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
腦梗死是我國中老年人高發(fā)的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高死亡率、發(fā)生率、致殘率等特點,約有75%的腦梗死患者會遺留肢體殘疾、功能障礙等,是目前重點研究的疾病。在腦梗死偏癱患者的康復訓練過程中,步態(tài)功能與平衡功能是重點解決項目[1]。相關研究中發(fā)現,腦梗死偏癱患者病后難以進行獨立行走,步行訓練中,下肢運動功能訓練、平衡功能訓練、步態(tài)訓練等均是重要的內容,因此在恢復肢體功能時,需從上述三個方面著手。懸吊運動被廣泛地應用于康復訓練過程中,原因是核心肌群力量訓練可有效改善肌肉控制能力[2]。本研究選擇醫(yī)院治療的104 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分組后應用不同訓練措施,評估懸吊訓練對于患者平衡功能與步態(tài)的影響,具體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104 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選用隨機綜合平衡法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各52 例。參照組男29 例,女23 例;年齡最小49 歲,最大80 歲,平均年齡(64.57±5.15)歲。研究組男30 例,女22 例;年齡最小51 歲,最大78 歲,平均年齡(64.56±4.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入院后給予患者降壓、抗炎、脫水等處理,康復訓練以Bobath技術訓練為主,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交替變化體位,指導開展關節(jié)被動及主動訓練、軀體活動,逐步進行坐位平衡、跪位訓練、步行訓練等。
研究組患者實施懸吊運動:①核心肌群訓練。對于腹肌實施訓練時,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應用彈力帶和懸吊寬帶分別固定患者的頭部、肩部與骨盆,懸吊點分別是頭枕部、肩胛骨、骶骨。將患者懸吊離開床面后指導下肢屈髖屈膝,為90°,叮囑患者雙手緊抓懸吊帶,雙上肢保持穩(wěn)定,指導患者將大腿盡量地靠近胸廓進行胸部運動,保證呼吸與脊柱平穩(wěn),在大腿靠近胸廓的最近部位時,維持3 s 后恢復原位置。對于腰背肌進行訓練時,指導患者采取俯臥位,應用彈力繩和懸吊帶分別固定患者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胸部,懸吊點分別是膝關節(jié)、股骨大轉子、胸骨柄。將患者懸吊離開床面后在治療師的輔助下進行訓練,指導患者雙手抱頭,雙手置于頭部后方,叮囑進行抬頭訓練,實施燕飛運動[3]。抬起頭部至最高點后,維持3 s,20 個/組,2 組/次,組間可休息1 min。②下肢分離運動訓練。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分別固定頭部、軀干、骨盆,將患者懸吊離開床面后,通過治療師輔助進行訓練。訓練的內容主要是屈髖、伸膝、外展等抗阻訓練,訓練時保持呼吸、脊柱穩(wěn)定。20 個/組,2 組/次,組間可休息1 min[4]。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訓練效果:依據參考文獻[3]中相關內容評估患者平衡功能與步態(tài)情況訓練效果,主要內容是無效、有效和顯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步態(tài)情況:應用SMART-D 型步態(tài)系統(tǒng)對于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步態(tài)情況進行分析,主要是步速、步頻、跨步長。③平衡功能:應用BBS 對于患者訓練前后的平衡功能進行分析,內容涵蓋無支撐、轉移、轉身等,評分與平衡功能呈正相關。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訓練效果比較 研究組訓練總有效率為94.23%,高于參照組的80.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訓練效果比較[n(%)]
2.2兩組訓練前后的步態(tài)情況比較 訓練前,兩組步速、步頻、跨步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研究組步速、步頻、跨步長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訓練前后的步態(tài)情況比較()
表3 兩組訓練前后的步態(tài)情況比較()
注:與參照組訓練后比較,aP<0.05
2.3兩組訓練前后的BBS 評分比較 訓練前,兩組BB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研究組的BBS 評分為(38.26±2.36)分,高于參照組的(36.62±2.5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訓練前后的BB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訓練前后的BB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參照組訓練后比較,aP<0.05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發(fā)生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此類疾病的臨床發(fā)生率不斷提高,已經是造成我國中老年人殘疾、死亡的重要原因。腦梗死是因為局部腦組織供血發(fā)生障礙后造成局部腦組織缺氧、缺血性壞死,進而引起神經功能缺損、感覺障礙等情況[5]。臨床資料顯示,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致殘率以及死亡率,后遺癥發(fā)生率達到了75%,偏癱為常見并發(fā)癥,可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降低生活質量。腦梗死偏癱可造成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極易出現平衡失調,因而康復中需要注意提高平衡功能[6]。
腦梗死偏癱的發(fā)生原因是高位神經喪失了對于低位神經的支配功能,肌肉發(fā)生緊張,平衡反射減弱,肌群間協(xié)調能力降低[7]。對于該疾病的常規(guī)康復訓練,難以有效地實現康復訓練效果,改善患者平衡能力與步態(tài)情況并不理想[8,9]。懸吊訓練屬于新興康復療法,主要是通過懸吊裝置對于神經肌肉產生刺激,提高肌肉力量,通過本體感覺輸入技術,實施主動與被動訓練,可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與患者自身耐受力,可加強核心力量,促進穩(wěn)定性提升[10]。懸吊訓練通過懸吊不穩(wěn)定支撐面實施運動,機體能夠募集更多深層肌肉與非隨意性肌群,神經系統(tǒng)對于肌肉的支配更為理想,可有效恢復本體感覺,進而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11]。此外,在懸吊運動的過程中,可對不恰當的運動進行限制,避免異常運動模式強化,可重新建立神經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高能力,促進步態(tài)恢復正常,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2]。
綜上所述,腦梗死的臨床發(fā)生率較高,偏癱為患者常見后遺癥,針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開展康復訓練,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實施懸吊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平衡能力,進而改善步態(tài)情況,對減輕疾病損害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