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鄉(xiāng)縣內步學區(qū) 郭麗芳
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多地師生走進“空中課堂”,開啟線上教學模式。通過收集一線教師對直播課堂管理情況的反饋,以及對線上教學質量檢測的細致分析,不少小學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在直播課堂中被動聽課,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在同樣的教育資源下,線上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存在很大的差異。造成線上學習效果差異大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優(yōu)化線上學習效果?本文試就此作一解析。
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停留在淺層次,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此外,小學生自控力普遍較差,對廣闊的網絡世界充滿興趣,很容易被社交軟件、短視頻、網絡游戲所吸引。
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只習慣于傳統(tǒng)的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模式,對探究學習的體驗很少,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都很弱。同時,缺乏對網絡學習平臺的應用體驗。故而,他們對于線上課堂模式短時間內難以適應。
線上教學與網絡平臺的配合,能較為精準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網絡平臺學習,也促使學生改變思維習慣,增強學習主動性。
“停課不停學”實施線上教學雖然是疫情期間的應急之舉,但互聯網模式下的學習是新型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理念,將是新時代教學發(fā)展的一大趨勢。
要解決小學生在線學習的諸多問題,要求一線基礎教育工作者順應時代發(fā)展需求,及時轉變教育觀念,關注和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努力打造優(yōu)質課程資源,探尋適合數字時代的教學策略,積極培養(yǎng)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前在線上學習平臺發(fā)布微課視頻和設計好的前置自學任務單,布置分層作業(yè),從中發(fā)現自學中的收獲和困惑,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分享收獲。
例如,在一年級進行“數的認識”的教學時,提前制作“有趣的數字”微課視頻,發(fā)布至教室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數字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獨立完成前置作業(yè):讀取液晶顯示器上的數字,嘗試用小棒擺數字并按要求變換。教師根據學生互動答題情況,進行學情診斷,并把在自學認識數字的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合理猜想,通過答題板提交分享。
鼓勵學生提出自學中的疑問和困惑,在課堂上積極與同伴、教師進行思維的碰撞,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與交流技能。
教師給予學生明確指導:(1)傾聽。在合作討論過程中,一個同學發(fā)言,其他人必須傾聽別人發(fā)言的重點并積極解讀,在頭腦中組織補充意見或自己的見解,既養(yǎng)成專心聽的習慣,也培養(yǎng)相互尊重的品質。(2)討論。為提高討論質量,每個學生都必須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匯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補充不同的意見。(3)反思。及時總結合作交流中的收獲——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維的啟迪。
例如,在進行低年級數位教學時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凌亂擺放的一些小棒,提出問題:數一數,有多少根?
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去擺。利用教學軟件的答題展示,收集學生擺放的過程并展示,并讓學生以討論交流的方式說說為什么這樣擺。
進一步通過課件提出引導思考的問題——怎樣做讓別人一看就知道是13根?通過課件進入模擬計數實驗,互動嘗試。
教師把開放型拓展作業(yè)發(fā)布至平臺,讓學生在線完成,教學效果當堂驗證:鼓勵學生利用線上資源完成自主探索,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guī)律;作業(yè)形式可以文字、音像、圖片等形式同步提交到班級交流群;展示交流作業(yè),生生互相評價,落實學生課后的互動學習。
例如,學習了計數器和數位知識后布置家庭作業(yè):利用身邊的材料(一次性筷子、泡沫、橡皮泥等)動手制作一個有兩個檔位的計數器(記得要標上數位)并演示其使用。如顯示一個數,說一說這個數的組成,或者先想好數的組成,再顯示這個數。把制作好的計數器和使用示例拍成照片或視頻提交到作業(yè)平臺,讓學生互動點評。
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在線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可以提升互動體驗,調動學習積極性。在學習成果展示和互評過程中能增強自信心,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學生終將適應線上自主學習課堂模式并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自主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