛擬世界中迷失了自我。
互聯(lián)網自身的虛擬性與開放性是引發(fā)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重要誘因。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大學生可以很方便地運用網絡技術快速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內容,而互聯(lián)網的虛擬性、開放性與自由性的特點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也接觸到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產生著一定的影響。網絡價值觀似乎不同于現(xiàn)實社會的價值觀,網絡文化為青少年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有些大學生對自幼了解到的價值理念產生了懷疑,逐漸出現(xiàn)網絡道德失范的問題。互聯(lián)網虛擬性的特點加劇了現(xiàn)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中多樣化標準與無標準化的沖突。網絡的虛擬性在增加大學生網絡交往開放性與自由性的同時,也會給部分大學生造成一種信息焦慮的恐慌,引發(fā)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和網絡空間的自由性使得部分大學生陷入到現(xiàn)實社會和網絡社會的標準不統(tǒng)一的沖突中去,一部分大學生為了適應這樣的網絡氛圍而隨波逐流,降低了對自我的道德要求,甚至將一些不良的網絡風氣帶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給自己的正常學習生活造成了不良影響。
我們在新時代要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強學校網絡道德教育,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網絡價值觀。落實好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工作至關重要,高校方面要善于引導,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落實好高校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應該豐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網絡教育思想,以典型案例為反面教材,避免他們誤入歧途。在高校網絡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增加網絡倫理教育課程的比重,而且也要注重豐富網絡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盡量通過系統(tǒng)的網絡課程學習使大學生掌握較為完備的網絡道德知識;二是要拓寬網絡教育范圍,網絡教育不應該只限于學校課堂上,更應該讓他們參與在社會實踐中去學習、去領悟。高校要打造和諧的校園網絡氛圍,建立多層次的網絡學習平臺,注重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在了解網絡道德相關的法規(guī)基礎上,對社會上模范人物事跡產生效仿之心,激發(fā)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6]。高校輔導員也要秉持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為實現(xiàn)有效的家校合作,加強與學校家長的交流,向家長反映學生近期的心理發(fā)展情況,提升高校家校合作育人的實效性,將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xiàn)象扼殺搖籃中,落實好高校網絡道德教育。
我國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網絡教育者應該教會大學生在網絡世界也要遵守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不能隨心所欲。對于大學生來說,維護網絡秩序的關鍵在于加強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識。[7]大學生道德自律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圍繞著“自省”“克己”“慎獨”三個方面來進行?!墩撜Z·學而》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其強調的就是為人要有自律的精神。“自省”要求大學生要時常地反省自己在網絡社會中的思想言行,如是否做出過違背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是否因聽信謠言而盲目攻擊他人,是否為了蠅頭小利在網絡上做出一些違反道德的事情等,進而改正不足,完善自我;“克己”要求大學生要克制住自己不正確的思想,認清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不會因為一時的沖動而使用暴力去攻擊他人,面對別人的挑釁也能夠做到鎮(zhèn)定自若,謹記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物欲橫流的網絡世界中既能抵得住誘惑,也能守得住本心;“慎獨”要求大學生要學會獨處,坐得住冷板凳。韓愈在《勸學篇》中說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在勸誡廣大學子在求學路上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因耽于享樂而荒廢了自己的學業(yè)。大學生在網絡學習過程中要“潔身自好”,正確使用網絡資源促進個人成長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紛繁復雜,大學生要加強自律意識,堅守自我的網絡道德底線,不能隨波逐流,要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就必須要完善相關網絡法律法規(guī),治理網絡文化環(huán)境。治理網絡文化環(huán)境要進一步規(guī)范網絡主體的言行,讓大學生知道什么是網絡道德底線。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立法部門、技術部門和文化管理部門都應發(fā)揮出各自的作用。立法部門應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補充網絡相關立法體系,使網絡大環(huán)境變得更加有序,提高網絡治理的能力水平,對屢教不改的道德失范人員采取強制性手段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起到警醒后人的作用;對于技術部門而言,加強網絡信息發(fā)布的內容篩選過濾是非常必要的,要及時制止不道德的網絡信息在網上的傳播,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健康的網絡生活空間。網絡信息的好壞密切關系著大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如果不加以規(guī)范,非法投機者就會引導大學生做出一些有悖倫理道德的行為;文化管理部門要嚴查網絡市場文化產品的準入質量,明令禁止各種帶有黃賭毒等負面傾向文化流入網絡市場,及時過濾有害文化,提高網絡文化產品的準入水平,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綠色”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網絡立法部門、技術部門、文化管理部門齊心協(xié)力,共同助力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