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慧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顧名思義,民間音樂來源于民間,亦在民間發(fā)展和傳承,這是整個中國的曲藝界眾所皆知的事實。民間性是民間音樂最突出的特點,簡單說就是“通俗易懂”。而八角鼓屬于民間音樂的一種,同樣具備這一特征,聊城八角鼓作為民間八角鼓的一個重要分支,將民間音樂的這種“通俗易懂”充分的展現(xiàn),獨具一格。
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近年來,我國各地政府對發(fā)展本區(qū)域的民族民間音樂事業(yè),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學校的音樂課堂,做出了不少努力,也都獲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民族民間音樂傳播的過程中仍有不少的難題亟待解決。就拿聊城市八角鼓文化在學校音樂中傳播來說,怎樣才能更好地傳播?什么時候是最恰當的?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教育部肯定了器樂教學在中華文化傳播中所具備的意義,并將“弘揚民族文化”作為音樂教學十大基礎觀念之一。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愛好,更有利于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這也給聊城傳統(tǒng)八角鼓文化的傳播和發(fā)揚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空間[1]。
民族音樂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傳承至今,源遠流長。八角鼓是滿族民間藝術的一種,流傳到現(xiàn)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具備深厚的歷史底蘊。音樂老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將其發(fā)展歷程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到民族民間音樂的厚重感,也讓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認知,增強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通過音樂課堂教育既強化了學生民族情感的培養(yǎng),對他們也有了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能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為了國家更好的發(fā)展,追趕上發(fā)達國家的腳步,引入了很多發(fā)達國家的多元化文化,這也對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影響深遠。很長一段時間內,部分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韓國女團”盲目崇拜,對我們本身的民族音樂完全忽視。這種現(xiàn)象,讓年輕一輩的音樂傳承人出現(xiàn)斷層,讓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受到很大的制約。
教師是音樂教育的“掌舵者”,一批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師資隊伍在學校的音樂教育課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確保聊城八角鼓等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播、實踐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但現(xiàn)在的教師自身對于聊城八角鼓的文化尚且一知半解,更何談教導學生,因此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學習聊城八角鼓文化期間,只把有關音樂理論知識與技巧的培訓當成教學重心,對聊城八角鼓文化和民俗音樂文化的研究,通常是一帶而過。目前學校音樂教師中大多數人對聊城八角鼓傳統(tǒng)文化及更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認識只停留在相對淺顯的層次,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急需提高。
民族民間音樂的受眾比較少,所能產生的價值有限,難以吸引人們主動學習。如果作為音樂教育的內容之一,從小學就開始有意識的向學生傳遞聊城八角鼓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更加有利于聊城八角鼓文化的傳承,也能為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因此,小學的民族民間音樂基礎教育有其重要意義。
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期,學校音樂老師要按照“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新課標要求,把優(yōu)美的聊城八角鼓音樂納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中,使小學生進一步認識和體會中國聊城八角鼓文化的特色與魅力,借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國家情感與民族情懷[2]。
中國聊城八角鼓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并包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風情,了解其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及其魅力所在。
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與欣賞,透過音樂意境來領悟聊城八角鼓文化的內涵,從小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美妙旋律能讓學生們如臨其境,既能使學生提升音樂的審美,也能增加學生學習八角鼓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熱忱。
小學文化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和文化建設水平的主要代表,有著多重社會作用,小學文化教育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反映在它的傳承功能上,經過培養(yǎng),能夠將良好的行為、觀念和情操輸送到下一代,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傳承和發(fā)揚。聊城八角鼓文化豐富多彩,有著豐富的地域特點和歷史意義,是小學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音樂文化的傳授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聊城八角鼓文化是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而音樂教育與文化交流是相互促進的,沒有傳統(tǒng)文化的音樂教育缺乏歷史的積淀,華而不實,而傳統(tǒng)文化不經過教育的方式得以流傳也就沒有了它的現(xiàn)實生存價值,因此,教育與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傳統(tǒng)聊城八角鼓文化的傳播和小學的音樂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將二者結合教學勢必會得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3]。
在現(xiàn)代的音樂教育中,不管專門音樂教育或是普及音樂教育,都一般以學校的課堂教學為主體形式,但由于中國少數民族資源豐富、疆域遼闊,所以民族音樂的精華主要在民間,而我們的聊城八角鼓文化教育也是這樣,所以對于傳統(tǒng)的聊城八角鼓文化教育,更宜采取校外的教學方法。在音樂課程上,不僅學校專門的音樂老師要定期定時的出學校采風,也應該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親身體驗,也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這些教學方法對于聊城八角鼓文化教育的弘揚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在學校音樂教學中,觀賞是學習歌曲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小學生音樂練習的主要活動內容,通過觀賞音樂可以訓練他們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所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老師必須細心篩選一些賞析歌曲,同時在課堂教學上有目的、有策略的引領孩子去了解聊城八角鼓文化,使得他們透過聆聽能夠認識聊城八角鼓文化的內容,以此引發(fā)他們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自強,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榮譽感[4]。
音樂欣賞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豐富音樂想象力,從而拓寬他們的音樂眼界,培養(yǎng)音樂視聽功能與音樂素養(yǎng)。同時音樂欣賞也是學校向小學生開展美育的重要途徑,他們透過音樂的欣賞,可在實踐中感受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從而表達豐富情感、快樂的心靈,體驗美,同時展示美。因此,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要兼顧思想性與藝術性,其內涵與形式也應該呈現(xiàn)豐富性與多元化,而且選取教學內容時應根據學校的實際狀況考慮,充分發(fā)掘聊城八角鼓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優(yōu)勢,以民族民間音樂為切入點,進一步推進音樂課程改革,既有助于拓寬小學生音樂眼界,也適應了他們的情感需求。用聊城八角鼓文化的魅力,影響與陶冶小學生,更廣泛的培養(yǎng)他們對聊城八角鼓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熱愛。
能引導小學生的就是他們感興趣的,興趣就是他們最好的老師。要采用豐富多彩的內容,使他們感受并享受聊城八角鼓的魅力,激起他們積極學習的愿望。老師需要為他們提供一種很好的環(huán)境,讓他們聽著聊城八角鼓,再配合錄像或幻燈片,介紹背景知識,而視覺和聽覺則是感受和感知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讓他們充分地感受和感知聊城八角鼓之后,再加上給學生們創(chuàng)造的實踐中學習的機會,自己去探索,更有教育意義[5]。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關乎著中國民族意識、中華民族興旺發(fā)展的一項關鍵因素,因此發(fā)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也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的工作。而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學校,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也需要有一個社會責任意識。從學校音樂教育入手做好民族音樂的傳統(tǒng)教學,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教育工作,而聊城八角鼓文化教育又是聊城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使學生從小就受到民族民間音樂的陶冶,所以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對聊城八角鼓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形式,使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良好的保存、繼承與發(fā)揚,在培育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愛好與濃厚興趣的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對民間藝術的審美與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