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貴
《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成名作。從這本著作的副標題可以看出,米德是在文化比較的視域內考察分析薩摩亞人成年過程中的心理。青春期是人邁向成年的必經時期,處于不同文化視域的青春期是否會有顯著的差異性,是否都會有青春期叛逆現(xiàn)象的存在,是米德較為關注的地方。如果青春期叛逆是一種純粹的生理現(xiàn)象,由疾風驟雨般的生理變化所引起,那么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應該存在。如果青春期叛逆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那么存在于西方文化的青春期叛逆在薩摩亞文化中就有可能不存在。薩摩亞文化中如果不存在青春期叛逆,恰恰能說明青春期叛逆不是純粹的生理現(xiàn)象,而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青春期叛逆,是什么因素引發(fā)的?對這些因素的審視給青春期教育帶來什么啟發(fā)值得探討。
米德所討論的青春期叛逆是在霍爾關于“青春期”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種青春期叛逆的特點表現(xiàn)為孩子具有對權威的反叛性格,他們常面臨內心的沖突,以及日常生活引發(fā)的緊張和壓力?;魻栒J為,青春期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調適時期,孩子的這些心理變化是由生理因素所引發(fā)?!斑@種心理學的青春期理論試圖申明這樣一個主題:即遺傳決定的生理因素引起了人的特定心理反應。”[1]在當時,對于青春期叛逆的解釋,弗洛伊德的理論也廣為大家接受。弗洛伊德從人的本能出發(fā)解釋人的全部社會行為,否認了人的本質具有的社會性,認為人類具有“本能的性的內驅力和被壓抑的傾向”[2]。根據(jù)霍爾和弗洛伊德的理論,青春期叛逆的原因可歸結于人的生理因素。那么,青春期叛逆純粹是生理因素使然,還是文化因素促成,引發(fā)了米德的思考。
青春期叛逆是青少年發(fā)展時期出現(xiàn)的人格變化。米德開展薩摩亞文化研究的指導老師博厄斯認為人格存在文化塑型的問題。人格的心理特征會隨著社會文化條件的變化而改變。這意味著不同社會文化條件的人格將有所不同。民族文化塑造的民族性存在差異性而不是優(yōu)異性。沿著博厄斯的理論,米德認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社會環(huán)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以往我們習慣上認為屬于我們人性中固定成分的行為的諸多層面,現(xiàn)在一個接一個被發(fā)現(xiàn)只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可能的結果”[3]27。不同文化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塑造的青春期人格將有所不同,有的民族文化的青春期具有叛逆性,有的則沒有。
米德得出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青春期叛逆的研究結論,她的研究對象是薩摩亞島上的50名姑娘,描述分析這些姑娘處于青春期的生活,采用民族志敘述方式進行研究。她從三個層面進行研究,第一個層面是研究了“薩摩亞人的習俗、教育兒童的方式、社區(qū)對兒童的要求以及對性和人格的態(tài)度”[3]130;第二個層面是研究了薩摩亞姑娘的經歷、個性、沖突與調適;第三個層面是研究了西方文明與薩摩亞文明比較下的選擇教育觀。為了描述解釋薩摩亞人青春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變化,米德考察了青春期薩摩亞姑娘們生活的親屬關系、同伴關系、兩性關系和特殊類型的越軌關系。薩摩亞姑娘們的同伴關系來源于同齡群體、社區(qū)和兩性關系。薩摩亞文化中的同齡群體的同伴關系具有明顯的內群體性。同伴關系的內群體性表現(xiàn)在結伴的多數(shù)是毗鄰關系和親屬關系,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幫派”特征。可以說,米德更多是從關系中的青春期考察分析薩摩亞姑娘們的叛逆性。每種關系的互動主體都是存在于特定文化中的人,每種關系都是在文化關系的框架內進行。米德圍繞釋放壓力還是增加壓抑來考察上述關系,試圖通過描述分析薩摩亞人的親屬關系、同伴關系、兩性關系并未給姑娘們帶來壓力,從而證明他們沒有出現(xiàn)西方文明青春期的反叛、壓力和沖突之類的特性。也就是說,米德是從關系視角來尋找分析薩摩亞人青春期叛逆的文化因素。
西方文明以家庭作為基本單位,而家庭是以雙親和子女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薩摩亞人的村莊以“戶”為單位,這種“戶”由多源的關系構成,有血緣關系、姻緣關系、收養(yǎng)關系或者與稱為瑪泰的頭人或者他的妻子的關系。多源關系的存在讓處于青春期的薩摩亞姑娘們處于松散而又受到眾多保護的狀態(tài)。一戶的親屬成員較多,薩摩亞姑娘自然處于這些親屬的注視之下,然而這些親屬也是姑娘們的保護者。薩摩亞地區(qū)實行血親庇護制度,如果戶中的哪位親屬讓姑娘們覺得壓抑難受的話,她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搬到其他能讓她感到滿意的親屬家去。這種制度讓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不同的戶中。長期改變生活的居住場所,可以減輕來自親屬的約束,降低依賴感。[3]59親屬角色在薩摩亞人看來,“可以對他提一系列的要求,賦予他各種責任”[3]61。薩摩亞人將仁慈的品格看得很重,如果拒絕要承擔的責任,就會被人認為是喪失德性,缺乏人情。薩摩亞人的松散親屬關系,讓處于青春期的姑娘們避免長期受制于父母的管制。當姑娘們覺得親屬給自己帶來了壓抑就可以選擇改變住所,到別的能讓她滿意的戶中居住。這與西方文明相較,西方文明中的家庭生活讓孩子們難以隨心所欲地改變住所,跳出被局限的家庭場域。而且,薩摩亞姑娘可以向眾多親屬提出幫助的請求,親屬們要承擔幫助姑娘們的責任,否則就會被人視為喪失德性。多源的關系是多向度的保護,人處于這種多向度保護之中,既可以自由選擇居住的地方,也可以得到眾人的保護。
米德認為,薩摩亞人將舞蹈視為一種教育手段,對姑娘們的社會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這種重要意義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沖淡了消極情緒和降低了對羞怯的敏感性。舞蹈并非僅僅是作為特定場合表演的儀式活動,而是姑娘們盡情享受、盡情飛舞的社交性娛樂活動。這種輕松愉悅的活動讓姑娘們暫時不再處于被支配地位,不再處于被動接受的姿態(tài),而是可以選擇站在舞臺的中央,沒有了論資排輩,只有盡情地歡跳。舞蹈對降低姑娘們羞怯的敏感性也具有特定的意義?!斑@種在早年生活中適應公眾目光所產生的積極效果,以及由此而來的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在小伙子身上表現(xiàn)得比在姑娘身上更為明顯?!保?]120舞蹈的教育性作用說明:薩摩亞青春期的姑娘們并非沒有被支配,并非不會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并非沒有羞怯的敏感性。但是,社交性舞蹈的存在讓處于不同等級階層的人能夠在同一個舞臺盡情地歡舞,能適應公眾的眼光盡情地表達自己。舞蹈的存在釋放了長期被支配、壓制的心理。
人際交往關系的態(tài)度往往影響著人際關系的樣式。嚴肅較真的交往態(tài)度,讓人往往感覺到一種壓迫感。在西方文明中,很多青春期問題的產生正是源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民主型、專制型還是放養(yǎng)型,影響了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質量。謬素態(tài)度是指薩摩亞人“習慣于接受一種完全模棱兩可的回答”[3]124。米德指出:“只要我們想想他們生活中不受他人干擾的成分是多么微乎其微,就可以明察這種態(tài)度對個人的保護作用究竟能有多大”[3]125。戶中的多源親屬的存在讓每個人都處于眾多他人的注視和要求之下,每個人的價值取向都有可能不同。如果薩摩亞人沒有這種中庸的方式,那么將難以應對來自不同人的要求。這種無可無不可的中庸態(tài)度讓處于青春期的姑娘們不會輕易與他人發(fā)生沖突。西方文明是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文化,個體在面臨多元選擇的文化時,由于價值觀之間的內在沖突,容易讓個體處于內心價值沖突的境地。薩摩亞文化的人卻因為有這種謬素的態(tài)度,即使價值觀間相互沖突,即使兩個人的意見相左,也不至于會引起內心的沖突和外在的人際關系沖突。因此,米德是從謬素的人格態(tài)度的視角出發(fā),解釋了薩摩亞文化的青春期較少沖突的原因,以及西方文化的青春期存在較多沖突的來源?!坝捎谒_摩亞人能夠以一種隨和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由于他們對任何沖突、任何過于強烈的情境都能順利地回避,這就使薩摩亞文明不僅與美國文明,而且與絕大多數(shù)原始文明形成了鮮明 的 對 照?!保?]184除 了 人 格 態(tài) 度 方 面 的 原 因,“在個人與社區(qū)之間,并不存在任何重要的、習以成俗的關系,這也許是薩摩亞人很少發(fā)生沖突的最重要的原因”[3]152。薩摩亞文化是一種相對比較寬容的文化,還表現(xiàn)在對越軌者“離經叛道”的行為,也就是不為薩摩亞當?shù)匚幕试S的行為都能得到當?shù)貍鹘淌克⒌慕逃龣C構的鼓勵。
按照教育的發(fā)展階段論,青春期前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完成。家庭教育奠定了學校教育的認知基礎和情感基礎。青春期的叛逆根源是家庭環(huán)境,父母關系質量直接影響了孩子對社會關系的感知和認知。父母的教育方式民主開放,孩子就會在愛的自由中展開對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探索。父母用愛與責任引導孩子建構自我,孩子則會在經驗的世界中擁有愛與責任。反之,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專斷自閉,則孩子將會在專斷的世界中重塑父母的意見,直到長大后成了你。父母在專斷的意見中引導孩子容易讓孩子處于較為狹窄的世界中。父母只有在真理的世界中引導孩子認識開放的世界,感受世界的開放性,感受多元價值的并存,才會使孩子在多樣性的開放世界中,汲取自我成長的有利因素,避免以父母的認知為自我的認知,以父母的意見為自我的意見,而是以自我的審視所尋得的意見作為自我成長的見解。薩摩亞人的血親庇護制度和親屬的責任意識,給我們教育的啟發(fā)是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一方要扮演關懷維護的角色。當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一方要責備的時候,另一方要充當關懷安撫的角色。當孩子真誠地提出了成長的請求,父母應該認真給予考慮。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滿足青春期孩子的發(fā)展訴求。與之相背離的現(xiàn)實是,有的父母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交替式責罵孩子,對孩子的正當訴求置若罔聞。久而久之,父母的角色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成了一名管制者,給孩子帶來的更多是壓迫感。
舞蹈在薩摩亞人的文化中更多象征了人與人之間的娛樂性交際。人處在正規(guī)性的制度文化和非正規(guī)性的娛樂文化之中。正規(guī)性的制度文化讓人按照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進行社會交際,更多時候完成的是學習與工作的事務。非正規(guī)性的娛樂文化更多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正規(guī)性的制度文化象征著人的理性文化,一切行為與規(guī)則都在理性的指引下進行。人在理性的制度文化中工作與生活,遵循一定的規(guī)定和流程進行。但是,有時過于工具性的制度理性文化像鐵籠一樣罩著人們,人們只能在鐵籠中按部就班地生活。西方文明的青春期孩子正是處于正規(guī)的學校制度文化中學習,嚴格遵循學校的管理規(guī)定,尤其是要面對競爭十分激烈的學校文化。競爭性的學校文化不講究等級制的論資排輩,但重視競爭分數(shù)的高低,重視成績的排位。青春期的孩子處于這種過度的競爭文化中,必然增加了壓抑性的文化。這種壓抑性來自必須犧牲掉個人的娛樂生活時間,將私人的娛樂時間服務于學校的學習生活。并非所有青春期的學生都遵守制度文化,他們會選擇一種反叛的態(tài)度對待學校文化。非正規(guī)性的娛樂文化象征的是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文化。人的情感文化需要人情感的合理釋放,人的情感文化是對正規(guī)制度文化的補充。舞蹈只是薩摩亞人合理宣泄情感的一種方式,除了舞蹈這種社交性的娛樂方式,其他能夠合理釋放人的情感的方式都可以在教育中合理采納。在學校教育的場域,理應重視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特別是文體活動。在體育的激情、美育的欣賞和勞動教育的體悟中釋放學生的激情,促進不同階層的學生共同合作,共同完成教育的自我塑造。
青春期的孩子常處于反叛、沖突、緊張、壓力的狀態(tài)中。不論是哪一種狀態(tài),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與他人處于對抗性、非理性、壓抑性的關系中。這種對抗性的反叛與沖突,非理性的語言暴力或者肢體暴力,情緒的壓抑式緊張、不安,讓教師或者家長常因與學生或者孩子“一言不合”就激化關系。因此,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教師或者父母的平和態(tài)度來創(chuàng)造和諧而有張力的關系?!捌胶汀钡摹捌健笔菍η啻浩诘暮⒆悠降认啻云降鹊膽B(tài)度交流和探討。相較于“平”而言,有的父母或者教師以“高”或者“低”的姿態(tài)來與孩子互動。過“高”的姿態(tài)容易給孩子帶來“你聽我的”壓迫感;過“低”的姿態(tài)則容易失去作為教師在知識方面的權威性或者父母在生活方面的引領力?!捌胶汀敝械摹昂汀笔呛蜌獯?,尊重他人,不蔑視他人。根據(jù)米德的研究,薩摩亞社會充滿了普遍的隨和性。薩摩亞文化中的姑娘們長期處于“戶”中眾多親屬的注視和指導下,姑娘們沒有選擇一定要遵循哪種意見,而是選擇了一種中庸式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避免了因為價值沖突或者意見相左產生的人際沖突。青春期的孩子自以為長大了,十分有“主見”。面對孩子們自持的主見,父母或者教師應該謙和地對待孩子,耐心聽取孩子的觀點和看法,細心地引導孩子去分析“己見”,在不同見解的比較中學會分析、篩選出合理的觀點。米德認為,“我們的青少年之所以感到困難重重,主要是因為存在著互相沖突的行為準則,以及這樣一種看法:每個人都應當作出他(她)自己的選擇?!保?]212面對多元的價值文化,每個人要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就要先學會選擇。不能學會選擇,終會因為要選擇而不能選擇或者選擇了自己不滿意的而焦慮、不安、壓力,甚至是反叛。要避免這些不良狀態(tài)的出現(xiàn),青春期教育就要引導孩子們學會選擇,以會選擇來對抗因為不會選擇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對抗因為選擇錯了而帶來的壓力和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