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一組革命精神形態(tài)關系問題的思考

        2023-01-01 00:00:00李良明林立
        理論月刊 2023年5期

        [摘 要] 自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提出以來,學界集中從內涵、特點、價值、傳承等向度展開了廣泛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值得充分肯定。但兩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紅安精神在大別山精神中所處的方位問題則仍需關注。以中共湖北黨史研究室課題組撰寫的《紅安精神研究報告》為標志,“紅安精神”概念命題正式確立,并于2010年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認可,學術界關于其內涵的表述在《紅安精神研究報告》基礎上逐漸形成共識?!按髣e山精神”正式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標識性概念則源于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的首次提出。近年來,學術界在圍繞其內涵表述展開激烈爭鳴的同時,也初步構建出其精神內涵的核心要素。在全局性的大別山歷史和整體性的大別山精神中考察紅安精神,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紅安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要義,在大別山精神群像中居于核心位置。

        [關鍵詞] 紅安精神;大別山精神;核心要義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05.007

        [中圖分類號] D64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3)05-0056-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21BDJ086);黃岡師范學院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開放項目“鄂豫皖蘇區(qū)根據地是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研究”(202213904)。

        作者簡介:李良明(1947—),男,黃岡師范學院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立(1990—),男,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

        在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總譜中,存有一組有著特殊關系的革命精神形態(tài),即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其中,紅安精神是“在1923年中共紅安地方組織創(chuàng)立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這一特定時段,在紅安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一種以黨性和人民性為價值取向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的總和”[1],而大別山精神則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歷史時期,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邊界地區(qū)的中國共產黨人和軍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信仰、品質、行動的總和”[2]。一直以來,紅安精神均作為獨立的革命精神形態(tài)出現在廣大學者的視野中,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從時間范圍還是空間范圍來看,紅安精神都從屬于大別山精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為視角來審視學界現有成果不難發(fā)現,關于兩者的研究多從內涵、特點、價值、傳承等向度展開,而對兩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紅安精神在大別山精神中所處的方位問題探討依然不足,甚至出現了“割裂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聯(lián)系”[3]的情況。有鑒于此,本文擬結合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的提出過程及研究現狀對這一問題略陳管見,以拓展相關研究的視野。

        二、“紅安精神”概念命題的提出及其內涵表述共識的形成

        學界對紅安革命歷史的研究發(fā)軔較早,對紅安精神的研究則起步較晚,其興起主要得益于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1996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前往紅安考察,他在參觀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革命烈士陵園、接見老紅軍代表時強調指出,“紅安、麻城是黃麻起義所在地,學習紅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就要學習他們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為革命獻身的精神,就要學習他們艱苦奮斗的精神”[4](p365-366)。為此,他還專程題詞“發(fā)揚老區(qū)精神,振興黃岡經濟”。此時,雖然沒有明確“紅安精神”的提法,但從江澤民的重要論述可以看出,關于紅安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老區(qū)精神”的概念已經基本形成。據此,黃岡市委組織專家團隊進行研討,于1997年發(fā)布了“緊跟黨走、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無私奉獻”[5]的老區(qū)精神,為進一步研究紅安精神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后,中共湖北省委于2004年作出把紅安建設成湖北最重要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的決定,將紅安精神研究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時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的俞正聲先后八次到紅安考察調研,并指示由中共湖北省委黨校牽頭,組織各大高校專家學者組成專班,撰寫《紅安精神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報告于2005年12月最終形成?!秷蟾妗酚杉t安精神“內涵特點及文本表述”“社會歷史背景及發(fā)展歷程”“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三個部分組成,指出“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不同革命區(qū)域、不同革命階段所進行的革命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諸多各具特色的革命精神,紅安精神就是其中一種”,其具體文本表述為“萬眾一心、為黨為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1]。這一報告是結合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三級相關部門及高校學者專家的集體智慧所形成的系統(tǒng)研究紅安精神的重大成果,以此為標志,“紅安精神”這一概念命題正式確立。201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紅安考察調研期間高度評價了紅安精神。他指出,“革命先輩們的豐功偉績,革命老區(qū)人民作出的重大貢獻,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要大力弘揚革命老區(q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老區(qū)精神轉為科學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6]。在這一重要論斷中,習近平總書記沒有直接使用“紅安精神”這一表述,但結合其瞻仰紅安革命烈士陵園、向黃麻起義紀念碑敬獻花籃以及與七里坪(原紅四方面軍指揮部舊址)基層黨員群眾座談等活動軌跡來看,他所使用的老區(qū)精神實際上就是“紅安精神”的同義語。因此,將這一論述視為對“紅安精神”概念命題的認可,應是沒有爭議的。

        此后,學界關于紅安精神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尤其是對紅安精神內涵的探討最為熱烈。其中,以《報告》所提“萬眾一心、為黨為民、樸誠勇毅、不勝不休”和紅安縣相關部門提出 的“一要三不要、一圖兩不圖”,即“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最具代表性,這兩種提法也逐漸成為學界的普遍共識。當然,學術觀點需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才能更具科學性,學術研究也因此充滿蓬勃生機。在此基礎上,筆者依據相關史料文獻于2010年對紅安精神的內涵進行凝練,提出了“樸誠勇毅,一心向黨,求真務實,不勝不休”[7]的文本表述。

        “樸誠勇毅”是董必武任武漢中學校長時制定的校訓。其中“樸就是樸素,也就是艱苦樸素;誠就是忠誠,誠實;勇,就是勇敢;毅,就是有恒心、毅力,能夠堅持”[8](p536),這是紅安地區(q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1966年4月4日,董必武在為重建的武漢中學題詞時又加了“干革命”三個字。“干革命”即是為實現黨的崇高理想而奮斗,這一詞可謂是點睛之筆,它將紅安地區(q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相結合,賦予了“樸誠勇毅”全新的內涵,使其內蘊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董必武還回憶說,1920年秋,武漢中學成立已經歷了一個學期,湖北的共產主義研究小組由他和陳潭秋等組織起來,“社會主義的革命思想傳播,在武漢中學內很少受到阻礙”[9](p508),他和陳潭秋參加共產黨以后,“有意識地學習俄國革命,以武漢中學為據點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在學生中陸續(xù)組織黨和團的支部,領導學生接近工農群眾”[9](p509)。所以,武漢中學一經創(chuàng)辦,便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遠大共產主義理想的青年學生,他們在董必武、陳潭秋的培育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樹立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分別組成黨的工作組。黃麻地區(qū)的革命正是在他們回到家鄉(xiāng)后開展起來的。

        “一心向黨”,體現了紅安及周邊地區(qū)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般~鑼一響,四十八萬?!奔t安縣當時的總人口約48萬,此句描寫的是全體紅安縣人民聽到黨的號令后齊聚于紅旗下的場景,這正是一心向黨的明證;在黃麻起義失敗后,黃麻人民抱持對黨和工農革命軍的無限期盼,唱出“萬樹紅花迎春開啊,萬顆紅心盼親人來”,這是“一心向黨”的心境表達;特別是在艱難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黃麻兒女堅定跟隨黨的腳步,“一顆紅心拿不去,頭斷血流不投降”,更是體現了其“一心向黨”的革命豪情。

        “求真務實”是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黨在紅安及其周邊地區(qū)堅持斗爭的指導原則。黃麻起義失敗后,工農革命軍轉戰(zhàn)木蘭山,由于這里離中心城市武漢較近,國民黨軍隊對起義區(qū)人民進行血腥鎮(zhèn)壓,不利革命發(fā)展。中共鄂東特委從實際出發(fā),命令革命軍向黃(安)麻(城)光(山)邊界發(fā)展,在柴山保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尤其是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紅軍遭到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嚴重危害、革命受到嚴重損失的情況下,省委書記沈澤民仍于1933年10月16日在紅安縣紫云寨主持召開了省委第三次擴大會議,以全面總結斗爭經驗。這次會議使沈澤民和省委認識到革命斗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的重要性。會后,沈澤民抱病完成《鄂豫皖蘇區(qū)省委報告》,報告求真務實,制定了今后斗爭的新的路線、策略、方針,并表示 “洗心革面,重新做起”[10](p420-421),以萬死不辭的決心來實現黨的路線由教條主義向實事求是轉變,從而開創(chuàng)了革命的新局面,使黨自1927年領導黃麻起義后逐步創(chuàng)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得以保存下來。

        “不勝不休”,是黃麻兒女不怕困難、不畏犧牲的真實寫照,也是紅四方面軍的革命傳統(tǒng)?!安粍俨恍荨笔?928年5月黃麻起義保留下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領導人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率部從湖北黃陂木蘭山轉移到河南省柴山保后,為表示建立柴山保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決心,一起對天盟誓的誓詞:“同甘共苦、不勝不休”。此后,“不勝不休”作為訓詞出現在了紅四方面軍頒布的軍訓中,西北軍區(qū)政治部在印發(fā)的《說明》中將其解釋為:全體指戰(zhàn)員“要有階級自覺和深刻的政治意識”“要有精湛的軍事知識和戰(zhàn)斗經驗”“學習無產階級的一切聰明”;“勇于犧牲、吃苦耐勞,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在任何困難之下,絕不動搖,為革命事業(yè)奮斗到底,要排除一切困難,創(chuàng)造新的局面和新的戰(zhàn)術;團結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千萬人如一人,協(xié)同一致,努力奮斗,不實現工農民主的新中國,不打倒帝國主義,誓不罷休”[11](p351)。

        三、“大別山精神”標識性概念的確立及關于其內涵的爭鳴

        “大別山精神”正式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標識性概念源于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的首次提出,但在此前學術界已有相關成果涉及這一領域的研究。如胡華主編的《中共黨史人物傳》中就專設有鄂豫皖蘇區(qū)黨史人物群體部分,該傳在調查研究、搜集資料、鑒別資料真?zhèn)紊希诋斒氯擞H屬、戰(zhàn)友的口述訪談上,在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處理上,在堅持秉筆直書、實事求是客觀評價鄂豫皖蘇區(qū)黨史人物功過是非上,在語言文字的準確性、樸實性與動人性的打磨上,都達到了很高水準,是第一部直接反映大別山地區(qū)中共黨史人物理想信念和精神風范的信史。其次,如譚克繩、歐陽植梁主編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斗爭史簡編》、陳忠貞主編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以及由筆者與曾成貴、田子渝主編,曾成貴、徐凱希著的《湖北新民主革命史》(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卷)等一類鄂豫皖蘇區(qū)地方通史類著作,在運用豐富史料全景式書寫大別山革命斗爭歷程全貌的同時,對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以鄂豫皖蘇區(qū)為中心的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也有所論及。再者,關于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戰(zhàn)史等以鄂豫皖蘇區(qū)誕生的人民軍隊的光輝革命歷程為主線,描繪了大別山地區(qū)將士的革命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此外,張啟華主編的《大別山精神研究》,丁同民、閆德亮、林志成著的《彪炳史冊的大別山精神》是國內較早直接以大別山精神為研究對象的專題型著作,其他還有一些學術論文從不同角度圍繞大別山精神進行了探討。毋庸諱言,這些研究為“大別山精神”科學概念的確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支撐與學理支撐。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大別山革命老區(qū)時首次使用了“大別山精神”這一表述,他還強調,“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12](p261)。2021年9月,中共中央批準了由中宣部提交的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自此,大別山精神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此舉也直接催動出學界研究大別山精神的熱潮。

        就內涵的具體表述而言,大別山精神的研究狀況與紅安精神的研究狀況可謂大相徑庭。關于紅安精神的文本表述,學術界對《報告》中的觀點認同度較高,即便有所調整與完善,也大多是在其基礎之上進行的。而關于大別山精神的文本凝練,則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形勢,不論是鄂豫皖三省官方機構還是學界,對大別山精神內涵的表述都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河南官方于2016年將“大別山精神”概括為“堅定信仰,胸懷全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13]。安徽省六安市市委四屆六次全會將“大別山精神”表述為“堅貞忠誠,犧牲奉獻,萬眾一心,永跟黨走”[14]。區(qū)別于前兩者,湖北方面立意相較鮮明,一直將大別山精神視作由若干革命精神形態(tài)組成的整體予以考察,除提出了以如前所述的紅安精神、黃岡老區(qū)精神以外,原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還提出了以“為民族、為人民利益勇于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顧全大局、犧牲小我的崇高奉獻精神;同心同德、相互配合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開拓創(chuàng)業(yè)精神”[15]為主的中原突圍精神。此外,學術界一批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大別山精神的內涵予以探討并形成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學術觀點。如石仲泉以共性與個性、歷史與現實、精準與通俗三方面關系為視角將大別山精神的文本表述凝練為“堅守信念、對黨忠誠、胸懷全局、甘于奉獻、依靠群眾、團結奮斗、不畏艱苦、勇當前鋒”[16];王立兵基于整體與局部、歷史與現實、普遍與特殊、“方言”與“普通話”等四個關系的辯證思考,提出了“堅守初心、勇?lián)姑?、緊跟黨走、不勝不休”[2]的內涵表述;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中心汪季石、夏慧領銜的學術團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別山精神系列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立足于大別山地區(qū)作為“建黨基地”“革命策源地”“軍隊發(fā)源地”“抗戰(zhàn)戰(zhàn)斗地”“革命勝利轉折地”和“人才培育地”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堅守信念、永跟黨走、艱苦奮斗、不屈不撓”[6]的大別山精神文本表述;方城將大別山精神置于其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審視,提煉了“樸誠勇毅、不勝不休”[17]這一直接出自革命歷史文獻的原生態(tài)表述;彭南生、鄭思亮以信念、意志和品質的遞進關系為切入,將大別山精神闡釋為“矢志不渝、不勝不休的奮斗精神,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處危不亂、不離不棄的責任擔當與忠誠品格”[18];等等。

        盡管目前學界關于大別山精神的內涵表述還未達成統(tǒng)一共識,但分歧主要集中在概括語的選擇上,就其應涵蓋的基本內容而言,并無太大出入。應該看到的是,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學界已初步構建出大別山精神內涵的核心要素,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點:

        一是圍繞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持所展開的凝練,這是將黨的初心使命內化于心、內化于腦的一種崇高精神追求,是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集中表達。董必武、陳潭秋等作為黨的“一大”代表,在參與黨的綱領起草工作時,明確將“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私有制”[19](p1)等作為第一個黨綱的基本內容。惲代英、林育南在黃岡俊新小學創(chuàng)建共存社時,提出了“積極切實的預備,企求階級斗爭,勞農政治的實現,以達到圓滿的人類共存的目的”[20]的宗旨。這些都充分表明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從一開始就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旗幟鮮明地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guī)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梢哉f,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大別山共產黨人在堅持紅旗不倒的光輝歷程中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學界所提出的“堅定信念”“堅守信仰”“矢志不渝”等表述均執(zhí)此意,而將這一點視為大別山精神內涵的內核也是學術界廣泛認可的[21]。

        二是圍繞對黨的組織、理論和偉大事業(yè)的無限忠誠所展開的凝練,這是將黨的初心使命外化于行的偉大情懷,是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政治擔當的集中表達。董必武、陳潭秋等大別山地區(qū)革命先烈在制定《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時就指出,只有“承認本黨綱領和政策,并愿意成為忠實黨員的人”,才能加入黨的隊伍,在此前還“必須與企圖反對本黨綱領的黨派和集團斷絕一切聯(lián)系”[19](p1-2)。大別山地區(qū)的另一革命播火者林育南將對黨的忠誠與服從提到了革命品性修養(yǎng)的高度,他指出,所謂忠誠與服從是“服從多數的決定,服從團體的紀律,服從真正的領袖根據團體的意志的指揮”,可稱之為“革命成功的條件”和“革命者必修的重要信條”[22]。這些都表明大別山地區(qū)黨的先驅領袖在建黨伊始就將無條件地忠誠于中國共產黨作為在大別山地區(qū)培育“后來人”的重要遵循。正如他們所期盼的,一批又一批大別山兒女都將對黨的無限忠誠作為精神信條貫穿于大別山地區(qū)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實踐之中。學術界提出的“永跟黨走”“對黨忠誠”“緊跟黨走”“堅貞忠誠”等表述皆為對這一精神的經典闡釋。

        三是圍繞情系群眾、心系群眾,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擔當所展開的凝練,這是將黨的初心外化于行的莊嚴承諾,是大別山地區(qū)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立場的集中表達。由董必武、陳潭秋參與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指出,“我們應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反對軍閥主義和官僚制度”,“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19](p6),明確地把人民的利益寫在了大別山共產黨人所掣的革命紅旗之上。在他們的感召下,這種革命精神在大別山延綿不止:在大革命時期,吳煥先、曹學楷、戴克敏、王樹聲等“領導窮人鬧革命,斗倒地主分田地”;在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省委積極發(fā)展蘇區(qū)貿易,幫助群眾搶種搶收;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第五師孤懸敵后在大別山抗擊日寇;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劉鄧大軍與“大別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難,為重建大別山根據地而斗爭”[23](p591)……歸根結底,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人民的利益。學術界提及的“甘于奉獻”“勇?lián)姑薄安浑x不棄”“依靠群眾”等表述,正是結合上述基本史實進行的高度概括。

        四是圍繞面對一切艱難困苦,始終以頑強意志和優(yōu)良作風堅持斗爭的英雄氣概所展開的凝練,這是將黨的初心使命外化于行的精神風貌,是大別山地區(qū)中國共產黨人為理想信念奮斗所展現出的精神風范和意志品質的集中表達。二十八年烽火不斷、紅旗不倒是大別山被記錄在中國革命歷史豐碑上的顯著標識,在革命戰(zhàn)爭的驚濤駭浪中,無數大別山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百折不撓,以鮮血和生命贏得了“紅旗不倒”的崇高榮譽。習近平總書記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也指出,“革命勝利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用流血犧牲換來的”,為此“二十萬大別山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12](p261-262)。從1927年至1929年,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就以無數次“英勇苦斗”[24](p94)開創(chuàng)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反“圍剿”時期,每一位紅軍將士都將英勇犧牲視為其“神圣歸宿”和“最大的光榮”[25](p132),這種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成為震懾敵人的強大精神力量,使“敵望而生懼”,“從此不敢冒進”[26](p57)。1932年紅軍主力實行戰(zhàn)略轉移后,鄂豫皖蘇區(qū)的共產黨人“經過許多曲折斗爭”[27]完成黨的任務,使革命紅旗始終高高飄揚在大別山。1938年,李先念等從延安重返大別山,率領新四軍“以堅強的革命意志,在極其艱苦和極其復雜的情況下,堅持和開展游擊戰(zhàn)爭”[28](p452),成功創(chuàng)建了豫鄂邊區(qū)敵后抗日根據地。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先念部“甘冒全軍覆沒的危險”[15],在大別山區(qū)成功實現中原堅持與中原突圍,爾后劉鄧大軍又克服了無后方支持等種種困難,千里躍進大別山并站穩(wěn)了腳跟,促使這場關乎中國命運前途的大決戰(zhàn)徹底走向光明。學術界凝練的“奉獻犧牲”“不畏艱苦”“不屈不撓”“不勝不休”等具體表述語正是圍繞這一維度而展開的。

        四、全局視閾下的“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

        如引言所述,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之間存有著既定的內在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從客觀上要求紅安革命歷史與大別山革命歷史、紅安精神與大別山精神不容割裂。事實上,不僅“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一個整體”[29](p3),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別山精神同樣“包含多種子革命精神”,且“這些子革命精神是大別山精神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時期的具體體現”[3]。以此為邏輯,在全局性的大別山歷史和整體性的大別山精神中考察紅安精神,其所處的核心方位便十分顯著。

        從宏觀層面看,紅安及其周邊地區(qū)涌現的重要黨史人物、發(fā)生的重大黨史事件在大別山革命歷史和大別山精神形成及發(fā)展的歷史上處于絕對核心地位。

        在五四運動時期,紅安及其周邊地區(qū)涌現出的董必武、陳潭秋、林育南等先進知識分子,在覺醒過程中孕育了紅安精神,在大別山地區(qū)播撒革命火種的同時,成為鑄就大別山精神的核心人物,使紅安精神內蘊于大別山精神的形成之初。1920年春,董必武、陳潭秋為“宣傳革命思想、培養(yǎng)革命人才”[8](p44)創(chuàng)辦了私立武漢中學,并以此為渠道培養(yǎng)了大批鄂豫皖本土的革命骨干。除主編《政治問答》《武漢中學旬刊》等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步刊物外,董必武還曾三次回到家鄉(xiāng)黃安,言傳身教宣講革命道理。林育南等則以其創(chuàng)辦的利群書社來影響大別山地區(qū)的廣大青年。利群書社雖是工讀互助性質的團體,但它有一個顯著特點,即“不在營業(yè),在于介紹新文化”[30](p257),所以《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馬格斯資本論入門》《階級爭斗》等著作和《新青年》《共產黨》等刊物成為利群書社主要的經銷書刊。1922年至1923年間,董必武、陳潭秋通過利群書社等渠道,將《共產黨宣言》《國家革命》《中國革命問題論文集》《新青年》《共產黨》《向導》《武漢星期評論》等馬克思主義書刊介紹到家鄉(xiāng),成為大別山地區(qū)進步青年獲取革命理論的“源頭活水”。在董必武、陳潭秋、林育南等“先行者”的影響下,陳學渭、蕭鴻舉、陳萌林、胡亮寅、王幼安、董賢玨、王鑒、雷紹全、戴季倫、戴克敏、宛希儼、曹學楷、鄭位三、李梯云等“后來人”紛紛覺醒,他們不僅在大別山地區(qū)“散發(fā)傳單,進行集會演講,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還積極創(chuàng)辦《黃安青年》《黃安通俗旬刊》《新聲半月刊》等進步刊物[31](p4),一掃舊時代思想霧霾。1922年至1926年,他們被黨的組織吸納后,更是將共產主義的初心融于血脈,把無產階級政黨的使命扛在肩上,一頭扎進大別山的沃土,領導了鄂東、豫南、皖西地方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和大革命運動,成為培育和踐行大別山精神的新生代主體。

        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時期,紅安及周邊地區(qū)誕生了黨歷史上第一個在未與共產國際以及上海、北京取得聯(lián)系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的共產主義性質團體——共存社,創(chuàng)建了大別山地區(qū)最早的農村黨支部——陳策樓和八斗灣支部[32],從而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在大別山地區(qū)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帷幕。特別要指出的是,共存社在中共創(chuàng)建史上的作用與地位長期被學術界忽視,為此官方修著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特意大灑筆墨,高度評價其為“獨立展開建黨活動”[33](p70)。共存社的創(chuàng)建者惲代英、林育南與董必武、陳潭秋等不同,他們作為中國新式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青年學生,是經過了艱辛獨立探索和反復比較之后,才在各類社會主義思潮中篤信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者的。1921年7月16日至21日,惲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實、李伯剛等23名進步青年在大別山區(qū)的黃岡俊新小學相聚,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決定“組織新式的黨——布爾什維克的黨,并提議把要組織的團體叫‘波社’(波爾什維克)”[34](p258),后定名為“共存社”,并以“積極切實的預備,企求階級斗爭,勞農政治的實現,以達到圓滿的人類共存的目的”[20]為宗旨,這與黨的一大綱領精神基本一致,表明了它的共產主義性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惲代英、林育南提出立即解散共存社,成員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根據這一提議,身在黃岡陳策樓、楊鷹嶺教書的共存社成員蕭鴻舉、胡亮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在陳潭秋的指導下成立陳策樓、八斗灣兩個黨小組。1922年春,根據形勢發(fā)展需求,這兩個黨小組先后發(fā)展成為陳策樓黨支部和八斗灣黨支部,陳學渭、胡亮寅分別擔任支部書記。自此,大別山近現代革命歷史開辟了嶄新紀元,大別山地區(qū)的勞動人民終于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

        從中觀層面看,紅安及其周邊地區(qū)共產黨人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蘇區(qū)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的貢獻。

        紅安及周邊地區(qū)的黨組織在大革命時期領導發(fā)動了聲勢浩大的農民運動并對組建革命武裝進行了有益探索,以歷史發(fā)展眼光來看,這些革命實踐的意義或不再局限于它本身,同等重要的是,這些斗爭為大別山共產黨人創(chuàng)建工農紅軍,開辟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經驗上的準備,金沖及等學者也將這一點列為黃麻起義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35]。1925年1月黨的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工農聯(lián)盟問題后,紅安及周邊地區(qū)的黨組織立即遵照黨關于“系統(tǒng)地鼓動并組織各地農民逐漸從事經濟和政治的爭斗”[36](p239)的精神,引領大別山地區(qū)人民投身于農民運動的浪潮中。紅安的曹學楷于1926年7月回鄉(xiāng),變賣家產自辦貧民學校以發(fā)動農民,在劉家園建立了七里坪區(qū)的第一個農民協(xié)會。在其影響下,高橋區(qū)的汪家河、張家田、栗林嘴、喻家灣等地先后又建立了十四個村的農民協(xié)會,會員達1500余人[37](p20-21)。曹學楷的堂妹曹干先與吳煥先結成革命夫婦后,于1926年在四角曹門建立了箭廠河鄉(xiāng)第一個農民協(xié)會。至年底,僅箭廠河一個鄉(xiāng),農協(xié)組織就發(fā)展到49個,擁有會員3430人[38](p6)。麻城的王樹聲“不甘落后”,于1926年9月在乘馬崗東岳廟組織起麻城乘馬崗第一個農民協(xié)會,在“廟崗起身”的鼓舞帶動下,麻城各地的農民協(xié)會紛紛“起身”。到1927年初,紅安縣域周邊的黃安、麻城、黃岡、黃陂、黃梅、蘄春、羅田等縣紛紛建立農會,“其規(guī)模之大居全省之冠”。在農民運動的高潮中,紅安及周邊地區(qū)的共產黨人對組建革命武裝的探索也同步進行著。1926年冬,中共黃安縣箭廠河支部負責人吳煥先、吳先籌等在黃安箭廠河、四角曹門等地成立了“三堂紅學”,利用紅槍會的舊形式建立起三支群眾性的武裝。在同反動武裝的斗爭中,吳煥先等領導的這支農民武裝從190人發(fā)展到3000多人。此外,黃安的七里、紫云和麻城的乘馬、順河等區(qū)也相繼建立了農民自衛(wèi)隊、義勇隊等武裝組織,這部分人民武裝后來也成為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的骨干力量,成為開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武裝來源。

        黃麻兩地的黨組織在土地革命時期領導的黃麻起義,打響了大別山地區(qū)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蘇區(qū)開創(chuàng)的起點。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后,中共湖北省委根據八七會議精神,擬定了秋收暴動計劃。從9月起,黃安、麻城兩縣領導農民自衛(wèi)軍和農民群眾舉行“九月暴動”,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由中共湖北省委派往黃麻區(qū)域的符向一、劉鎮(zhèn)一、吳光浩等在10月間籌建了中共黃麻特委與黃麻暴動行動指揮部,并于11月13日領導了聲勢浩大的黃麻起義。黃麻起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長江以北地區(qū)領導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是“將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政權建設三者緊密集合并取得成功的一次偉大嘗試”[39]。一方面,起義結束后,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央與湖北省委指示,將紅安、麻城兩縣農民自衛(wèi)軍改為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建軍的起點;另一方面,中共黃麻特委在轉移到柴山保一帶后,依據形勢發(fā)展,作出了“開辟柴山保根據地”[40](p79)的決定,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開始“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大別山地區(qū)的革命斗爭也由此“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41](p569,576)。其開創(chuàng)性貢獻,正如學術界一批權威觀點所指出的,“1927年11月的湖北黃麻起義,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四方面軍,鄂豫皖根據地,都是以這里為起點”[35]。

        需要注意的是,關于鄂豫皖三省割據的構想,起初是為保障黃安地區(qū)革命力量而提出的,雖然它未被中共中央立即采納,但紅安及周邊地區(qū)共產黨人仍為實現這一構想而不懈努力并作出了奠基性貢獻。1928年12月,曹壯父以中央巡視員的身份到鄂豫邊傳達中共“六大”精神,他在視察紅安及周邊地區(qū)后認為這里是“湖北最好的一個蘇維埃區(qū)域”[42](p642),但此時該區(qū)域敵人反動的程度已經達到了最高峰,僅憑當地的力量已經“無法救濟”,在他看來,“解決黃安問題的主要部分不在黃安本身,而在黃安周圍。周圍如果有了適當的配合,黃安的革命力量便有勝利的保障”[42](p646)。據此,他進一步分析:在地緣上,“湖北的黃安、麻城、羅田”,與河南、安徽交界的“大別山脈所綿亙,山勢之險峻,不亞于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在政治上,自黃安暴動一年以來,該區(qū)域“‘赤焰’大有燎原之勢”,“河南的東南數縣,除李振亞的土匪軍隊不屬于任何軍閥的系統(tǒng)者以外,馮系軍閥亦無力顧及,而且捐稅的繁重,為豫南人民所痛恨,豫南民眾之需要革命,異常迫切;安徽六安一帶亦向為土匪盤踞之區(qū),亦為皖省政治鞭長莫及”;在革命的主觀力量上,“湖北以黃安為中心,河南以商城為中心,黃安與商城的力量現在僅隔麻城縣之黃土區(qū),相距約五十里”[42](p646)。于是,他便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在三省交界處“建立一個鄂豫皖的蘇維埃局面”[42](p646)。盡管當時中共中央出于“三省黨的組織是兄弟的關系,不應當在其中另有特殊組織去紊亂其系統(tǒng)”[43](p69)的考慮,沒有立即采納這個建議,但它依然成為中共中央日后通盤考慮和部署大別山這一戰(zhàn)略區(qū)域的重要參考。此后,為逐步實現黨在大別山脈的“橫線的軍事割據” [44](p32),紅安及周邊地區(qū)黨組織派遣徐子清、徐其虛等黨員干部參與領導了商南起義,并多次向中共中央提請在鄂豫皖邊區(qū)建立蘇維埃的相關事宜。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中共中央于1929年9月正式決定“將鄂東北特委改組為鄂豫邊特委,管轄黃安、麻城、羅田、商城、光山、羅山、黃陂、黃岡八縣”[45] (p482),根據這一精神,鄂豫皖邊區(qū)誕生了第一個經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的跨省黨組織——鄂豫邊特委,使鄂豫邊、豫東南兩塊紅色區(qū)域連成一片,為革命根據地的全面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從微觀層面看,紅安精神的內涵不僅在內容上與大別山精神內涵的核心要素有同質性,其具體表述在詮釋作為整體的大別山精神時還具有原生態(tài)的權威性與不可替代性。

        就紅安精神內涵的闡釋而言,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被視作紅安精神的靈魂,這一信仰源于紅安及周邊地區(qū)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真誠信奉,源于他們對共產主義美好社會的執(zhí)著追求,也是他們堅定投身革命的內生動力;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忠誠則是紅安精神的精髓,紅安及周邊地區(qū)共產黨人內心始終堅信只有忠誠于黨的事業(yè),革命才能取得最終勝利,這種忠誠進而在革命實踐中逐漸演化為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情感上的高度認同、心理上的高度信賴以及工作上的不遺余力;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構成了紅安精神的本質,這是紅安及周邊地區(qū)共產黨人將革命任務與人民立場有機結合所形成的內在本色和價值追求,更是他們在大別山地區(qū)踐行黨的宗旨的必然要求;艱苦奮斗、不懼犧牲被喻為紅安精神的品質,是中原、吳楚兩種文化交相融合并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熔爐中得到傳承拓新的高級產物,是縱貫于紅安及周邊地區(qū)共產黨人奮斗歷程之中的一條紅線。這與前文所述大別山精神內涵的核心要素一一呼應,都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以理想信念催生的強大動力,以堅貞忠誠彰顯的品性精髓,以根本宗旨昭示的價值追求和以革命作風展現的意志品質。

        學界現已提出且認同度較高的關于紅安精神內涵的表述語基本都取自大別山地區(qū)革命歷史文獻之中,是最為原生態(tài)的表達,這在詮釋作為整體的大別山精神時,具有權威的不可替代性。關于大別山精神的內涵凝練,筆者歷來推崇要秉持“尊重歷史、依據歷史、符合歷史”的基本原則。所謂“尊重歷史”是指這一凝練過程須立足大別山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立足最能體現和代表大別山地區(qū)人文精神的精髓,如此,其文本才能區(qū)別于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其他精神表述,避免邊界模糊,進而體現出大別山精神的自我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所謂“依據歷史”是指表述語的凝練須有充分的史料文獻支撐,這樣形成的文本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符合歷史”則是指文本凝練要厚植于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光輝歷程中,這既符合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總譜形成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是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基本精神的內在要求??傊?,應如毛澤東所言那樣,“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46](p801)。顯而易見的是,以紅安精神為核心來詮釋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涵恰好做到了這一點。如,紅安精神內涵表述中的“樸誠勇毅”,原本是董必武樸誠傳家的家風,是大別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新中國成立之后,董必武又親自加上了“干革命”三個字,作為新的校訓送給武漢中學,這堪稱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文化相結合的典范式表述?,F今可查的《董必武選集》與《董必武年譜》不僅對這段歷史有明確記載,還對“樸”“誠”“勇”“毅”的含義進行了全面解讀,應該說“樸誠勇毅”是回到了歷史情境之中的權威表述之一。再如,紅安精神內涵表述中的“不勝不休”。這句出自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幾位領導人的誓詞,起初更多的是體現大別山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所內蘊的楚國先民的抗爭傳統(tǒng)和“不服周”的精神。1934年11月,紅四方面軍轉移至四川省通江縣毛浴古鎮(zhèn)后,為進一步弘揚紅四方面軍在長期革命戰(zhàn)爭中形成的英勇堅定、不戰(zhàn)勝敵人誓不甘休的精神,便對紅四方面軍各部隊的訓詞進行了規(guī)范,制定了《紅四方面軍軍訓訓詞》,即“智勇堅定,排難創(chuàng)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此后,“不勝不休”作為一種革命文化的精神符號,不僅頻頻出現在部隊和黨的會議與文件中,還被譜寫成歌曲、被鐫刻在駐地、被引用為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政治部軍報的刊頭,進而演化為對大別山地區(qū)共產黨人一往無前的意志和信念的表達。同理,“不勝不休”也是從歷史的視角觀照大別山精神的原生態(tài)文本表達之一。

        五、結語

        紅安精神從屬于大別山精神的范疇,是以大別山傳統(tǒng)文化為底蘊,又脫胎于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的精神產物,是民主革命時期大別山精神在紅安及其周圍地區(qū)的具體表現。在大別山革命歷史和大別山精神的大背景下,董必武、陳潭秋、林育南等黨的先驅作為培育大別山精神的核心人物,在大別山播撒革命火種的同時將紅安精神內嵌其中,使得紅安在大別山革命歷史之中處于核心地位,紅安精神貫穿于大別山地區(qū)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全過程之中,紅安精神不僅與大別山精神具有相同的內生動力、品性精髓、價值追求和意志品質,還是對大別山精神內涵最原生態(tài)的權威表達。因此,紅安精神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要義,在大別山精神群像中居于核心位置。

        參考文獻:

        [1]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課題組.紅安精神研究報告[EB/OL].(2005-12-16)[2022-07-12].http://hbds.cnhubei.com/dsyj/201410/t20141028_50 420. shtml.

        [2]王立兵.大別山精神凝練的方法論思考[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0(2).

        [3]張金林.紅安精神研究述評[J].蘇區(qū)研究,2021(3).

        [4]湖北省紅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紅安縣志(1990-2007)[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

        [5]岡政.大別山麓起宏圖——黃岡市改革開放十八年巡禮[J].政策,1997(6).

        [6]夏慧,張欽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別山精神的重要論述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1(2).

        [7]李良明.論紅安精神[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0(2).

        [8]《董必武年譜》編纂組.董必武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9]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中央檔案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省委文件1929—1934[M].北京:中央檔案館,1985.

        [11]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資料選編·川陜時期:下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

        [12]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3]喬新江.“紅旗不倒”的大別山精神[J].百年潮,2016(8).

        [14]胡遵遠,等.堅貞忠誠、奉獻犧牲、永跟黨走——永放光芒的“大別山精神” [J].文化月刊,2016(24).

        [15]俞正聲.弘揚中原突圍精神 促進中部地區(qū)崛起[N].湖北日報,2006-08-15.

        [16]石仲泉.“大別山精神”芻議[J].蘇區(qū)研究,2017(4).

        [17]方城.大別山精神簡論:樸誠勇毅 不勝不休[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9(2).

        [18]彭南生,鄭思亮.“大別山精神”內涵再闡釋[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2(4).

        [19]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0]浚新大會紀略[N].我們的,1921-08-10.

        [21]梁家貴,蒲學紅.大別山精神研究綜述[J].蘇區(qū)研究,2022(1).

        [22]林根.青年的革命修養(yǎng)問題(續(xù))[J].中國青年,1924(2).

        [23]劉伯承軍事文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2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5]徐向前.歷史的回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6]河南省地方黨史編纂領導小組辦公室,等.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斗爭史資料匯編[Z].內部資料,1981.

        [27]劉名榜.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區(qū)怎樣領導革命斗爭[N].長江日報,1951-06-20.

        [28]李先念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9]王岡,李懋君.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系列讀本:長征精神[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

        [30]惲代英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1]《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編委會.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4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32]汪季石.論中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陳策樓支部的創(chuàng)立[J].黃岡師專學報,1995(2).

        [3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34]回憶惲代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5]金沖及.全局視野下的黃麻起義[J].蘇區(qū)研究,2018(5).

        [36]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37]《黃麻起義》編寫組.黃麻起義[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

        [38]田青剛,陳顯志.吳煥先[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39]汪季石.試論黃麻起義對探索中國革命勝利之路的偉大貢獻[J].湖北社會科學,2005(7).

        [40]艱苦的歷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革命回憶錄選輯(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1]王樹聲軍事文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42]中央檔案館.湖北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省委文件1928年[M].北京:中央檔案館,1984.

        [43]《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編委會.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1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4]《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編委會.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3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5]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zhàn)史資料選編:鄂豫皖上[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

        [4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申" " 華

        技術編輯" "余夢瑤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 日本人妻伦理片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 成人av片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美女免费国产| 被驯服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丝袜美腿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va欧美va日韩va成人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99|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创 | 十八岁以下禁止观看黄下载链接| 黄 色 成 年 人 网 站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 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毛片 |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洲|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网|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538在线视频| 亚洲色图在线免费视频|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精品无码AⅤ片| av网站韩日在线观看免费| 男女肉粗暴进来动态图| 亚洲熟妇丰满大屁股熟妇|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1| 亚洲中文字幕九色日本|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苍井空 |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亚洲AV激情一区二区二三区| 91中文在线九色视频| 手机看黄av免费网址|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