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瑞
(山東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山東 濟南250100)
唐代很多詩歌涉及物質(zhì)饋贈,如李白《酬張司馬贈墨》、杜甫《園人送瓜》、韓愈《鄭群贈簟》、白居易《以鏡贈別》等。這些詩不僅描寫了唐代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處處閃耀著溫暖的人情,而且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與交游情況。唐詩中出現(xiàn)的饋贈之物有很多種類,包括日用器物、茶酒食品、文房四寶、花卉、藥物等,但其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杖”。檢索《全唐詩》,以贈杖或感謝別人贈杖為題材的詩歌有三十余首,數(shù)量最多。唐代文人的饋贈佳品是“杖”,實在令人詫異也耐人尋味。唐詩中數(shù)量頗為可觀的“贈杖”詩,目前還未引起學(xué)者們廣泛關(guān)注。筆者以三十余首唐代“贈杖詩”為主要研究對象,討論唐詩對“贈杖”的文學(xué)書寫,并結(jié)合“杖”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寓意,探討唐代贈杖詩反映出的對衰老的吟味、對閑適之情的抒發(fā)以及仙佛釋道的書寫等主題。
杖,這個似乎不太適合入詩的意象,其實很早就進入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以杖為題的詩詞以及杖賦、杖銘等文學(xué)作品舉不勝舉?!豆沤駡D書集成·杖部》收錄有關(guān)杖的詩賦、記事、雜錄將近二萬字,也僅是擇其要而已,遠非全部。根據(jù)“搜韻網(wǎng)”檢索,中國古代以“杖”為主題的詩歌(包含詩、詞、曲、偈、頌等)有757首。若統(tǒng)計詩句中有“杖”字的詩歌,則有16706首,足見以杖為題的文學(xué)作品數(shù)量之多。
中國歷史與文學(xué)作品中拄杖的人物形象,可以排成浩浩蕩蕩的隊列,這其中有我們熟悉的《論語》中的荷蓧丈人、負手曳杖的孔子、 杖頭掛錢的阮修、負杖肆游的陶淵明、竹杖芒鞋的蘇軾,等等。排在這個隊列最前面的,大概要數(shù)傳說中的夸父?!渡胶=?jīng)》:“夸父與日競走,渴飲,河渭不足,北走大澤。未至,道死。棄其杖。化為鄧林。”[1]這個打頭的人不是垂垂老者,而是頂天立地、與日逐走的偉丈夫,他手中的杖也不尋常,隨手一擲就幻化成了無邊的桃林??墒强涓钢仍诤笫赖奈膶W(xué)作品中并沒有太多回響,引起更多回響的是文人之杖、賢者之杖,比如原憲的藜杖。原憲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一生安貧樂道?!肚f子》說原憲身居陋室,子貢肥馬輕裘來見他,而原憲穿得破破爛爛,“杖藜而應(yīng)門”。拄著藜杖的賢者形象深深打動了后世文人的心靈,“藜杖”也成為常見的詩歌意象,《全唐詩》中出現(xiàn)“杖藜”或“藜杖”有近百處,僅杜甫就有二十首詩寫到“藜杖”。
唐代之前已有多首詠杖的詩歌?,F(xiàn)存最早以“杖”為題的詩歌是傳為孔子所作的《曳杖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盵2]119據(jù)《禮記·檀弓上》,此詩作于孔子去世之前七日。夜里孔子做了一個不祥的夢,預(yù)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夢醒后的清晨,孔子“負手曳杖,消搖于門”,唱了這樣一首《曳杖歌》,以泰山的傾頹和梁木的毀壞比喻哲人之將死。此處值得注意的是“負手曳杖”一詞,“曳杖”即拖著拐杖。有杖卻未扶拄,而是背著手拖在身后,再加上“消搖于門”一詞,似乎身體還康健??鬃哟藭r作歌預(yù)言自己的將死,并于七日后應(yīng)驗,無怪乎東漢鄭玄對《曳杖歌》的注解是“明圣人知命”[3]。
三國魏晉時期的曹操、阮籍、嵇康、郭璞等人都在詩中寫到過“杖”,而這一時期與“杖”最有緣的詩人是東晉陶淵明。陶淵明的詩中屢現(xiàn)“杖”字。如《和劉柴桑》“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4]67;《與殷晉安別》“負杖肆游從,淹留忘宵晨”[4]74;《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fù)返”[4]90;《歸去來兮辭》曰“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197;等等。另外,陶詩中還有與“杖”同義的“策”與“扶老”,如《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一首》中的“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4]83,《歸去來兮辭》中的“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4]197。有學(xué)者專門研究歷代陶淵明的畫像,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宋元以后的陶淵明畫像都是“持杖行走”的形象,無一例外都手持拄杖[5]。可見,在后世文人心目中,陶淵明的形象是與“杖”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除詩歌外,唐前還有多篇杖銘、杖頌和杖賦。如劉向《杖銘》曰:“歷危乘險,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彊,有杖不任,顛跌誰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杖必取便,不必用味,士必任賢,何必取貴?!盵6]說杖有扶人之德,并進一步以杖比喻賢人,以杖的選擇比喻人才的選擇。除此之外,西晉張華、傅咸、張翰等也都作有杖銘。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出現(xiàn)了兩首“贈杖詩”,分別是到溉的《餉任新安班竹杖因贈詩》和任昉的《答到建安餉杖詩》。二詩為一贈一答,到溉贈任昉一枝斑竹杖并賦詩一首,任昉收到斑竹杖后作詩以答謝,開啟了唐代贈杖詩之先河。
杖有扶老之義,《禮記·王制》載:“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盵2]208周代還有向長者贈送拐杖以示尊老的制度, 《禮記·曲禮》曰:“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賜之幾杖。”[2]100可見“杖”意象始終與衰老分不開,因此對衰老的吟味是唐代贈杖詩最常見的主題。例如,齊己的《謝人惠拄杖》曰:“何處云根采得來,黑龍狂欲作風(fēng)雷。知師念我形骸老,教把經(jīng)行拄綠苔?!逼洹吨x道友拄杖》也提道:“持來未入塵埃路,乞與應(yīng)憐老病年。” 張籍的《酬藤杖》曰:“病里出門行步遲,喜君相贈古藤枝。倚來自覺身生力,每向傍人說得時?!盵7]
再以杜甫的《桃竹杖引贈章留后》為例,其詩曰:
江心蟠石生桃竹,
蒼波噴浸尺度足。
斬根削皮如紫玉,
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開一束,
滿堂賓客皆嘆息。
憐我老病贈兩莖,
出入爪甲鏗有聲。
老夫復(fù)欲東南征,
乘濤鼓枼白帝城。
路幽必為鬼神奪,
拔劍或與蛟龍爭。
重為告曰:杖兮杖兮,
爾之生也甚正直,
慎勿見水踴躍學(xué)變化為龍。
使我不得爾之扶持,
滅跡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風(fēng)塵澒洞兮豺虎咬人,
忽失雙杖兮吾將曷從?[7]
這首詩是杜詩名篇,鐘惺的《唐詩歸》評曰:“調(diào)奇,法奇,語奇?!薄罢铝艉蟆敝歌髦荽淌氛乱蚚8]。此詩寫章彝在聚會時以桃竹杖遍贈賓客,珍貴的桃竹杖令滿堂賓客驚嘆。全詩想象瑰奇,以“江妃水仙惜不得”“鬼神奪”“蛟龍爭”極寫桃竹杖之貴重。此詩作于763年,杜甫時年51歲,其實并不年邁,詩中卻寫“憐我老病贈兩莖”。杜甫一生顛沛流離,“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可見他健康狀況不佳,因而對衰老格外敏感。安史之亂時杜甫43歲,此后的詩作中就常常感嘆衰老,自稱“老翁”“老夫”“野老”。如756年即安史之亂的次年,44歲的杜甫作《對雪》曰:“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8]69;757年杜甫45歲,逃出長安輾轉(zhuǎn)到達鳳翔,作《喜達行在所三首》曰:“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8]75;758年,46歲的杜甫被貶華州,出長安金光門,作《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問(一作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一首,曰:“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盵8]96正值壯年,杜甫在詩中卻已連連感嘆衰老,足見作者對早衰的敏感[9]。相應(yīng)的,杜甫詩中的“杖”也特別多,杜詩中共有“杖”字69處。以《南楚》詩句“杖藜妨躍馬,不是故離群”[8]112為例,寫春夏之交南楚風(fēng)光旖旎,詩人卻不愿與友人一同玩賞,唯恐拄著藜杖、年邁的自己妨礙年輕人縱馬的歡暢。
對衰老的咀嚼和吟味,也是大歷詩歌的特色。蔣寅的《大歷詩風(fēng)》說“戰(zhàn)亂的流離之苦過早地消磨了詩人的青春朝氣”,三十多歲的盧綸就自稱“衰鬢”,“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guān)”(《長安春望》),戴叔倫才三十二三歲就覺得自己開始衰老,對一切都感到空虛無聊,“流年不盡人自老,外事無端心已空”[10]。對衰老的吟味也表現(xiàn)在大歷詩人的贈杖詩中。盧綸的《和徐法曹贈崔洛陽斑竹杖以詩見答》寫道:“玉幹一尋馀,苔花錦不如。勁堪和醉倚,輕好向空書。采拂稽山曲,因依釋氏居。方辰將獨步,豈與此君疏!”[7]作者與竹杖可謂形影不離,獨步時扶拄,酒醉時倚靠,詩興大發(fā)時以杖為筆向空而書。
“杖”意象雖常與老病相聯(lián)系,但唐代贈杖詩也并非一味嘆老嗟病。吟詠閑適之情反而是唐代贈杖詩中出現(xiàn)更多的主題。許慎的《說文解字》曰:“杖,持也。所以扶持而防傾跌者也。”[11]寬敞的廟堂之上,京城的通衢大道,用不著扶杖;山野林間,鄉(xiāng)村的小路,崎嶇不平,逼仄難行,才需要借助杖的扶持之力,這是杖的現(xiàn)實功用。在文學(xué)作品中,杖也因此獲得了與山野、林泉、鄉(xiāng)間相聯(lián)系的品質(zhì)。詩人拄一根竹杖或藤杖,徜徉在山野林泉,是一種與廟堂相對的姿態(tài),一枝竹杖是詩人借以表達閑適之情的道具。唐代贈杖詩往往以“贈杖”表達對朋友閑適生活的贊許,而答謝別人贈杖的詩往往表達自己的歸隱之志。如張籍的《答僧拄杖》曰:“靈藤為拄杖,白凈色如銀。得自高僧手,將扶病客身。春游不騎馬,夜會亦呈人。持此歸山去,深宜戴角巾?!盵7]“角巾”是隱士的裝束。此詩末句言“持此歸山去,深宜戴角巾”,正是表達了作者的歸隱之志。又如李嘉佑的《裴侍御見贈斑竹杖》曰:“騷人夸竹杖,贈我意何深!萬點湘妃淚,三年賈誼心。愿持終白首,誰道貴黃金?他日歸愚谷,偏宜綠綺琴。”[7]詩人收到朋友贈送的斑竹杖,非常珍惜,愿持此杖歸隱愚谷?!坝薰取痹谔圃娭写鸽[逸之地,諸如“不意棲愚谷,無階奉詔書”(張九齡《初發(fā)道中贈王司馬兼寄諸公》),“知老何山是,思歸愚谷中”(姚合《書懷寄友人》)等。
“杖”又往往與“游”相聯(lián)系。詩人攜一根拄杖,可步月,可尋春,可“探龍穴”,可“入白云”,閑踏黃葉,留痕青苔,徘徊澤畔,踟躕泉邊。唐代贈杖詩也往往寫到或現(xiàn)實或想象的攜杖漫游。如齊己的《謝道友拄杖》曰:“攲影夜歸青石澗,卓痕秋過綠苔錢。他時攜上嵩峰頂,把倚長松看洛川?!盵7]“夜歸青石澗”和“秋過綠苔錢”是詩人的日常生活,而“攜上嵩峰頂”和“把倚長松看洛川”則是來日的計劃。謝邈的《謝僧寄拄杖》寫道:“窗外冷敲檐凍折,溪邊閑點戲魚沉。他年必藉相攜力,蹇步猶能返故林?!盵7]此詩寫得生動活潑,敲打屋檐下的冰凌和點擊溪水中的游魚,是作者給杖增添的兩個有趣的功用。而“他年必藉相攜力,蹇步猶能返故林”則是因別人贈杖而生發(fā)的歸隱故園的愿望。又如白居易的《紅藤杖》曰:“南詔紅藤杖,西江白首人。時時攜步月,處處把尋春?!盵7]高駢的《筇竹杖寄僧》曰:“堅輕筇竹杖,一枝有九節(jié)。寄與沃洲人,閑步青山月?!饼R己的《謝人惠梓栗拄杖》曰:“仙掌峰前得,何當(dāng)此見遺?百年衰朽骨,六尺歲寒姿。雪外兼松憑,泉邊待月攲。他時出山去,猶謝見相隨。”[7]在上述詩句中都有詩人們攜杖漫游的身影,寄托了他們對閑適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仙佛釋道是杖文化的另一個側(cè)面。沈金浩認(rèn)為,老年人拄的拐杖經(jīng)由長壽的含義而與神仙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也就發(fā)生了許多仙人與杖之間的故事[12]。比如費長房拐杖化龍的故事。據(jù)《后漢書·方士列傳》載,費長房學(xué)道既成,師傅給他一根拐杖,騎上拐杖須臾就回到家中,將拐杖投入葛陂中就化為一條龍?!皵S杖成龍”也成為詩歌中經(jīng)常用到的典故。前引杜甫《桃竹杖引贈章留后》曰:“杖兮杖兮,爾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見水踴躍學(xué)變化為龍,使我不得爾之扶持,滅跡于君山湖上之青峰?!闭怯昧诉@一典故。
佛家與杖淵源更深。錫杖是佛家一種標(biāo)志性的法器,佛經(jīng)中說釋迦牟尼佛曾告訴眾比丘都應(yīng)受持錫杖。另外,僧人外出云游時也常拄拐杖,與一般人所用的拐杖并無不同[13]。唐代贈杖詩多半與僧人有關(guān),或感謝僧人贈杖,或作者自己就是僧人。唐代創(chuàng)作贈杖詩最多的詩人齊己本就是僧人,他寫有五首贈杖詩:《謝人惠紫栗拄杖》《謝道友拄杖》《梓栗杖送人》和《謝人惠拄杖》二首。其中,既有贈別人以杖的,也有感謝別人贈杖的。同是僧人的還有皎然和貫休,他們也寫作過贈杖詩,而留有一首贈杖詩的賈島早年也曾為僧。貫休的《寄拄杖上王使君》曰:“拄杖鄰僧與,殊常不可名。一條黳玉重,百兩紫金輕。有乳盤春力,無心合道情。惟宜高處著,將寄謝宣城?!盵7]“有乳盤春力”之“乳”,指杖上自然形成的結(jié)節(jié)凸起。這些盤曲的瘤節(jié)是天然的裝飾,符合中國古代重樸拙的審美思想?!坝腥楸P春力”指樸拙的瘤節(jié)蘊含春天催發(fā)萬物之力,與此相對仗的“無心合道情”是指杖的“中空”(無心),正合乎佛法的空性觀。此外,皎然的《采實心竹杖寄贈李萼侍御》、曹松的《答匡山僧贈楖栗杖》、高駢的《筇竹杖寄僧》、謝邈的《謝僧寄拄杖》、姚合的《謝韜光上人贈百齡藤杖》、張祜的《答僧贈柱杖》、張籍的《答僧拄杖》等,內(nèi)容都與僧人有關(guān)。誠如姚合在《謝韜光上人贈百齡藤杖》中所寫:“閑來杖此向何處?過水緣山只訪僧?!?/p>
杖作為實用工具,本身并非貴重之物,但是作為饋贈的禮物,卻成為文人品鑒和賞玩的對象。
贈杖詩往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杖的神奇產(chǎn)地,或是高山之巔,或是峭壁深處,或是江心石上,或是瀑布泉邊。如前引杜甫的《桃竹杖引贈章留后》描述桃竹的生長地:“江心蟠石生桃竹,蒼波噴浸尺度足。斬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盵8]桃竹生在江心的磐石上,每日被江水的波浪沖刷浸潤,生得如紫玉一般,一朝被砍伐作竹杖,江妃水仙都舍不得。又如李頻的《賦得長城斑竹杖》寫道:“秦興版筑時,剪伐不知誰。異代余根在,幽人得手持。細看生古意,閑倚動邊思。莫作鳩形并,空將鶴發(fā)期?!盵7]此杖產(chǎn)地更為神奇,竟然是秦始皇修建長城時留下的余根。陸龜蒙的《華頂杖》曰:“萬古陰崖雪,靈根不為枯。”[7]說竹杖產(chǎn)自高山頂萬年不化的雪中。曹松的《答匡山僧贈楖栗杖》曰:“栗杖出匡頂,百中無一枝。雖因野僧得,猶畏岳神知?!盵7]此詩“猶畏岳神知”與杜甫“江妃水仙惜不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山神水仙的不舍,襯托拄杖材質(zhì)的珍貴。再如齊己的《謝人惠拄杖》寫道:“何處云根采得來,黑龍狂欲作風(fēng)雷。”[7]其《題舊拄杖》又曰:“親采匡廬瀑布西,層崖懸壁更安梯。”[7]謝邈的《謝僧寄拄杖》曰:“峭壁猿啼采處深,一枝奇異出孤岑?!盵7]這些詩歌都重點描寫了杖的神奇產(chǎn)地。
唐代的杖有幾個著名的產(chǎn)地,一是南詔,一是邛州,一是靈壽。南詔產(chǎn)紅藤杖。白居易有兩首《紅藤杖》詩,其一曰:“南詔紅藤杖,西江白首人。時時攜步月,處處把尋春。勁健孤莖直,疏圓六節(jié)勻。火山生處遠,瀘水洗來新。粗細才盈手,高低僅過身。天邊望鄉(xiāng)客,何日拄歸秦?”[7]裴夷直的《南詔朱藤杖》曰:“六節(jié)南藤色似朱,拄行階砌勝人扶。會須將入深山去,倚看云泉作老夫?!盵7]韓愈也作有《赤藤杖歌》,都點明了杖的產(chǎn)地及材質(zhì)。
邛州位于成都,產(chǎn)邛竹杖,也可寫作“筇竹杖”。筇竹質(zhì)地堅硬卻很輕便,有九節(jié),外形美觀,很適合做拄杖。齊己的《謝人寄拄杖》曰:“邛州靈境產(chǎn)修篁,九節(jié)材應(yīng)表九陽。”[7]高駢的《筇竹杖寄僧》曰:“堅輕筇竹杖,一枝有九節(jié)。寄與沃洲人,閑步青山月?!盵7]《史記》對筇竹杖卻有不同的記載,其記載筇竹杖原產(chǎn)自西域的大夏國?!妒酚洝ご笸饌鳌份d,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14],是否為同一種已無法考證。李商隱的《贈宗魯筇竹杖》寫道:“大夏資輕策,全溪贈所思?!盵7]即用《史記》大夏國產(chǎn)筇竹杖的典故。
靈壽縣在河北省太行山以東,以產(chǎn)靈壽木而得名。又一說靈壽木產(chǎn)自西域[15]?!稘h書·孔光傳》載曰:“賜太師靈壽杖?!鳖亷煿抛ⅲ骸澳舅浦?,有枝節(jié),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治也。”[16]可見,靈壽木雖是木質(zhì)卻類似竹子,細而直,且有節(jié),適合做拄杖。漢末王粲作有《靈壽杖頌》,其文曰:“茲杖靈木,以介眉壽。奇干貞正,不待矯輮。據(jù)貞斯直,植之爰茂?!盵17]王維的《慕容承攜素饌見過》寫道:“靈壽君王賜,彫胡弟子炊。”[7]即用《漢書·孔光傳》的典故。柳宗元作《植靈壽木》以形容靈壽木曰:“柔條乍反植,勁節(jié)常對生?!薄把孀阃?,稍覺步武輕?!盵7]
除紅藤杖、筇竹杖、靈壽杖外,斑竹也是制作杖的常見材質(zhì)。斑竹又稱湘妃竹,晉張華的《博物志》卷八記載:“堯之二女, 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盵18]湘妃的凄美故事使斑竹杖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如賈島的《贈梁浦秀才斑竹拄杖》曰:“揀得林中最細枝,結(jié)根石上長身遲。莫嫌滴瀝紅斑少,恰似湘妃淚盡時?!盵7]又如李嘉祐的《裴侍御見贈斑竹杖》曰:“騷人夸竹杖,贈我意何深!萬點湘妃淚,三年賈誼心。愿持終白首,誰道貴黃金?他日歸愚谷,偏宜綠綺琴?!盵7]將“湘妃淚”與“賈誼心”對舉,賦予斑竹杖更豐富的意涵。
杖雖非貴重之物,但贈杖詩卻往往以金、玉、瑯玕、玳瑁等珍寶比喻其珍貴價值。貫休的《寄拄杖上王使君》寫道:“一條黳玉重,百兩紫金輕。”[7]“黳玉”意為黑色的玉,將杖比喻為“黳玉”,又說其價值重過百兩紫金。劉禹錫的《吳興敬郎中見惠斑竹杖兼示一絕聊以謝之》曰:“一莖炯炯瑯玕色,數(shù)節(jié)重重玳瑁文。”[7]則以珠玉珍寶比喻杖的珍貴材質(zhì)。
唐代贈杖詩??滟澱鹊纳衿娈a(chǎn)地和珍貴材質(zhì),卻很少寫到杖上的裝飾,這與魏晉南朝的杖頌、杖賦形成鮮明的對比。先唐杖頌杖賦對杖上的裝飾有很多描繪,如張翰的《杖賦》曰:“假飾存乎首尾,瑩牙為其眉額,朗金為其觜距?!盵19]又如崔骃的《杖頌》所頌之杖“飾以犀角”。庾信的《竹杖賦》假設(shè)桓溫與楚丘先生的問答,提到杖有“銅環(huán)靈壽,銀角桃枝”的點綴,還有“杖端刻鳥,角首圖麟”的裝飾。而唐代三十余首贈杖詩,沒有一首描繪杖上的裝飾。白居易的《紅藤杖》描寫其外形只說:“勁健孤莖直,疏圓六節(jié)勻。”[7]皎然的《采實心竹杖寄贈李萼侍御》更直言:“實心去內(nèi)矯,全節(jié)無外飾?!盵7]這大概是因為唐代文人作為禮物的竹杖或藤杖,本身就是比較樸素的,沒有銅環(huán)、犀角、刻鳥、圖麟的裝飾。雖然贈杖詩對杖的產(chǎn)地可以想象虛構(gòu),對杖的材質(zhì)可以極口夸贊,但是對其裝飾卻只能實寫,畢竟不能給毫無裝飾的竹杖藤杖虛構(gòu)出一個雕刻精美的龍頭。
以杖作為禮物贈送給別人,在當(dāng)代文化中是難以想象的。杖隱喻著年老、衰弱、行動不便,這是當(dāng)代文化無法坦然接受的。而在唐代,根據(jù)唐詩中反映的情況來看,杖是唐代文人之間最常見的饋贈禮物。贈杖詩的主題不僅是嘆老嗟病,而且還可以抒發(fā)閑適之情。攜一根竹杖徜徉在山野林泉,悠哉游哉,表達的是一種與廟堂相對的姿態(tài),更寄托了作者對美好閑適的生活向往以及對高潔志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