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薈
(河南工業(yè)大學 漯河工學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校要積極培育學生形成正確“三觀”,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同頻共振。千學萬學,先學做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要教育學生從管理好自己的日常安排、做好自己的分內事、管住自己的小毛病入手,堅持專業(yè)課教學以育人為導向,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價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
課程思政既要設計好每個思政點,又要注意各思政點之間的有效銜接、自然過渡,形成課程思政體系。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將《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整體設計進行闡述。
在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培養(yǎng)方面,由于該課程自身蘊含十分豐富的思政元素,從緊緊圍繞新時代黨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出發(fā),通過個體心理及行為、群體心理及行為、組織行為三個層次的學習和實踐,確立維護國家利益的政治觀和大局觀,樹立人本管理、人民至上思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該課程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思政設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基于OBE(成果導向)教育理論,構建了理論課堂、企業(yè)課堂和翻轉課堂“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培養(yǎng)思想道德素質高、動手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該課程課程思政整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整體設計思路
首先,圍繞如何認識人展開的個體心理及行為的學習層面,課程思政建設方向和重點是在當下社會思想多元化的影響下,從自身做起,做好時間管理和情緒管理,樹立誠信道德意識、踐行工匠精神等。其次,圍繞如何協(xié)調人展開的群體心理及行為的學習層面,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是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團隊合作等[3]。再次,圍繞如何讓組織更有利于人的發(fā)展的組織行為學習層面,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是創(chuàng)新思維,包括數字營銷、新零售、智慧店鋪等新技術支持的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等。
教師一方面?zhèn)魇诮M織行為管理理論,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開發(fā)個人潛能、對社會進行正確認知、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融合在一起,逐步成長為一名動機高尚、立場堅定的有志青年,做好進入社會組織的前期準備。2022年新春不久,新冠疫情便反復多地暴發(fā),擾亂了我們的正常生活。為了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國家斥巨資開展一輪又一輪全員核酸檢測,不斷排查密接、次密接人員并進行集中醫(yī)學隔離。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勢頭讓我們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更加堅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引導學生通過尋找抗疫中日夜堅守崗位的醫(yī)務人員、不畏嚴寒的路口蹲守人員、默默付出的環(huán)衛(wèi)消殺人員、廣大青年志愿者等的典型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學會感恩社會。
基于該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大量案例研究將基本理論、基本原理逐漸內化為職業(yè)能力。能力開發(fā)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
課程思政改革設計中典型案例的選取要逐漸向融合思政元素的案例進行轉變,以民族企業(yè)和優(yōu)秀民族代表為主。如張瑞敏與海爾、牛根生與蒙牛、任正非與華為、“航天之父”錢學森、“時代楷模”黃文秀、“香玉劇社”與一架戰(zhàn)斗機的故事、尋找身邊抗擊疫情逆行者、尋找抗擊疫情最可愛“90后”等。通過向融合思政元素的案例轉變,使教學體現價值塑造目標,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學會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擔當[4]。案例分析重在提升學生能力,從社會熱點、難點、痛點入手,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個體心理及行為層面為例。在對人的知覺方面,通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感受老一輩科學家百折不撓、廢寢忘食、精益求精的家國情懷和偉大科學精神,體會袁隆平為全人類遠離饑餓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人際知覺方面,通過軍民魚水一家親來知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020年6月,為解決中印邊境沖突,在喀喇昆侖山脈,四位衛(wèi)國戍邊烈士(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和王焯冉)的英雄事跡表明:一寸土地一寸血,他們是祖國永不褪色的界碑?!叭嗣褡拥鼙薄白羁蓯鄣娜恕斌w現了中國人民非常信任和擁護中國軍人,中國軍人在中國人民需要的時候從不畏懼,敢于犧牲和奉獻。
高中生物涉及生命體內部結構以及化學作用等知識,內容比較復雜,加上生物知識本身比較枯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為學生提供全新的生物知識學習方法,為學生直觀呈現高中生物教學內容,拉近學生與生物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這樣不但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而且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生命的神奇,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
在角色知覺和自我知覺方面,要從當代大學生自身出發(fā),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把實現民族復興作為個人的使命擔當并為之努力奮斗。將遵紀守法為核心的公德操守和職業(yè)道德作為行為標準和評價他人的準則,緊跟大有作為的新時代才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角色[5]。
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表現為更偏向于可視事物,對情境背景興趣高;總體上頭腦靈活、想法多、可塑性強,喜歡動手操作;從眾心理較強、自律意識較弱,主觀能動性需要充分培育[6]。
2018年10月,重慶一輛載客公交車墜入長江事件折射出人們規(guī)則意識的欠缺。一些人養(yǎng)成了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思維模式。人們越來越不敬畏社會規(guī)則,因為遵守規(guī)則似乎沒有好處,如搶車道行駛可以優(yōu)先通行、插隊似乎更節(jié)省時間等;反過來,遵守交規(guī)按車道行駛、放慢車速可能會遲到,老老實實排隊的人可能被認為是“循規(guī)蹈矩”的另類等。要通過嚴格執(zhí)法、加大懲戒力度、提高違反規(guī)則的成本,使人們認識到不遵守規(guī)則是要付出代價的[7]。
代課代考,指的是高校學生為了逃避上課、應付考試,花錢雇人代替其出勤和考試的違規(guī)行為。無論出于何種理由,此類行為都屬于不講誠信的行為,屬于道德欺騙。代課代考明確屬于違反學校紀律的行為[8]。這些弄虛作假的行為不僅違背了讀書的初衷,也是對自己、家庭和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如今,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可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全局思維的人才觀、先就業(yè)再擇業(yè)的就業(yè)觀、從基層做起的職業(yè)觀等方面去培育。
在學習激勵方面,鼓勵學生通過文獻查閱,學習河南省支持年輕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激勵政策及措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在整頓家風方面,向董必武學習。董必武在整個革命戰(zhàn)爭年代,始終保持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保持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他對待自己的兒女很嚴格,告誡他們要靠自己,努力學習、艱苦樸素、正直做人、從基層做起、勤奮工作,不允許他們利用自己的職位去謀取私利。董必武用共產黨人的嚴格紀律要求自己、要求家人,為家風建設樹立了榜樣,激勵廣大青年學生要把黨、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置于首位,終身追求真善美。
教師備課要以教科書為主,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及《習近平在河南考察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等,深挖思政元素[9]。以“群體與群體行為”為例,將上述來源的思政元素融入各個知識點、技能點學習中。各知識點、技能點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表1 群體與群體行為的思政元素
旨在能領會群體對組織、個體的多種作用,群體的發(fā)展階段和高績效的關系等知識點和技能點。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加深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中醫(yī)藥文化的認同和期待,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取得今日成就的動因是什么,為后面學習做鋪墊。
主要介紹群體規(guī)范的類型,哪些是成文標準規(guī)范?哪些是不成文意識規(guī)范?群體規(guī)范發(fā)揮哪些作用?通過舉例《河南工業(yè)大學學生手冊》《河南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使學生理解成文的準則規(guī)范和不成文的意識規(guī)范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面對“群體規(guī)范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一難點,以《中國合伙人》為例,講述新東方“三劍客”跌宕起伏的創(chuàng)業(yè)史及今天取得的成就。
通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看見》《加油中國:從墨爾本至廣州的航班,航班空座,但全部載滿物資》《河南4人捐2卡車物資馳援武漢,司機一句“農民”引網友淚奔》等視頻,展現全國人民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體現澳洲華人在大災大難面前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濃濃愛國情懷,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規(guī)范有序部署之下,全國人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凝心聚力、同舟共濟的可貴品質。通過授課,師生更加堅定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更加深切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從課程思政的角度,通過舉例探討海爾取勝的法寶及提高組織凝聚力的先進做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民族品牌的自豪感;以雙匯集團打造銷售精英團隊為例,提高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及誠信為本的經營意識。華為公司的企業(yè)文化是這樣講的:人性是個萬花筒,個體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公司為國家,兩個輪子一起轉,就是承認并肯定人性的灰度。通過思政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怎樣貫徹落實人本管理思想?團隊的利益高于一切嗎?明確團隊的利益不能高于組織的利益,更不能高于國家利益,任何有損國家利益的行為均是違法行為,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通過多媒體教學、故事導入、視頻導入、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課堂討論、心理測試、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讓思政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10]。
《組織行為學》各模塊任務特色各異,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目標,每一教學模塊選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認識組織行為學(講授法)、知覺與行為(講授+案例分析+調研分析法)、個性心理及行為(講授+心理測試+角色扮演法)、價值觀與態(tài)度(講授+案例分析+管理游戲)、激勵理論(講授+案例分析+文獻查閱法)等。通過使用學習通平臺開展O2O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混合教學法,強化課堂提問、小組討論、作品展示、小組PK等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11]。
該課程建立了多元教學考核與評價體系,強調改變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的“教師講課”“學科體系”向基于職業(yè)崗位的工作任務轉變,由“一張試卷定成績”向“考核方式多元化”轉變。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包括小組成果考核(典型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個人學習成果考核、自我評定與小組評定、教師評定考核相結合(課前五分鐘復習回顧、情景模擬等)。改變單一主體評價模式,實施360度評價體系,建立多元主體評價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考核方案的設計中。
1.有效的課程思政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專業(yè)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既需要師生關注更多時政要聞、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又需要擁有更多的視頻、案例、情景模擬、故事等包含豐富思政元素的教學資源庫[12]。課程思政改革實施以來,學生更加關注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問題,教師教學的思路得到拓展延伸,學生的德行和綜合素質顯著提升,掌握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做到了“四個自信”。
2.專業(yè)課融入思政元素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反復摸索與嘗試,才能夠恰當地、自然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每一個知識點和技能點。融入思政元素后,教學內容明顯增加,在課時不變的情況下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不同教師的做法有較大差異。同時,專業(yè)課教師要身體力行,從思想作風、言談舉止等方面將教師自身思政素養(yǎng)有效融入課堂教學。
1.價值塑造反思
《組織行為學》思政元素相對較多,授課中課程思政教學活動分別從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弘揚優(yōu)秀紅色革命史、宣傳我國當前時事政策及傳播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等多個方面展開,內容比較充實,銜接自然流暢。但縱觀整門課程,部分內容思政元素結合點偏少且比較隱晦,有待于教師在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探索、挖掘和創(chuàng)新,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效結合,育人于無形,使思政元素遍布整個課程。
2.知識傳授反思
該課程采用課堂講授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投票、點名、頭腦風暴、搶答、小組合作等多元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思政建設永遠在路上。該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只是邁出了一小步,今后需要根據國家的統(tǒng)一安排和要求,進一步完善該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設計和內容。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完善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思政案例庫,不斷探索學科發(fā)展前沿融入教學。要想使一節(jié)課以及一門課程的思政元素更加豐富有效,需要教師多渠道、多維度、多方面不斷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和素養(yǎng),與時俱進地推動思政教育進程[13]。
3.能力培養(yǎng)反思
通過任務驅動法,學生分小組完成了大量典型案例研究,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提煉結論的能力;通過分組任務,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由于授課方式的轉變,受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討論、邊講邊練、對課程思政設計體系全局把控程度不夠等因素的影響,各小組提交的案例研究結論廣度和深度相對有限,今后需耗費課下時間進行深挖、舉一反三、拓展延伸,做到課上課下相融合的完整閉合鏈條[14]。
《組織行為學》中的思政教育,是管理類專業(yè)從業(yè)人員之燈塔,是莘莘學子之職業(yè)寶典。稱職的教師,不僅能將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而且還能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報效祖國、回饋社會。“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比握n教師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不僅要積極總結、交流課程思政教學經驗、更新教學資源,更要充分挖掘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內容,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