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莉
周口市中醫(y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卒中是指大腦內(nèi)血管突然破裂或梗阻,導致大腦局部軟組織缺血、缺氧壞死,使對應的神經(jīng)功能喪失,常以一側肌無力、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等為主要臨床特征,偏癱是腦卒中最為常見的后遺癥[1-2]。腦卒中后偏癱不僅給患者生活帶來巨大影響,也給家人造成了經(jīng)濟和生活上的負擔。因此,幫助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生活能力最大限度恢復較為關鍵。腦卒中后偏癱的康復不僅取決于手術的成敗,還與術后相關護理措施有關。傳統(tǒng)的康復護理相對死板、康復項目較固態(tài)化,效果往往欠佳。階段式目標護理是指在不同的康復階段,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建立恢復目標,這種護理模式可以調動患者康復的積極性,有利于術后患者身體功能的恢復[3]。考慮可將階段式目標護理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中?;诖耍狙芯恐荚谶M一步探討階段式目標護理在卒中后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周口市中醫(yī)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50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常規(guī)護理+階段式目標護理的50例卒中后偏癱患者納入觀察組,連續(xù)護理6個月。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版)》[4]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并在接受常規(guī)的卒中治療后,經(jīng)CT或MRI等影像學確診。(2)就診資料、治療相關資料及術后康復護理資料等均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頭顱外傷、腦部腫瘤。(2)在卒中發(fā)作前已經(jīng)存在精神與行為無法自控的智力障礙。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58~75歲,平均年齡(68.15±4.45)歲,病程2~6個月,平均病程(4.56±1.15)個月。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9.43±4.34)歲,病程3~7個月,平均病程(4.58±1.0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jīng)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階段式目標護理。護理時間均為6個月。(1)常規(guī)護理方法。①患者手術后,應對患者頭部傷口進行護理,傷口定期換藥,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預防傷口感染。②加強患者營養(yǎng)支持,術后胃腸通氣后,補充高鈣食物、水果蔬菜,促進傷口愈合,加強患者自身免疫力。③疼痛時給予止疼治療,告知患者要常翻身,避免住院褥瘡形成。④要積極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避免術后關節(jié)僵,有利于日后康復。(2)階段式目標護理。①健康宣教。待患者手術病情穩(wěn)定后,幫助患者了解住院規(guī)章制度,介紹病房內(nèi)設施的作用,為患者更換病服,協(xié)助患者清潔個人衛(wèi)生,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變化。護理人員幫助患者了解與該疾病相關的知識,如該疾病的病因、并發(fā)癥、預后效果、治療方法及注意事宜等方面,重點向患者強調護理的重要性。②階段式目標護理。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協(xié)商,遵循醫(yī)囑,定期用藥和檢查,確定術后康復訓練計劃,分近、中、遠三個階段。近期階段患者實現(xiàn)從臥位到坐位,患者位于床上時,要指導患者體位擺放,上肢保持肩關節(jié)外展、旋內(nèi),肘關節(jié)屈曲,腕關節(jié)背伸,下肢放中立位,膝關節(jié)微屈。必要時,頭偏向一側,防止舌后墜,引起窒息。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進行被動活動,按摩患側肢體,預防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及靜脈血栓形成,同時也要經(jīng)常幫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瘡形成。中期階段患者可在醫(yī)護人員或家屬的攙扶下下床行走。日常要指導患者學會床上訓練,包括翻身、起坐、關節(jié)活動及對抗訓練等。遠期階段目標為患者可以獨立行走,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如洗手、吃飯等。③出院事項。囑咐患者要按時用藥,并進行適當鍛煉,根據(jù)患者家庭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出院康復計劃,指導患者院外康復。
(1)心理狀態(tài)。分別于護理前、護理6個月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5]、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6]評估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HAMD共17項,總分共53分,HAMA總分共56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越好。(2)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總分共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理能力越好[7]。(3)遵醫(yī)行為。采用樣本醫(yī)院自制護理依從性問卷評價,項目包括患者對用藥的依從性、對飲食計劃實施的依從性等,問卷Cronbach’sα信度系數(shù)為0.850,總分共10分,分值>8分為高度依從,6~8分為中度依從,<6分為低度依從。(4)生活質量。護理前、護理6個月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8]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總計74條目,包括心理、軀體、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4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法評估(1~5分),其中52條反向計分,22條正向計分,最終評分=(維度粗分-80)×100÷320,維度滿分均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HAMD及HAMA、AD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6個月后,兩組患者HAMD及HAMA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ADL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和HAMA、ADL評分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和HAMA、ADL評分情況(±s)分
a表示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護理前觀察組(n=50)對照組(n=50)HAMD HAMA ADL t值P值23.53±5.04 23.56±5.24 0.029 0.977 28.45±4.68 28.47±4.78 0.021 0.983 41.51±2.78 42.08±3.01 0.984 0.328護理6個月后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67.89±3.86a 61.03±3.24a 9.625<0.001 7.68±4.25a 12.25±4.65a 5.130<0.001 9.45±3.76a 15.64±3.48a 8.543<0.001
觀察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遵醫(yī)情況 例(%)
護理前,兩組患者GQOLI-74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6個月后,兩組患者GQOLI-74量表中各維度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護理前觀察組(n=50)對照組(n=50)心理維度軀體維度社會功能維度物質生活維度t值P值53.02±4.77 54.11±6.19 0.983 0.326 51.86±6.94 50.75±5.28 0.900 0.370 49.39±6.88 51.02±7.41 1.140 0.257 52.30±6.01 53.26±6.49 0.528 0.599護理6個月后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73.91±5.66a 65.61±5.20a 7.636<0.001 72.08±4.35a 65.25±5.45a 6.926<0.001 75.45±5.06a 67.63±5.08a 7.712<0.001 70.33±5.79a 63.01±7.34a 5.537<0.001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在恢復期較容易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之一,因患者神經(jīng)中樞系統(tǒng)受到破壞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致殘率較高。卒中后偏癱患者早期可出現(xiàn)頭暈、頭痛及暈厥,后期常表現(xiàn)為一側身體肌張力升高、肌肉痙攣,嚴重者會出現(xiàn)肌肉萎縮、癱瘓,還會引起發(fā)熱、感染等其他并發(fā)癥[9]。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預后效果往往較差,患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身體運動障礙、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生活質量低下等。因此,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也應加強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
以往常規(guī)護理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中,主要是為了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常常忽視患者的預后,如運動功能恢復、心理狀態(tài)的恢復等,因此常規(guī)的康復護理效果往往欠佳,且患者多處于被動狀態(tài),對康復干預實施的依從性往往不高。基于傳統(tǒng)護理的局限,本研究將階段性目標康復護理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結果顯示,護理6個月后,觀察組負性情緒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日常生活活動自理能力、生活質量較對照組明顯提高,且觀察組患者遵醫(yī)行為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均表明階段性目標護理干預在卒中后偏癱患者康復護理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有效地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遵醫(yī)行為,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究其原因為,階段式目標護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幫助給患者設定康復目標,在不同的康復階段督促患者積極進行康復鍛煉,達到康復目標,為促進病情轉歸奠定基礎。這種有目標的康復干預大大調動了患者的積極能動性,也有利于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使其積極配合運動鍛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疾病對生活的影響,進而提升生活質量。不僅如此,階段式目標護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彌補了傳統(tǒng)康復護理方案形式單一、康復干預方案死板、固定等不足,對卒中后偏癱患者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護理,可以促進患者病情恢復,鞏固干預效果,進而促進患者身體協(xié)調能力的恢復,幫助患者提高依從性、減輕負性情緒、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10]。
綜上所述,階段性目標護理干預卒中后偏癱患者,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