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蘇 軾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點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币惶崞鸪醮旱拿谰昂兔朗?,很多人都會想起蘇軾這首《惠崇春江晚景》。這是一首著名的題畫詩,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一詩題下面其實有兩首詩,其中的第二首雖然不及第一首有名,卻也非常有味道。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詩僧”,他頗有才華,能詩善畫,曾畫有《春江晚景》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這兩首詩就是為惠崇這兩幅畫而作。根據蘇軾的詩,惠崇的飛雁圖畫的應是大雁初春時從南方返回北方的場景。大雁北歸時,也同樣排成“一”字或“人”字,井然有序。只是,雁陣中偏偏有幾只雁,慢慢落在了后面,離開了雁群。它們?yōu)楹蚊撾x了群體呢?大概因為它們也像即將北歸的人一樣,心里對江南依依不舍。遠遠地,它們就知道,北方的廣漠,冰雪還未消融,因此有心緩歸十天半月,在江南靜候春暖。
蘇軾把離群的大雁比作“北歸人”,對江南充滿留戀之情,這個“北歸人”是誰呢?我認為是他的自喻。蘇軾創(chuàng)作這組詩,是在元豐八年(1085)。此前,他遭遇烏臺詩案,性命差點丟掉,之后又被貶到黃州,坐了五年冷板凳。元豐七年(1084),宋神宗總算對他開了恩,準備把他召回來,結果他在旅途中又痛失愛子,心情一度沮喪到極點,于是請求暫居江南。
元豐八年春天,宋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舊黨重新執(zhí)政,蘇軾也被啟用。這組詩,一說是蘇軾在京城汴梁所作,一說是在江陰(在今江蘇?。N腋鼉A向于在江陰,因為從詩中之意玩味,他對重返政治旋渦中心,內心是有疑懼的,有心觀察一下局勢,再決定去留,可見此時還在江南,于是才有“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的隱喻。
蘇軾的詩,常在平易之中浮現淳厚之味,就像這首詩,平平淡淡幾行字,卻寄托了千言萬語難以道出的徘徊之情,你當它平常語,很好;你讀出了深意,也很妙。(文/常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