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華君
浙江省寧海縣第二醫(yī)院,浙江 寧海 315600
支原體肺炎是臨床常見、高發(fā)呼吸道疾病之一。多由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侵襲喉部、咽部、鼻腔等引起。因肺炎住院的兒童中,約有10%~40%為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1]。作為急性炎癥反應,該病以發(fā)熱、咽喉腫痛、頑固性劇烈咳嗽為常見癥狀,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需及早展開科學合理治療,避免周圍組織發(fā)生炎癥反應、引起多種并發(fā)癥加重整體病情、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2]。西醫(yī)在治療支原體肺炎時,多選擇羅紅霉素等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但該類藥物長期使用易引起胃腸道、肝功能損傷等副作用;亦可增加機體耐藥性[4-5]。近年隨著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中成藥廣泛應用[5-6],為準確評估穿心蓮內酯膠囊輔助治療價值,本文遴選68例支原體肺炎患者展開對比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68例入院治療的支原體肺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值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女=21∶13,年齡范圍11~21歲,平均年齡(15.48±4.51) 歲;病程10~23 h,平均病程(10.25±4.42)h。觀察組中男∶女=20∶14,年齡范圍10~22歲,平均年齡(15.42±4.52)歲;病程10~22 h,平均病程(10.05±4.21)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7-8]核酸檢測法:在患者臨床上鼻咽或口咽部分泌物、氣道分泌物、痰液或者肺泡洗液以及肺組織中檢測到MP抗體陽性結果。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3,8]
1.3.1 納入標準 ①伴發(fā)熱、咳嗽、咽痛等癥狀;②無穿心蓮內酯相關藥物禁忌癥;③咽拭子PCR檢測支原體陽性;④自愿進入本次研究,患者或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⑤近期未參與其他研究。
1.3.2 排除標準 ①有認知功能障礙;②既往多種藥物過敏史;③合并心腦腎等臟器功能疾??;④血液系統(tǒng)疾?。虎菝庖呦到y(tǒng)疾病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羅紅霉素(H20053725,石家莊以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為0.15 g)治療,口服0.15 g/次,2次/d,持續(xù)治療7 d。觀察組在羅紅霉素的基礎上,輔助使用穿心蓮內酯膠囊(Z20026621,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規(guī)格為75 mg)治療,口服150 mg/次,3次/d,持續(xù)治療7 d。納入研究68例患者在用藥治療基礎上加強飲食及生活管理,確保營養(yǎng)合理、休息充分、飲食清淡、規(guī)律用藥。
1.5 觀察指標[7-10]①治療后根據(jù)臨床癥狀評價臨床療效。②記錄兩組治療后48 h、72 h咽喉腫痛、咳嗽積分變化情況。③借助肺功能測定儀在治療開始前和治療后5天對肺功能指標實施測定第1秒用力呼氣量(first second forceful Exhalation Volume,FEV1)、呼氣高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支氣管擴張檢查(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orced vital capacity, FEV1/FVC)變化[9]。④分析兩組濕啰音及咳嗽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10]。
1.6 療效判定[11]觀察各組平均熱程、咽喉腫痛咳嗽積分、肺功能指標以及臨床癥狀緩解時間。顯效:①治療 1 周內,體溫至正常;②濕啰音消失,咳嗽癥狀好轉明顯,偶咳或不咳;③肺功能指標達到正常狀態(tài)。有效:以上 3個條件不能同時滿足,但病情與癥狀較入組時有所好轉;滿足2項顯效條件以及以下癥狀中的 1 條,或滿足顯效條件中的1條以及以下條件2條,或同時滿足以下3條者:①治療 1周內,體溫出現(xiàn)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②存在濕啰音;咳嗽有所好轉,但仍有陣咳或少咳;③肺功能指標較入組時有改善。無效:1周內經(jīng)治療后病情無明顯變化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治療后臨床指標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48 h、72 h體溫及咽喉腫痛積分較低,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指標對比表
2.2 兩組治療后肺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3項指標對比無差異;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5天后FEV1、PEF、FEV1/FVC較高,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肺功能對比表
2.3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經(jīng)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濕啰音及咳嗽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較短,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對比表
2.4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與對照組(79.41%)相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7.06%)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臨床療效對比表 [例(%)]
肺炎支原體肺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咽喉腫痛、咳嗽為臨床癥狀,若疾病未及時控制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等,嚴重時可并發(fā)急性心肌炎、腎炎等[10]。該疾病多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并且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居多[6]。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為治療該病首選方案之一,具有抗菌譜廣等特點,使用后可穿透細胞膜,對細菌蛋白質合成產(chǎn)生抑制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11-12]。但由于患者多在生長發(fā)育階段,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時也有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根據(jù)既往研究,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的肺組織細胞、肺泡上皮、炎癥細胞血藥濃度較低,血清血藥濃度較高,易造成胃腸道反應和肝腎功能的損傷[4-5]。中醫(yī)兒科認為,MP臨床辨證多為風熱閉肺和痰熱閉肺兩類;治療思路則以宣肺開閉、化痰止咳為主[5]。穿心蓮味苦,性寒,歸心、肺、大腸、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的功效。多應用于溫病初起、咽喉腫痛肺癰吐膿。穿心蓮內酯膠囊作為中成藥可在改善臨床癥狀同時規(guī)避安全性不足等缺陷[13-15]。
肺炎支原體由口、鼻分泌物經(jīng)空氣傳播引起散發(fā)或流行的呼吸道感染癥狀。支原體沒有細胞壁,僅由蛋白質、脂質三層結構組成的細胞膜構成,因此在支原體肺炎治療中選擇單純干擾細胞壁合成的青霉素無理想價值[16]?;颊吒腥痉窝字гw后血清中可出現(xiàn)特異性保護性抗體IgA、IgG,IgG在補體作用下參與可溶解或破壞肺炎支原體,而IgA則可抑制肺炎支原體與呼吸道上皮結合,循環(huán)抵抗雖可增加機體抵抗力[17]。研究與臨床實踐證明感染肺炎支原體后機體免疫力不穩(wěn)定,極易繼發(fā)感染,選擇羅紅霉素等新一代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進行治療可緩解患者病情。羅紅霉素可抑制革蘭氏陽性菌、厭氧菌、衣原體和支原體等病毒及細菌,且該藥物抗菌效果為紅霉素的1~4倍[18]。因此,可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此外,羅紅霉素使用后不受胃酸破壞,口服后經(jīng)胃腸道吸收可提高血藥濃度峰值,在扁桃體、鼻竇、中耳、肺、痰、前列腺及其他泌尿生殖道組織中血藥濃度均可達到較高水平,可有效抑制機體內肺炎支原體活性,避免其持續(xù)作用于機體影響病情控制效果,但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無法忽視,此外該藥物長期應用可增加機體耐藥性,致使治療效果持續(xù)下降[19-20]。
中醫(yī)典籍無“支原體肺炎”的記載,根據(jù)MP的臨床表現(xiàn),參考中醫(yī)辨證分型,可將其定義為“痰”“熱”“瘀”“虛”4方面[3,21]。孫丹等[21]認為小兒支原體肺炎證型的基本演變?yōu)椋簾嶙C—痰熱或濕熱—陰虛或氣虛,符合穿心蓮的用藥證型?,F(xiàn)代藥理學研究[20]也證明了穿心蓮確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在低劑量的情況下,穿心蓮的抗菌作用有限,但對炎癥等細胞反應確有極強的抑制作用。聯(lián)合穿心蓮與抗菌藥可顯著增強對相關炎癥因子的分泌的抑制作用[22]。穿心蓮內酯膠囊的主要成分——穿心蓮內酯、新穿心蓮內酯均可抑制和延緩肺炎雙球菌和溶血性乙型鏈球菌所引起的體溫升高的作用,且穿心蓮使用后可提高外周血白細胞吞噬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能力,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20]。此外,穿心蓮內酯還可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活動進行抑制,達到規(guī)避疾病所致心肌損傷的目的[22-23];也可在羅紅霉素治療基礎上采用穿心蓮內酯膠囊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優(yōu)勢,既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亦可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提高其預后效果的目的,安全性較高。根據(jù)此次對34例患者的觀察,治療后48 h、72 h體溫及咽喉腫痛積分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 FEV1、PEF、FEV1/FVC對照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濕啰音及咳嗽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對照組明顯長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對照組(79.41%)明顯低于觀察組(97.06%)。此外,穿心蓮內酯膠囊藥物口服方便、安全且質量穩(wěn)定、吸收快,在退熱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等方面有理想價值;不會因應用時間長出現(xiàn)耐藥性,確保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23-24];可以認為選擇穿心蓮內酯膠囊對支原體肺炎進行治療可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縮短其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
綜上,穿心蓮內酯膠囊聯(lián)合羅紅霉素治療MP較單一使用羅紅霉素治療能更好改善支原體肺炎患者病情,且長期應用后不會出現(xiàn)耐藥性,可在確保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同時,亦可降低疾病所致的體溫異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