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霞
課堂上,有這樣三類學生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第一類是“邊緣學生”,他們對教師的講解或同學的發(fā)言置若罔聞,思緒時常游離于課堂之外,課堂表現(xiàn)為出神或做小動作;第二類是“靜坐學生”,他們坐姿端正,看似認真,但能否真正“聽進去”卻不得而知,課堂表現(xiàn)為沉默寡言;第三類是“明星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異?;钴S,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課堂表現(xiàn)為好插嘴,好搶答。這些現(xiàn)象為什么會成為課堂常態(tài)?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該如何改善這些情況?
事實上,每一個學生都是敏感的。教師在課堂上是否耐心、專心、細心地傾聽,是否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和接納他們,他們都能感受得到。正如佐藤學在《教師的挑戰(zhàn)》一書中所說:“要構筑合作互利學習的關系,就要培養(yǎng)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比绻處熃洺2捎锰摷偈絻A聽、選擇性傾聽或是過場式傾聽的方式,學生的心門就會慢慢閉合,疲于參與、安于沉默甚至拒絕傾聽。要讓學生愿聽、會聽、善聽,教師自身首先要學會傾聽。
特級教師莫國夫老師在《課堂迭代:深度學習的完整意義及關鍵路徑》中寫道:“傾聽關系的本質是尊重,所產生的首先是安全、安心的課堂氛圍?!苯處煈浞肿鹬睾陀眯慕蛹{每一個學生,對他們充滿信任,懷抱期待,盡可能地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這是傾聽的前提。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會關注那些“安靜的學生”,聽他們的發(fā)言,也會等那些暫時“跟不上趟的學生”。在安全的課堂言說環(huán)境中,學生的興趣得以被激發(fā),思維得以被點燃,表達得以被激活,從而達到想聽、善思、愿說的課堂效果。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存在感和歸屬感,他們彼此尊重,信賴互惠,為傾聽文化的建構提供了可能。
教師應懷著“空杯心態(tài)”,用耳朵、眼睛乃至整個身心去傾聽,絕不遺漏任何一位兒童的發(fā)言,保證每一位學生的課堂權利。
學力的強弱使學生被分成了所謂的“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課堂上,“學優(yōu)生”總是唱主角,其他的大多數(shù)學生則成了陪襯。原因在于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片面傾聽。
事實上,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是教師的道德責任。不管是“學優(yōu)生”還是“學困生”,無論是說得語無倫次還是清楚明白,教師都應一視同仁,認真傾聽。教師要相信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幫助,超越原有的學習經驗,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功。教師應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fā)言,發(fā)現(xiàn)教學的各種可能性,并運用教學智慧,用柔和的語言去評價和串聯(lián)學生的發(fā)言。對于不常發(fā)言的學生的心聲,教師更要關注和珍視。
課堂上,有些教師習慣于傾聽與自己預設一致的答案,一旦出現(xiàn)與自己預設不同的答案時,就會有意識地淡化或忽略。長此以往,學生不愿再說出不一樣的見解,課堂缺乏思維碰撞,失去活力。
真實的傾聽不是只聽與自己想法相同的表達,而是用心聽不同的見解。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始終要保持專注、尊重的態(tài)度,分析學生的思考軌跡。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共同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教師只有真心實意地傾聽,欣賞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其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創(chuàng)意,及時捕捉、激活豐富的課堂資源。
真正的傾聽包含了鑒賞性思考、主動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行為,即瞬間捕捉并篩選信息,隨即展開聯(lián)想,形成個人評價。
教學中,教師應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抓住學生表達的矛盾處,聽清問題的核心并及時做出回應。當學生的觀點發(fā)生沖突時,認知需要提升時,發(fā)言偏離教學內容或因卡殼難以繼續(xù)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巧妙啟發(fā),讓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fā)展。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聽”,還要關注其傾聽的欲望、傾聽的效果以及傾聽后與同伴的關聯(lián)等,由此逐步建立起以傾聽關系為基礎的深度聯(lián)結,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要使傾聽的做法在課堂中真實落地,教師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傾聽離不開吸引。要讓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強有力的吸引,教師首先可以在座位的編排上做一些調整。如改變傳統(tǒng)秧田式的坐法,讓學生自主組合,注意性別平衡及強弱搭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使座位整體呈“U”字型或者“品”字型,讓面對面的課堂交流成為可能。
如果說座位的調整拉近的只是師生、生生間的有形距離,那么提升教師的親和力拉近的就是無形距離。教師不僅要全神貫注地聽,還要積極回應,與學生進行互動。如減少使用命令式的話語,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對話,以和藹的態(tài)度、鼓勵的眼神、細微的動作來縮短與學生的距離。
怎樣才是會傾聽?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認真聽,學生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教師不妨提出細化的、可操作性的傾聽要求并率先示范,給學生樹立具體可感的傾聽榜樣。
1.學會注視。傾聽需要注視,在學生發(fā)言時,教師應用專注、欣賞的眼神看著他。這樣面對面的傾聽和零距離的對話能給學生最大的尊重、信任與賞識。同時也傳達給其他學生這樣一個信息:要傾聽,首先要學會注視。
2.耐心聽完。無論發(fā)言者是誰,無論發(fā)言是對是錯,耐心聽完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時刻提醒自己聽懂了哪些內容,不能因為發(fā)言者表達乏味而放棄傾聽;如果認同就點頭或微笑示意,不認同也絕不能急著打斷;當發(fā)言有錯時,要等發(fā)言者說完再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既能學會傾聽,又能保持理解的心態(tài),做到文明而有修養(yǎng)。
3.補充質疑。傾聽不僅要用耳、用眼,更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教師要求學生不能盲從,而要選擇性地接受,做到“聽”“思”并重。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同學的說法是否有道理,和自己的想法是否有聯(lián)系,有疑問也可動筆記錄,之后再進行補充或質疑。由此,學生將在“聽”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點燃思維的火花。
當學生發(fā)言卡殼或理解困難時,教師應表現(xiàn)出寬容和理解,并通過有意等待或稍作提示,甚至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更多學生參與其中的方法,引導學生一起思考,彼此傾聽。
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一位學生無法理清詩中一連串的地名。教師并沒有越俎代庖地進行灌輸講解,也沒有為了趕進度而敷衍了事,而是趁此機會把問題拋給了全班同學。學生的熱情被激發(fā),有的建議結合注釋在地圖上找地名,有的在黑板上畫起了詩人的回鄉(xiāng)線路圖,還有的提議大家從列出的四個地名去感受作者回鄉(xiāng)的喜悅之情。通過討論、思考,這些地名不再是散亂而沒有聯(lián)系的地點,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具有地域特點、承載著詩人情感的標記。在幫助同學解惑的同時,學生鞏固了知識,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還增進了互助合作的情誼。更重要的是,課堂傳遞出了這樣一種信息:不懂就應該提問,老師和同學都愿意幫助“我”解決問題。
教師要學會“慢一點”,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時調整課堂環(huán)節(jié),找準契機破解教學重難點。通過同學間的協(xié)同學習,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地參與課堂??梢哉f,以“傾聽關系”為基礎的課堂文化,促進了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對于一些傾聽能力較弱、傾聽習慣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傾聽游戲,促使其多感官參與,增強其傾聽時的專注度、準確性、思辨性。
1.聽辨游戲。這是培養(yǎng)傾聽注意力和分析判斷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注意講話者講的內容及言外之意,辨析其正誤,通常用于判斷題和改病句等題型的辨析。比如由教師口述病句,學生迅速找出語病,然后對癥下藥,改正病句。
2.聽記游戲。這種游戲能夠培養(yǎng)學生邊聽邊記錄的能力,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聽。比如教師口頭布置家庭作業(yè),學生快速聽記下來,迅速抓住重點信息。
3.聽述游戲。聽述是指學生通過傾聽別人的講話,獲得信息與知識,而后運用表達技能進行規(guī)范復述的一種游戲。口語表達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學生必須集中注意力,快速思考,準確表達。內容可以是一個小故事或一則小新聞。
如果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給予積極評價,強化學生的優(yōu)良行為,那么,這些優(yōu)良行為的輻射面便會越來越廣。
1.充分使用激勵性語言。在傾聽能力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表揚,讓學生獲得滿滿的成就感。比如“瞧,小眼睛亮亮的,聽得多認真呀”“你一直耐心聽到最后,太棒了”“你聽出了他人的錯誤,幫了他一個大忙”……這些話語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日趨濃厚,逐漸養(yǎng)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2.發(fā)揮體態(tài)語的魅力。當學生認真傾聽時,教師要以友善的態(tài)度激勵他們,充分發(fā)揮體態(tài)語的作用。如一個微笑、一次握手、一次擊掌、一個擁抱等,都能溫暖學生的心靈,對其產生巨大的影響。
3.擴散“金耳朵”的正效應。對于那些認真傾聽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獎勵。如每周評選“傾聽之星”,每月評選“金耳朵”,為其頒發(fā)獎狀,并在宣傳窗里進行宣傳表揚。這些評選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傾聽的積極性,又為不善傾聽的同學指明了努力方向。
總之,傾聽應從教師做起,錘煉學生的傾聽能力,建設良好的傾聽關系,讓每一位學生在傾聽中學會尊重,從孤立學習走向互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