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草鞋縣令》取材于清朝嘉慶年間什邡縣令紀大奎在任政事,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德陽市委、德陽市人民政府指導,四川藝術職業(yè)學院、四川省川劇院、中共什邡市委、什邡市人民政府等單位聯(lián)袂打造的一臺主旋律戲曲。該劇目集結了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二度梅”獲得者陳智林,梅花獎得主肖德美、劉誼;國家一級作曲李天鑫等數十位川劇大咖,可謂四川川劇“畢其功于一役”的圖強之作。事實證明,該劇自2018年首演以來,演出七十余場,斬獲獎項二十余項,算是“求仁得仁”。2022年,制作方以該劇代表四川參加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角逐“文華大獎”為契機,邀請國家話劇院原副院長、國內著名導演査明哲再度磨戲。新版《草鞋縣令》6月再演,讓觀眾欣喜地看到了劇目在磨戲之后實現了價值向度、內容聚焦、審美空間、表演創(chuàng)造等多個維度的拔節(jié)生長。
一、價值向度:從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
王國維《人間詞話》點評詩人面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故有生氣”,即深入生活才能寫得生動;“出乎其外,故能觀之,故有高致”,即站得高遠,才能把握全局、看清本質。如果說,舊版《草》劇記錄了紀大奎解決什邡百姓饑饉旱澇問題的過程,是現實生活的“入乎其內”;那么,新版《草》劇則重鑄了紀大奎的靈魂,分析回答了他解決什邡百姓饑饉旱澇問題的原因,是現實生活的 “出乎其外”。新版導演査明哲懷著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懷,于舊版基礎上尋求超越,他以蘇東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為紀大奎為民解困注解因由,力求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打通連接歷史與當下的審美時空,提升全劇格局和人物的境界。
蘇軾《定風波》巧借遇雨瀟灑徐行抒懷,表達了詞人飽經憂患折磨仍不畏懼不氣餒的堅毅品格和曠達胸懷,他因重理輕利,因而順境、逆境,輝煌、低谷,他都等同視之,無所不安,始終保持超然的心境和進取的態(tài)度,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為國為民忠勇務實,建樹貢獻多多。在他身上,充分地體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偉大人格。生活本是一道難題,最難的是破解的過程。面對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消沉抱怨;有的人積極自救、自愈,他們利用苦難為心靈淬火、加鋼,讓內心足夠堅定、足夠勇敢、足夠堅強,提升境界超越身邊并釋懷。當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蘇軾知道“肉體生命是永恒精神在剎那間存在軀殼中的形式”,于是他盡情享受生活,把一生活成了普照眾生的永恒之光。這就是《定風波》的境界,也是導演為全劇重塑的精神境界,為紀大奎打磨的人格魅力,也是紀大奎為民辦事的底層邏輯和道德皈依。
劇末,響起的山歌:“官自七品修,官休心不休”是查導對紀大奎劇中作為的點睛,對即將轉變的楊承祖的期冀,也是帶給觀眾的思考。通過體味《定風波》意境,我們知道,當人的境界越高,越會恬適地看待沿路風景。這之中的道理猶如不同境界不同的人看待問題,往往基于他們不同的知識結構、理論體系、理解領域出發(fā)詮釋,形成的觀點看法有局限,有盲區(qū)是可能的,甚至盲人摸象也說不一定。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當登高望遠,一切都不是原來的模樣,執(zhí)著于一時,從長遠看,只會透支精神,得不償失。七品官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倘若大家向上向善修行修心,一起登高望遠,小則養(yǎng)心悅身愉情,大則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對國家、對為官者,還有百姓,有百益而無一害。
二、內容聚焦:從記事到見人
舊版紀大奎有句話說得好:“這廉吏我勉強可算,這能吏,我卻為時過早!”。的確,舊版紀大奎是廉吏。清廉,實際上是對官員作風方面的要求。廉吏經得起誘惑,受得住底線,不貪污徇私。官員清廉是百姓之福,但與百姓的豐衣足食畢竟隔了一層,因此舊版紀大奎,不親近觀眾,也情有可原。且,舊版劇情繁雜,一定程度地制約觀眾對廉吏紀大奎的情感認同。如陪伴紀大奎左右,最親近的人,其師石先生、其學弟楊承祖、其妻石竹娘都是刻板迂腐的道學家。道學家的思想常常逆時代而行。他們齊心協(xié)力為紀大奎前程鋪路,瓦解他的公心至觀眾都反感,而他自己卻容忍和遷就,這無疑給紀大奎愛憎蒙塵,無法吸引觀眾青睞。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一人醒悟是困局,眾人醒悟是通途。成天浸泡在濃厚道學氛圍里的紀大奎,猶如溫水青蛙,他能否沖破壁壘,堅定所悟,令人懷疑。再說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紀大奎與道學親人其樂融融相看不厭,更成了后來“跑山悟道”是偶然為之的證明。倘若舊版紀大奎再遇相似吏治難題,他能一如以往地勇毅嗎?舊版無法推測,有破無立。新舊版紀大奎均放言灑脫之態(tài)“七品芝麻官,眼屎大點前程,毀了也就毀了嘛!”,但舊版沒有深挖和表現此話因由,故而舊版紀大奎為民辦事成了一次性事件,盡管舊版熱情洋溢得贊頌廉吏紀大奎這個人,而實際效果卻似贊頌了他為民辦的事兒。正如“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好事具有偶然性,而好人才有必然性,倘若頌揚好事的根基沒有打牢,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進而言之,倘若不能從清官、好官的戲劇劇目中,充分感受到他們的人格力量和道德魅力,那創(chuàng)作力度、技術是力有不逮的。
中國百姓那么熱愛清官戲,源自特定的社會現實原因集合成的一種強烈深沉的審美傾向。觀眾對舞臺官員的審美期待和百姓對現實官員的為政期待完全一致,清官形象和觀眾心理以相當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相互對應著。從古至今,像包公、焦裕祿、蘇軾、于成龍、董宣、海瑞等清官深受百姓喜愛,這源自他們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的熠熠生輝,他們將自己內心對公正的堅守外化為社會正氣和百姓溫飽,不偏不倚,無私無畏的判斷、決定和行止,做出對國家,對百姓有益的事,其風范氣度,點亮眾生。為此,新版為“術”求“道”,刪去石先生,過濾掉石竹娘的道學氣,讓紀大奎乘著“載魂之舟”來,再上高景觀,探察李冰陵,找到實際治水方案,還找到什邡民俗古風“伐木為棺,以棺為舟,以舟載魂的載魂之舟”!“載魂之舟”寓意“人生百年,駛向彼岸之時,不能只是一副軀殼。要有靈,有魂,有精,有神,所謂靈魂不滅,實則精神不朽也!”并揮筆書寫“離微不二”(無我無造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以示赤子真心,耿耿如一,深耕他的人格品質。査明哲導演還為紀大奎賦予全新精神種子:“一葉在民生疾流苦水,塵浪宦海沉浮中,耿往獨行,駛向彼岸的載魂之舟”。至此,新版紀大奎脫胎換骨、煥然一新,他全力解救高景觀流離餓殍于倒懸的關懷和擔當才不是一次性的偶然藝術,而是向內生根的必然行為,有了依憑,他的親民舉動更加讓人信賴。
三、審美空間:從緊仄到充盈
李漁說:“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隱僻,其句則采街談巷議,即有時偶涉詩書,亦系耳根聽熟之語,舌端調慣之文”。一般戲劇都盡量要求觀眾感知靈敏、近切、強烈。舞臺演繹,與其說是故事現場,不如說是審美現場,劇目創(chuàng)作,不僅完成故事勾連,還要實現審美塑造。在劇情推進中營造普遍、典型的審美旨趣,組織連貫、整一的審美感覺,觸發(fā)觀眾情感,使其入乎其中感同身受,與臺上人物同心緒共思索,形成情同此理深有其感的審美共鳴。倘若一出戲的故事情節(jié),須觀眾硬性調動記憶和理智方能明白“來龍去脈”,而細細分析這種“來龍去脈”,又理不出所以然,那么,這樣的劇目,往往很難有更多的余裕為觀眾提供即時的審美享受,隨機式、強迫式的記憶和理智對觀劇審美體驗的沖擊是致命的。
舊版存在這樣的問題,劇情擁擠、枝節(jié)滿雜。該劇劇名既為《草鞋縣令》,那么,全劇矛盾理所應當是紀大奎為民務實的草鞋觀和楊承祖為己務虛的官靴觀之間的矛盾,這組矛盾是記憶損害不了,時間磨蝕不了,在廣泛社會歷史領域中具備典型的、必然的普遍旨趣。然而,舊版干擾信息多,未能貫穿始終耕耘這組矛盾,以至于觀眾注意全放在梳理情節(jié)與信息間的關聯(lián)、包含、主次、因果等邏輯上,真正帶入觀眾理解、共鳴的旨趣基本集中在“跑山悟道”“花式賄賂”等具體場次,全劇審美空間蕪雜緊仄。
新版摒棄了舊版非本質、偶然的,對劇目的藝術性沒有幫助,甚至攪亂主題的明確性,損害思想性的素材,讓全劇更集中、更典型。新舊版紀大奎為民均做三件事;賑災、招撫和修水渠。新版三事層次分明,事與事之間關系指向清晰:只有削去高景觀山民罪籍,什邡縣民才接受,他們種茶換糧,緩解全縣饑貧;只有從李冰陵鑿水渠,引水古瀑口,灌溉萬畝良田,什邡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過上好日子。簡言之,為賑災,招撫是治標,修水渠,是治本。與此同時,紀大奎在賑災行動中,一對本質矛盾裹著一對生活矛盾浮出水面:招不招撫及以茶換糧還是繳茶充公,背后是紀大奎為民務實的草鞋觀與其師弟楊承祖為己務虛的官靴觀的矛盾和較量;拆不拆遷川人圣主李冰陵,牽涉高景觀山民求真務實辦事觀和什邡百姓顧及民俗禁忌辦事觀的分歧,從而進一步激化紀大奎和楊承祖兩人價值觀的分裂。可以說,新版從始至終,圍繞這對主要矛盾展開劇情,化繁為簡地拓寬了審美空間,觀眾無須調動更多記憶和理智,便能饒有興致地觀賞回味。
舉個具體例子。舊版開頭。什邡鬧災,災民求救,剛上任的紀大奎在文會中接狀子,先是高景觀山民漆娃告狀,告縣丞楊承祖瞞報災情、貪污常平倉、組建煙茶行會、拒收高景觀煙茶、謀殺高景觀五千山民等幾大狀,再是什邡百姓告狀,告紀大奎處置災情無力……此時,紀大奎行動是接狀子,頭緒繁亂的狀子,接歸接,但與之相應的美學效應卻沒有形成。再者,文會段除了交待紀大奎讀書人身份,再無其他作用,有干擾敘事重心之嫌。楊承祖貪污常平倉、組建煙茶行會,這兩大罪狀并未向前推演,而是草草收尾,除了不連貫地證明他務虛惟上,再無用處。什邡百姓后來力保李冰陵,為楊承祖所利用,賄賂紀大奎,他們上場的目的是襯托楊承祖的價值觀,而開頭展現他們告狀紀大奎賑災不力,于這襯托是反向用力。新版遵循寫戲講究無一字無目的,秉持更高美學追求,整合的整合,勾連的勾連,打散的打散,刪除的刪除。也是開頭,新版從什邡鬧饑荒,漆娃和百姓求救起,經開官倉放糧、賑濟高景觀山民兩事,旋即轉到紀大奎和楊承祖立場對立上來,兩人迥異的價值觀和盤托出,全劇核心矛盾、審美感覺自此生根開花、郁郁蔥蔥。
四、表演創(chuàng)造:從審美關照到美善合一
二節(jié)已知,舊版紀大奎是附著事件上的廉吏,他從行為上絕不官靴化,但也沒有在精神上充分草鞋化,前文已經分析其不可親的“疏離感”。不過實事求是說,舊版經典場次“跑山悟道”里的紀大奎仍為清官戲人物長廊貢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新父母官形象。這一場,紀大奎脫官靴、換草鞋,爬坡上坎,艱難蛻變,對現實中某類好官予以提煉概括,包含了廣泛的社會理性內容,能夠在萬千觀眾之間產生審美效應。舊版予戲劇人物紀大奎以審美關照,這點值得充分肯定。然而舊版沒有考慮紀大奎作為清官戲清官塑造的特殊性。事實上,清官戲中清官的美學效應,觀眾從不以政治為念,從不以他們改過自新為念,他們的情感總是天然地貼近純厚正直的好人,這是民間最樸素的道德觀,這種道德觀的力量,超乎想象地強大,潛移默化地融入對戲劇人物的美丑褒貶之中??梢哉f,清官戲清官主人翁,能否形成藝術美感,與劇目概括提煉到現實中某類好官無關,與清官本身的人格道德有關。他們的人格道德等同于他們形象的美學生命,因此,新版將紀大奎改為美善合一的人物,兼容審美理想和道德理想。正如主演陳智林說:“之前的主題重點展現紀大奎的廉潔,這次則表現他一心為民的思想。我希望自己塑造的紀大奎,不僅是一個清官形象,他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民之心的貼心官員?!蹦敲磥砜纯?,主演陳智林如何實現貼心官員的生動創(chuàng)造,讓正派書生發(fā)生藝術蛻變,既呈道德之美,又含藝術之真?
紀大奎形象的道德之美,全劇以二維呈現居多。比如開端發(fā)展部分,從紀大奎登臺亮相,開倉放糧,欲收漆娃為義女,以茶換糧,救活百姓,察訪高景觀民情,會山民首領吳中隆,為山民開脫罪籍……他都在安撫百姓,尋求信賴。主演陳智林須生應工,雖一身官生行頭,但他儀態(tài)端莊,性格平和,語氣侃切,內里敦厚,注重念白節(jié)奏、語速、音調和表情的穩(wěn)妥相配,突顯了人物實誠的特質,給人滿滿信賴感。再如詮釋川劇寫意境界“跑山悟道”著名一折,也是一種富有象征意味的呈現,表現紀大奎脫官靴、換草鞋、腳起泡、流血后不再疼這層層遞進的過程??臻煹奈枧_,寫意的手法,這之中山路的崎嶇、光線的昏暗、官衣的累贅,官靴的沉重,草鞋的輕便,在陳智林“搶背”等身段動作,特別是快慢皆穩(wěn)的臺步中,實現了方寸舞臺與乾坤世界的大轉換等等。
紀大奎形象的藝術之真,全劇以戲劇矛盾鑿開三維淬煉、精磨。該劇戲劇矛盾為紀大奎的草鞋觀和楊承祖的官靴觀之間的矛盾,然而紀大奎和楊承祖是上下級關系,楊是紀的貼心跟班,為紀的政績操碎了心,這決定了劇中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對戰(zhàn);紀要是自私一點,他沒有對手,他的形象深不下去。因此,主創(chuàng)利用全劇矛盾促使他內里博弈、慎思,在高潮段落設置了“意難平,心澎湃”和“融融暖日我獨覺冷”兩個最為典型、矚目唱段(刪減舊版多余唱段,保留而來的精華唱段),以表現紀大奎因高景觀山民的痛而痛,因什邡百姓無視山民的痛而冷,用戲曲刻畫人物心理的拿手好戲,將紀大奎道德之美向內生根,駛向三維,更為真實地支棱起來。 “能感受到痛苦,說明你還活著;能感受到別人的痛苦,才能證明你是人”托爾斯泰這句話精準地解釋了紀大奎人物形象塑造進一步抵達真實性的重大突破。此刻,陳智林深刻體味戲詞內容,以充沛的感情和卓越的唱功,以心試心地傳遞人物細膩復雜的情緒情感變化,將紀大奎形象豐滿地樹立出來。
先看“意難平,心澎湃”這段。此時,有膽有識的吳頭領,他拔出胸中箭,奔赴黃泉路,他以身盟誓,血薦軒轅,其執(zhí)拗擔當,深深震撼了紀大奎的心。陳智林就此段之演繹,十分出彩!他寓情于腔,緊緊抓住紀大奎的震驚、悔恨和立志等情愫,從“意難平”高音起,旋律高亢而悲切,到“心澎湃”越走越高,尤其到“澎湃”二字,他以深沉的氣息和穩(wěn)定的喉頭狀況,挺拔穩(wěn)定地支托著最高音,用寬宏透徹的唱腔,將震驚的情感盡情抒發(fā),此刻,有高度的川劇唱腔,也有了寬度和厚度;旋即音區(qū)落到:“民生疾流伴苦水……心魂耿耿解虐債”,這段字句密集,陳智林以進行曲風格逐字“頓”出,他氣息流暢,準確換氣,像彈撥古琴,穩(wěn)健、有力行進節(jié)奏,一種責無旁貸的氣勢帶入進來;接著“此事本該我擔待,雖是前途有障礙……愚公有恒大山排”,旋律更宏闊,心意更堅定,陳智林腔隨情轉,他以金石音質,使這一番內省哀慟情深,再配以表情,把紀大奎的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剛毅堅韌的品質表現得淋漓盡致;痛定思痛后,他決定“人生能有幾回搏,我把山水來安排”,陳智林穩(wěn)住喉頭,強化氣息控制,以高亢宏亮的長音把整段推向高潮,鮮明展示川劇高腔高亢行腔的濃郁戲曲風味,也表達了紀大奎與過往猶疑訣別的堅貞決心和排除萬難、挺身擔待的大無畏精神。
再是“融融暖日我獨覺冷”段。什邡鄉(xiāng)親向紀大奎行賄金銀財寶、高官厚祿、文名美名等,代價是他無視高景關山民生死,身為什邡父母官,他該情何以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倘若他默許賄賂之舉,則意味著他縱容無道了,縱然他文名千秋,登上高位,與之對應的就是什邡今后再無道,美善再無容身地。紀大奎身處花團錦簇中,卻滿含富貴之冷。一個“冷”字,生動貼切地體現了紀的道德操守。此段陳智林準確體會紀大奎的思想感情,從“融融暖日我獨覺冷,熙熙攘攘我獨徘徊”清唱起,他以深沉的散板,適當打開喉嚨,在氣息支撐下運用輕聲技巧,抒發(fā)了禹禹獨行的自我堅守的凄惻冷寂,內心的凝重撲面而來;接著陳智林用心用意感知紀大奎內心深處的聲音,“他送我,文名烈烈超同儕……我的蓋棺有人抬”,借盛景抒寂情,賦予聲音凄冷色彩,著力渲染意境,似乎所有的光鮮、燦爛都入不了他的心,即便他擔得起盛名,配得起繁華,但以無道換來的盛名,很遙遠,很陌生,一種灰敗、荒涼的情味涌上來;他再次突破小我,貼切描摹紀大奎內心感情:“世人都為我喝彩……一靈不昧真如來”,他在高音區(qū)展開演唱,伴隨旋律的逐步寬闊高揚,終迎來了裂帛斷金、宏闊高遠的意境,全場沉浸在一種悲壯激蕩之美之中,一個有堅持,有原則,有同情心的鮮活紀大奎呼之欲出。
綜上所述,川劇《草鞋縣令》新舊兩版的迭代是“磨”戲的成功典范,不僅實現了價值向度的拓展、情節(jié)枝蔓的修剪、審美空間的重塑和表演內涵的升值,同時帶動了劇目全維度的質的飛躍。在視覺系統(tǒng)上,采用大量詩書畫印元素,彰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特質。在音樂設計上,融合什邡民歌和四川燈戲,盡顯地域腔調特質。在角色塑造上,不僅增加了“二度梅”得主陳智林塑造紀大奎的主角的高光,同時打磨出了配角的華彩,梅花獎得主肖德美以腔載字的表演把楊承祖只顧私利,明哲保身的盤算展現得淋漓盡致,梅花獎得主劉誼以青衣應工讓石竹娘賢淑端莊的蘭蕙躍然臺上,李喬松的吳中隆恰切凈角的赤膽情深,至剛大勇,蘇明德的雍奴丑而不丑,高雅詼諧,等等??梢哉f,川劇《草鞋縣令》從舊版到新版的蝶變,為如何“磨”戲蹚出了切實可行的道道,做出了劇目提升的范本,值得更多有志于成為精品力作的劇目復盤解構和學習借鑒。
鄧添天: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四川省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戲劇專委會副主任,現供職于四川省劇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