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凡 羅祎文
我國古代“德主刑輔”思想是孔子政治治理理論的一部分,是其“仁”“禮”思想體系在政治法律領域的體現(xiàn),主要強調通過風化教化民眾。近年來,國內新聞傳播學界提出“風草論”一說,“出自《論語》中《顏淵》篇?!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中一方面提及了古代中國上行下效的政治傳播理念,另一方面,強調了傳統(tǒng)禮教自上而下‘風化’的路徑”?!帮L草論”說與孔子“德主刑輔”思想內核有聯(lián)系與相通之處,本文將兼論二者,探討其意蘊,并分析其對現(xiàn)實社會的影響和意義。
一般認為,周公是第一個提出“明德慎罰”思想的人,同時首次把“德”和“刑”聯(lián)系起來。武王伐紂之后,周公為了解釋周代殷商的正統(tǒng)性,開發(fā)出了“以德配天”的理論體系。他解釋道,“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周書》),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想要維持統(tǒng)治,就必須“明德”,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善待民眾,進而教化民眾。
在“明德”的基礎上,周公還認為要“慎罰”。“慎罰”一方面是“明德”的一種體現(xiàn),提倡對民眾更寬容,要謹慎地使用刑罰手段;同時也強調了“慎罰”不是“不罰”這一層意思,如“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qū)夏”(《尚書康誥》)中強調“威威”,就是要懲罰該懲罰的人,使用恰當?shù)男塘P手段,達到刑罰的目的??鬃拥乃枷肷钍芪髦堋懊鞯律髁P”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維系著以君臣父子為核心的社會架構,而這個架構就是“禮”。在周代以前,“禮”就已經(jīng)形成了豐富的儀式和規(guī)則,到周公時期,則建立起了成熟、完善的禮制。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其中要“復”的“禮”就是周公的禮樂制度,孔子認為“復禮”從而達到“仁”。而其基本途徑就是“克己”,即禁欲、慎行,他認為這就是德行??鬃拥摹翱思簭投Y為仁”一方面要求統(tǒng)治者自我約束,另一方面要求建立起周密的禮法制度,在道德上和禮法上兼而有之,其核心為達到仁政。當統(tǒng)治者擁有了良好的德行時,體現(xiàn)在國家治理上,即施行德政,教化百姓,這就是“德治”。
然而社會現(xiàn)實中,“克己”和“復禮”用于約束統(tǒng)治階級的愿望若不能達到,則也無法完成教化民眾的使命,于是就要用“刑”作為“德”的補充??鬃诱J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依然認為“德”才是根本,“刑”只不過是一種補充,這就是“德主刑輔”思想了。
如上文所述,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萌芽,統(tǒng)治者們往往是對外用兵爭霸,對內壓迫百姓,而由于戰(zhàn)爭頻繁、負擔沉重,百姓自然不能安居樂業(yè)。正是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孔子選擇從政,冀望對統(tǒng)治者諫言,恢復禮法,實現(xiàn)其“仁政”理念。其中“德主刑輔”的思想就是在此背景下作為其執(zhí)政理念的一部分被提出的。
“德主刑輔”中的“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是從統(tǒng)治者層面講,對統(tǒng)治者的道德水平提出要求,與柏拉圖構想中的“哲學王”頗有相通之處??鬃诱J為,統(tǒng)治者的德行還包括施行德政,需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也即‘尊五美’”。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時刻考慮到百姓的利益,選擇做對人民有利的事,自己不但沒有損失反而也有收獲。此外,要有“克己”的行為,統(tǒng)治者保持自律和反省,從而達到“仁政”。
二是從百姓層面講,主張對百姓進行道德教育??鬃犹岢觥笆怪鞫Y義、重廉恥、遠罪惡、知是非、近善良、敦鄉(xiāng)里、識大體、愛國家”,讓百姓得到教化,從個人的性情、行為到對社會和國家的擁護??鬃映酥v“尊五美”外,還講“屏四惡”。一方面認為統(tǒng)治者要有胸懷和魄力,另一方面對待民眾要寬嚴相濟,此外,還需做好監(jiān)督。認為做到這些就可以實現(xiàn)“仁政”??鬃訉ⅰ安唤潭鴼⒅^之虐”列為首條,即要加以教育引導,避免民眾犯錯誤,而不要一味地用規(guī)章制度懲處。可見他對教化是十分重視的。
“刑”也不僅是指刑罰,還可以推廣到行政層面上的治理理念和手段??鬃诱J為,“政”和“刑”的關系,某種程度上類似“德”與“禮”的互為表里關系,行政權之“政”和“刑罰權”之“刑”,是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權威和力量的“行政之治”,與孔子主張的“德禮之治”形成對比。
孔子“德主刑輔”的具體實施要點就是“一張一弛,寬猛相濟”。“張”與“弛”、“寬”與“猛”具體如何實踐是有嚴密區(qū)分的。如葉公說到有兒子作證父親偷羊的事,對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允許“父子相隱”;但是當晉國兩個貴族相爭,主政的叔魚包庇有罪一方導致自己被另一方殺死,他的兄弟叔向卻主張“三人同罪,施生戮死”??鬃訉ζ洹安浑[于親”予以高度贊揚,認為他“殺親益榮”,“可謂直矣”(《左傳昭公十四年》)。又如鄭國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致使“鄭國多盜”,于是撥亂反正,“盡殺之”。(《左傳昭公二十年》)。
這充分說明,孔子的“寬猛”和“張弛”的尺度是根據(jù)事件的危害程度合理掌握的??鬃拥臉藴屎苊黠@,危害到“禮”和“德”的,就要被“以猛糾之”,如果寬恕罪行產生的正面影響大過危害性的話,那么“相隱”是被稱贊的,反之則“殺親益榮”。可見孔子對“寬”“猛”如何相濟這一問題的看法是帶有實用主義色彩的,其核心就是維護“禮”,這里還體現(xiàn)出孔子在對“禮”的解釋權上的絕對權威。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鬃犹岢觥熬L民草”的說法,風吹草動,統(tǒng)治者的德行會影響著百姓的德行。傳播學界的“風草論”一說,由我國黃星民教授最早提及,從中總結出孔子在教化百姓中的傳播模式。我國學者楊小玲提出,《論語》中“政教合一”的傳播模式是“早期中國‘政教合一’的社會結構樣態(tài)向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建構與傳播學界的自然延伸,歸納‘風草’傳播說”。國內學者謝清果認為,“風草”說“注重傳播階段的風化與風行,關注受眾主體性的草偃草起;以及風吹草偃的傳播效果”。其中“風草論”的原意就是指“德治”對百姓的教化過程,同時也是君子之“德”向小人的傳播過程。在孔子主張的德行教化活動之中,君子的“風化”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百姓作為“草”是處于被動地位的受眾。但其中的“情感觀”又并非完全將民眾視為不會思考的受眾,而是充分認識到受眾的主體性,考慮到了“傳播者在民眾風行風化等傳播過程的付出”。
“風草論”說提出立足于中國古代君子的道德高位和絕對權威。這一理論,一方面提倡由德行高尚的君子實施仁政和教化,駕馭百姓;另一方面,其實質是在強調基于絕對威權的,自上而下的教令式的傳播形式。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所描述的就是作為鮮明傳播主體的君子所主導的一種傳播控制模式,在此模式下的百姓是傳播受體。盡管“風草論”說是一種傳者和受眾之間的線性傳播模式,但孔子“風化”的思想,“風吹草偃”,將傳授雙方看作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與西方傳播學的“魔彈論”或“皮下注射論”有不同之處。后者認為傳者對受者的作用是強烈的、立即有效的。“風吹草堰”強調了傳播過程的時間跨度,是“中國式傳播效果漸進論”。實際上,“風草論”說不僅僅在時間跨度上表現(xiàn)出漸進,在手段上也體現(xiàn)為溫和的傳播方式。
孔子維護宗法制度,在為禮正名的時代,孔子希望達到一種層序分明、和諧中庸的社會狀態(tài)。“德主刑輔”思想就提供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一種方式,而“風吹草堰”就是他為禮正名的傳播模式和方法論。
孔子所說的“草上之風必偃”之中的“必”應當也有兩層含義,既是“必然”之“必”,又是“必須”之“必”。前一層含義是說,君子高尚的德行一定能“自然”地使百姓心悅誠服,實質上是對居于高位的君子作出道德要求;后一層含義則是強調了君子的權威,接受教化的百姓必須服從于施加教化的君子。也就是說,“子欲善而民善矣”一方面是指君子的德行達到了一定的水準,那么就能夠影響治下百姓的德行,造就善政,這是“必”的第一層含義。另一方面是說君子的權威地位決定,百姓應該順從教化,從而達到善政,這是“必”的第二層含義。
這其實就對應了孔子“德主刑輔”的思想理念。“德主刑輔”中“德治”理念的核心就是進行傳播教化,從而實現(xiàn)“仁”和“禮”的政治理想。也就是說,孔子認為要通過“風吹草堰”這樣的傳播模式,對百姓進行德行教化,由此實現(xiàn)“德治”,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仁治”、恢復“禮治”。
“德主刑輔”中的“刑”也在“風草論”中得到體現(xiàn)。上文提到,孔子“德主刑輔”中的“刑”不僅僅是指刑罰,還可以引申到行政治理的手段。盡管在孔子的構想中,行政手段的治理只是作為“德治”的補充和輔助,但“風草”模型的另一層內涵,即通過君子的權威地位自上而下地單向傳播,實際上就是利用了君子個人的傳播力。在封建社會中,傳播直接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的意志,體現(xiàn)了政治權力的權威作用。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縱向”以及“德”的概念也深刻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傳播取向以及傳播技巧等。“風草論”說就是立足于禮制規(guī)定下的社會等級制度,從而達到政治傳播的目的。
孔子思想對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他的“德主刑輔”思想的內涵也被后人繼承和發(fā)展,對古代文化思想和社會治理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以儒家為統(tǒng)治思想的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風草”的傳播模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漢代開國之初汲取秦亡的教訓,不再使用苛政。先是用黃老之學,使得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后漢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為中心的統(tǒng)治思想受到重視,其中“德主刑輔”思想也成為其理論體系中的一部分。董仲舒認為,“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以不相順”(《春秋繁露精華》),認為教化民眾才是最主要的,強調要通過教化來預防犯罪,要“厚其德而簡其刑”。武帝朝漢代國力的強盛也表明,董仲舒的德政顯然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同時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他獨尊儒術的做法則更是直接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政治基調,“德主刑輔”的思想作為“德治”的一部分至少在形式上被傳承了下去。
無論是“德主刑輔”思想還是“風草論”的傳播觀點,也都是從屬于“仁”和“禮”的思想體系。其目的也都是為了實現(xiàn)孔子“仁”與“禮”的理想?!帮L草論”的精神實質與“德主刑輔”思想是完全相通的,事實上,“風草論”是在傳播模式層面上對“德主刑輔”思想的總結和延伸?!暗轮餍梯o”的邏輯是以德治和教化為主體,以刑罰和法令作為補充手段,從而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帮L草論”則是對德行教化和權威教化這種雙重傳播模式的提煉。這一思路和方法在歷史上被證明是有效的,孔子思想中的精髓部分對于當代社會道德與法治的建構依然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