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芳
(河南開放大學 藝術與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現階段有很多作曲家可以很好地把中國戲曲元素和西方鋼琴藝術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鋼琴作品。張朝老師的鋼琴作品《皮黃》就是將京劇元素和西方鋼琴藝術進行深度融合,作品名之所以叫《皮黃》是因為其中融入了我國的京劇元素,而西皮、二黃兩大聲腔又是京劇中的重要元素,從兩者中各取一個字組成了作品名,因此這個名字十分貼合創(chuàng)作實際。
雖然鋼琴并非源于中國,但是國內的鋼琴音樂家經過長久探索,不僅在彈奏技巧方面有了質的飛躍,而且在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和國外的鋼琴作品相比,我國的鋼琴作品更加具有獨特性,結合了國內的傳統(tǒng)音樂元素,具有很強烈的民族文化風格。鋼琴作品《皮黃》的作者張朝老師就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鋼琴曲目,可謂是相當有才華的音樂家[1]。張朝老師的鋼琴作品《皮黃》,之所以備受大家追捧,就是因為該作品融入了許多的中國戲曲元素,將西方音樂元素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進行了有機結合,提升了鋼琴曲的藝術高度。鋼琴作品《皮黃》中的戲曲元素與鋼琴音樂的結合,讓京劇文化大放異彩,使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得到了進一步推廣。張朝老師的作品中對于京劇元素的運用,不僅體現了他對于京劇文化的喜愛和探索,而且也體現了他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該作品擁有極高的學習和研究價值。這部作品是在20 世紀90 年代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但是他并沒有停止對于作品的修改和完善,經過反復揣摩,漸漸地使該作品變得更加細致化、獨特化,將中國戲曲元素更好地展現給聽眾。
1.引子
引子也叫“導板”,演奏者在演奏這一段音樂的時候要格外注意,一定要將音樂的意境表現出來,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鋼琴作品《皮黃》中,除了最后一部分外,其余部分都用到了戲曲元素中的板式結構。板式指的就是戲曲中的一種節(jié)奏形式,過去經常用板來表示強拍,用鼓或者眼來表示弱的拍子,因此板眼指的就是京劇中每個片段的節(jié)奏,或強或弱。在鋼琴作品《皮黃》中,京劇的各種板眼都得到了靈活體現,使作品聽起來更具有吸引力。這部作品的引子部分的節(jié)奏比較有激情,給人一種暢快的感覺,讓聽眾在欣賞作品時的心情變得更加開闊,為后續(xù)演繹做了充分鋪墊[2]。鋼琴作品的開頭部分如果沒有吸引力,那么無論后面多么精彩也難以吸引聽眾,所以作品要在一開始就引起觀眾的興趣。鋼琴作品最關鍵的就是開端,如果一開始就定好位了,那么后續(xù)的彈奏也就能夠更加輕松自如,因此這種作曲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2.原板
原板就是整首作品的基礎性代表,后續(xù)部分可以在原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也就意味著對于原板,我們一定要反復揣摩,只有將原板部分創(chuàng)作好,后續(xù)部分才能有更好的表現力。張朝老師在創(chuàng)作該作品時運用了平穩(wěn)有序的樂曲節(jié)奏,先是強節(jié)奏然后是弱節(jié)奏,再轉為3/4 拍,旋律極其特別,雖然節(jié)奏發(fā)生了轉變,但是卻給人一種十分舒服的感受,這正是因為融入了西皮元素。關于原板的第一次展現,張朝老師在標記速度的時候特意指了出來,這段要注重彈奏節(jié)奏,營造出一種平和安靜的感覺,因此這段節(jié)奏要相對適中,如果節(jié)奏過快就會失去這段音樂的真正意義,聽眾也會覺得索然無味[3]。
3.二六板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些獨特改變,雖然節(jié)奏上還是采用之前的一強一弱的原板節(jié)奏,但是速度方面卻進行了一定壓縮,讓聲音聽起來更加有激情和活力。此外在演奏的時候,作者還增加了踏板這一要素,踏板的加入使得鋼琴作品更具有空靈感,形成很動聽的回音,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踏板是鋼琴區(qū)別于電子琴的關鍵點,在電子琴上彈奏鋼琴曲往往會缺少獨有的韻味,而鋼琴的踏板能夠賦予樂曲一種空靈的感覺,十分婉轉動聽。這段二六板壓縮了節(jié)奏并且運用了踏板,使聲音充滿歡樂的感覺,這部分其實是在講述作者在南方學習的美好時光,因此演奏者在彈奏的時候一定要將這種美好的感覺表現出來。
4.流水
這部分樂曲是很好的過渡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于之前的節(jié)奏進行調整并且改變了彈奏速度,如同水流歡快地流過,嘩啦啦的水聲讓心靈得到凈化。這段流水般的音樂是為了突出張朝老師在云南學習時,看到云南的美麗景色而難以忘懷的感覺,因此這種流水般的聲音恰恰與云南美景交相輝映。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要注意把作者這種歡快、開心的心情表現出來,用心去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演繹出那種清風徐徐的感覺。
5.快三眼
這部分是對前面片段的重復創(chuàng)作,包括一個強拍和三個弱拍,從緩慢到急促,如同前面的過渡段,給聽眾一種充滿青春活力的感覺,同時也是該作品的高潮段落[4]。這一段描寫的是作者內心的遠大抱負和對未來的期待向往,富有青春活力,也十分契合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精神狀態(tài)。作者在這部分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想要通過音樂將自己的內心感受完全展現出來,將所思所想都融入了作品中。演奏者在表演前一定要認真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揣摩作者當時的內心想法,因為只有讀懂了作者的內心獨白,才能更好地演繹作品,更好地將樂曲情感傳遞給觀眾。
6.第七、八、九段
作品《皮黃》的第七、八、九段采用的是快板、搖板和垛板,這三段也接近了作品的尾聲,節(jié)奏上采用循序漸進的手法。第七段樂曲在原板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壓縮,采用一強拍、一弱拍的形式,以此展現張朝老師創(chuàng)作時的滿懷激情,同時也是這部分的點睛之筆。因此在彈奏時,演奏者一定要繼續(xù)注意把握節(jié)奏,將作者內心的真實感受融入其中[5]。而第八段則把前期的快節(jié)奏放慢了,給聽眾一種放松的感覺,因此演奏者一定要注意銜接,使快慢之間要有一個自然過渡,將作者的心理變化很好地展現出來。在第九段中,張朝老師巧妙地將京劇元素融入作品中,體現出更加激烈復雜的情感,使樂曲更具有沖擊力。
鋼琴作品《皮黃》中運用了大量的戲曲元素,同時對于音響的運用也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張朝老師對和聲織體進行了充分打磨,將京劇中樂器彈撥的清脆聲音和打擊樂相結合,給人一種歡快的感覺。此外,張朝老師在引子部分加入了一定的顫音,特意用來模仿弦樂的顫音效果。在搖板部分,張朝老師大膽運用了戲曲元素,將焦躁不安的內心充分展現出來,同時對于音色也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作,將民族音樂特點盡情放大。
張朝老師在創(chuàng)作鋼琴作品《皮黃》的時候,充分運用了京劇中的板眼,使得作品節(jié)奏多樣、內容豐富,將猶豫不決、焦慮難安等人物情感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運用了多種節(jié)奏形式,大大提升了樂曲內容豐富性。在演奏時,演奏者需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部作品因為運用了京劇元素,節(jié)奏變化比較多,因此十分考驗演奏者的專業(yè)技巧,需要演奏者多加練習才能把握好情感表達,更好地將作品的真正含義展現出來[6]。
張朝老師創(chuàng)作這首鋼琴作品時還處于而立之年,所以在創(chuàng)作上也比較大膽,在京劇元素的運用方面追求創(chuàng)新,十分注重對京劇曲調的模仿。張朝老師在部分旋律中還融合運用了二胡音色,這就十分考驗演奏者的專業(yè)能力,右手需要把控好節(jié)奏變化,讓聲音更具有穿透性。在搖板樂段,演奏者要注意將這部分的焦慮感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在演奏時需要注意手指按鍵的力度,要保證快而有力。
演奏者在練習時一定多加注意作品開頭引子部分的倚音與顫音,這樣才能保證后續(xù)的轉換過渡足夠自然,將這種連貫性表現出來。在表現作者年少時的幸福時光的片段中,演奏者要注意突出作品的輕松歡快,在彈奏的時候不要過度注意指法和姿勢,而是要更加關注作品的內在含義,將作者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
鋼琴作品《皮黃》是我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優(yōu)秀代表。作者張朝老師在這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京劇元素,將自己對于年少時的美好回憶生動地展現了出來,同時也表達了他對于未來的無限憧憬以及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為。他在作品中對于京劇元素的大膽運用,賦予了鋼琴樂曲新的靈魂,也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充滿了激情,這首鋼琴作品是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藝術相融合的優(yōu)秀代表。我國的戲曲藝術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筆者希望相關人員可以大膽創(chuàng)新,將戲曲元素等充分融入鋼琴樂曲中,使之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從而讓中國戲曲藝術進一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