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在急診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急診科2021年3月~2022年2月接收的急診病癥患者(8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和對照組(傳統(tǒng)護理路徑),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SDSCA)、焦慮程度(SAS)、抑郁程度(SDS)、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結果 觀察組在進行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干預后,SDSCA評分高于對照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可以控制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構建更好的醫(yī)護關系。
關鍵詞: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急診科患者;應用效果;生活質量;滿意度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意識的增強,對醫(yī)療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作為醫(yī)療服務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服務質量直接關乎著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危。尤其對于急診科的患者,是整個醫(yī)院科室中病種最多、重癥最集中的科室,病情都較為復雜、不穩(wěn)定, 需要進行急診搶救,護理任務繁重,一旦有哪個救治患者出現(xiàn)差錯,處理不當將延誤患者的救治時機,造成嚴重的后果[1]。急診科室醫(yī)護人員需保持最高的工作效率,做好配合工作,保證醫(yī)療服務質量。
目前,急診科室的就診人數(shù)在逐年呈現(xiàn)上升趨勢,急診治療范圍也在不斷的進行擴大,盡管當前急診科的救治工作多是以團隊形式在進行,但也會面對著醫(yī)護職責分工不明確、配合工作相對缺少默契度、救治效率低等問題。同時,急診科相對于其他科室工作強度、壓力更大,隨時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還時常會面對患者和家屬焦慮情緒,甚至需要面對無法救治患者的死亡打擊,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因此,管理者需從護理質量的“源頭”把控,保證結構的科學性,使護理配置更為合理化。本研究通過運用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旨在提高醫(yī)護團隊合作配合嚴密性,改善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2月接收的急診患者(82例),均分為觀察組(結構化急診護理)和對照組(傳統(tǒng)護理)。觀察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齡18~70歲、平均(41.2±2.1)歲,心腦血管疾病13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21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6例,其他疾病1例。對照組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齡18~69歲、平均(40.9±2.32)歲,心腦血管疾病15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18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5例、其他疾病3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自行或經救護車入急診科治療;年齡≥18 歲;意識清楚,溝通能力正常,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標準:精神疾??;功能器官器質性病患;中途退出者;語言、聽力障礙。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急診科護理,患者在進入急診科后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進行急癥分級,給予對癥干預,包括常規(guī)的病情監(jiān)護、急救護理、用藥指導,后期的健康宣教、心理指導等。并且按時巡視病房,記錄生命體征波動數(shù)值,做好治療輔助工作。
觀察組:實施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1)成立護理小組:組建一支更為專業(yè)的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團隊,團隊成員為急診科的 20 名經驗相對較為豐富的專業(yè)護理人員,根據(jù)工作年限、職稱以及護理能力均分為4個護理組。針對不同的護理小組、不同崗位的護理人員開展專業(yè)課培訓,梳理現(xiàn)階段急診患者的護理路徑和護理手段,將在實際護理實施過程中的臨床護理弊端進行總結歸納,以及對以往出現(xiàn)的臨床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將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進行剖析,并一起探討如何合理避免;開展國內外護理進展成果研討學術會議,分享進展成果,并應用到實際的臨床護理方案中。定期回顧性分析經典的護理案例,醫(yī)護之間共享信息,提高專業(yè)能力和配合默契度。根據(jù)不同護理小組的工作目標制訂管理指標。
(2)建立結構化急診護理評價指標體系:根據(jù)各小組在護理過程中的管理目標、流程,制訂急診護理流程管理評價體系。根據(jù)實際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定期組織院內相關專家進行完善修改。
(3)設定標準化護理工作流程,并進行常態(tài)化演練,發(fā)現(xiàn)問題,更新流程;設定應急預案以及急診科病患院內安全轉運等。
(4)制定急診室責任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加強護理人員責任心,明確到個人的具體職能,以急診科醫(yī)護人員為主導,保證急診工作質量。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統(tǒng)一著裝,服裝得體;加強與醫(yī)生之間的默契合作,現(xiàn)場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加強急診患者救治管理,對手術室進行消毒滅菌管理,定期消殺,穿著統(tǒng)一滅菌服,確保無菌的條件下順利實施搶救。
(5)加強溝通工作: 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溝通技能,始終需保持溫和的態(tài)度,有應必答,對無人陪伴的患者要更為用心,加強心理觀察,定期為患者進行健康宣講,講述疾病與治療內容,以及配合治療的重要性,提高其疾病認知程度,增強治療依從性。
(6)進行患者心理干預:急診科室的患者并發(fā)突然,病情相對復雜,會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需要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心理問題自查自述方法,責任護士需耐心傾聽患者感受,對患者的精神壓力源頭進行分析,了解疾病需求,引導患者傾訴、發(fā)泄情緒。
(7)進行分析改進: 定期召開總結會議,不斷優(yōu)化流程,提高結構合理性、科學性。組建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團隊工作交流群,及時發(fā)現(xiàn)提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討論解決方法。定期安排護理人員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操作考試,提高各護理小組專業(yè)性。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自我管理行為(SDSCA)、焦慮程度(SAS)、抑郁程度(SDS)、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
(1)自我管理行為能力: 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DSCA),包括運動、飲食等內容,總分50分,得分越高能力越強。
(2)焦慮程度: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超過50分則有焦慮情緒;抑郁程度: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超過53分則有抑郁情緒.
(3)生活質量評估:生活質量量表(GQOL-100)評估,從五個維度評估,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4)滿意度評價:采用滿意度評價表評估,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shù)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SDSCA、SAS、SDS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DS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功能、情緒調節(jié)功能、機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討論
急診科作為危急患者集中地,搶救和護理任務繁重,患者病情復雜,難以控制,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然而目前很多急診室的常規(guī)護理流程相對手續(xù)煩瑣,結構性不強,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急救響應機制有待進一步提高[2]。結構化護理路徑是一套科學、適用、層次結構相對清晰的護理路徑。由以往的研究報道,結構化急診護理團隊的建設,可以優(yōu)化護理路徑流程,明確醫(yī)護職責, 定期演練,提升醫(yī)護之間的配合默契度,縮短救治時間,同時改善患者緊張、焦慮情緒,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研究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能有效優(yōu)化急診患者救治流程。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進行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干預后,SDSCA評分高于對照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與周玲玲等[3]研究結論相似。
綜上所述,結構化急診護理路徑再急診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利于構建更好的醫(yī)護關系,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殷萍,劉亞萍,韓晨旭.二次分診工作模式在急診科候診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對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0,5(30):146-148.
[2] 安玲玲.整體性護理管理模式在急診科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評估[J].黑龍江中醫(yī)藥,2020,49(5):132-133.
[3] 周玲玲,劉姍姍,張迪.結構化護理團隊干預對急診失血性休克病人急救效率、預后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2,20(8):1057-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