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云霞 劉金霞 顧艷艷 于 冰 于玉玲
本文通過分析清代家庭教育的育德功能,從中汲取經(jīng)驗,以期為新時代家風建設提供參考。
在清代家庭教育中,以家書的方式對家族子弟進行教育是常見的。家庭中的教育者,要么是父親,要么是年長的兄弟,即便他們遠離家鄉(xiāng),不能時常為家族子弟提供面對面的指導,但是他們仍然積極承擔教育的職責。例如,家庭中的教育者會通過家書的方式引導子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性,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學做、批改詩文,交流學習體會,發(fā)掘子弟的文學天賦等。除此之外,家書中還涉及大量溫情的詞語,字里行間透露著對家庭的眷戀,這使得教育的激勵作用更加明顯。
在清代,信件是親朋好友間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筆者查閱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光緒年間,設置有1970處信件驛站,14000多個急件站。而且,早在永樂年間,民辦信件流通組織在民間就已經(jīng)相當受歡迎,進入清代之后其規(guī)模更是迅速擴大。光緒年間,我國大中型城市中建設有上千個民信局,這些民信局還在部分大城市中設置了很多下屬機構,為民間百姓提供信件、包裹、匯兌、新聞報紙等服務。因此,即便家族中的教育者遠離家鄉(xiāng),仍可以通過書寫家書的方式指導子弟學習、掌握家庭情況、實現(xiàn)情感交流。雖然這種教育模式一般只見于文人家庭中,但不可否認家書在清代家庭教育中承擔了重要職責。
書信是古人傳遞信息的主要途徑,古代書信所具備的功能已超出了應用文體的范圍,人們可以從書信中判斷出寫信者的表達能力、文學素養(yǎng)等。從古代視角來看,書信完全可以作為個人作品,因而書信也是古人用于溝通交流、提出個人觀點的重要文體。從古人將書信列為作品集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相當重視這一文體所具備的價值。盡管清代書信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但當今社會并未充分挖掘出清代書信的價值。尤其是書信中的家書,其中不僅承載著大量家訓內容,還涵蓋了教育領域的很多內容。
以曾國藩家書為例,《曾國藩家書家訓》中的內容,無不展現(xiàn)出曾國藩對于家庭教育的關注??v觀曾國藩的一生,成年之后,其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官府、戰(zhàn)場之上,因此,曾國藩將家書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曾國藩家書家訓》中記錄了曾國藩寫給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117封家書,其中涉及家庭教育的共計97封。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構成部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家庭關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國家庭道德倫理的基本出發(fā)點。“孝”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對家庭成員的基本要求。除了要求子女孝順長輩之外,也要求父母對子女慈愛,只有當雙方能夠均等地付出時,家庭關系才能夠延續(xù)。無論是父母過于寵溺孩子,還是孩子孝順父母卻無法得到對方的慈愛對待,都可能導致家庭關系破裂。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從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角度來看,父母對于子女的關愛不能是過度的、無限的。父母在關愛子女的同時,還應當要求子女規(guī)范行為。例如,鄭板橋在寫給其弟的家書中說道,“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
隨著社會結構的不斷轉型,家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核心。費孝通曾指出,我國社會結構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以自己為中心,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將引起波紋那樣,逐漸在周圍形成社會聯(lián)系,同時也并非局限在一定范圍之內,而是范圍隨著波紋的擴散而不斷增大。所以,在我國社會中,個體之間的關系就是以血脈關系為核心,不斷向外擴散的。所有人都是以自己為核心的,人們在不斷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關系。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家庭限制了人們的生活范圍,個人只有依賴家庭才能謀求生存,而家庭也必須在所有人的共同推動下才能得到發(fā)展。因此,想要家庭日益壯大,就必須做到敦親睦鄰,救濟鄉(xiāng)友?!岸赜H睦鄰,救濟鄉(xiāng)友”這一話題在古代家書中也常被談起。
清朝出現(xiàn)了幾位重視節(jié)儉的帝王,他們認為國民養(yǎng)成節(jié)儉的好習慣是國家進一步壯大的關鍵。這一時期,很多人士都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作風。例如,孫奇逢曾指出,勤勞固然重要,但節(jié)儉卻不可偏廢。傅山在《家訓》中指出,吃穿上只要溫飽,不受寒冷即可。于成龍在《治家規(guī)范》中指出,家中生活要以勤儉為首,不可浪費糧食和衣物。紀昀在《訓子書》中寫給兒子的家信中寫道,為人不可傲慢,也不可追求奢靡。
在清朝,教導家族子弟樹立崇高的理想同樣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清代理學家張履祥提出,只要是求學,首先就要立志。志向可大可小,立有志向卻不成功之人尚可見,但沒有立志卻成功的人很少見。張履祥認為,人在少年期間就需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不斷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若志向不夠高遠,就容易沉溺在世俗之中;若沒能規(guī)范自身行為,則會誤入歧途。張履祥同樣指出了立志的重要性,未立志而成功是不可能的,人最終所取得的成果只和所立下志向的大小有關,并且品行不端正,言行越過了道德底線,實際上都與志氣不高有關。王夫之在《示侄孫生蕃》中提出了“傳家一卷書,惟在爾立志”的觀念,認為只有讀書立志,才能避免受到世俗的影響。
清代士族在家風建設中十分重視讀書和文學教育,教導子弟要為人善良,多積善事。清代士族在家風建設中積累的大量經(jīng)驗,對如今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前,家風建設問題得到了國家部門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構成,承擔著第一所學校的重要作用,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fā)展、生活方式出現(xiàn)了何種變化,都應當始終關注家風建設、家庭教育。家庭的不斷發(fā)展,是推動民族、國家向前進步的重要動力,是建成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和諧美好的家風,是建成美好社會的基礎。
清代士族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將教育背景、社會背景和國家相關政策作為基本依據(jù),對家庭教育模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時代的進步推動了教育背景的變化,人們開始在時代要求下不斷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清代士族的家庭教育觀念對現(xiàn)代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積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積極結合時代發(fā)展趨勢創(chuàng)新家庭教育模式,充分把握時代進步所帶來的新契機。
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會受到經(jīng)濟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和相關政策背景的影響,是一種必須依托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綜合性活動。家庭教育作為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構成部分,能夠體現(xiàn)出當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因此,把握時代機遇,明確家庭教育的優(yōu)缺點并及時做出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清代士族認為對于家族子弟的家庭教育要及時、趁早,即便是低齡幼兒也需要接受無異于成人的教育標準;積極創(chuàng)辦私塾,建立家風家訓,積極鼓勵家族子弟參加科舉,并設置有獎懲措施;對于積累大量教育經(jīng)驗的教師,其會通過延聘來實現(xiàn)對家族子弟的長期教育;家族內部定期開展科舉模擬考試,為家族子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清代士族高度重視家風、家訓、家規(guī)等的傳承和弘揚,清代士族子弟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響下,能為家族進一步發(fā)展貢獻更大的力量。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清代得到了高度重視。從當前社會的家庭教育情況來看,清代士族的家庭教育觀念對當今的家庭教育仍然具備啟發(fā)作用。當前,家庭要根據(jù)時代和社會的變化創(chuàng)新家庭教育模式,促進家庭教育方式多元化。
在清朝,士人家庭高度重視道德教育,要求家族子弟無論是否能夠順利通過科舉考試,或是選擇了其他發(fā)展方向,都必須始終堅持基本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從家族子弟出生開始到他們真正獨立,其間的言傳身教從不間斷,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道德標準、行為禮儀等?,F(xiàn)階段,德育在我國得到了高度重視,全面提升幼兒綜合素質,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成了當代教育事業(yè)中的熱門課題。家庭教育作為教育事業(yè)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家庭道德素質教育。
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要的教育者。因此,父母無論是忙于工作,還是缺少培育子女經(jīng)驗,都不能忽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父母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家庭教育的新方式,注重家風建設,為子女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承擔起陪伴子女成長的義務,以促進子女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