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春
豐縣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 (江蘇徐州 221700)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也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癥相關死亡原因[1]。我國每年新發(fā)胃癌患者數(shù)占全球的43.9%,該病已經(jīng)嚴重威脅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2]。由于胃癌患者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確診時多處于疾病的進展期或中晚期,大大降低該病的治愈率。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由于具有無創(chuàng)、快速的優(yōu)勢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微小核糖核酸-135(microribonucleic acid-135,miR-135)在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促進胃癌的病情進展和淋巴結轉移[3]。胃泌素-17(gastrin,G-17)和胃癌的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為靶向藥物治療提供了新思路[4]。糖類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CA724)在胃癌患者中可異常表達,且與疾病的臨床分期及淋巴結轉移存在一定關系[5]。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以上3項血清腫瘤標志物在胃癌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將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豐縣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06 例胃癌患者作為試驗組,另選取同期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胃部良性病變患者作為對照組。試驗組男66 例,女40 例;年齡40~70 歲,平均(58.8±8.1)歲。對照組男62 例,女38例;年齡40~70歲,平均(58.5±7.9)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試驗組符合WS 316-2010《胃癌診斷標準》[6]中的診斷標準,行胃鏡檢查、胃組織活檢初次確診且病歷資料完整;對照組符合胃潰瘍、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均進行胃鏡檢查確認。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史或嚴重感染性疾病史。
兩組均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顛倒混勻數(shù)次后以3 000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分裝后置于-80 ℃冰箱中保存。miR-135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法檢測,儀器為賽默飛公司的連續(xù)光譜熒光酶標儀;G-17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試劑盒由合肥必歐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CA724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儀器為羅氏Combas601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儀。所有操作均由同一檢驗師完成,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檢測,室內(nèi)溫濕度及陰陽對照均在控。
比較兩組的血清miR-135、G-17、CA724水平,采用ROC 分析以上3項血清腫瘤標志物單獨和聯(lián)合檢測對胃癌的診斷效能,并采用COX回歸模型分析以上3項血清腫瘤標志物對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
試驗組的血清miR-135、G-17、CA72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miR-135、G-17、CA724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miR-135、G-17、CA724水平比較(±s)
注:miR-135 為微小核糖核酸-135,G-17 為胃泌素-17,CA724 為糖類抗原724
組別 例數(shù) miR-135 G-17(pg/ml ) CA724(μg/L)試驗組 106 4.54±1.01 27.33±6.01 30.01±8.02對照組 100 2.12±0.45 10.57±2.79 3.49±0.94 t 23.345 26.339 28.347 P<0.001 <0.001 <0.001
ROC 分析結果顯示,miR-135、G-17、CA724聯(lián)合檢測診斷胃癌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為0.889,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0.8%和82.0%,均優(yōu)于3項指標單獨檢測,見表2和圖1。
表2 miR-135、G-17、CA724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對胃癌的的診斷效能
圖1 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胃癌的ROC 曲線
納入與胃癌預后相關的臨床影響因素進行COX回歸模型分析,miR-135、G-17、CA724陽性表達是影響胃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胃癌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COX 回歸模型
胃癌是一類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生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慢性胃部疾病等相關。2019年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胃癌的發(fā)病率位于惡性腫瘤第2位,病死率位于第3位[7]。胃癌早期缺乏特異性體征,且容易被忽視,導致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目前,臨床上一致認為,早期發(fā)現(xiàn)并合理積極干預治療,可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預后[8]。臨床上對胃癌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檢查,但該檢查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患者的依從性較低[9]。血清腫瘤標志物是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檢測指標,具有操做簡便、可重復檢測等優(yōu)點。
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miRNA)是一種由初級轉錄產(chǎn)物經(jīng)過各種核酸酶剪切而成的非編碼性RNA, 可調(diào)控細胞的生長、增殖、凋亡,參與多種腫瘤細胞的發(fā)生、發(fā)展,是目前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點[10-11]。miR-135是miRNA 家族的重要成員,可通過調(diào)節(jié)細胞的基因表達影響機體各種病理生理過程,在多種惡性腫瘤中異常表達,可作為惡性腫瘤診斷及轉移和預后評估的指標[12]。G-17主要是由胃竇部G 細胞分泌,具有誘導胃酸分泌、調(diào)節(jié)胃腸道運動、促進胃黏膜細胞增殖等功能,與機體的免疫、炎癥、胃癌細胞侵襲等密切相關[13-15]。CA724是一種高分子糖蛋白,也是構成腫瘤細胞骨架的基本成分之一,其分子量為220~400 kD[16]。CA724水平在各種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可明顯升高,是胃癌發(fā)病的危險因素[1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miR-135、G-17、CA72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但血清腫瘤標志物大多是非特異性指標,均存在一定靈敏度或特異度缺陷。本研究采用ROC 分析3項指標單獨和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效能,結果顯示聯(lián)合檢測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0.8%、82.0%,表明聯(lián)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診斷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漏診率,提高檢測效果;利用COX回歸方程進行了預后影響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miR-135、G-17、CA724陽性表達是影響胃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這些指標與疾病的預后密切相關,臨床上應針對以上指標加強干預,以改善胃癌患者的預后,提高生存率。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未進行前瞻性設計,可能存在一定的選擇偏倚,也未對各項指標參與疾病的機制進行研究,這將是日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的血清miR-135、G-17、CA724水平明顯升高,聯(lián)合檢測可提高診斷效能;miR-135、G-17、CA724陽性表達是胃癌患者的預后影響因素,臨床可進行針對性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