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趙家小學 馬蘭花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一直秉持應試教學觀念,只重視學習成績和升學率,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改的推進促使很多教師認識到了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將素質教育理念貫徹于寫作教學中。素質教育符合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和社會整體發(fā)展的趨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學生要在不斷積累和運用中培養(yǎng)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教師要引入素質教育理念,并使之與基礎教學有效融合。但在將二者融合時要保證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夠得到提高,也要運用有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只要做到了這些,學生就能認識到寫作訓練的重要性,寫作教學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但在現(xiàn)實的作文訓練中,教學的方向是錯誤的,只想快速提高成績,忽視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給予正確的思想引導,如果教師的思想引導到位,學生就能端正學習態(tài)度,積極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知識。正是因為教師不愿意將時間花在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上,使得許多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不強,寫不出有新意的作文,只能寫千篇一律的作文,久而久之,就對寫作失去了興趣。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命題的單一性是普遍問題,大大制約了學生對情感的釋放和對生活的觀察,這種局限性很強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思考范圍被固定,不能發(fā)散,思維比較保守。而且這種局限性,導致學生認為寫作是一種公式化的訓練形式,在寫作時沒有融入真情實感的意識。一篇沒有感情的文章是不能打動讀者的,調動不起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寫作形式單一、僵化,文章沒有溫度。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作文教學方式單一,命題不開放,不僅制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讓學生明白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想提高寫作能力,就要多觀察世界,感知世界。
例如,以“我最喜歡的玩偶”為主題寫作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帶自己喜愛的玩偶到課堂中,讓學生講述玩偶的來歷、喜歡它的理由以及自己和玩偶之間的故事。這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不一樣的體驗,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在下次選材時就會不自覺地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尋找。此外,要注意,小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相對跳躍的狀態(tài),導致想法比較幼稚,而這一問題會在作文中體現(xiàn)出來,教師要對此有所認識,從不同角度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而不是一味地用自身的視角去評判學生的思維。
寫作是一種以文字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作品。情感豐富,語言優(yōu)美,就能讓讀者感同身受,否則用文字拼湊起來的作文,會顯得內容枯燥、空洞。小學生在寫作時,由于容易受自身積累的限制,沒有經(jīng)歷過明確的情感認知過程,不能很好地表達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融入真情實感能使作文更加生動。比如,以“我給媽媽洗腳”為題寫作,教師可以在講解作文題目時播放相關視頻,勾起學生的記憶和情感,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寫作,學生能更好地在作文中融入真實情感,使文章更真實飽滿。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句話的意思是想寫出感人的文章,就要在文章中融入真情實感。只有自己體驗過這種情感,才能將之自然地融入到文章中,引起讀者的共鳴。但從很多教學實踐案例看,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大多只是傳授文章結構、造句、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識,并沒有指明寫作的精髓,也沒有點明表達真情實感的重要性,學生對此沒有認識,為了應付寫作任務,要么胡編亂造,要么拼湊了事。再加上學生平時的學習任務繁重,認識水平不高,寫作經(jīng)驗有限,就算有真情實感,也不知道如何在作文中流暢地表達出來。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讓學生能運用規(guī)范的表達方式寫作,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在作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營造活躍的氣氛,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教師還要經(jīng)常和學生的交流中改變自己的認識,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并與學生共享資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意識。比如,在以“這就是我”為題寫作時,教師可以這個題目為中心,將學生分成幾個組,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明白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的,改變對自己的狹隘認知。交流活動結束,學生會大受啟發(fā),更積極主動地與朋友、家人交流,為寫作積累更多素材。這一系列的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自我認知意識與自主思維能力,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學習寫作知識。學生在寫作時,只有有了明確的方向,與生活事件有了聯(lián)系,才能使寫出的作文更真實,才能讓讀者感同身受。此外,教師還要做好教學評價工作,在學生的作文結尾寫上鼓勵或者表揚的評語,讓學生的辛苦得到回應,這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明白作文修改的目的,要求學生的作文不能出現(xiàn)病句,文章的觀點要鮮明,結構層次要清晰,能通過文章表達感情。
情感具有感染人的能力,從本質上說,情感也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應當把激活學生的情感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為此,教師要多組織互動,在互動中拉近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使師生之間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有時候是正向促進的,有時候是反向阻礙的,對此,教師要把握好度,做好篩選工作。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在平時生活中的行為,都能給學生帶來一定影響,讓學生的內心世界發(fā)生變化。例如,教師可以情感飽滿、抑揚頓挫地朗誦文章,讓學生感受文中蘊含的情感是多么飽滿激烈。教學并不是單一的機械的重復活動,需要用豐富的情感來交流,讓學生能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上學習。此外,教師應該豐富教學形式,可以借助聲音、圖片、視頻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從而使文章不再死板、不再單調。
相較于動物,人有更多更豐富的情感。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善解人意、雪中送炭、助人為樂等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師生之間情感交流最好的機會就是在課堂上。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情感。所以,即使學生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有偏頗之處,教師也不要指責,要委婉地引導。也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大膽表達內心情感。例如,可以采用開設演講課、表演課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打開心扉。教師應利用機會與學生深入交流,了解學生的心里想法和內心需求,為更好地制定教學方案儲備信息。還要引導學生向教師提問,說出自己的疑惑,這樣既能加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友誼,又能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是寫作的基礎,但總有學生不知道如何表達情感,因為真實的情感往往來源于生活,但很多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不深,也沒有觀察生活的意識和能力,自然也就很難在寫作時產(chǎn)生真情實感,因此導致文章內容空洞。所以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寫作技巧,更要教會他們在生活中尋找美的方法。還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表達情感,記錄感悟,從源頭上解決學生文章情感虛假的問題。例如,學完《小蝌蚪找媽媽》后,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貪玩跑到媽媽視線之外的感覺。也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找不到媽媽的孩子,思考他們的感覺是怎樣的,這樣,在寫相應的作文時,學生的情感會更加真實,作文內容也就不會空洞了。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對于寫作來說必不可少,一個對外物沒有感情的人是寫不好作文的。因此可以看出,學生寫作的原動力是對生活的熱情,如果在寫作中傾注了熱情,那么必定文思泉涌,滔滔不絕。反之文章就會干癟,毫無生氣。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將作品與生活結合起來,帶領學生品味作品中的情感,與作者共鳴,進一步讓學生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豐富寫作情感。
在教學寫作技巧時,教師應發(fā)揮作用,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寫作意愿,多鼓勵學生提問和表達感受。文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只有從最熟悉的東西開始寫起,才能產(chǎn)生寫作興趣。有了興趣,學生自然會自主寫作。經(jīng)過不斷的積累,情感也能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因此,在寫作教學中,無論是指導選材還是構思結構,教師都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制定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
寫作不是簡單地湊夠字數(shù)完成任務,而是情感表達的途徑,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文章應該是所有學生的追求,也是教師應當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寫作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師當然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在進行系統(tǒng)性寫作教學時,應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情,并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僅要將周圍的事物和人物帶入到課堂中予以解析,也要在寫作教學時再現(xiàn)生活場景,描繪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激活學生的寫作靈感,并運用整合閱讀的方式,挖掘學生的寫作潛力,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教師每周可以開設一節(jié)閱讀課,專門用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提出要求,不僅要做閱讀筆記,摘抄文中的經(jīng)典詞句,更要記錄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和感想。其次,教師可以開設閱讀交流課,讓學生討論所讀文本的寫作手法和寫作方式,思考哪些地方可以模仿,以便于日后學習和借鑒。例如,在每次閱讀課的最后,可以組織演講活動,讓學生輪流上臺,分享自己對所讀文章的認識和看法。這樣,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并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對文本的理解,實現(xiàn)全方位的交流,促進寫作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使學生能自主運用學到的寫作技巧,自由地在文章中表達情感。如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感就能消除,轉化為學習的成就感,并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
寫作離不開積累,不管是寫作素材的積累,還是寫作經(jīng)驗的積累,都對寫作至關重要,只有日積月累,才能獲得豐碩的寫作成果。教師也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對于寫作而言,量變并不一定會發(fā)生質變。只有在學生真正掌握了寫作技巧和情感表達的方法后,量變才可能實現(xiàn)質變,但這也不是必然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不斷積累知識,夯實語文基礎,為實現(xiàn)寫作能力由量變轉化為質變,提高文章的質量打基礎。從整體上看,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