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及今“意象”都是中西方詩歌所共有的構成要素。中外基于不同政治、地理、歷史、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詩歌意象表達,雙方詩學自不同的側面,對“意象”產生了不同的理解、詮釋。意象派詩人既非將意象視作表達的工具和情感的載體,也不利用其證明某種教義、倫理和理念。相較象征主義、浪漫主義,意象派詩歌(以下簡稱“意詩”)的“意象”是開創(chuàng)性的突破。文章基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直覺主義以及意象派的詩人創(chuàng)作理論等角度,以中國古詩當中的“意象”理論發(fā)展史為參照,以新批評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探討了7名意象派詩人的意象,探尋其和西方浪漫主義及象征主義詩歌、中國詩歌之間審美趣味的差異。以西方現(xiàn)代文明氣息當中滲透的“意象”為據,對隱含于此類審美趣味背后的時代背景進行探索。
1“自然意象”:文明與自然
意詩中涉及到的自然意象是濃縮的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之影像,呈現(xiàn)的是文明威逼自然之態(tài)勢。當自然受到人情、人性色彩的感染,烙下人性之印,所呈現(xiàn)出的審美趣味有一種“物我交融”的質感。
1.1 滲透與混融
意詩是通過直覺的體驗,將“我”投入“意象”(image),使主體滲透客體,進而相互交融,呈現(xiàn)出可以直接向讀者傳達的自然意向[1]135,其“意象(image)”理解為充滿詩人的主觀體驗、直覺感受的,又充分外露的,能為讀者所直觀體驗到的物象。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意象”(image)的生成過程為“三級跳”的一個過程:自客觀物像發(fā)出,由作者經過幻想、聯(lián)想以及想象等主觀化過程,再上升至由多次感覺殘留組成的心象,作者憑借此心象將其以文本描述的方式轉化為語言形象,最后讀者借由文本描述體驗作者表達的意向,發(fā)揮主體意識激發(fā)的藝術意象[1]134。該類意象在形成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出“創(chuàng)造出可向讀者直達其意之像”[2]讀者心理學主張,并非為了“詩緣情”“詩言志”。具體自然意象如下表1所示:
資料來源:詩歌原文摘自彼德·瓊斯編、裘小龍譯的《意象派詩選》,個人整理,以下表格均如此。
以上意象,都是由主客體直覺進行交融、滲透后,由讀者自其中獲取、體驗到的“意中之象”。柏格森認為,生命的沖動與綿延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對生命的沖動與綿延的把握,單依靠和物質聯(lián)系的理智并不可行,而需要依靠“直覺”。“1911年,休姆龐德有了一個公式:藝術=直覺=意象,強調意象就是詩歌本身,也就是藝術本身,極致強調意象。[3]”由此可見“意象”的主要特征是“直覺之象”,呈現(xiàn)出主體對自然滲透與交融。
1.2 艱澀與嘲諷
意詩發(fā)揚了“距離說”的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人與物分隔的“有我之境”。具體自然意象如表2所示:以上意象既呈現(xiàn)出一種嘲諷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意味,同時又對健康、清新的贊美,呈現(xiàn)出詩人對靜謐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厭倦。
2“都市意象”:魅影與荒原的交錯
意詩誕生在工業(yè)文明高速發(fā)展的英美國家,其創(chuàng)作對象多為“都市意象”?,F(xiàn)代都市生活多姿絢麗,瞬息萬狀,當人們在熙攘、人身鼎沸、霓虹閃爍的街道中穿行,在各種展會中徜徉,在居室、餐廳、咖啡館、辦公廳、酒吧等場所中快速切換,出于對高品質、高品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輕易地越過道德、宗教、傳統(tǒng)邊界,對世界的敬畏、崇敬情感缺失,而步入了孤寂、痛苦、絕望,精神上無家可歸的荒原之境。現(xiàn)代都市如同萬花筒一般,將喧嘩、絢麗、騷動一一呈現(xiàn)于人們眼前,構成極富魅力的時尚魅影。海德格爾說:“這是一個舊的神祉紛紛離去,而新的上帝尚未露面的時代。在這個充滿需求的時代,由于其陷入了雙重的空泛,雙重的困境,即神祉離去不再來,將來臨的上帝還沒出現(xiàn)。[4]”正是這樣的時代,成為都市意象的締造之源。不管是倫敦還是紐約、芝加哥,都成為都市意象的題材。意詩塑造了都市魅影和精神荒原的雙重觀感,其好似湖泊倒影,水面之上展現(xiàn)出喧嘩與騷動,而水面以下卻是煉獄與孤獨如此的審美趣味。
2.1 喧嘩與騷動
都市是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煙囪、垃圾、鋼筋混凝土的森林只是其中一面,而都市的另一面充滿了瞬時的、片段性的新奇事物。都市魅影的瞬息萬變深深吸引著人們的精神力,誘惑者遠方人們前來“朝拜”,呈現(xiàn)出喧嘩。
在都市里到處是光亮、喊叫、歡樂和嘈雜的興高采烈街頭,如果說弗萊契發(fā)現(xiàn)了都市生命力瞬間爆發(fā)時的另一番光鮮與亮麗,代表了中產及以上階級對都市瞬息萬變、新鮮事物的贊美,那么艾米·羅厄爾在《春日》中呈現(xiàn)出了都市強烈的反諷意味。該詩表面贊美工業(yè)文明帶來的奇特,實則諷刺城市發(fā)展帶來的噪音、空氣、“光”污染。都市魅影雖然呈現(xiàn)出流光溢彩,卻無法掩蓋工業(yè)高速疾馳后留下的一片荒蕪。
2.2 煉獄與孤獨
“現(xiàn)代生活的一切,看起來都是空洞的,無效的,單調的,單面的,缺少人的各種可能性:任何看上去像自由或美的東西,其實都僅僅是掩蓋更加深入的奴役和恐怖的屏幕?!币庀笈稍娙送ㄟ^對都市病態(tài)、貧窮、壓抑、冰冷、寂寞等陰暗面的意象進行創(chuàng)作性描述,刻畫出都市中人們缺乏歸屬感,隨時面臨生存危機的荒原景象,如表3所示。
由于工業(yè)化發(fā)展帶來了城市的急劇膨脹。當時農民涌入城市充當農民工,其生存環(huán)境相當惡劣,面臨著煉獄般的生存危機:白天轟鳴刺耳聲,晚上地下室黑暗無光,健康受到威脅。“霍亂、傷寒、結核病等在沒有排污設施和新鮮水的地方是天然殺手。”“1913年印度瘟疫死亡181388。它是年十瘟疫造成的年死亡率的最低記錄?!痹摤F(xiàn)象在弗林特的《乞丐》得到體現(xiàn)。
當時歐美城市尚未有醫(yī)保和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誕生。窮人在與溫飽、失業(yè)、健康、住宿等生存危機互相博弈的同時,還將忍受痛苦和孤獨的蹂躪,白晝?yōu)樯嫳疾?,夜間無充足睡眠時間,缺乏娛樂方式和空間。加上尼采的“上帝死了”,倍增其空虛、無意義感。波德萊爾早就認識到:“人群,孤獨:對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詩人來說是意義相同、可以互換的詞語。如果你不懂得怎樣是你的孤獨狀態(tài)中充滿人群,你也就不懂得怎樣在忙碌的人群中感受到孤獨?!痹凇懊β怠迸c“孤獨”中,都市人承受著生存壓力、社會等級意識、建筑私密性等帶來的精神煉獄,僅有的內心獨白更凸顯出其的悲哀和寂寞。他們尚未適應魅影與荒原交錯的都市,又迎來了戰(zhàn)爭的洗禮。
3“神話意象”:現(xiàn)代對遠古的追憶
“文明”比“原始”“野蠻”“蒙昧”先進。但在戰(zhàn)爭、生態(tài)、貧富分化、經濟、人性異化、信仰危機等的威逼下,人類開始質疑工業(yè)文明產物,在文明的浸染之下,“戰(zhàn)爭”“自然”“都市”等意象呈現(xiàn)出一片死寂的荒蕪之象。但在蒙昧時期,人類卻對神話世界充滿向往、激情和活力?!吧裨捯庀蟆苯栌晒畔ED神話對人類的反思進行暗示,體現(xiàn)出了激情、活力、張力和博弈的審美趣味。
3.1 活力與激情
意詩“神話意象”大多對神話的隱喻性并不追求,而集中注意在神話原型本身。因為神話原型(archetypes)蘊藏著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經驗的記憶。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說明了人類具備這種古老、原始記憶的先天遺傳性和重要性。“神話意象”以古希臘神話為原型,對人類童年時期所擁有的世俗人本位意識是客觀的呈現(xiàn),展現(xiàn)出“原始”“蒙昧”時期人類的活力與激情,如表4所示:
《教堂禮拜后的風琴獨奏》描繪了為愛情發(fā)狂、獻身的若干神話意象,將唱歌的“嘴唇”“古希臘第十位文藝女神”誕生之地的“勒斯波斯”熾烈的“火焰”“花”這些意象并置,歌頌愛情?!澳莻€喊著伊阿宋的夜晚”代表了美狄亞為愛復仇獻身的全程。“屋檐”的聲響“象我身上的波浪、欲望之船一樣藍”,使視聽交融,意識和潛意識結合,突顯出為愛獻身、無視所有,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審美趣味。
3.2 博弈與張力(表5)
以上神話意象反映出原始的活力與激情,展現(xiàn)出文明與原始之間博弈與張力。文明發(fā)展帶來的不只有便捷的生活和發(fā)達的生產力,原始社會也不是單面的低下生產力和生存困境。當原始和文明之間產生碰撞,將激發(fā)出無盡絢爛的光彩。工業(yè)文明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但也帶來了“潘多拉的匣子”,原始的生存危機轉化為糧食危及、貧富分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精神世界、金融危機等形式繼續(xù)向人們施壓。海德格爾認為,“人的本質和人的存在的本質,恰恰在于這種詩意的棲居。而現(xiàn)代文明卻使人類在大地上變成技術棲居,而不是藝術棲居。人類認識不到自身的肉體也是一種自然歸屬,因而人類勢必在技術棲居中受到懲罰。[5]”面對自然的懲罰,意詩對人類行為合理性有所反思,若人類依然無法意識到文明智慧的“狂妄自大”,不在維護人和自然和諧關系上花費時間精力,缺乏對自然的悲憫與敬畏,無補救措施采取,就只能束手接受應有的懲罰。■
引用
[1] 趙毅衡.新批評:種獨特的形式主義文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35.
[2] 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現(xiàn)代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1133.
[3] 鄭平.中國古代詩歌的意象藝術對西方意象派的影響[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1999:30.
[4] 毛峰.神秘主義詩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305.
[5] 楊麗娟.世界神話與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06.
作者簡介:熊一蔚(1984—),女,四川自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昆明市交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