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歌曲《十點半的地鐵》里,有幾句歌詞唱得甚好:“十點半的地鐵,終于每個人都有了座位……身邊的姑娘胖胖的她,重重地靠著我睡……對面的大叔在鼾聲之中張大了嘴?!?/p>
隨著都市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失眠逐漸成為一個越來越凸顯的社會問題。中國睡眠研究會發(fā)布的《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其中,80%是身為社會主力軍的年輕人。
最近,香港特區(qū)的一家旅行公司推出了一項讓無數(shù)失眠患者艷羨的服務(wù)——睡眠大巴。該大巴全程83公里,用時大約5小時。整個路途中,乘客可以放心安睡,不必擔心坐過站。
車廂分為4個艙位,價錢從129港幣(約合人民幣105元)起跳:上層前部為“VIP全景艙”,就算睡不著也可以看看風景;上層其他區(qū)域為“0分貝睡覺艙”,顧名思義就是禁止交談,營造沉浸式睡覺氛圍;下層大部分區(qū)域是“低分貝睡覺艙”,會伴有汽車發(fā)動機的淺淺轟鳴;下層還設(shè)有“長腿叔叔區(qū)”,為高挑的游客提供更多腿部空間。
睡眠大巴上午11點半從荃灣西站出發(fā)。出發(fā)前,乘客要先享用包含在票價中的“飯氣攻心餐”,增加血糖濃度,營造困意。上車后,乘客會收到耳機和眼罩,在亞熱帶強勁的空調(diào)冷氣中,穿著長袖或披著外衣,不想有困意都難。
大巴從荃灣西站出發(fā)進入屯門公路后,便會一路向西飛馳,車窗外的高樓大廈也漸漸退去,取而代之的則是沿海風光。
人與人之間的界限都被搖搖晃晃的大巴模糊了。一個猛男將頭倚在另一個猛男的肩膀上,脖子彎曲的弧線和腦袋傾斜的角度,無不透露出信任和依賴。睡到盡興,有人干脆把鞋一脫,橫躺幾個座椅。
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屬于什么種族,一坐上公交、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就犯困的規(guī)律,全球通用。專家學者們將該現(xiàn)象歸于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就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不活躍”。由于公共交通工具空間有限,乘客大多只能坐在座位上,不得動彈。此外,窗外不斷出現(xiàn)重復(fù)的樹木、路燈桿、行車線甚至是云彩,當我們的大腦熟悉了這些事物出現(xiàn)的規(guī)律后,注意力便會下降,并進入一種類似被“催眠”的狀態(tài)。發(fā)動機和引擎的聲響也是白噪音般的存在,這種單調(diào)和刻板的聽覺感受同樣會刺激大腦產(chǎn)生疲勞感。
其次,還有專家認為,公交車行駛過程中搖搖晃晃的節(jié)奏,會激起“用搖籃哄嬰兒睡覺”的聯(lián)想。通過讓人感到安全和舒服,創(chuàng)造出適合睡覺的氛圍。
除了以上兩點,公共交通工具上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以及乘客對司機技術(shù)普遍感到信賴等因素,也容易讓人犯困。
聽聞睡眠大巴,大多數(shù)人第一反應(yīng)都是感到有趣和好奇,但看著一個個睡得東倒西歪的身影,心中又難免升出凄涼——畢竟,要是夜晚睡得著,誰愿意花100多元,專門跑到汽車上補覺。
就像睡眠大巴老板周錦基說的那樣,“香港人工作壓力太大,需要一個專門安睡的空間?!痹谙愀鄣脑?、晚高峰,人們經(jīng)常能看到西裝革履的白領(lǐng)在公交和地鐵上睡得“不省人事”。夜里睡不好,除了工作壓力大,也跟居住條件有關(guān)。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不足14平方米,很多人的臥室面積極小。甚至還有21萬人住在有“棺材間”之稱的劏房,沒有空調(diào)和窗戶,一到悶熱的夏天,住戶甚至更愿意到路邊或者麥當勞睡覺。
當失眠像傳染病一樣在人群中廣泛流傳時,整個社會的健康情況可能就亮起了紅燈。由此,睡眠大巴的走紅也算是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迪迦//摘自《vista看天下》2022年第1期,本刊有刪節(jié),攝圖網(wǎng)/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