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娟
(寶雞市高新醫(yī)院藥劑科,陜西 寶雞 721000)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1]。具體分類:A類不良反應,主要由藥品藥理作用增強而導致,特點在于,反應可以預測,且反應的嚴重程度與藥品用量有關,停止用藥或減少藥量后,相關癥狀會隨之減輕(或完全消失)。B類,由于與藥品正常藥理作用完全無關,故無法預測,常規(guī)的毒理學篩選也無法發(fā)現。C類,可能包含A、B兩類不良反應的某些特性,且發(fā)生率較高,但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探明[2]。而藥品不良反應擁有四個構成前提:藥品本身是合格的;藥品劑量、使用方法均處于正常范圍;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是意外反應;造成有害后果的反應。只有盡量降低藥品的不良反應,才能不斷提升用藥安全。因此,本文觀察分析面向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培訓及管理工作后,能否有效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1一般資料 選定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作為對照期,選定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作為觀察期。對照期內,本院藥師在配藥等日常工作中并未涉及藥學服務相關理念;觀察期內,基于藥學服務理念,組織所有藥師參與培訓。兩年時間內,本院藥房藥師人員構成無任何變化。分別于兩個時期內各選擇患者1 000例,所患疾病均屬于呼吸內科,將之作為主要分析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知情同意;口齒清晰,出現任何不適感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告知醫(yī)護人員(對不適感的描述較為清晰,且能夠根據醫(yī)護人員的提問給出較為詳細的答案)者;生命體征總體能夠維持平穩(wěn)狀態(tài)的患者[3]。排除標準:所患疾病為急性發(fā)作期,癥狀十分嚴重者;所患慢性病已經進展至終末階段,伴有全身多器官衰竭,預計生存期不超過3個月者;無法與本院醫(yī)護人員有效交流者;因各種原因導致中斷參與本研究,未能及時獲悉用藥情況者;研究期間,因非藥物原因導致病情加重,經搶救無效而死亡或失去研究價值者。觀察期1 000例,男550例,女450例,年齡28~63歲,平均年齡(46.18±12.58)歲;住院患者640例,門診患者360例;對照期1 000例,男540例,女460例,年齡29~64歲,平均年齡(46.27±12.63)歲;住院患者650例,門診患者350例。兩個時期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期內,本院藥房、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等日常開展藥物配置工作時,均遵守醫(yī)院常規(guī)藥房規(guī)定,并沒有滲透任何有關“藥學服務”的理念。觀察期內,圍繞“藥學服務”理念,組織本院藥師及相關工作者(部分后勤等部門的管理人員、一線醫(yī)護人員等)參加培訓,并構建全新的配藥、用藥安全管理機制和原則,具體如下:(1)組織培訓:①圍繞藥品用藥不良反應,組織本院臨床藥師對一線醫(yī)護人員進行培訓。要求藥師必須向醫(yī)護人員滲透如下觀念:第一,每一種藥品針對適應癥的精確劑量;第二,患者出現什么樣的反應屬于A級不良反應,出現此種不良反應時的應對方式;第三,患者出現B級、C級不良反應時(告知相關不良反應的特征),應立刻告知藥師,與醫(yī)師共同探討控制不良反應的防曬衣。②藥師應向患者進行健康科普,告知患者臨床用藥不良反應與用藥錯誤之間的區(qū)別,幫助患者加深理解,避免醫(yī)患糾紛。上述過程同樣需要納入針對藥師的培訓,目的在于:提升藥師的話述水平,能夠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溝通,盡量降低晦澀難懂的醫(yī)療術語的使用頻率。③培訓藥師的臨床藥物使用追蹤能力。藥師應參加診療過程,對藥物的使用進行分析、評估,定期總結藥品使用報告,對藥品不良反應的級別、出現頻率、可能出現原因進行整理,向上級回報。通過培訓,當藥師具備上述能力,通過“臨床參與工作考核”后,方可實地參加臨床診療工作。比如:臨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時,患者會產生如下疑問:①醫(yī)師已經告知,我所患疾病不完全可逆,換言之,病情不可能完全治愈,那么我使用的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藥的作用是什么?②為什么我能夠使用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藥物,其他跟我病情一樣的病友不使用這種藥物?面對患者的問題,藥師應向患者進行如下陳述:①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能夠“激動”呼吸道內部的一種名為β2的受體,可以達到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提高呼吸道的舒適程度,從而達到平復喘息、穩(wěn)定且順利呼吸的目的??傊?,此種藥物可幫助患者順利呼吸,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生活質量。②目前已經探明的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的用藥不良反應為:可使心率加快、引起血乳酸增高等。因此,一些患有慢性非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由于患病時間較長,已經并發(fā)(或原本便患有)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時,不適合使用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將上述內容告知患者,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疑慮,提高治療依從性。(2)“藥學服務”理念下的藥房配藥工作原則。①增加藥師與患者的接觸頻率?;颊邚乃帋熓种蝎@取藥物之后,由藥師負責對患者進行用藥宣傳和指導,包含使用藥物的正確方式,目的在于使患者明確“自身對獲得理想治療結果負有責任”,進而提升用藥依從性。②藥師還需向患者提供藥品性質、預期目標、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信息,使患者提高對服用藥物的重視程度。③收集臨床用藥相關數據。在患者使用藥物期間,藥師應注意開展血藥濃度監(jiān)測工作,探索針對每一位患者的個性化給藥方案。大量收集相關數據之后,可進行藥物成本及效益分析,在保證藥效的作用下,盡量降低藥物濃度,降低成本支出。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評估兩組患者對用藥治療工作的滿意度[4];發(fā)放調查問卷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用藥態(tài)度、認知水平情況。
2.1兩個時期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期內僅發(fā)生不良反應1次(0.10%);對照期發(fā)生不良反應11例(1.10%),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35,P=0.023<0.05)。
2.2不良反應分級情況及藥師干預方式 對照期內發(fā)生11人次用藥不良反應中,A類7人次、B類3人次、C類1人次,占比率分別為63.64%、27.27%、9.09%。此期間內,發(fā)現不良反應后,藥師全部選擇暫停用藥,并無其他處理。觀察期內發(fā)生的1人次用藥不良反應為A類。發(fā)現之后,藥師選擇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并在主治醫(yī)師的參與下,科學調整藥物配比方式,再次給予患者使用后,未再出現不良反應。
2.3兩個時期患者對用藥治療工作的滿意度對比 觀察期患者對用藥治療工作的總滿意率達到99.10%(375例很滿意、616例很滿意、9例不滿意);高于對照期患者的86.70%(331例很滿意、536例滿意,133例不滿意),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638,P<0.05)。
2.4患者問卷答案梳理 2000例患者的作答情況如下:(1)選擇題結果顯示:對照期內,共有850例患者選擇“A、完全遵照醫(yī)囑”;共有100例患者選擇“B、極個別情況下不遵守醫(yī)囑”;50例患者選擇“C、很多時候都不遵守醫(yī)囑”;無人選擇“D、完全不遵守醫(yī)囑”。觀察期內,990例患者選擇“A”;10例患者選擇“B”;無患者選擇“C”和“D”。(2)對問題2的答案進行梳理后發(fā)現,患者認為,自身能否從醫(yī)生、藥師處獲得足夠充分的藥品信息及用藥指導信息,是決定自身采取何種用藥態(tài)度的關鍵因素。(3)對問題3的答案進行整理后得出的結論為:①對照期患者共有860例沒有與藥師進行過溝通,僅有140例患者在取藥時與藥師進行過短暫溝通。有560例患者認為與藥師進行溝通很有必要,440例患者認為無需與藥師溝通。②觀察期內,所有患者都與藥師進行過至少1次溝通,所有患者都認為與藥師進行溝通“十分重要,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兩個時期內的患者圍繞“與藥師溝通什么問題”給出的回答十分一致——藥品的成分、治療疾病的原理、用法用量、用藥后是否會出現不良反應以及會出現哪些不良反應。
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后,本院呼吸內科發(fā)生用藥不良反應的幾率大幅度降低(對照期內,1 000例患者中出現了11次用藥不良反應;觀察期內,1 000例患者僅出現1例用藥不良反應),且患者對用藥治療的滿意度得到了明顯提升(從對照期的86.70%提升至觀察期的99.10%)。由此可見,藥師開展藥學服務確實能夠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升患者對臨床用藥治療的滿意度。
在上述基礎上,基于問卷結果可知。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后,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工作模式,致使藥師更加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接觸。在接觸期間,藥師在短時間內便圍繞藥品的成分、科學使用方法、治療疾病的作用原理、服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內容與患者進行交流。當患者獲得充足的用藥信息之后,對藥品認知水平更加全面、更加科學,自然會提升用藥依從性。
綜上,藥師開展藥學服務,首先轉變工作開展模式。受此影響,藥師與患者之間的接觸頻率更高,可有效提升患者對藥品的理解程度以及用藥依從性,進而在更多的時間內完全遵照醫(yī)囑服藥,最終達到顯著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