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堃 王雪梅 呂品
結腸癌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高發(fā)惡性腫瘤之一,腹脹、消化不暢、排便無規(guī)律性等為其早期主要表現,且較易為患者所忽視而延誤治療。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腹痛、便血、腹腔積液、水腫等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甚至有向臟器轉移情況出現,需予以及時治療,以遏制病情進一步進展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多經根治手術、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等治療結腸癌患者,其中根治術雖可將病灶有效切除,但術后存在吻合不良、殘端瘺等并發(fā)癥情況,復發(fā)率也較高,預后效果有限[2]。為確?;颊甙踩?臨床一直在探究更為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經臨床實踐證實即可使手術風險降低,還具有較好預后效果,已成為臨床廣泛應用的結腸癌手術方法。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66 例結腸癌患者進行分組手術治療的研究,探討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6 例結腸癌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3 例。試驗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56.23±7.26)歲;8 例盲腸癌,15 例升結腸癌,10 例結腸肝曲癌;Dukes 分期:10 例A 期,15 例B 期,8 例C 期;腫瘤直徑2.0~5.2 cm,平均腫瘤直徑(3.34±0.63)cm。對照組男19 例,女14 例,年齡46~77 歲,平均年齡(56.35±7.20)歲;7 例盲腸癌,16 例升結腸癌,10 例結腸肝曲癌;Dukes 分期:10 例A 期,16 例B 期,7 例C 期;腫瘤直徑2.1~5.0 cm,平均腫瘤直徑(3.40±0.54)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本次研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結腸癌;預計生存時間>1 年;符合相關手術指征;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手術禁忌證;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嚴重衰竭;腫瘤轉移;免疫功能異常;遺傳性代謝疾??;精神異常;認知障礙;溝通障礙;中途退出;臨床資料未全等患者。
1.2方法 入院后,予以兩組患者電解質平衡維持、貧血糾正及胃腸減壓、腸道清潔、維生素補充等對癥治療。同時,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手術治療,即:使患者呈仰臥位,予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下腹旁正中距離正中線2~3 cm 處行12~15 cm 長度平行切口作為入口,將皮膚、皮下組織等逐層切開至右側結腸充分暴露后將腸系膜切開,沿腸系膜上靜脈方向向橫結腸系膜根部處剪開,使腸系膜上靜脈及分支剖出,將周圍淋巴結清掃干凈,將回結腸、右結腸動靜脈切斷并結扎,再沿結腸預切點將大網膜切斷,往右側游離,將中結腸動靜脈周圍淋巴結清掃干凈,將右側腹膜切開,沿Told 筋膜由外自內使右半結腸游離,再將病灶完整切除,吻合回腸、橫結腸,關腹即可。試驗組實行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具體為:使患者呈仰臥位,予以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下腹旁正中距離正中線2~3 cm 處行12~15 cm 長度平行切口作為入口,將皮膚、皮下組織等逐層切開至右側結腸充分暴露后,于橫結腸預熱點將大網膜切斷,向右側游離,期間結合患者腫瘤情況確定是否將網膜右血管保留,并行大網膜右側周圍淋巴結清掃,再經直線切割閉合器將橫結腸切斷,向下將橫結腸系膜無血管部位至結腸中血管根部切開,沿回腸預切點將回腸切斷,再將腸系膜切開,沿腸系膜上靜脈方向向橫結腸系膜根部處剪開,使腸系膜上靜脈及分支剖出,將周圍淋巴結清掃干凈,將回結腸、右結腸動靜脈切斷并結扎。再行Kocher 切口,于左手操作下行腸系膜上靜脈根部、胰腺下緣淋巴結清掃;沿Told 筋膜由內向外使右半結腸游離,再將病灶完整切除,吻合回腸、橫結腸,關腹即可。術后,兩組均需結合患者實際恢復情況行抗生素治療。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清掃數目、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盆腔感染、吻合口出血)發(fā)生情況、生存期達1 年情況、轉移復發(fā)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清掃數目、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72.09±26.13)min、(87.85±40.21)ml、(7.32±3.00)個、(3.99±1.50)d、(12.36±3.21)d;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清掃數目、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20.09±20.11)min、(150.08±70.11)ml、(6.14±1.11) 個、(6.23±2.00)d、(16.58±4.09)d。試驗組手術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淋巴清掃數目多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共有3 例出現并發(fā)癥(9.09%),其中2 例盆腔感染,1 例吻合口出血;對照組共有11 例出現并發(fā)癥(33.33%),其中6 例盆腔感染,5 例吻合口出血。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術后生存期達1 年、轉移復發(fā)情況比較 試驗組術后生存期達1 年患者有31 例(93.94%),2 例轉移復發(fā)(6.06%);對照組術后生存期達1 年患者有24 例(72.73%),10 例轉移復發(fā)(30.30%)。試驗組患者術后生存期達1 年占比高于對照組,轉移復發(fā)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以手術治療結腸癌為主,傳統(tǒng)手術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治療結腸癌,即經切斷結腸直接將癌變細胞清理干凈,但其具有較大刺激性,且創(chuàng)口較大,除了可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外,還存在引發(fā)感染可能,患者術后復發(fā)率也會隨之升高[3]。有研究認為,淋巴結轉移復發(fā)是結腸癌患者死亡的主因之一,且手術效果、術后淋巴結轉移與復發(fā)率降低與結腸癌患者生存期限直接相關,而常規(guī)手術雖可徹底清掃淋巴結,但操作中腫瘤細胞經血液轉移可能,依舊存在較高復發(fā)率[4]。近年來,經臨床對常規(guī)手術方式的不斷精進,逐漸產生并發(fā)展出了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且手術原則依舊為由內自外,在行操作時可先切斷系膜根部血管,從而自源頭遏制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并經血液轉移的可能,更利于患者術后復發(fā)率降低、存活率升高[5,6]。此外,考慮血管與右側結腸淋巴結間關系,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可徹底切斷血管根部,從而完全切除右側結腸、系膜前葉等,可對血管與右側結腸淋巴結并行情況予以有效預防,也利于減少患者淋巴結轉移情況發(fā)生[7,8]。這與本文研究結果相一致,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淋巴清掃數目多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生存期達1 年占比高于對照組,轉移復發(fā)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相較于常規(guī)手術治療,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先行處理血管再行切除,該過程可將病灶作為整體進行切除,可更徹底清掃干凈淋巴結,若操作醫(yī)生操作極為熟練,則手術時間會更短,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9]。此外,改良右半結腸切除手術以自內而外為手術原則,因已先行切斷血管根部,可避免腫瘤組織沾染正常組織,也不會使腫瘤組織經血液轉移至其他臟器或組織,因此患者復發(fā)轉移率更低。需要注意的是,為確保該術式手術效果,需在行手術時行廣泛切除,尤其是行病灶處、淋巴引流部位時應按照特定淋巴結清掃順序進行清掃;此外,在明確腸管并行切除前,需先行結扎腸管及其周圍全部血管,以預防腫瘤細胞經血管擴散;術中需明確患者結腸梗阻情況,若患者伴有腸梗阻,需行手術時先行結腸減壓,再行手術游離;術中還應保護好右側輸卵管,以最大程度減少患者受損情況[10]。
綜上所述,予以結腸癌患者改良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效果確切,可縮短患者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加快患者術后恢復,并可提高患者遠期預后效果,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