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建華
(甘肅省臨潭縣新城鎮(zhèn)后池小學,甘肅 臨潭)
在新課標的影響下,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構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深入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后,豐富了數學教學資源,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拓寬學生的視野,實現數字化教學,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水平,并將抽象知識轉變?yōu)榫唧w、形象的知識,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新課標頒發(fā)后,明確指出了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相關內容。教師在設計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提高對信息技術的重視度,尤其是計算機技術能夠影響數學教學的內容與方式,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資源,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使學生提升對數學學習的樂趣,并積極參與探究性數學活動。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并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尊重其自主學習的權利,使學生通過師生互動與生生合作,在數學教學中理解數學知識。因此,在現代教育理論的影響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是很有必要的,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能夠充分滿足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需求[1]。
基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背景下,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觀念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代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核心目標。建立良好的數學觀念能夠為學生后續(xù)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創(chuàng)造等流程,并積極運用數學教材,豐富數學觀念的內容與資源,使學生從多方面認識數學知識,提高對代數與圖形性質的認知水平,充分掌握知識的變換規(guī)律,形成新型數學觀念與數學模型。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素材大多來源于生活中的原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依賴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學習,促進數學觀念的形成。但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只停留在生活經驗中,還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yōu)閷W生易于理解的具體知識,建立生活問題的數學模型,使學生能形成與理解數學知識的概念與內涵,及時納入已有系統(tǒng)中,并建立數學新型的認知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并廣泛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2]。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要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數學知識,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與發(fā)展。在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展思維能力等方面,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構建邏輯性強、內在聯系密切的數學教學體系,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與拓展的有效途徑。在學生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小學數學知識既是后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又是發(fā)展數學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3]。在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在教學教材中包含了許多拼一拼、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不僅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與價值。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將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進行循序漸進的滲入。在數學教材中,數學知識的概念與思想是采取逐步滲透與鞏固提升的方式進行的,教師靈活運用教材的數學知識與素材,使學生逐步認識到數學思想并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對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要求較高。但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較低,還采用傳統(tǒng)的模式開展教學,且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較少,大多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過強,學生難以有表達自我的機會,部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信息實操能力較弱,因此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效果還有待提高[4]。其次,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數學教學,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自身的主導地位,若過分強調信息技術教學,會影響數學教學的進度,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在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過程中,部分教師會照搬他人的教學模式,缺少對學生實際情況的考察,難以與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相符,無法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最后,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較為片面,由于對信息技術教學不夠理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時要注意增強與學生的互動,除了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還要增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首先,教師要及時更新數學的教學觀念,利用最新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師生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加強師生交流的有效性。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營造積極的數學課堂氛圍[5]。另外,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合作意識與能力,并總結學習經驗,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充分發(fā)散數學思維。最后,教師還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簡化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突出教學重難點,尤其是在數學課件中布置問題時充分體現教學的關鍵內容,并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加深學生在合作與學習過程中的記憶,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空間圖形運動與變化問題中圖形的旋轉平移等問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難以使學生形成充分的認知,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如多媒體教學手段,改變數學知識的呈現形態(tài),將聽覺與視覺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程度能夠達到65%。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能夠營造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將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融入多媒體教學方法中,突出數學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如在開展“圓柱體積”一節(jié)的教學中,在推導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時,主要是通過將圓柱底面平均分為若干等份、重組,轉化為長方體后在進行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在推導過程中包含極限的數學思想,因此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推導過程,將地面平均分為16等份、32等份等,再將份數增多,拼出的圖形更加接近長方體,將原本抽象的幾何知識變具體,使學生能夠構建新型的知識結構,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充實數學的教學內容,使小學數學教學更加生動,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可利用信息化資源與學習環(huán)境,營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還可以建立專項的學習網頁,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將學生的感官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在討論與操作的過程中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開展“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的教學時,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動手操作擺放兩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根時,有的學生認為能夠圍成三角形,此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將擺放的過程進行快速的展示,進而使學生體會到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完善數學結論,豐富小學數學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在探究實踐活動中發(fā)現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6]。
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能夠綜合文字、視頻、圖片等媒體,主要由計算機、投影屏幕、控制系統(tǒng)與視頻展示臺組成,利用信息技術采集、處理并展示多媒體元素,以圖形與運動的視覺信息為主,配合文字說明,使多媒體教學方式更加聲情并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高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建構步驟如下:首先要創(chuàng)設多媒體教學情境,將情境與數學學習建構聯系,使學生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應用信息技術,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有利于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其次要進行觀察與積累,主要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1)復習舊知,通過舊的數學知識生長更多的新知識;(2)發(fā)現問題,使學生觀察實物,并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新問題;(3)積累表象,通過觀察與數學知識的轉化,在學生的腦中建立數學的表象,有效解決數學問題。另外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突破教學重難點,并利用新知識進行練習,解決數學的實際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回顧與概括,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小學生的思考模式主要為形象思維,經過一階段的鍛煉后能夠形成抽象思維。傳統(tǒng)數學教學模式主要采取靜態(tài)方式,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將教學模式轉變?yōu)閯討B(tài)方式,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在設計“認識圖形”一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可充分考慮教材內容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搜集教學素材,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播放,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注意力,鍛煉學生的觀察與分析數學知識的能力,將生活中常見的籃球、魔方等事物進行展示,并附加圖形的形狀,幫助學生迅速掌握圖形知識[7]。在開展“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五角星,并針對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認識五角星中的角,以常見事物為切入點,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利用動態(tài)教學模式營造趣味性強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充分領悟數學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利用尤為重要,發(fā)揮教學軟件的功能,為數學學習提供有效的教學工具,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交流與討論的平臺,使學生能夠直觀學習,形成自主探究的熱情,在自身數學認知的水平上形成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處理問題與論證問題的學習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將現實教學課堂與虛擬課堂情境相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教學活動中感悟圖形知識,教師可借助幾何畫板等軟件探討圓形直徑與周長之間的關系,通過幾何畫板呈現不同大小圓的周長,并測量直徑,再進行計算得出π,使學生在交互性數學課堂中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能夠準確掌握重難點,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進一步提升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數學教學內容,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相符的課堂內容,使學生能夠主動接受新知識,拓展數學思維,并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對稱、旋轉與平移”一課時,教師可利用信息平臺搜集相關的數學資源,在對稱教學中可以以飛機、蜻蜓等圖片舉例,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打印與對稱相關的圖形讓學生填色與剪紙,提高學生的空間意識與實踐能力,實現高效的數學教學。
在新課改與教育現代化的影響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應充分注意以下兩點問題,才能促進二者的充分融合。首先,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切忌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過分應用信息技術,否則不僅會浪費教學時間,還會降低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在整合前,要充分了解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內容與學情,針對較難的知識點整合信息技術,選擇與學生適合的教學模式,充分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8]。其次,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為了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教師必須要注重課件質量,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關注教學內容的內涵,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基于教育現代化與新課改的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經途徑。針對目前的整合現狀,還需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與信息技術應用的機制,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豐富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實現高質量的數學教學模式。