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異端思想的反恩德文化性質

        2022-12-18 15:31:32
        學習與探索 2022年2期
        關鍵詞:恩德恩情君主

        楊 春 時

        (廈門大學 人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恩德,因此可以稱之為恩德文化。由于目前學界對中國文化的恩德性質并沒有形成自覺,因此研究中國歷史上的異端思想,往往著眼于他們對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的反叛,而沒有著眼于對中國文化的核心恩德的批判,從而也就沒有觸及這些異端思想的本質。確立中國文化的恩德本質,并且從反恩德文化的角度闡發(fā)中國文化的異端思想,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建構中國文化思想史。

        一、中國文化的恩德性質和反恩德異端思想的根源

        儒家主導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以恩德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在傳統(tǒng)文化中,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社會身份,包括在家族中的、社會中的和政治中的角色,不同身份的人之間存在著一種施恩—報恩的關系,擔負了相應的倫理責任,從而形成了一種身份倫理。以這種身份倫理為核心,即形成了恩德文化。所謂恩德,就是以施恩—報恩法則規(guī)定基本的人際關系,形成以仁為普遍價值、以孝悌為基礎的家族倫理及其推廣而成的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建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儒家文化認為,孝是最基本的倫理范疇,其他倫理范疇都是孝的推廣和延伸。孝根源于父母對子女的生養(yǎng)之恩,子女對父母的報恩就是一種順從的社會責任。這個倫理推廣到社會領域,就形成了類同孝悌的人際關系,如尊長、朋友的恩德關系;推廣到政治領域,就形成了君臣、官民之間的恩德關系。對這種恩德關系的概括,就形成了仁這個基本倫理范疇。仁具有愛的含義,“仁者愛人”,成為基本的倫理規(guī)范。但是,仁愛不是現(xiàn)代的愛,而是恩愛,是施恩和報恩所規(guī)定的愛,而且依據(jù)施恩和報恩的多寡而具有了差等性。

        恩德文化自春秋戰(zhàn)國時代發(fā)生,經(jīng)過秦代的否定,在漢代得以重建,并且成為主流,以后延續(xù)至整個傳統(tǒng)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了反恩德的異端思想,而且在傳統(tǒng)社會后期與恩德文化發(fā)生了激烈沖突。這些異端思想的發(fā)生,根本上說是由于恩德文化本身存在著內在的矛盾,其壓制性導致了它與人的生存、發(fā)展的沖突,引發(fā)了對主流文化的反抗。恩德文化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的核心是仁,而仁是一種愛的形態(tài),它規(guī)定人與人之間要有親愛之情;另一方面,仁愛又是一種身份倫理,與社會身份結合,規(guī)定了尊卑長幼之道的等級秩序,帶有不平等性。恩德文化把施恩—報恩作為支配—依附性社會關系的根據(jù),必然導致不平等和對人性的壓抑。這樣,人性對恩德文化就會產生反抗;同時,恩德蘊含的愛的思想也會與恩德的壓抑性產生沖突。于是,在傳統(tǒng)文化內部,就會產生反叛恩德的異端思想。所謂異端思想,這里主要指的是秦以后恩德文化確立后的反主流文化的思想,而不包括先秦時期的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后來的宗教(佛家和道家)思想。這些異端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先秦的道家思想,以及后來傳入的佛家思想,也有儒家思想內部的人性因素的發(fā)揮,如王充思想就有荀子思想的因素;孔融思想和魏晉玄學思潮就有道家思想的底蘊;王學左派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學內部的人道思想,其中李贄等還受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平等思想的啟發(fā)。

        中國恩德文化自從先秦發(fā)生,在漢代確立,反叛性的異端思想也隨之發(fā)生,并且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梢哉f,反異端思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與恩德文化的確立和強化并行的,恩德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導致了壓抑性的增強,而對恩德文化的反彈也越強烈,異端思想也就越壯大。反恩德的異端思想主要經(jīng)歷了這樣幾個發(fā)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代的萌發(fā)階段,以王充和孔融為代表。他們主要反駁董仲舒的天人合德,以天恩論證人恩的思想,孔融也以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自然性反撥所謂報父母之恩的孝道思想。這個階段,反恩德思想還是個例,還沒有形成一種思潮。第二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異端思想形成宏大的思潮。其魏晉社會形成了世家大族統(tǒng)治,是為準貴族社會。這個時期的知識分子以老莊思想反抗恩德文化,形成了一股反叛禮教的異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向秀、郭象、嵇康、阮籍等。唐宋以后,佛教對正統(tǒng)文化產生了沖擊,其眾生平等思想對傳統(tǒng)社會后期的異端思想產生了發(fā)酵作用。第三個階段是明代王學左派的反恩德思想,其代表者為何心隱與李贄。這個異端源自儒學內部,它發(fā)揮了恩德文化的人性因素,反抗其壓抑人性的因素。第四個階段是明末清初的政治異端思想,以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為代表。他們反思了恩德政治的弊端,提出了具有民主因素的政治思想??傊?,這些異端思想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人性因素,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思想的光輝。中國文化的精華不僅存在于主流文化中,也存在于異端文化之中。雖然這些異端思想并沒有成為主流,不能在根本上撼動恩德文化的主體地位,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制約著主流文化。

        二、反恩德的異端思想的前驅——王充和孔融

        王充是東漢時代的儒家異端,中國思想史上對他的肯定也多集中于其唯物主義思想。但實際上,他是反恩德文化的前驅者。他的《論衡》長期不被儒家正統(tǒng)所認可,視為“異書”。在《論衡》中,王充一方面以唯物論和“疾虛妄”的立場,對主流文化思想有所質疑,其中包括對恩德觀念的背離。從整體上說,王充對儒家恩德文化是肯定的,強調禮義為治國之本,他在《非韓》篇中提出:“國之所以存者,禮義也。民無禮義,傾國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禮愛義, 率無禮之士,激無義之人。人民為善,愛其主上,此亦有益也?!绷硪环矫妫醭鋵Χ鞯挛幕⒎峭耆隙?,而是有所批判。首先,恩德文化的神學根據(jù)是天恩,即天(神)對人有恩,人要敬天,報答天恩。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德的思想,作為恩德的根據(jù),所謂“今善善惡惡,好榮憎辱,非人能自生” (《春秋繁露·竹林》),“行有倫理,副天地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數(shù)》)。王充從唯物論立場否定了天具有神性,也否定了天恩,這就在根本上摧毀了恩德文化的神圣性和神學根基。恩德文化認為天是自然的世界,也是神的化身,而王充認為天就是自然界的天空,不具有神性,是氣所組成的物質實體:“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篇》)“如謂蒼蒼之天,天者,體也。”(《論衡·雷虛篇》)天地的形狀是 “平正,四方,中央、高下皆同”(《論衡·說日篇》),甚至說“天乃玉石一類也”(《論衡·談天篇》)。這樣王充就以天的物質屬性否定了天具有神格,從而也否定了天意和天命。關于天恩的觀念,一是說天造人,有生人之恩;二是說天生萬物,供養(yǎng)于人,有養(yǎng)人之恩,王充對這兩個論點都予以駁斥。關于天造人的觀念,王充認為,人是偶然自生的,是氣的產物,與天意無關:“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蟣虱之于人也,固氣而生,種類相產。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論衡·物勢篇》)既然天不生人,人乃自生,當然也就無恩于人。關于所謂天生萬物,為人造福,從而有恩于人的觀點,王充也指出其虛妄。他認為天道是自然規(guī)律,并不屬意人類禍福。他認為萬物都是“因氣而成”(《論衡·物勢篇》),與天意無關?!疤靹硬挥陨锒镒陨?,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為物而物自為,此則無為也?!?《論衡·自然》)“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冬不為藏。陽氣自出,物自生長;陰氣自起, 物自成藏。”(《論衡·自然篇》)既然天無神格、無意志,也就不能對人發(fā)生超自然的影響,所以他反對董仲舒所謂的天人感應之說:“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論衡·明雩篇》)他也反對董仲舒的譴告之說:“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夫變異自有占侯,陰陽物氣自有終始。”(《論衡·譴告》)他認為譴告之說不過是圣人的編排:“上天之心,在圣人之胸,及其譴告,在圣人之口?!?《論衡·譴告》)由此出發(fā),王充進一步批判了通過祭天求取福壽的觀念和行為,認為天沒有意志,“不生不死”“自然無為”“無口目之欲”“于物無所求索”,所以不會降福于人,從而通過否定天的人格性而否定了天人之間的施恩—報恩關系。

        王充除了批判了天恩觀念之外,也間接地批判了人恩觀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恩,認為人與人之間是一種恩情關系,即長者、強者、尊者施恩于少者、弱者、卑者,而少者、弱者、卑者報恩于長者、強者、尊者,由此形成了身份倫理,構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恩德首先體現(xiàn)在孝的觀念上,孝被看作儒家倫理的起點,推廣而成社會倫理、政治倫理。王充是以孝行聞名鄉(xiāng)里的,當然不會反對行孝,但他把孝看作一種對父母的自然感情,而不是一種身份化的責任,這是與正統(tǒng)的孝道不同的。正統(tǒng)的孝道認為父母生身,所以有恩于子女,“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孝心的根據(jù),所以子女要依從父母。而王充認為父母生子女非有意為之,乃是偶然的自然行為,他說:“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論衡·物勢篇》)這就等于說父母生子女并非有意施恩,只是一個偶然事件,從而無恩于子女,這就挖掉了孝的基礎,也挖掉了恩德的基礎。關于道德的根據(jù),王充反對董仲舒的天人合德的觀念,持自然發(fā)生論的觀點,認為道德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自然情感。王充說:“讓生于有余,爭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平安之基足。”“為善惡之行,不在人之性質,而在歲之饑寒,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論衡·治期》)他認為道德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jīng)Q定,只要生活充裕,道德就自然產生。這種觀點回避了道德產生的社會關系基礎,具有庸俗唯物論的性質。但是,這種道德觀與正統(tǒng)的恩德論不同。儒家認為道德起源于天地之恩、父母之恩,而王充則認為道德是在物質生活中自生的,是一種自然的情感,不是起于施恩—報恩的恩情,這是對恩德文化的某種反叛。這種思想體系在他對祭祀祖先的態(tài)度上。恩德文化認為祭祀祖先是為了報答祖先的恩德,并且求得祖先的保佑,進而把恩情、恩義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形成一種施恩—報恩倫理。而王充提出了“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論衡·祭意》)的思想,認為所謂“報功”就是通過祭祀感謝祖先的功德,表達追念之情,而非為了求得福報?!肮适ネ踔萍漓胍?,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論衡·祭意》)這就把對祖先的感恩放到了常情之中,只是一種感謝、懷念之情,與神靈無關,也不是為了求得福報,從而挖掉了祖先崇拜的根基。這種思想就與恩德觀念有所區(qū)別。關于“修先”,王充說:“宗廟先祖,己之親也,生時有親養(yǎng)之道,死亡義不可背,故修祭祀,示如生存。推人事鬼,緣生事死,人有賞功供養(yǎng)之道,故有報恩祀祖之義?!?《論衡·祭意》)這里強調了祭祀的報恩性,但不是祈福免災,而是一種紀念性的儀式。總起來說,王充對恩德文化的認同與批判是并行的,而批判往往是不自覺的、局部的,并沒有達到自覺的、徹底的程度。

        漢末的孔融,繼承了王充的異端思想,主要是對于孝道的質疑,從而在根本上質疑了恩德文化。據(jù)《后漢書·孔融傳》記載,同僚路粹彈劾孔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边@里說孔融稱父母因情欲而生子女,并無恩情可言。這種言論明顯源自王充:“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辈贿^王充之言重點不在非孝,而在于論證天地非故生人,以解除神恩,當然不經(jīng)意間也解除了人恩,包括對孝道的否定;而孔融這直接指向孝道,否定了人恩的根本。此外,據(jù)曹操列舉的罪狀,孔融還說過“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余人”,這是以善惡評價代替恩德規(guī)范,就是以普遍倫理代替了身份倫理,否定了以孝為核心的恩德倫理。這一言論、思想在奉行“以孝治天下”為國策的統(tǒng)治者看來,當然是大逆不道、不能容忍的,所以曹操在《宣示孔融罪狀令》中痛斥孔融的悖逆,“以為父母與人無親,譬若缻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余人。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雖肆市朝,猶恨其晚”(《三國志·魏志·崔琰傳》注引《魏氏春秋》)。最后導致了孔融被殺害的慘劇。

        總之,漢代發(fā)生的異端思想還是個別的,沒有形成體系和思潮,但它率先質疑恩德概念,為以后的反恩德文化思潮開了先河。

        三、魏晉玄學對恩德文化的反動

        魏晉時期,反恩德文化的思潮形成。由于社會黑暗、動亂,正統(tǒng)儒學衰微,而玄學崛起。玄學是道家思想的流變,它倡導自然無為,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從而構成了對恩德文化的批判。所謂名教,即禮法,核心是恩德。晉袁宏《后漢紀·獻帝紀》云:“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倍鞯挛幕远Y法、名教來約束人的思想和行為。魏晉玄學家痛感禮法、名教的虛偽和壓抑,轉而從玄學中尋求精神的解脫,并且依據(jù)玄學對禮法、名教展開了實踐上的反抗和思想上的批判,其主要矛頭是指向恩德的。

        何晏、王弼是玄學的創(chuàng)始者,他們從本體論上否定了禮法,展開了以“自然”對“名教”的批判。儒家恩德認為,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是施恩—報恩,于是就有恩情發(fā)生,在恩情的基礎上形成了理性化的恩義,包括家族倫理方面對父母的孝、社會倫理方面對他人的“義”和政治倫理方面對君主的“忠”。而恩義一旦建立,就成為社會規(guī)范,形成了禮法、名教。自然與名教的關系,構成了魏晉時期思想沖突的主要形式。玄學以“自然”為本,導致對恩德的解構,對禮法、名教的反動。玄學家遵從老莊,以自然無為為本,為真,以禮法、名教為末、為偽,故主張“崇本息末”,解除禮法、名教對自然天性的束縛。王弼認為,“萬物雖貴, 以無為用, 不能舍無以為體也。舍無以為體, 則失其為大矣,情發(fā)之于性,所謂失道而后德也。以無為用,則得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 ……所謂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夫禮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于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fā)于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老子·第三十八章》注)既然以自然無為為本,那么禮法、名教是人為、有為,當然就失去了本源性、合理性。王弼認為,以無為本的道,是“上德”即無為無不為之德,而禮法是有為的“下德”,歸上德支配。這就取消了恩德的神圣性和絕對合理性。嵇康認為禮法制度都是在大道不存,人性失真之后制作的:“及至人不存,大道陵遲,乃始作文墨,以傳其意;區(qū)別群物,使有類族; 造立仁義,以嬰其心;制為名分,以檢其外;勸學講文,以神其教;故《六經(jīng)》紛錯,百家繁熾。榮利之涂,故奔鶩而不覺?!?《難〈自然好學論〉》)他指出禮法、名教實為自然天性之牢籠,故必須“越名教而任自然”。

        向秀、郭象的《莊子注》也是在本體論上偏離了恩德文化。一方面,他們提出了“本跡論”?!氨尽敝浮盁o為”之道 ,“跡”指“無不為”之“跡”,雖然意在溝通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有為思想,但以無為為本,以有為為跡,就是以無為為本體,以有為為現(xiàn)象,這是以道統(tǒng)儒,且把儒家入世思想道家化了。這種本跡論雖然與儒學妥協(xié),但也在根本上消解了恩德的絕對性。向秀、郭象與現(xiàn)實妥協(xié),認為合乎自然就是要順命安分:“知不可奈何者,命也,而安之,則無哀無樂,何易施之有哉? 故冥然以所遇為命,而不施心于其間,泯然與至當為一,而無休戚乎其中?!?《人間世注》)他們甚至認為,仁義即人性,也屬于自然:“夫仁義自是人之情性,但當任之耳?!?《驕拇注》)因此,“任物之真性者, 其跡則六經(jīng)也”(《天運注》)。這樣,就背離了老莊返自然去仁義的本義,而把儒家的仁義與道家的自然調和在一起,也就是把“六經(jīng)”承載的禮法、名教自然化,這實質上是把自然之情與恩情、恩義同質化,從而容納了恩德文化。另一方面,把仁義自然化也給恩德注入了自然天性的因素,從而為解構恩德文化埋下了伏筆。

        玄學思想的信奉者痛感禮法名教對天性自然的壓抑摧殘,主張?zhí)颖芏Y法名教束縛,回歸天性自然。嵇康揭露現(xiàn)實社會“懼物乖離,攘臂立仁,利巧愈競,繁禮屢陳,刑教爭施,天性喪真”(《太師箴》)。因此主張回歸自然天性,即“不以榮華肆志,不以隱約趨俗,混乎與萬物并行,不可寵辱,此真有富貴也?!?以大和為至樂,則榮華不足顧也;以恬淡為至味, 則酒色不足欽也?!?《答難養(yǎng)生論》)阮籍也控訴禮法的罪惡:“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欺愚誑拙,藏智自神?!薄叭昃又Y法,誠天下之殘賊、亂危、死亡之術耳?!?《大人先生傳》)

        在玄學本體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玄學的情理觀。因為恩德建立在恩情的基礎上,因而對情的闡釋就關系到對恩德的肯定或否定。玄學通過對情的闡釋來否定恩德文化,主要采取以下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以自然為無情,以無情來解構恩情、否定恩義,從而否定恩德文化。何晏主張圣人無情,屬于第一種。何邵《王弼傳》云:“何晏以為圣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鐘會等述之?!毕蛐恪⒐笠仓鲝垷o情:“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 故有情于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于為賢圣而弗能也,然賢圣以無情而賢圣矣?!?《德充符注》)圣賢是“無情”而自成,“故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大宗師注》)。這種思想源于老子的“圣人無情,以百姓為芻狗”。以無情為本,就否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恩情,自然也包括對父母、君主的情感,從而也就否定了建筑于其上的恩德,如孝、忠等禮法規(guī)范。

        第二種途徑是主張自然之情是無欲之情,強調自然之情的本體性,以自然之情來否定虛偽的有為之情——恩情,進而否定恩德,從本源上否定禮法、名教。王弼、阮籍、嵇康等屬于第二種途徑,他們反對圣人無情說,認為圣人也有情,但此情是“無累于物”的自然之情,不是累于物的俗人之情。所謂無累于物,就是無欲之情。王弼、阮籍、嵇康,都認為欲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都主張“無欲”之情。按照這個思路,一切社會性的情感都是不真之情,而恩情累于物,有欲望,不合于玄學之道,故屬于不真之情。由此推知,建筑在恩情之上的恩德也就失去了合理性,一切禮法、名教都可以拋棄。阮籍倡導“越禮任情”,嵇康倡導“越名任心”,都是以這種真情超越禮法、名教,也就是以無累于物的自然之情取代恩情,進而排除恩義(禮法、名教)。嵇康雖然并不主張放肆欲望,但也指出:“六經(jīng)以抑引為,人性以從欲為歡,抑引則違其愿,從欲則得自然;然則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經(jīng),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禮律。”(《難〈自然好學論〉》)這就揭示了名教違反人性、壓抑欲望的弊病。他提出:“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 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釋私論》)這里所謂的“自然”之心,就是他所說的“鑒乎古今, 滌情蕩欲”的無欲無為之心,當然也就不是被恩德所規(guī)定的恩情。他主張以“自然”之情、自然之心,沖破禮法、名教的羅網(wǎng),回歸天性,獲得自由。嵇康自稱“每非湯、 武而薄周、 孔”(《與山巨源絕交書》),就是以自然之心違抗禮法、名教。阮籍、嵇康的非禮無法的言行,就是出乎自然之心,發(fā)乎自然之情,而不顧禮法規(guī)范。阮籍喊出“禮豈為我輩設也”,就是認為自己不需外在禮法約束,純任自然之心,就可以為人處世。阮籍在喪母期間不遵守禮俗規(guī)定,飲酒食肉不輟,“直言‘窮矣!’舉聲 一號,因又吐血數(shù)升,毀瘠骨立,殆致滅性”[1]??此撇恍?,實則出自真情。如果說孝順父母還有情感基礎,所以嵇康、阮籍雖然不守禮法,但仍然不失真情,那么對于君主的“忠”,不僅作為恩義要否定,作為恩情也不存在,所以他們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嵇康以個人天性的理由提出做官的“七不適”,推拒了朋友山濤的推薦,寫出了絕交信《與山巨源絕交書》。而阮籍出仕,并非情愿,乃迫于情勢,不得已而為之。

        總之,魏晉玄學對恩德的反叛,主要是利用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反對人為之名教,以求自然天性之解放。

        四、王學左派的反恩德思想

        漢代和魏晉時期對恩德文化的質疑,其思想淵源主要是道家思想,而在傳統(tǒng)社會后期,對于恩德文化的批判更有外來佛教的思想資源,從而增強了異端思想的批判力度與深度。為了鞏固主流文化的根基,宋明理學把恩德觀念發(fā)展到極端,嚴重地束縛了人的思想,而異端思想的反抗也愈加強烈。這個時期反對恩德文化的代表是明代的何心隱與李贄,他們都屬于王學左派,具有狂狷性格,其異端思想較前人更為鮮明、徹底、系統(tǒng)。

        第一,何心隱主要在政治倫理方面對恩德文化進行了批判。恩德文化以家族血緣關系為模型,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建構了“親親”“尊尊”的倫理規(guī)則。所謂“親親”具有“差等”性,即以孝悌為基點,推廣至社會、國家,確定親疏遠近關系,形成了費孝通所謂的“差序格局”。而所謂“尊尊”具有等級性,即依照父子、兄弟關系建構了社會政治領域的君臣秩序。而何心隱把親親、尊尊規(guī)則改造為普遍的、平等的人際關系準則,提出“莫不親”“莫不尊”的倫理思想。何心隱的《仁義》云:“親親而尊賢,以致凡有血氣之莫不親、莫不尊”,“仁無有不親也,唯親親之為大,非徒父子之親親已也,亦唯親其所可親,以至凡有血氣之莫不親,則親又莫大于斯。親斯足以廣其居,以覆天下之居,斯足以象仁也?!薄傲x無有不尊也,惟尊賢之為大,非徒君臣之尊賢已也,亦唯尊其所可尊,以至凡有血氣之莫不尊,則尊又莫大于斯。尊斯足以正其路,以達于天下之路,斯足以象義也。”[2]148這種論述突破了恩德倫理的框架,“莫不親”體現(xiàn)了一種普遍的愛,“非徒父子之親親已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恩德文化的差等性和“差序格局”;“莫不尊”包含著一種平等思想,“非徒君臣之尊賢已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恩德文化的等級性。因此可以說,這種突破產生了新的倫理思想的萌芽。

        第二,何心隱提出了“均”“群”的政治倫理原則,打破了恩德文化的不平等性和私己性。恩德文化以施恩—報恩區(qū)分社會身份,建立了一種不平等的身份倫理,即施恩者支配受恩者,報恩者依從施恩者,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準則,它具有控制性,缺乏平等性。同時,恩德文化也以自己為中心,通過施恩或報恩建立社會關系和倫理規(guī)范,形成父慈子孝、夫德婦賢、兄友弟恭、官良民順、君明臣忠的身份倫理,它具有私己性,缺乏普遍性。而何心隱力圖打破這種身份倫理的控制性和私己性,形成具有平等性和普遍性的倫理規(guī)范?!墩撝小吩疲骸熬?,均也。君者,群也。臣民莫非君之群也,必君而后可以群而均也。 ……至于可以群夫婦而夫婦均,可以群昆弟而昆弟均,可以群朋友,而朋友均者,莫非君其心于道也,‘中’也?!盵2]32這里的“均”,就是平等,形成平等的倫理規(guī)范,無論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都應該不分長幼尊卑,平等交往;“群”是在平等基礎上的普遍性,形成普遍的倫理規(guī)范,無論是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都應該不分遠近親疏,遵行同一倫理規(guī)則,合成同一社會群體。這種平等思想和普遍性倫理是民主思想的萌芽,構成了對恩德文化的反動。

        第三,何心隱把朋友一倫作為社會關系的基礎和范式,從而打破了“五倫”的倫理次序,取消了“五尊”的支配性,提出了平等的社會關系和倫理準則。恩德文化建構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以君臣關系為最尊,以忠君為最高責任;以父子關系為社會關系的根基,以孝為道德的本源,可以說,一切社會關系和倫理范疇都是從孝道推演而成的。同時還提出了“天地君親師”五尊,作為報恩對象。父子關系是父母施恩于子女,子女要報恩于父母,父母對子女有支配權,子女對父母有順從的責任。而父子關系代表的家族關系推廣到社會、國家領域,就形成了君父與子民、父母官與百姓的支配性關系,所以五倫、五尊代表的社會關系是控制性的、不平等的。但何心隱卻把朋友關系作為典范建立人倫關系,以友誼作為一切倫理范疇的根本。何心隱說:

        天地之交曰泰,交盡于友也。友秉交也, 道而學盡于友之交也。昆弟非不交也,交而比也,未可以擬天地之交也。能不驕而泰乎?夫婦也,父子也,君臣也,非不交也,或交而匹,或交而昵,或交而陵,而援。八口之天地也,百姓之天地也,小乎其交也[2]28。

        何心隱認為朋友之交為至善,是五倫之典范。而其他四倫都非盡善,因為各自從私利出發(fā),故有比、匹、昵、陵、援等缺陷,只有朋友是基于道義、友誼,無私利,是無缺陷的盡交,所以是理想的人倫關系。故應該秉持朋友之交的原則,建立普遍的人倫關系。雖然朋友關系在恩德文化中比附于兄弟關系,也具有某種不平等性、控制性,但畢竟處于五倫之末,相對于其他四倫,不平等性和控制性較弱。因此,把沒有列入五尊的朋友,成為最高的典范,其意義非同小可,實質上是對恩德文化的反動。

        何心隱也尊崇師道,認為師“至善”:“師也,至善也。非道而盡道,道之至也;非學而盡學,學之至也??梢韵嘟欢眩宦溆谟岩?;可以相友為師,不落于師也。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惟大為泰也,師其至乎!”[2]27-28可見他將師友并提,作為人倫典范。由于師友關系在恩德文化中不具有強制性的支配性、依附性,帶有相對的平等性,因此他倡導把師友關系推廣到政治領域,以消解政治制度的不平等性、壓迫性。他提出君臣關系應該是師友關系:

        君臣友朋, 相為表里者也。昔仲尼祖述堯舜,洞見君臣之道,惟堯舜為盡善矣。而又局局于君臣以統(tǒng)天下,能不幾于武之未盡善耶?此友朋之道,天啟仲尼,以止至善者也。古謂仲尼賢于堯舜,謂非賢于此乎! 且君臣之道,不有友朋設教于下,不明。友朋之道,不有君臣出政于上,不行。行以行道于當時, 明以明道于萬事,非表里而何[2]66?

        君臣相師,君臣相友,堯舜是也。旨出于堯而宗 歸于舜,不有二也。父子相師,父子相友,文武是也。旨出于文而宗歸于武,不有二也。兄弟相師,兄弟相友,武周是也。旨出于武而宗歸于周,不有二也[2]37。

        這里不僅提倡君臣關系是師友關系,父子關系、兄弟關系也以師友關系為最高形式,這就徹底改造了恩德文化。五倫中除了夫婦關系都變成了師友關系,這意味著倫理體系都非恩德化了。

        他還提出在朋友關系的基礎上,建立社會組織“會”:

        夫會,則取相于家,以藏乎其身;而相與主會者,則取相于身,以顯乎其家者也。不然,身其身者,視會無補于身也。家其家者,視會無補于家也。何也?視會無所顯無所藏也。乃若天下國之身之家之可以顯,可以藏其家者也。會豈小補于身以家已乎?不然,身其身者,身于士農工商其身已也。家其家者,家于士農工商其家已也。小補于身于家已也,可象天下國家所顯所藏者乎?必身以主會而家以會,乃君子其身其家也,乃君子以顯以藏乎士農工商其家以會也[2]28。

        這樣,“會”就凌駕于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結構“家”和“國”之上,帶有平等互助的性質,具有了民間社會的性質。這種思想雖然帶有烏托邦的性質,但也構成對恩德文化和后宗法社會結構的沖擊。

        李贄是明代另外一個著名的異端思想家,他受到利瑪竇等西來傳教士的影響,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思想。他服膺陸王心學,以心為萬物之本,認為這是倫理的根源。他提出了“童心”說,以對抗傳統(tǒng)禮法。他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心說》,《焚書》卷三)但這種“童心”不是道家的無知無欲之心,而是充滿了世俗欲望的私心。他指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俗匀恢恚刂林?,非可以架空而臆說也。然則為無私之說也,皆畫餅之談,觀場之見,但令隔壁好聽,不管跟腳虛實,無異于事,不足采也?!?《德業(yè)儒臣后論》,《藏書》卷三二)李贄主張為己:“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適,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秕糠?!?《答周二魯》,《焚書》增補卷)李贄以私心、自適為出發(fā)點,建構其倫理學說體系,意義重大。恩德文化把社會關系確定為施恩—報恩關系,于是人就成為“為他”的存在,或者成為施恩者,或者成為報恩者,而喪失了個體獨立性。李贄立足個人,以為己的私心推倒了為他的公心,也就推到了恩德的施恩—報恩之義。所以他否定施恩—報恩的傳統(tǒng)倫理,李贄斷言:“是故視之如草芥,則報之如寇仇,不可責之謂不義;視之如手足,則報之如腹心,亦不可稱之謂好義。”(《序篤義》,《續(xù)焚書》卷二)

        從私心、自適出發(fā),如何規(guī)定人際關系呢?李贄認為人與人只是利益關系:宣稱“天下盡市道之交”,“也不過交易之交耳,交通之交耳”(《論交難》,《續(xù)焚書》卷二)。這就徹底推翻了恩德關系,否定了恩德文化的合理性。他認為,從各自的私心出發(fā),建立的倫理規(guī)范和社會制度才是合理的,即“由中而出者謂之禮,從外而入者謂之非禮;從天而降者謂之禮,從人得者謂之非禮;由不學、不慮、不思、不勉、不識不知而至者謂之禮,由耳目聞見,心思測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擬而至者謂之非禮”[3]。而如果違反私心民欲,以禮齊物,“欲強天下使從己,驅天下使從禮”,以所謂公義壓制人欲,這是真正的“非禮”。這就以私心否定了禮,從而構成了對整個恩德文化的否定。

        恩德文化把人納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身份倫理之中,抹殺個性。李贄強調人的個體差異性,反對以禮法壓制個性,實際上就是反對以恩德桎梏人。他指出:“夫天下至大也,萬民至眾也,物之不齊,又物之情也。”(《道古錄》卷上,《李贄文集》第七卷)“ 是故一物各具一乾元,是性命之各正也,不可得而同也?!?《九正易因·乾》,《李贄文集》第七卷)“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種已也?!?《論政篇》,《焚書》卷三)“人之德性,本自至尊無對。所謂獨也,所謂中也,所謂大本也,所謂至德也?!盵4]這種個性觀念是沖突社會后期發(fā)生的,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李贄從個性出發(fā)反對恩德文化,認為禮法不顧個性差異,強制劃一,即“執(zhí)之以為一定不可易之物”,是戕害人性之法。

        從私心倫理觀出發(fā),李贄提出了功利性的社會關系論。李贄認為人倫關系是基于功利性的關系,不是恩德關系。這種觀念是傳統(tǒng)社會后期興起的商業(yè)倫理思想的體現(xiàn),是契約關系思想的萌芽。李贄認為父子關系不是恩德規(guī)定的那樣天經(jīng)地義,而是功利性的關系。例如,父“以子為念”,無非是因為“田宅財帛欲將有托,功名事業(yè)欲將有寄,種自大父來者,今皆于子乎授之”(《答李如真》,《焚書》增補卷一)。把父子關系降低為功利性的關系,固然抹殺了親情天性,但在另一方面也否定了家族倫理的神圣性,揭穿了恩德的虛偽性。他還認為,朋友關系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以利交易者,利盡則疏;以勢交通者,勢去則反,朝摩肩而暮掉臂,固矣?!?《論交難》,《續(xù)焚書》卷二)他的交友觀是有等級的,從酒食之交、市井之交,直至心膽之交、生死之交,共分為十種檔次,雖然有高下之分,但都建立在利益基礎上,因而都有合理性。他說:“何謂十?其最切為酒食之交,其次為市井之交?!淙秊殄塾沃?, 其次為坐談之交?!寄芸扇耍瑒t有若琴師、射士、棋局、畫工其人焉。術數(shù)相將,則有若天文、地理、星歷、占卜其人焉?!灾廖哪?、骨肉之交、心膽之交,生死之交:所交不一人而足也?!盵5]120同樣,在李贄的眼里神圣的師生關系也是一種功利性的關系,甚至孔子與弟子的關系既是志同道合,也是利益互惠:“夫唯君子超然勢利之外,以求同志之勸,而后交始難耳。況學圣人之學而深樂夫得朋之益者,則其可交必如孔子而后可使七十子之服從也。何也?七十子所欲之物,唯孔子有之,他人無有也;孔子所可欲之物,唯七十子欲之,他人不欲也。如此乎其欲之難也,是以終七十子之身不知所掉臂也。故吾謂孔子固難遇,而七十子尤難遘也?!盵5]73這樣就抹掉了恩德賦予師生關系的神圣性、等級性,還原了人倫的社會關系基礎,以平等的互利關系摒除了恩德的依附性關系。

        傳統(tǒng)五倫的次序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李贄改造為:夫婦、父子、兄弟、師友、君臣,把夫婦放在首位,把君臣放在末位,這個次序的顛倒意義重大。首先,中國倫理的根源在家族倫理,而中國家族關系與西方不同,西方是以橫向的夫妻關系為主軸,所以產生了平等的倫理思想;中國是以縱向的父子關系為主軸,所以產生了家長制的倫理思想。李贄把夫婦關系放在家庭關系的首位,就把傳統(tǒng)的家族倫理的根基抽掉了,賦予家族關系以平等性。他還主張男女平等,認為夫婦的責任是對等的,不僅主張“妻賢”,還主張“夫賢”,夫妻之間具有對等的責任。由此,李贄的倫理思想就趨于平等,而不認同建立在父子關系上的整個恩德觀念。此外,李贄把君臣關系放在末位,也明顯地降低了君主的地位,削弱了君權。

        不僅如此,李贄把朋友關系也平等化了,認為朋友是互相平等、可以“心腹告語”者。他認為,朋友之交從世俗層面上說,是利益交換的關系;從理想層面上說,是同志關系。他說:“友者有也,故曰道德由師友有之,此可以見朋之不可離也。然世間真友難得,而同志真友尤其難得。古人得一同志,勝于同胞,良以同胞者形,而同志者可與踐其形也??住⒚献弑樘煜?,為著甚么?無非為尋同志焉耳?!盵5]17總之,他顛覆了傳統(tǒng)的以兄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比擬朋友關系的倫理思想。而把朋友關系作為同志關系,這不是支配性的關系,是互利平等的關系。朋友關系不僅位列于君臣關系之前,甚至“勝于同胞”關系,可見李贄突破了恩德文化的君臣之大義,也突破了家族本位的“親親”倫理規(guī)范,因此李贄的朋友觀也顛覆了恩德。

        李贄還把朋友關系合成為師友關系,認為:“余謂師友原是一樣,有兩樣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師,乃以四拜受業(yè)者謂之師;又不知師之即友,徒以結交密者謂之友。夫使友而不可以四拜受業(yè)也,則必不可以與之友矣;師而不可以心腹告語也,則亦不可以事之為師矣。古人知朋友所系之重,故特加師字于友之上,以見所友無不可師者。若不可師,即不可友。大概言之,總不過友之一字而已,故言友則師在其中矣。若此二上人,是友而即師者也?!盵5]75這里的意義在于,在恩德文化中,師是“天地君親師”五尊之一,師生關系本來是一種類同父子關系的不平等關系,而李贄把它等同于朋友關系,而朋友關系在恩德文化中相當于兄弟關系,李贄更規(guī)定朋友關系為同志關系,這就大大地降低了師生關系的不平等性,從而推翻了師作為“五尊”之一對學生的支配地位。

        在政治倫理方面,李贄提出了 “人本自治”的政治理想,達到所謂“至人之治”:“只就其力之所能為,與心之所欲為,勢之所必為者以聽之,則千萬其人者,各得其千萬人之心;千萬其心者,各遂其千萬人之欲。是謂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篤也。所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也。”(《道古錄》卷上,《李贄文集》第七卷)“君子以人治人,更不敢以己治人者,以人本自治。人能自治,不待禁而止之也……既說以人治人,則條教禁約,皆不必用。”(《道古錄》卷下,《李贄文集》第七卷)自治就是自我約束,而不是他律的禮法控制。他鮮明地提出以“人本自治”取代“條教禁約”,也就是解除禮法控制?!叭吮咀灾巍彪m然具有烏托邦色彩,但也與對君主以皇恩為名義的統(tǒng)治相反對,是對恩德政治的徹底否定。

        總之,李贄的異端思想對恩德的批判,是立足于個體價值,并且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倫理思想,這在中國思想史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明清之際的反恩德政治思想

        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是明清之際的異端思想家。在外族入主中原、朝代鼎革之際,他們開始反思中國政治的弊端,對傳統(tǒng)的恩德政治倫理做出了深度的批判,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從而把反恩德的異端思想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黃宗羲對君權進行了前無古人的深度批判,這個批判是從反恩德政治的角度進行的。傳統(tǒng)政治倫理把統(tǒng)治權的合法性歸之于兩點,一是把君主與臣民的關系當作父子關系的延伸,故有君父與子民之稱;二是認為君主與臣民的關系是恩德關系,即君主對臣民施恩,臣民對君主的報恩。傳統(tǒng)恩德由恩情與恩義構成,恩情是基礎,是本源,恩義是規(guī)范、是后設,但出于統(tǒng)治者的需要,后期恩德文化顛倒了這個次序,把恩義作為絕對的規(guī)則和責任,置于恩情之上,即強調仁義忠信等倫理范疇的絕對性,從而確立了君主權力的絕對合法性。黃宗羲把這個顛倒了的次序再次顛倒過來,強調了情的本體地位,從而糾正了恩德文化以恩義統(tǒng)領恩情、把恩義絕對化的弊端。他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心也,仁義禮智指此心之性也。非先有仁義禮智, 而后發(fā)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也?!盵6]這樣,就把恩德還原為恩情,而恩義就失去了本源性、絕對性。黃宗羲認為各種恩德范疇都只是“虛名”,只有自然發(fā)生的情感才是實情。黃宗羲說:“仁、義、禮、智、樂,俱是虛名。人生墜地, 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與生俱來, 此之謂實,于是而始有仁義之名。……到得生之之后,無非是孝弟之洋溢,而乾父坤母,總不離此不可解之一念也?!盵7]101-102“蓋仁義是虛,事親從兄是實,仁義不可見,事親從兄始可見。孟子言此,則仁義始有著落,不墜于恍惚想像耳?!盵7]102這里不但強調了恩情的本體性,把恩義置于虛名的位置,而且只承認孝悌為實情,不提忠君是實情,把它排除在恩情之外。這是因為,孝悌有親情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作了恩德的闡釋;而君主與臣民的關系并無親情,也無恩情,在這個基礎上建構的恩義、恩德是虛假的。黃宗羲把這個真相揭露出來,把君主與臣民的恩情排除了。對于所謂君臣如父子的類比,他認為君臣關系與父子關系不同,后者有血氣聯(lián)系,有親情;前者是社會關系,并無親情關系。在《原臣》一篇中黃宗羲論述道:“或曰:臣不與子并稱乎?曰:非也。父子一氣,子分父之身而為身?!贾?,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仆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7]5君臣關系脫離了父子關系的類比,就把政治倫理與家族倫理分離,把忠與孝分離,也就把君臣關系還原成了“路人”或“師友”關系。從而使君臣之間的恩德關系瓦解,這就打破了傳統(tǒng)政治倫理,而成為現(xiàn)代政治思想的萌芽。

        恩德文化把恩情權力化,使之成為一種依附性的情感,從而建構了依附性的恩德,這也是黃宗羲所反對的。黃宗羲近一步把恩情還原為自然的感情,祛除其依附性。他說:“嗟乎! 情蓋難言之矣。情者,可以貫金石、動鬼神。古之人情與物相游而不能相舍,不但忠臣之事君,孝子之事其親,思婦勞人,結不可解,即風云月露,草木蟲魚無一非真意之流通。故無溢言曼辭以入章句,無諂笑柔色以資應酬,唯其有之,是以似之。今天亦何情之有?情隨事轉,事因世變,乾啼濕哭,總為膚受,即其父母兄弟,亦若敗梗飛絮,適相遭于江湖之上。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淡,未嘗不呼父母也,然而習心幻結,俄頃銷亡,其發(fā)于心,著于聲者,未可便謂之情也。”[7]31-32這里把恩情包括對父母兄弟乃至君主的情感都還原為自然情感,其中沒有強制性的虛情,也沒有由此產生的支配性、依附性的權力。這樣,就把恩德的基礎——身份化的恩情解構了,還原為非權力化的自然之情。在這個前提之下,強制性的恩義也自然不存在了,恩德也就瓦解了。

        黃宗羲不僅以自然之情解構了恩德,也建構了非恩德化的政治倫理。他的政治倫理思想不是建立在恩情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私欲人性論的基礎上的。與傳統(tǒng)儒家的性善論不同,他主張人的本性是私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 而使天下釋其害……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 ,獨私其一人一姓乎!”[7]2在這里他以私欲說否定了君主政治的合理性,批判君主以一人之私剝奪了眾人之私。私欲說否定了恩德文化,因為恩德文化認為人生來就有感恩之情,承擔了恩義,是為他的倫理,所以由家族的孝到國家政治的忠,就具有了天然合理性。而私欲說這解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恩情關系,把私欲作為人性之本,以為己代替了為他,這就解除了忠君的責任。那么如何建立政治倫理呢?黃宗羲認為,國家的責任是滿足萬民之欲,而非君主一己之私,從而使天下“皆各得其私”,此即天理。他認為天下人才是主人,而君主不過是雇用的管理者,他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論述道:“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jīng)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盵7]1這就顛倒了恩德政治倫理,反對君主為恩主,消解了君主對臣民有恩,所以為主;臣民要報恩,所以為附的論說,而把民作為主人,把君作為受托的管理者,當然他們之間也就沒有施恩、報恩關系。

        恩德文化規(guī)定君臣關系也是施恩、報恩的主奴關系。黃宗羲反對君臣之間的“仆妾”關系,認為君臣都是為天下人服務的同事、朋友,彼此只是責任大小不同而已。黃宗羲提出:“臣之與君,異名而實同也。我之出仕,為天下而非為君;為萬民非為一性?!?《明夷待訪錄·原君》)在《明夷待訪錄·置相》一文中,他說:“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則設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黃宗羲還將君主和百官比喻成共同拉木頭的人:“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執(zhí)紼,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娛笑于曳木者之前,從曳木者以為良,而曳木之職荒矣?!?《明夷待訪錄·原臣》)。這就把臣子與君主平等化,臣子成為君主的分身。即使君臣有別,也不是主奴關系,而是責任、權力大小的上下級關系,君主只是這個等級關系中的頂端,并不是超越這個等級關系的具有絕對權力之人。他說:“蓋自外而言之,天子之去公,猶公、侯、伯、子、男之遞相去;自內而言之,君之去卿,猶卿、大夫、士之遞相去。非獨止于天子遂截然無等級也。”(《明夷待訪錄·原君》)他甚至提出君臣關系是“師友”關系,具有平等性。由于徹底否定了恩德規(guī)定的支配性的君臣關系,把君臣關系變成了平等的合作關系,從而就否定了恩德政治。黃宗羲還駁斥了恩德文化所宣稱的君臣大義的絕對性,認為這不過是“小儒”之見??梢哉f,在明清之際的異端思想家中,黃宗羲是最具有反叛性的一個。

        王夫之是明清之際與黃宗羲、顧炎武齊名的思想家,但他較之黃宗羲思想要保守一些,其思想價值有二,一是糾正宋明理學的偏頗,在理欲關系、義利關系上進行了調整;二是在一些觀點上偏離恩德文化,特別是在經(jīng)濟思想和個別政治思想方面有所突破。

        王夫之對于恩德文化在根本上是認同的,他認為恩德植根于人性:“人生于道,而忠孝悌慈皆性之所固有,故推其理以達之天下,而貴德、尊尊、親親皆率此心而為之,而天下大定矣。”[8]這樣就在根本上肯定了恩德的合理性。但他強調恩情是恩德之本,在恩情與恩義關系上偏于恩情,從而與偏于恩義(理)的宋明理學拉開了距離。宋明理學強調理(恩義)具有絕對性,以理滅欲,而情生于欲,故重恩義而輕恩情,從而壓抑人性,使得恩德文化走向極端。王夫之說:“孟子所言之王政,天理也,無非人情也。人情之通天下而一理也,即天理也。”“以我之有道而不能無情也。知民之非有道而必不可更違其情也,本忠厚之意推行之。”[9]因此在天理與人情、人欲關系上,他偏于人情、人欲,而反對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之說。他認為天理不過是人情的概括,理生于欲,天理體現(xiàn)著普遍的私欲:“人之有情有欲,亦莫非天理之宜然者?!盵10]“人有需貨之理而貨應之,人有思色之道而色應之,與生俱興,則與天理俱始矣?!盵11]“有欲斯有理。”[12]他認為理欲不能分開,更不能對立,理欲一體:“禮雖純?yōu)樘炖碇?jié)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見,雖居靜而為感通之則,然因乎變合以章其用。惟然,故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終不離欲而別有理也。離欲而別為理,其惟釋氏為然。蓋厭棄物則,而廢人之大倫矣?!盵13]911“若猶不協(xié)于人情,則必大違于天理。”[14]他認為理在欲中,理服務于人欲,天理就是“公欲”:“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盵13]90“天理”與“人欲”為“同行異情”,實即一體二用。王夫之說:“五峰曰:‘天理人欲,同行異情。’韙哉!能合顏、孟之學而一原者,其斯言也夫!即此好貨、好色之心,而天之以陰騭萬物,人之以載天地之大德者,皆其以是為所藏之用?!诖寺暽粑?,廓然見萬物之公欲,而即為萬物之公理?!共挥谌擞c天理同行者,即是以察夫天理,則雖若理有可為依據(jù),而總于吾視聽言動感通而有其貞者,不相交涉。孟子承孔子之學,隨處見人欲,即隨處見天理。學者循此以求之,所謂‘不遠之復’者,又豈遠哉?”[15]王夫之以人欲為“體”,以天理為“所藏之用”,天理不過是“公欲”,這就顛覆了宋明理學的“存理滅欲”的理欲關系說。他認為理要為公欲服務,“吾懼夫薄于欲者之亦薄于理,薄于以身受天下者之薄于以身任天也?!枪侍斓刂a皆有所用,飲食男女皆有所貞。君子敬天地之產而秩以其分,重飲食男女之辨而協(xié)以其安。茍其食魚,則以河魴為美,亦惡得而弗河魴哉? 茍其娶妻,則以齊姜為正,亦惡得而弗齊姜哉?”[16]這樣就把私欲作為理的基礎,理不是滅私欲,而是保護、實現(xiàn)公欲即眾人的私欲,從而根本上推翻了宋明理學。

        王夫之倡導理欲和諧,反對縱欲,也反對禁欲,主張以理導欲,以欲存理:“無理則欲濫,無欲則理亦廢?!蓖醴蛑鲝?zhí)炖砼c人欲間的和諧、均衡。他說“君子只于天理人情上著個均平方正之矩,使一國率而由之。則好民之所好,民即有不好者,要非其所不可好也; 惡民之所惡,民即有不惡者,要非其所不當惡也?!ㄊ汛私e矩之道,以整齊其好惡而平施之,則天下之理得,而君子之心亦無不安矣。所謂父母者,《鸤鳩》七子之義,均平專一而不偏不吝也。不然,則七子待哺,豈不愿己之多得,而哺在此,且怨在彼矣。”[17]總之,他主張理欲關系的平衡,對理學不顧人們的實際利益(欲),片面抬高恩義(理),以理滅欲有所抵制和糾正。

        與理欲關系相關的是義利關系問題,義利關系的內涵是恩德文化中的恩義與恩情關系。恩德的本義是利益的交換即施恩和報恩產生恩情,在此基礎上才有恩義,形成恩德。因此,利是恩德的基礎。但出自統(tǒng)治者的需要,對恩德的闡釋又偏向于恩義,提倡重義輕利,孔子甚至提出可以“去兵去食”而僅存“信”的極端主張;而宋明理學更是以天理滅私利。這樣,恩德文化就把恩義孤立起來、絕對化,可以不顧利益(恩惠)而要求民眾報恩、效忠王權,從而造成專制統(tǒng)治。王夫之在理欲關系的基礎上,主張義利一體,義利并重,反對割裂義利,從而回歸了恩德的原始內涵,扭轉了恩德文化的重義輕利的偏向。他說:“立人之道曰義,生人之用曰利,出義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尚書引義》卷二)。王夫之把義規(guī)定為“公利”,這與其把理規(guī)定為公欲是一致的,從而解決了義利關系的難題。他說“義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尚書引義》卷三),“要而論之,義之與利,其涂相反,而推之于天理之公,則固合也。義者正以利所行者也,事得其宜,則推之天下而可行,何不利之有哉?”(《四書訓義》卷八)王夫之也主張以義導利,避免私欲泛濫。他說:“利義之際,其別也大;利害之際,其相因也微。夫孰知失義之必利,而利之非可以利者乎!誠知之也,而可不謂大智?!?《尚書引義》卷二)總之,王夫之的義利觀,克服了傳統(tǒng)儒家重義輕利的弊端,特別是理學家以利滅欲的極端,而把滿足民眾的利益當做大義。這就首先要求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給民眾以利益,這是民眾效忠的前提,從而對恩德文化有所規(guī)范。

        王夫之的政治倫理思想基本是正統(tǒng)的,他回歸早期儒家思想,糾正宋明理學的偏頗,也就是恢復恩德的本義,即達到恩義與恩情、恩惠的平衡,克服以理滅欲,重義輕利的偏向。但王夫之思想也有出格之處,偏離了恩德文化。他與黃宗羲不同,不是直接抨擊君權,而是維護君權;不是主張“寓封建于郡縣”,而是維護郡縣制。但王夫之具有鮮明的民本思想,甚至不自覺地提出了一些異端思想,如說:“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人非不欲自貴,而必有奉以為尊,人之公也?!?《讀通鑒論》卷一)他認為人人都欲“自貴”,但君主的職責是“人之公”,維護每個人的權利和利益,所以才有君主之立,這就與一人一性之天下的君權思想有了根本的區(qū)別。同時他還指出,君主因為有德、有功才被“推以為天子”,雖然這是講古代政治,但也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傾向,就是不承認君權天授,而認可君權民授。他據(jù)此提出了“公天下”的主張,認為必須“循天下之公”[18]1175讓天下人同享天下,共治天下,而反對以一人一姓私天下。這些觀點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家思想中的“天下為公”的精神,而突破了君主擁有天下,治理天下,故對臣民有恩,臣民須報恩君主的恩德政治思想,具有了異端性質。

        王夫之的經(jīng)濟思想有比較鮮明的異端性。傳統(tǒng)的土地所有權的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這種觀點為恩德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礎,即認為百姓種田是承受了君主的恩惠,要奉養(yǎng)、服從君主以報恩。王夫之并不贊同這種思想,而從民本思想出發(fā)提出了相反的主張。他認為土地天然是為了養(yǎng)民的,因此不是為王者所有,而是為民所有。他指出:“王者能臣天下之人,不能擅天下之土。”“若夫土,則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興代廢,而山川原顯不改其舊;其生百谷卉木金石以養(yǎng)人,王者亦待養(yǎng)焉,無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薄暗刂豢缮脼橐蝗擞校q天也。天無可分,地無可割,王者雖為天之子,天地豈得而私之,而敢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為己土乎?”[18]511“若土,則非王者之所得私也。”[19]這就否定了君主是“天子”而擁有天下的思想,而把民奉為天下之主,擁有天下之田土。他認為人民的田土不是君主所受,而是自有的:“天地之間,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資以養(yǎng)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自有其恒疇,不待王者之授之?!?《噩夢》)這就否定了民田君授的觀念,而還田于民。因此,對于民間自發(fā)形成土地所有狀況,君主也沒有予取予奪之權。“民自有其經(jīng)界,而無煩上之區(qū)分?!?《宋論》卷二)這種土地私有的見解是空前的,達到了經(jīng)濟思想的高峰。它從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對民眾的經(jīng)濟控制權力,而所謂君主授田之皇恩也就子虛烏有了,恩德文化的基礎就不復存在了。

        顧炎武是明清之際另一位異端思想家。他主要糾正了宋明理學、心學的弊端,提倡回歸先秦儒家思想,以經(jīng)學代替理學。同時,他的政治倫理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恩德文化。

        顧炎武的基本思想未脫離儒家正統(tǒng),對于恩德是基本上認同的,不認同的只是局部的。他主張:“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20]這是其基本的立場。但是鑒于在傳統(tǒng)社會后期恩德文化偏于理性,加重了對人性的桎梏,顧炎武又對這種偏向有所批判,提出了一些相反的思想。傳統(tǒng)倫理思想認為公私對立,要以公滅私,理學更主張存天理滅人欲。顧炎武出發(fā)點是人性有私,反對廢私立公。他提出:“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為天子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21]14這就把政治的基礎建立在維護個體利益的基礎上,而對恩德政治有所反撥。恩德政治主張君主擁有天下,臣民承受君主之恩,所以要忠君。而顧炎武認為私人有其權利,君主必須保護這個權利。《日知錄》卷三“言私其豵”條說:“‘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先公而后私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先私而后公也。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故情之所不能免,故先王弗為之禁,且從而恤之。建國親侯,胙土命氏,畫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此義不明久矣。世之君子必曰: 有公而無私,此后世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訓也。”[22]這就反撥了理學家“公而無私”的思想。恩德政治認為,君主施恩于百姓,百姓報恩于君主,因此為君主就是公,為己就是私,要克己奉公。顧炎武認為公不是剝奪眾人之私利,而是維護眾人之私利,君主的責任就是“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21]15,也就是為天下人的利益服務。他還以古代圣王為榜樣,指出君主的“大福 ”“至貴”,并非天生所有,而是以其“先天下之大勞”,“執(zhí)天下之至賤”為前提的,“是以殷王、小乙使其子武、丁歸勞于外,知小人之依,而周后妃亦必服倪灌之衣,修煩編之事。及周公遭變, 陳后櫻先公王業(yè)之所由者,則皆農夫女工衣食之務也”(《日知錄》卷七《飯棋茹草》)。顧炎武認為,君主不是因為膺天命而擁有了治理天下的權力,而是因為他為天下人服務,維護了天下人的私利。正因為如此:“一旦有不虞之變,必不如劉淵、石勒、王仙芝、黃巢之輩,橫行千里,如入無人之境也。于是有效死勿去之守,于是有合從締交之拒,非為天子也,為其私也。為其私,所以為天子也。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這就是說,君主為天下人的私利服務,天下人才會效忠君主,而這本質上還是為己,而非為君主。這種論述揭示了恩德背后的私欲動力,不是強調民眾報恩的責任,而是更強調其為己的動機,從而否定了恩德文化。

        顧炎武認為天下生民重于君王社稷,這就繼承發(fā)揚了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分,他指出:“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卷十三)這個論述雖然直接著眼于倫理教化,但深層邏輯在于天下生民高于君王社稷。這在根本上顛覆了恩德文化的基礎,把君主從恩主的位置上拉下來。

        由于君主是為天下人服務的,不是恩主,于是君臣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主仆關系,而成為共事關系。顧炎武指出:“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絕世之貴。代耕而賦之祿,故班爵之意,君、卿、大夫、士與庶人在官一也,而非無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義,則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祿以代耕之義,則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日知錄》卷七《周室班爵祿習》)這種思想黃宗羲已經(jīng)表述過,但顧炎武更為徹底,他鮮明地提出了君主“非絕世之貴”,認為君主與公侯、百官一樣,只是一種類似雇用關系的“代耕而賦之祿”。這種政治思想不僅祛除了君主與民眾的恩德關系,也祛除了君主與臣下的恩德關系,具有民主思想的萌芽。

        此外,顧炎武還突破了恩德的差等性。孟子提出的“愛有差等,施有親始”思想成為恩德文化的倫理規(guī)則,但顧炎武繼承、發(fā)揚了原始儒家的“天下為公”思想,倡導“博愛”[23],他說:“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左右就養(yǎng)無方’謂之博愛。” 這也從愛的普遍性角度否定了恩愛的偏私性,從而批判了恩德文化。

        總之,明清之際的異端思想家從個體之私出發(fā),建立倫理體系,以平等思想批判了恩德政治,體現(xiàn)了后期傳統(tǒng)社會新思想的崛起。

        猜你喜歡
        恩德恩情君主
        大地恩情
        五張羊皮
        當代皇室
        四川恩德萊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和諧君主帝嚳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老師的恩情
        文章末尾畫只貓
        婦女之友(2019年6期)2019-07-11 01:52:16
        材料作文“以德報怨”“以直報怨”導寫
        文章末尾畫只貓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少妇人妻真实偷人精品视频| 97在线视频人妻无码| 18女下面流水不遮图|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麻豆av一区二区| 所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av|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二区三区mba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级|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国产夫妻av|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曰韩无码av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视频| 午夜少妇高潮免费视频| 美腿丝袜诱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洋洋| 久久这里都是精品一区| va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免费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观看97| 中文字幕乱码在线婷婷|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成人无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9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黑丝| 日本aⅴ大伊香蕉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