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今天我們要看的這件國寶可以從“灶”這個字說起。請看,上面這排符號,最左邊就是“灶”字的金文。金文“灶”和簡體字“灶”不太像,是吧?我們來看“灶”的繁體字“ ”,這回再比一比,是不是像多了?灶的金文很有意思:上面是寶蓋宀,表示屋頂;下面是( ),表示一種小動物。你猜會是什么小動物?請看上排中間那兩個符號,那是的甲骨文和金文。你覺得它們像什么?嗯,一種蛙(有人說是蟾蜍)。屋里有一只蛙,怎么就是“灶”呢?有學者認為,古時候土灶設在地上,匍匐狀猶如蛙類?。說到這兒,我們可以請出今天的主角了,它就是國寶——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陶灶。請看右側(cè)上部的4個圖,它們是對陶灶不同角度的攝影,其中,那個側(cè)面像,感覺是不是蛙頭蛙腦的?別看它其貌不揚,卻早早入選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也就是說,它是貨真價實的國寶級文物!那么問題來了,它成為國寶,憑什么呢?有人也許會想,是不是憑它是最古老的陶灶?不是的。實際上,已知年代最早的陶灶出土于江蘇順山集遺址,制造時間約在8000年前,而這件陶灶制造時間大約在距今6000~7000年間。雖然不是最古老的,但它卻是陶灶中最獨特的:它的器型在世間獨一無二,不僅在其他遺址中未發(fā)現(xiàn)過它的同類,就是在河姆渡遺址也未發(fā)現(xiàn)過第二件。并且,它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在很長時間里人們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唯一源頭,但自長江流域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之后,這個結(jié)論就被徹底否定了。陶灶及其他河姆渡文化遺物、遺跡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和外延因而得到極大擴展。
下面我們好好看看它。它通長55厘米、口寬37厘米、通高25厘米。從側(cè)面看它像蛙,從正面看它又像簸箕。它的外壁兩側(cè)一邊一個半環(huán)形大耳,是搬動時用的;內(nèi)壁有三個乳丁,一個位于后側(cè),左右兩側(cè)一邊一個,與外壁的兩耳連成一體——它們的作用是承架和固定陶釜( ,相當于鍋)。請看下圖,右前方是一口陶釜,把它放到陶灶上,剛剛好!陶灶的火門開口很大,從口徑來看應該夠一家老小做飯用。火門略微上翹,按理說不利于清理灰燼,為何如此設計?有專家推測,這個陶灶是在船上用的。水上行船,火門上翹可以防止船搖晃時灶火掉出。此外,灶底橢圓形圈足上有四個鏤空孔,鏤孔磨損嚴重,應該是常年用繩子將灶固定在船上使用所致。通過這個陶灶我們可以具體地想象,有一家河姆渡人曾每天用這個陶灶生火做飯。他們煮飯技術似乎不太好,會不時把稻米燒糊,但一家人還是感到滿意。有了這個陶灶,他們可以有熟飯吃,可以更有信心去遠方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