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舒
(陽江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陽江 529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心血管疾病,心前區(qū)或胸骨后放射性疼痛是其主要的癥狀表現(xiàn),并且疼痛程度較重,持續(xù)時間較長,諸多患者還會同時出現(xiàn)大汗、惡心嘔吐等全身性癥狀[1-2]。隨著病程的進展,部分患者還會發(fā)生肺栓塞、心源性休克等并發(fā)癥,對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3]。對于該類患者而言,即便獲得良好的救治,仍然會遺留諸多的后遺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因此需要及早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以便能夠縮短其康復進程,改善其健康水平[4-5]。通過臨床觀察顯示,若能夠越早對患者實施護理照顧,則患者的康復效果便會越好[4]。
1.1 一般資料 將研究時間設定為2020年4月至 2021年9月,選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4例,對其實施隨機分組,各47例。對照組中男、女各27例、20例,平均年齡為(64.65±0.99)歲,平均的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為(5.85±0.31)h;試驗組中男、女各 28例、19例,平均年齡為(64.69±1.01)歲,平均的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為(5.86±0.34)h。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經(jīng)診斷均為心肌梗死。②家屬贊成使用護理方案。
1.3 排除標準 ①生命體征存在較大的波動情況。②退出或失聯(lián)的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患者的體征與病情,對其實施常規(guī)的用藥、飲食指導,并對其實施持續(xù)性的心電監(jiān)測。
試驗組接受超早期康復護理:①康復鍛煉護理。在對患者實施康復鍛煉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由易至難的原則,使活動時間適當延長,并適當提升活動強度?;颊呷朐旱?天需要告知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息,第2天對患者實施按摩肢體,以便能夠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環(huán),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運動鍛煉;從第3天開始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包括洗漱、進食、靜坐及使用坐便器等;從第 2周開始指導患者在椅子上洗漱、飲食,并指導其進行室內(nèi)與室外行走訓練,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鍛煉時間與強度;從第3周開始,護理人員需要協(xié)助指導患者進行洗漱、如廁,若患者的恢復良好,則可指導其進行上下樓鍛煉;在對患者實施各項訓練時,需要全程由專業(yè)人士陪伴,以便能夠及時對突發(fā)情況進行處理;從第4周開始對患者康復鍛煉情況實施考核,若病情穩(wěn)定,恢復至正常體力,則可準許其出院。②知識宣傳。在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還需要對患者實施疾病知識宣講,采取通俗易懂、易于患者接受的語言為患者講解發(fā)病機制、癥狀表現(xiàn)、診治與保健措施;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需要不定時的對患者進行詢問,以便能夠全面了解其認知情況,若存在認知錯誤情況,則需要及時進行糾正,輔助其形成正確觀念。③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還需要加強同患者的交流溝通,并加強對其心理變化情況的關注,對負面情緒主要表現(xiàn)與發(fā)生原因進分析,按照患者的實際特點對其實施相應的心理疏導,以便能夠緩解其負面情緒;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需要為患者提供溝通交流的機會,使患者能夠進行經(jīng)驗分享,緩解心理壓力;除此之外,還需要獲得家屬的配合,共同對患者實施鼓勵與關懷。④出院指導。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出院回家后不可過度勞累,避免觀看刺激、暴力性強的電影電視等;洗澡水溫應控制在37 ℃左右,洗澡時間不超過30 min;對于肥胖患者而言,需要對體質量進行嚴格控制,適當運動;限制鈉鹽攝入量,忌熱量及脂肪過高食物,戒煙、酒、濃茶及咖啡等;同時,患者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以備急用,患者及家屬應熟知常用藥放置地點,藥品應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受熱、失效;除此之外,家屬還需要定期帶領患者回院復查。
1.5 觀察指標 ①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血清腦鈉肽(NT-proBNP)水平的變化情況,分別采取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焦慮與抑郁情況,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表示重度焦慮;53~62分表示輕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73分及以上表示重度抑郁。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3 mL靜脈血,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對NT-proBNP水平進行測量。②護理前后的SF-36評分的變化情況,采用生活質量簡表(SF-36)予以評估,評估值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差。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包括肺栓塞、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④患者對醫(yī)護滿意度情況,為患者發(fā)放自制問卷,評價內(nèi)容包括醫(yī)護態(tài)度、醫(yī)護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預。⑤護理前后的6 min步行距離、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功能等級、心率變化情況。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導入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的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率(%)的形式表示,分別使用t與χ2方式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兩組負性情緒評分、NT-proBNP水平的變化比較 護理后,試驗組的SAS評分、SDS評分、NT-proBNP水平均顯著較護理前及對照組更低,兩組比較差異具有較大的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的負性情緒評分、NT-proBNP水平的 變化比較(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的負性情緒評分、NT-proBNP水平的 變化比較(分,)
2.2 護理前后兩組SF-36評分的變化比較 護理后,試驗組SF-36各項評分顯著高于護理前及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較大的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SF-36評分的變化比較(分,)
表2 護理前后兩組SF-36評分的變化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比較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比較[n(%)]
2.4 兩組醫(yī)護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對醫(yī)護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較大的顯著性(P<0.05)。見表4。
表4 兩組醫(yī)護滿意度比較[n(%)]
2.5 護理前后兩組6 min步行距離、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功能等級、心率變化比較 護理后,試驗組的 6 min步行距離、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功能等級、心率均顯著高于護理前及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護理前后兩組6 min步行距離、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功能等級、心率變化比較()
表5 護理前后兩組6 min步行距離、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功能等級、心率變化比較()
近年來心肌梗死的患者數(shù)量不斷增加,諸多患者會出現(xiàn)心絞痛頻繁發(fā)作、程度加重、硝酸甘油治療效果不佳等先兆癥狀,并且在發(fā)病后會發(fā)生胸痛癥狀,病情程度遠超于心絞痛,持續(xù)時間可達數(shù)小時甚至數(shù)天,多在晨起或靜息狀態(tài)下發(fā)病[6]。在此過程中有諸多患者會出現(xiàn)發(fā)熱、惡心嘔吐、上腹疼痛癥狀,在起病后數(shù)小時到1周內(nèi)患者會出現(xiàn)心律失常、低血壓、休克和心力衰竭等癥狀,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患者還會發(fā)生死亡[7-8]。
臨床醫(yī)師主要采取恢復心肌血流灌注、控制梗死范圍、縮小心肌缺血范圍、維持心臟功能的原則對患者實施治療,之后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實施對癥治療,以便能夠使其心臟灌注得到有效的恢復[9-10]。臨床常采用介入治療或藥物治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產(chǎn)生嚴重影響。對于傳統(tǒng)的康復方式而言,通過實踐表明,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肌耗氧量,但患者血液流速也同時會減慢,從而對心肌供氧量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進而會加重心肌缺氧[11]。經(jīng)觀察顯示,該疾病不僅會對患者的心肌功能產(chǎn)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導致患者發(fā)生情緒性格變化,從而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因此應對患者實施良好的護理配合。
目前諸多醫(yī)院開始采用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實施該種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的緩解臨床癥狀,并且還能夠使患者的心臟功能也得到顯著改善,降低甚至避免肺栓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早期康復多于病情穩(wěn)定后3~14 d開始,而超早期康復護理則于發(fā)病48~72 h內(nèi)對患者實施,能夠更進一步提升護理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主要對患者實施康復鍛煉、知識宣傳、心理疏導等護理措施,能夠輔助患者從不同方面加強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并且還能夠有效的提升患者的配合度,確保各項護理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還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其不良心理進行及時疏導,使得患者對康復護理工作充滿信心,充分發(fā)揮超早期康復護理的作用。通過結果顯示,患者的各項指標均獲得顯著改善,并且獲得較高的滿意度,同時NTproBNP水平均顯著降低,各項SF-36評分、6 min步行距離、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功能等級、心率均顯著提升,說明該種護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