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練建慶
在體育中提及“比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更快、更高、更強”。各類運動會上田徑、游泳等項目比速度、高度和遠度,籃球、排球、足球等項目比技術的高超程度和合作的默契程度……然而,專業(yè)運動員的比賽和課堂教學中的“賽”有很大的區(qū)別。同一班級不同學生間的體能、技能差異很大,在平時的體育活動中很多項目不用比賽結果就顯而易見。按照傳統(tǒng)的比賽形式和評價方法,部分學生經(jīng)常以失敗告終,且取得勝利的學生也未必能感受到激勵作用。如果在新授課中用新學技術進行比賽,采用傳統(tǒng)的評價標準也會影響正確技術的形成。如新學前滾翻后就組織前滾翻接力賽,學生為了比速度,比賽時大多采用的還是以前的動作技術,且對剛學會前滾翻技術的學生還存在安全隱患。
選擇什么樣的形式組織比賽,從什么角度去評價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運動技術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呢?以小組為單位的比賽可以忽略個體之間的差異從而激起學生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熱情。一般的體育課堂教學中,集合時常用四列橫隊形式,即根據(jù)性別和身高平均分配的隨機組合,從統(tǒng)計學角度來說相對公平,可以直接以此為課堂教學比賽的基礎分組。選擇什么樣的評價方式才能讓組內(nèi)個體的成績對最后的結果產(chǎn)生影響,才能激發(fā)學生課堂上充分表現(xiàn)的欲望和熱情呢?筆者以成績可直觀、方法易操作、勝負不可預測為思考點,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以下幾種“賽”的方式。
以前滾翻技術為例,宜應用技術評定。標準不宜過于復雜,否則不易被學生直觀區(qū)分差異;若教師一個人對每名學生進行技術評定,耗時太多,不便于操作。針對這一類教材,根據(jù)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以組為單位“賽”的評價標準(表1)。
學生可以根據(jù)表1這樣的標準作出直接判斷。假設每組人數(shù)相同,則成功人數(shù)多的名次靠前。為了提高小組的共同成績,學生間更容易相互提示、指導、糾錯。
表1 前滾翻技術以“組”為單位的評價標準
跨越式跳高用高度作為評價標準,若按照傳統(tǒng)的比賽形式,在一節(jié)課中組織一次跨越式跳高比賽,時間不夠,即使分成四組,每組也有12人左右,學生學習、練習的時間依舊不足;而且以高度為評分標準,學生又會只關注高度而忽視技術。針對這一類教材,根據(jù)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以組為單位“賽”的評價標準(表2)。
表2 跨越式跳高以組為單位“賽”的評價標準
在第一次課中設計的比賽,把學生比賽的關注點引導到準確的助跑和起跳動作上來,高度并非主要關注點,這樣不僅有利于鞏固新學技術,而且為了提高小組的共同成績,學生間也會相互提示、指導、糾錯。
在第四次課中,學生學習了完整的技術,跳高的技能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了一定的挑戰(zhàn)欲望。為此,筆者結合跳高的比賽規(guī)則(第一名高度相同時通過升降高度進行決賽)和舉重比賽規(guī)則(每個運動員可以試舉3次)設計比賽方式,既滿足了學生的獲勝心理,又控制了比賽時間。最后可以通過統(tǒng)計各個高度人員的數(shù)量或個人高度的總和來確定小組成績。
以跳遠課的比賽形式為例,賈齊教授在《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一書中介紹了“目標跳遠”案例。
“目標跳遠”的操作方式及規(guī)則:1.按照從哪里起跳即從哪里測量的方式測定每個學生急行跳遠的最遠距離。2.以每個學生最遠距離的80%(或90%)作為各自的目標距離。例如,某學生的最遠距離為4米,那么該學生的目標距離則為3.2米(或3.6米)(圖1)。
圖1 “目標跳遠”計分方式
準確起跳是跳遠運動中的一個重要技術環(huán)節(jié),然而學生在學習、練習中更多關注跳的遠度,因此設計比賽規(guī)則時將準度作為第一考量標準,適當結合遠度,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將準確的踏板起跳作為練習的重點。為了便于操作,筆者對“目標跳遠”事例的操作方式進行了改動,以全班學生跳遠成績的中間值畫出30厘米寬度區(qū)域作為跳準的目標。在這種比賽規(guī)則下,即使跳遠能力不夠強的學生只要做到起跳準確也可能得到3分,跳遠能力強的學生,起跳不準確可能僅得2分、1分,每個學生都可以為本組爭得最佳成績。得分的不確定性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了提高小組共同成績,學生間更能積極地相互觀察和提示。
在耐久跑教學中,由于生理差異,身體素質(zhì)較弱的學生跑的距離越長越有可能被“套圈”,被“套圈”則是學生在耐久跑練習中最差的體驗。
賈齊教授在《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一書中提到的“往返耐久跑”啟發(fā)了筆者的思考。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遠度同時起跑,跑向目標點,在設定好的信號響時回到起點,然后繼續(xù)下一次往返……學生幾乎同時起跑,就不存在“套圈”的問題(圖2)。
圖2 往返耐久跑方法
在課堂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最初學生很感興趣,練習幾次后就有學生主動選擇更近的距離,這樣便可以輕松地完成任務。為了能讓每個學生在練習中更加積極主動,讓每個學生的成績在小組都有價值,筆者設計了“團隊往返耐久跑”比賽。
利用足球場的底線和中線做往返標志線,根據(jù)球場大小計算出大約500米的距離(學生出現(xiàn)極點后讓他們堅持10~20秒的時間)的往返次數(shù),四組同時出發(fā),以各組最后一名到達終點的時間確定名次。第一次比賽往往達不到預期,學生只關注自己的成績,沒有注意到規(guī)則中實際是最后一名學生的成績決定小組名次。經(jīng)過提示后,學生開始出現(xiàn)組內(nèi)協(xié)作,從速度快的學生為速度慢的學生陪跑鼓勵,發(fā)展到“左右拉、后面推”,組內(nèi)成員為最慢的學生助力加速。提供助力的學生相當于做抗阻力跑,速度降了但鍛煉效果沒降;被助力的學生體會到了更快的速度,會產(chǎn)生良好的心理體驗。
以錦標性和甄別性為出發(fā)點的“賽”是習慣性思考,這也是常態(tài)的“賽”的思維起點。團隊分組“賽”的方法,突出體現(xiàn)了“讓每個學生的成績對比賽結果都有影響”為出發(fā)點的教育理念,據(jù)此理念設計的比賽方式和評價形式可以實現(xiàn)“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提升”的“兩全”教育目標,從而更大可能地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練習興趣,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這是對教學評價方式多元化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