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瑞寒,馬立鋒,王濤,王富斌,方麗,楊向德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310008;2.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3.安吉柏茗茶場,浙江 安吉 313309;4.惠多利農資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56
白葉1 號作為一種低溫敏感型的變異白化品種[1-2],因其特殊的階段性白化現象以及較高的氨基酸含量而備受大眾喜愛。但由于長期以來缺少白化茶施肥管理技術,茶農擔心施氮肥使茶葉葉色變綠,茶葉賣不出好價格,致使茶園投入氮肥用量相對較少。另外,氮肥施入土壤后,除被植物吸收利用外,還會通過淋溶、徑流、氨揮發(fā)、氧化亞氮排放等途徑損失[3],氮肥利用率降低,使得本來氮肥不足的狀況更加嚴重。而硝化抑制劑可以通過抑制硝化細菌的活性來抑制土壤中的硝化反應,使氮素能夠以銨態(tài)氮的形式較長時間地吸附在土壤中,在生產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5]。為此,本文以白葉1 號茶園為研究對象,引入硝化抑制劑功能肥,在減少肥料用量的情況下開展其對茶葉產量、養(yǎng)分吸收、品質等的影響研究,試驗結果對于探索和完善葉色白化茶施肥模式有重要的意義。
試驗所用功能肥由惠多利農資公司提供,為“恩泰克”復合肥料(含硝化抑制劑),N、P2O5、K2O配比為21∶9∶11,硝化抑制劑為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DMPP)。
試驗茶園位于浙江安吉縣天子湖鎮(zhèn)吟詩村,供試茶園坡度小于5°,茶樹生長相對一致,品種為白葉1號,樹齡12年。采摘模式為春季采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的芽葉,春茶結束進行重修剪。
試驗于2016 年開始布置,設置3 種施肥模式,即3個處理,分別為不施肥模式(CK)、復合肥模式:普通復合肥+菜籽餅肥(處理1)、功能肥模式:功能肥+菜籽餅肥(處理2)。其中處理1普通復合肥N、P2O5、K2O配比為15∶15∶15,總養(yǎng)分投入633 kg/hm2,其中有機養(yǎng)分為201 kg/hm2,占總養(yǎng)分的31.8%;處理2 功能肥N、P2O5、K2O配比為21∶9∶11,總養(yǎng)分投入473 kg/hm2,其中有機養(yǎng)分142 kg/hm2,占總養(yǎng)分的30.0%,處理2比處理1肥料減施25.3%(表1)。
表1 各施肥模式養(yǎng)分投入情況 kg/hm2
試驗隨機區(qū)組排列,每處理3次重復,雙行設計,每小區(qū)20.8 m2。采用基肥和追肥配合施肥,有機肥作基肥于每年10 月上旬施用;功能肥按照40%、30%、30%的比例分別于10月上旬、2月上旬以及春茶結束后施用;普通復合肥50%作基肥施用,50%于春茶結束后施用。基肥施用時機械深施10~20 cm,追肥施用時機械翻耕5~10 cm。
1.4.1 茶葉樣品采集
春茶期間,采摘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的芽葉,記錄產量。取適量新梢樣品先在微波爐中高火殺青2~3 min(其間需多次翻動,以防烤糊),以使多酚氧化酶失活,此后在70 ℃烘箱中烘24 h,用粉碎機磨細后用于測定養(yǎng)分含量和品質成分;按照殺青—揉捻—烘干的工序做成烘青樣進行感官審評;部分新梢樣品采樣后立即放入液氮中帶回實驗室,分析葉綠素含量。
施基肥之前,采集樹冠面成熟葉樣品,先在微波爐中高火殺青2~3 min,再于70 ℃烘箱中烘24 h,用粉碎機磨細后用于測定養(yǎng)分含量。
1.4.2 養(yǎng)分含量分析
茶樣中的全氮含量采用元素分析儀(vario Macro cube)測定。全磷、全鉀采用干灰化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儀ⅠCP測定。
1.4.3 新梢N素利用效率計算
茶樹新梢N 素利用效率(%)=(UN-U0)/FN×100
茶樹新梢N 素農學利用效率(kg/kg) =(YN-Y0)/FN
茶樹新梢N素偏生產力(kg/kg)=YN/FN
其中,UN:施氮處理采摘新梢中氮素吸收量(kg/hm2);U0:不施氮處理采摘新梢中氮素吸收量(kg/hm2);FN:氮素用量(kg/hm2);YN:施氮處理采摘新梢產量(kg/hm2)。
1.4.4 成分測定
茶葉經沸水浴浸提后,采用國標法測定茶多酚和游離氨基酸含量。采用丙酮浸提,分光光度計比色測定葉綠素含量[6]。
統(tǒng)計不同處理新梢產量與百芽質量發(fā)現,施肥顯著提高白葉1號茶樹新梢產量(表2)。與CK相比,處理1 增產17.3%,處理2 增產39.2%。與處理1 相比,處理2 增產18.8%,可見即使功能肥模式養(yǎng)分減施25.1%,依然使白葉1號茶樹新梢增產明顯。從新梢百芽質量來看,施肥能增加新梢百芽質量,且功能肥模式(處理2)對增加新梢百芽質量效果更佳,對產量的提升有積極意義。
表2 不同施肥模式下新梢產量及百芽質量
從圖1可知,與CK相比,施肥能夠提高成熟葉、新梢中N、P、K 的含量,尤其是顯著提高N的含量。與處理1 相比,處理2 新梢中N、P、K含量均有所提高,成熟葉中N含量顯著提高。
圖1 不同施肥模式對新梢、成熟葉中氮磷鉀含量的影響
分析新梢養(yǎng)分含量發(fā)現,與CK 相比,施肥顯著提高茶樹對N、P、K 的吸收;與處理1 相比,處理2 新梢養(yǎng)分吸收量明顯增加(表3);新梢N 素利用效率、新梢N 素農學利用效率、新梢N 素偏生產力分別顯著提高0.56 個百分點、47.4%、12.9%(表4);新梢N+P2O5+K2O利用效率提高了0.7個百分點(表5)。
表3 不同施肥模式對新梢養(yǎng)分吸收影響 kg/hm2
表4 不同施肥模式對N利用效率影響
表5 不同施肥模式對N+P2O5+K2O利用效率影響
對新梢中游離氨基酸總量、茶多酚含量、酚氨比分析結果表明(表6),與CK 相比,施肥后新梢中游離氨基酸總量顯著增加,茶多酚含量、酚氨比顯著下降。與處理1相比,處理2新梢中游離氨基酸總量顯著增加,茶多酚含量、酚氨比顯著下降,說明使用功能肥后有利于白葉1號茶葉優(yōu)異品質的形成。鮮葉加工成成茶樣后進行感官審評(表7),處理1、處理2感官審評總分比CK提高1.9分和2.4分,其中處理2比處理1總分高0.5分,可見功能肥的使用能提高白葉1號的感官品質。
表6 不同施肥模式新梢品質成分含量
表7 不同施肥模式成茶感官審評結果 分
由于白葉1 號屬于葉色白化茶,新梢葉色也是很重要的品質特征之一,從新梢葉綠素含量結果來看(圖2),施肥后新梢葉綠素含量有所增加,但并沒有產生顯著差異。
圖2 不同施肥模式對新梢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硝化抑制劑可以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本試驗結果表明,在復合肥中加入DMPP后,肥料利用率明顯提高,減少氮肥損失,可以明顯彌補葉色白化茶園氮肥用量少的狀況。茶樹對N的吸收增加,也會促進對P、K的吸收,茶樹生長狀況改善,提高新梢產量,提升茶葉品質,即使肥料減施25.3%的情況下,增產、提質作用依然明顯。
白葉1 號是葉色白化茶品種,在早春低溫期,白葉1 號從萌動開始到一芽一葉初展,芽頭呈綠色,初展葉呈淺綠色,之后隨著氣溫的升高,逐漸由淺綠色變?yōu)槿榘咨?,進一步變?yōu)槿?。暮春氣溫繼續(xù)上升,葉片逐漸以葉脈為中心從全白開始轉綠,最后變?yōu)槿G。整個春季新梢葉綠素的變化主要是受溫度控制[1]。本試驗結果表明,施肥會增加新梢葉綠素含量,但并沒有產生明顯的差異,因此施肥并非葉色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在葉色白化茶園中使用含硝化抑制劑功能肥不僅可以減少肥料的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也可以減少茶農對氮肥使用的顧慮,茶樹生長勢更加旺盛,對茶葉產量、品質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值得在葉色白化茶園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