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正,尹紅領(lǐng)
〔1.河南省育英素質(zhì)教育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2〕;〔2.鄭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省育英素質(zhì)教育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121〕
賈寶玉是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榮國府賈政和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銜通靈寶玉而誕,系賈府玉字輩嫡孫,故名賈寶玉。寶玉自幼深受賈母疼愛,游于溫柔富貴鄉(xiāng),厭惡四書和八股文,把那些追逐科舉考試、仕途經(jīng)濟的封建文人視為“祿橐”。其父賈政是榮國府除賈母外的最高掌權(quán)者。賈政從政時曾任過工部郎中、江西糧道等職,也曾被點學差(派到省里的督察學政)。作為士人,賈政從小便受其母教化,熟讀詩書禮易,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其思想意識中,沉淀了厚重的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念,尤其對“學而優(yōu)則仕”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賈政一門心思讓兒子寶玉“立身成名”“接祖續(xù)基”。今天,我們探析賈政在《紅樓夢》一書中所反映出來的“立身成名”的育子觀,將有助于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認識和揚棄。
在儒家傳統(tǒng)觀念里,一個家族的子孫要光宗耀祖,就必須“立身成名”,而衡量“立身成名”的標準,就是看這個家族的子孫是否為官。一個家族如果有人做了官,那么這個家族就能博得無上榮耀。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婆e考試,為人們提供了實現(xiàn)“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治國平天下”理想的機會。因此,在封建社會通過讀書仕進而成為官僚士大夫,是提升家族社會地位的基本途徑。一個人要想進入上層社會,實現(xiàn)治國安邦、輔政安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立身成名”,唯有通過讀書仕進,參加科考。
受這種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讀書就成了一種能夠?qū)崿F(xiàn)家族和個人理想的必然途徑和動力之源??赘贫ǖ暮献逋诘淖逡?guī),其中第六條就明確提出,讀書明經(jīng),顯親揚名,勿得入于流俗,甘為下人。這種觀念在古代“士人”那里,尤為根深蒂固。
賈政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定要讓自己的兒子“立身成名”。賈政曾親自送寶玉去學堂,并給老師講:“我今日自己送他來,因要求托一番。這孩子年紀也不小了,到底要學個成人的舉業(yè)才是終身立身成名之事……目今只求叫他主要是讀書作文章。倘或不聽教訓,還求太爺認真的管教管教他,才不至于有名無實的白耽誤了他的一世。”[1]627
儒家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目的,不是簡單的教授文化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士”,培養(yǎng)能夠從政、能夠輔佐君主或諸侯的人。也就是說,要培養(yǎng)治國理政、治國安邦的人才。儒家思想觀念推崇積極的治世態(tài)度,提倡以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大眾服務(wù),從而實現(xiàn)個人的社會價值。儒家并不反對追求官祿,但追求官祿的目標是“行仁政,福百姓”。
賈政牢記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信條,把科舉考試當作兒孫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在大兒子賈珠去世后,他對寶玉的期許很高,曾說:“生女兒不得濟還是別人家的人,生兒若不濟事,關(guān)系非淺?!盵1]626因此,他一心一意要寶玉讀書明經(jīng),勤謹精進,走仕途之路,將來謀個一官半職,為賈府延續(xù)榮華,為榮國府爭光,為祖宗添彩。
賈政讓寶玉參加科舉考試,“念茲在茲,無日或忘”,在送賈母棺木回南方的前夜,他把家里的相關(guān)事務(wù)交代給侄子賈璉,特別要求寶玉與孫子賈蘭好好學習,強調(diào)“今年是大比的年頭……務(wù)必叫寶玉同著侄兒考去,能夠中一個舉人,也好好贖一贖咱們的罪名”[1]865。當寶玉完婚后,賈政外出前,“又切實的叫王夫人管教兒子,斷不可如前嬌縱。明年鄉(xiāng)試,務(wù)必叫他下場?!盵1]743可見,賈政念念不忘要寶玉通過科考步入仕途“立身成名”的愿望是多么渴望和迫切。
在封建社會參加科考,考試范圍在四書五經(jīng)之內(nèi),文體限于八股文。因此,賈政不僅在人生目標上要求寶玉通過讀書步入仕途,“立身成名”,而且根據(jù)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和文體的規(guī)定,在讀什么樣的書、如何讀書上對寶玉也有明確要求。一次,賈寶玉的奶姆之子李貴告訴賈政,“哥兒已念到第三本《詩經(jīng)》”時,賈政說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詩經(jīng)》,也都是掩耳盜鈴,哄人而已……什么《詩經(jīng)》古文一概不用虛應(yīng)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1]68寶玉從小受家庭的熏陶和影響,特別是“未入學堂之先,三四歲時已得賈妃手引口傳,教授了幾本書,數(shù)千字在腹內(nèi)了”[1]123,因而擅長題詞對句,而賈政對寶玉能做得幾句詩詞甚不滿意,有一次他對寶玉說:“就是做得幾句詩詞,也并不怎么樣,有什么稀罕處。比如應(yīng)試選舉,到底以文章為主,你這上頭倒沒有一點兒功夫。我可囑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許做詩做對了,單要習學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無長進,你也不用念書了,我也不愿有你這樣的兒子了。”[1]627
孔子曾將“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作為弟子們的主要學習科目?!辟Z政亦然,要求寶玉文武都要精通,當他知道侄子賈珍習射時,明確要求寶玉,“武事當該習”[1]571,讓寶玉跟賈珍習射,文武兼修。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門心思踏實治學的過程。平時賈政只要見到寶玉,最關(guān)心的就是他的功課學得如何,警示他不得荒廢學業(yè)。對寶玉不認真讀書,賈政特別惱火,生氣。有一次,寶玉上學堂前給父親請安,賈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學兩字,連我也羞死了。依我說,你竟頑你的去是正理。仔細看站臟了我這地,靠臟了我的門。”[1]67可見,賈政對寶玉不認真讀書厭惡到何等程度。
賈政遵循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的學習方法,來教育寶玉。在賈母去世守喪期間,賈政也不放松對寶玉的學習要求。他對寶玉說:“我叫你來不為別的,現(xiàn)在你穿著孝,不便到學里去。你在家里必要將你念過的文章溫習溫習。我這幾天倒也閑著,隔兩三日要做幾篇文章我瞧瞧,看你這些時進益了沒有。”“寶玉只得答應(yīng)著。”[1]852寶玉與薛寶釵完婚后,第二天賈政準備赴外任,在出發(fā)前,寶玉因身體不佳,賈母問要不要寶玉他們送他時,賈政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叫他送什么,只要他從此以后認真念書,比送我還喜歡呢?!盵1]742可見,企望寶玉認真讀書,在賈政心中的份量是何等之重。
賈政認為,讀書人向外展示自己最好的方式,是“興論立說,結(jié)連篇章”,寄希望于以文章來展現(xiàn)自己的才學,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他多次專門抽時間對賈寶玉進行這方面的考測,并親自給予講解,要求寶玉“以后作文,總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白了再去動筆”[1]647。
賈政平時注意在實踐中考查提升寶玉的能力。比如大觀園完工后,賈政“近因聞得塾掌稱贊寶玉專能對對聯(lián),雖不喜讀書,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1]112。賈政“要試寶玉的功業(yè)進益如何”[1]113,便讓寶玉跟隨自己為大觀園各景觀題寫匾額對聯(lián)。每到一處,當寶玉說出后,賈政表面上對寶玉所題不甚滿意,嘴上說“終是不讀書之過”[1]115,可內(nèi)心是欣慰的,嚴中帶喜。這從賈政與回賈府省親的元妃的對話中可見一斑。賈政見元妃說:“園中所有亭臺軒館皆系寶玉所題,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請別賜名為幸?!痹犃舜蠖际菍氂袼},便含笑說:“果進益了?!盵1]124只要寶玉在才情上表現(xiàn)較好,賈政就會及時給予鼓勵,一次因詩詞對得好,賈政吩咐書房的小廝:“把我海南帶來的扇子取兩把給他?!盵1]575以示獎勵。有一次,賈政當著兒子賈環(huán)、孫子賈蘭道:“寶玉讀書不如你兩個,論題聯(lián)和詩這種聰明,你們皆不及他。今日此去,未免強你們作詩,寶玉須得便助他們兩個?!睂Z政贊揚寶玉之語,寶玉母親“王夫人等自來不曾聽見這等夸語,真是意外之喜”[1]595。可見,賈政在寶玉讀書科考方面費盡了心思,歸根到底就是期盼兒子通過讀書達到仕進之目的。
所謂“人功道理”,簡單講就是“做人的道理”。儒家一向強調(diào)“安身立命”。所謂“安身立命”,就是每個人對自己要有個道德修養(yǎng)上的要求,這樣才能使自己身心和諧,內(nèi)外調(diào)適,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做人的道理”,因而身才能安,命才能立。儒家講“修身”,不是沒有目標的,而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視為從政為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君子為官的基礎(chǔ),是自己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為官先做人,做人的首要步驟是修己。《四書》第一部是《大學》,《大學》一開始就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并強調(diào)“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2]。所以,上至天子君王,下到平民百姓,每人都應(yīng)當以修養(yǎng)品行作為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煜轮驹趪瑖驹诩?,家之本在身。”[3]儒家傳統(tǒng)的立身標準,對其個體來說,從政治倫理上,是“修、齊、治、平”,即忠君報國愛民;從道德倫理上,是“立德立言立身”,完善個人修養(yǎng),塑造健全人格。做官以后,應(yīng)以“仁德”治理國家,引導百姓。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將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鬃诱f:“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盵4]意思是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會顯得虛偽,流于浮華。文采與質(zhì)樸搭配得當,才能稱為君子。孔子認為,無論是君子還是賢人,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忘質(zhì)樸的做人根本,其首要是做一個品行符合道德標準的社會成員,其次才是文化知識的學習。
儒家特別重視人格的培育與修養(yǎng)。因此,賈政對寶玉在人品上、道德修養(yǎng)上要求極嚴,未立業(yè),先做人。有一次,寶玉從學堂回來,賈政對他說:“你也該學些人功道理,別一味的貪玩?!盵1]628要求寶玉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學會如何做人。平時要求寶玉守住自我,不在凡塵瑣務(wù)里忘形。賈政認為“士志于道”,一個有志向的人,一個有自己畢生追求和目標的人,不應(yīng)該整天追求物質(zhì)享受,沉湎于燈紅酒綠之中。當賈政知道寶玉的貼身丫環(huán)“襲人”的名字是寶玉所起時,便生氣地說:“只是可見寶玉不務(wù)正業(yè),專在這些濃詞艷賦上作功夫?!闭f畢,斷喝一聲:“作孽的畜生,還不出去!”[1]158一天清晨,寶玉到賈政書房請安,賈政對他說:“你近來作些什么功課?雖有幾篇字,也算不得什么。我看你近來的光景越發(fā)比頭幾年散蕩了;況且每每聽見你推病不肯念書。如今可大好了?我還聽見你天天在園子里和姊妹們玩玩笑笑,甚至和那些丫頭們混鬧,把自己的正經(jīng)事總丟在腦后頭。”[1]626一旦發(fā)現(xiàn)不好的苗頭,賈政便會對寶玉嚴加訓誡。比如,一次寶玉因調(diào)戲王夫人的丫環(huán)金釧兒,而致其自盡。賈政聽后勃然大怒,又聯(lián)想到寶玉“在外流蕩優(yōu)伶,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業(yè),淫辱母婢”等不良行為,對其毫不手軟,親自審責并鞭打,直到包括賈母及王夫人等眾人勸說下才住手,最終寶玉被打得躺在那“藤屜子春凳”上被抬出來。[1]235可見,賈政對寶玉一方面是要其認真讀書,同時也不放松對其做人的要求,只有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tài)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望子成龍,賈政也是用心良苦。
人們希望幸福,某種真理如果不利于幸福,人們就寧愿創(chuàng)造另一種事實及與之相配的另一種真理。[5]
賈寶玉“這種不滿意封建制度的小說人物”[6],十分“厭棄功名仕進”[1]865,與父親賈政“立身成名”的要求完全是背道而馳的。史湘云曾勸寶玉好好讀書,“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讀書,去考舉人進士的,也該常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wù)勚v講些仕途經(jīng)濟的學問,也好將來應(yīng)酬世務(wù),日后也有個朋友?!盵1]227結(jié)果寶玉直接回懟了一句:“姑娘,請別的姊妹屋里坐坐,我這里仔細臟了你知經(jīng)濟學問的?!盵1]227當薛寶釵等見機勸寶玉要認真讀書時,寶玉反生起氣來,說:“好好的一個清凈潔白女兒,也學的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盵1]252在賈家這個大家族中,從上到下“獨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等話”,因此寶玉“深敬黛玉”。[1]252。
寶玉一直視讀書為煩心事。有一次,當他來到侄媳婦兒秦可卿的上房內(nèi),看到一幅講勤奮讀書故事《燃藜圖》的畫作時,“也不看系何人所畫,心中便有些不快?!盵1]33當賈政因家中修建大觀園等大事,“不來問他的書”,寶玉感到“心中是件暢事”[1]110。當賈政點了學差,外出不在家,“單有寶玉每日在園中任意縱性曠蕩,真把光陰虛度,歲月空添?!盵1]258
由于寶玉“無心仕進”,對當官根本不感興趣,因此在“習學八股文章”上,與賈政也是針鋒相對。有一次,寶玉當著林黛玉和紫鵑說:“還提什么念書,我最厭這些道學話。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誆功名混飯吃也罷了,還要說代圣賢立言。好些的不過拿些經(jīng)書湊搭湊搭還罷了;更有一種可笑的,肚子里原沒什么,東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還自以為博奧?!盵1]629寶玉對八股文章,“平素深惡此道”,認為這些八股文章,“原非圣賢之制撰,焉能闡發(fā)圣賢之微奧,不過作后人餌名釣祿之階?!币虼?,當賈政外出前,“選了百十篇命他讀的”文章,寶玉“不過偶因見其中或一二股內(nèi),或承起之中,有做得或精致、或流蕩、或游戲、或悲感,和稍能動性者,偶一讀之,不過供一時之興趣,究竟何曾成篇潛心玩索?!盵1]549綜上可見,寶玉將“讀書上進”的人視為“祿蠹”,對仕途經(jīng)濟可以說是厭惡到極致,不管像史湘云等正面規(guī)諫,還是薛寶釵等借詩諷諫,都不能引導其入“正途”,說服他讀書仕進。
面對寶玉仕進之心已死,讀“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章”毫無興趣,賈政也無可奈何,不得不“遂也不強以舉業(yè)逼他了”[1]603。當賈政外放江西糧道出發(fā)前,賈母與其商量為寶玉娶個媳婦沖沖喜,賈政道:“只因?qū)氂癫簧线M,所以時常恨他,也不過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盵1]728這里直截了當?shù)氐莱隽速Z政面對寶玉不愿遵循“讀書仕進”“立身成名”的晉身之路,而作為父親無可奈何、無計可施的內(nèi)心世界。
雖然寶玉參加了科考,“中了第七名舉人”[1]887。但他還是放棄官職,走進了佛門,“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1]890最終當和尚去了。其實寶玉無心功名,一心想當和尚久矣。一次,薛寶釵勸他:“你醒醒兒罷,別盡著迷在里頭?,F(xiàn)在老爺太太就疼你一個人,老爺還吩咐叫你干功名長進呢?!睂氂窕氐溃骸拔艺f的不是功名么!你們不知道,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呢!”[1]868賈政對兒子走上當和尚的不歸路,不能“立身成名”“接祖續(xù)基”,確是心灰意懶,最后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他在給家人的信中表達了這個意思?!按蠹矣謱①Z政書信中叫家人不必悲傷,原是借胎(迷信說法,即神仙或前世和這家有某種關(guān)系的鬼魂,借人的肉身暫時到人世間辦事)的話解說了一番:‘與其作了官,倘或命運不好,犯了事,壞家敗產(chǎn),那時倒不好了。寧可咱們家出一位佛爺,倒是老爺太太的積德,所以才投到咱們家來。’”[1]892
寶玉的出走,恰好說明賈政一心望兒“讀書仕進”“立身成名”——這種封建社會思想意識的可悲之處,真的是把“最美好”的東西撕開來,讓人感受到悲劇的沖擊。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青年覺醒的思想意識與封建社會落后觀念的尖銳矛盾和對立,也深刻預示著封建社會日暮途窮的命運和歷史進程。
賈政這種一門心思“讀書仕進”“立身成名”的育子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的時代條件、社會制度及人們的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而會存在一些陳舊過時甚或糟粕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時,堅持革故鼎新,擇善而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時對其中合理有用的成分,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